-----------------------------------------------------------
◆第一章:散文
散文2:我看文本
作者:良夜。(QQ:57120352)
我记得在王小波在《王朔的作品》里有这么一句话,在我看来,所谓的真善美就是一种甜腻腻的正面描写,在一个成熟的现代国度里,一流的艺术作品没有不包括一点批评成分的。我不禁就想起《罗生门》。之前在相当诡异的电影音乐渲染的氛围之下,我是完全不理解罗生门的意图的,而后再看了几遍,感触颇深。其实我是讨厌日本的影视的,可黑泽明导演的《罗生门》确实是一部经久不衰的经典之作。芥川龙之介不愧是日本文学的一个高峰。
这是一部黑白艺术片,在淅淅沥沥的雨滴里,罗生门里是没有真相的,风流的多襄丸,女人、以及可以对妻子掌握生杀大权的丈夫、还有那个中年男人所陈述的所谓的“事实”,在我看来其实都是他们深藏在心中的渴望,而通过这一次的叙述,每个活在地狱里受戒的人从而得到了一种满足。所以并不存在真相与评判。
其实在写东西上,我觉得这与《罗生门》之相上是想通的,地狱与天堂,仅有一步之隔,任何文本总是在通过不断模仿加以提炼,其实在源头本身就有一个规定的范本。所以每当再看任何文本的时候,我总是怀着修笔的心绪来观之,其实这当中也是少不了“观”后的“说”,可绝对不存在“轻”的那种看法。我想,即使是任何一个文本,它就是作者的神与思的凝结。加之模仿与提炼,从而使文本完全融入自己的一种认识观点。它总会有不同年龄段的读者来选择,来诠释。当然,自己主观上排除选择的文本除外。
所以就拿文学批评的观点来说,我是最喜欢看印象批评的,爱便大爱,厌便大厌。也是时常选择印象批评的,我想大多数人也热衷这样的一种方式。可是往往过分强调印象,夸大批评的主观性方面,因而也就产生了否定文学作品客观性的倾向,势必将批评引向失却批评对象从而也失却批评自身的危险境地。
再者这样的批评方式往往排斥理性因素,在情感的扩张中缺乏理性因素的渗透,停留在艺术的表面,并未能深入系统地研究作品以把握作品的内在规律,很难对内容复杂的大部头作品作全面分析。所以我又是不支持印象批评。可往往出现最多的便又是这样一种批评选择方式。换言之,不知是文人相轻的品行使然抑或是自身存在的限制性浅薄与喜看热闹的心性来驱使。
若是用王小波所说的一日之说来诠释工作与人生,那我们现在已经是从童年时的朦胧中醒来,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克服清晨的软弱,我们现在应该是处于正午时分,精力是最最充沛的,可是仍然能隐隐感觉到有些许的疲惫。在这一点上,我是赞同的。我们在得到相应的快乐时,总是会受到相应的制约。我知道有些朋友曾经或者还在喜欢我所写的东西,相应的,也不乏讨厌或不屑的朋友。
其实,若是没有看过之说,根本也就不存在喜欢抑或讨厌之说,总之,在这之前,客观的事实是眼球都已经选择过了接受。所以,还是心存感激。
春节快到了,借以此文,献给每一个写文本的人。献给每一个同样有过此感的人。祝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