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汉末群雄之一,三国风云人物孙策,雄姿英发,气贯长虹!在汉末群雄中,孙策不可谓不突出。而以英气焕发之资,横扫江左,所诛皆英雄豪杰,如同雄鹰振翅长空,号称小霸王。有霸王称号者,中华史上唯独项羽一人,孙策为小霸王,即指是与项羽类似的人物。孙策父亲孙坚,有江东猛虎之称,而孙策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比之孙坚有过之而无不及。汉末乱世,四方纷争。孙坚得到传国玉玺,有称帝之心,得罪四方英雄,因此身死。孙策继父之业,将传国玉玺抵押给袁术,向袁术借兵,鹰杨江东,所向无敌,诛杀平定刘瑶,王郎,严白虎等,遂有江左之地。曹操得知孙策在江东之盛,感叹说:狮儿难与争锋也!孙策上表曹操请为大司马,曹操不许,孙策便有袭击许昌,图谋中原之心。庐江太守许贡密表朝廷提防孙策,孙策得知,勃然大怒,绞杀许贡。孙策虽然勇武才略过人,但年轻气盛,性情急躁暴烈,杀人如麻,根本不当回事。曹操帐下文武议论孙策,都说孙策是英雄,唯独郭嘉不以为然,料定孙策性情轻躁,诛杀豪杰,必将为刺客所杀。果如所言,许贡的门客趁孙策出猎时将他击伤,不久伤重而死,年方27岁。历来刚强到极点必然会受到催折,孙策起于乱世,英武盖世,扫平群雄势如破竹,但热衷于战争,自认为无人可敌,专以杀伐扬威立名,不会恩威并济,怎么可能会长久呢?孙策只是一时之雄,难以成为真命之英。
周瑜——北方多出雄壮魁伟之士,江南多出资貌风流倜傥人物,正是南北水土不同,塑造了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在三国时代,江南就有这样一位资质秀美的风流人物。他胸襟宏阔,儒雅似高山,洒脱如流水。战场能统兵,庙堂会运筹。更有一种儿女情怀和艺术修养,这种仪容秀美而又内涵十足的男人,其魅力对女人有致命的吸引力。这个魅力男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周瑜。周瑜,字公瑾,名字取自“怀瑾握瑜”之意。是孙吴首任大都督,才气逼人,统领江东全部军马。最出彩的是指挥了赤壁之战,一战而名留青史。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发挥了关键决定性的作用,是当之无愧的主角。取得这场关键性的决战的胜利,足以让周瑜名列军事家之列。后人描写周郎风采: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是如此一个令人神往的人物,亦更体现出了周瑜的儒将风采。周瑜年少成名,又身居东吴重要职位,且英雄美人,无人不羡。奈何英雄气短,赤壁之战后不久,周瑜即英年早逝,时年三十六岁。周瑜之死,与诸葛亮并无关系。周瑜是胸怀大略之人,也不可能被气死。至于那句:既生瑜,何生亮的话更是不足为实了。而一时瑜亮才是周瑜与诸葛亮之间的写照。周瑜英年早逝,多半是因伤病而导致的。
周瑜与孙策是一类人,都年轻气盛,血气方刚,并且志同道合。孙策因性刚而夭亡,周瑜亦是。江南虽然是柔和之地,然而吴越民风相当强悍。这种强悍之风,在周瑜与孙策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孙策曾有袭许昌之心。而周瑜,心里根本没有降曹操的想法,赤壁一战,赢得胜利。周瑜更有野心,欲想北上,建不世之功,孙权何尝不想面南称孤?其实以东吴江左之地,以一周瑜,想吞并天下,是自不量力的,但是周瑜的确有此野心。周瑜在赤壁之战后向北方用兵,受到阻碍,又想向西边发展,也不能得志,欲速则不达。同孙策一样,英年早逝是周瑜的命运。周瑜能赢得赤壁大捷,是他自信和杰出军事才能发挥的结果,但功成后不明白进退,野心膨胀,自不量力,不能遂愿,性刚而夭。是性情中人的表现,周瑜所放射的光华璀璨而明亮,但不能持久保持。
鲁肃——这是一个很有政治眼光和政治手腕的文武兼备的角色,有江南名士和长者的风度。鲁肃字子敬,安徽定远人,出身富裕之家,年轻时结交周瑜,后得周瑜推荐,为孙权所重用,周瑜死后接任东吴大都督之要职,是孙吴举足轻重的重臣。鲁肃初见孙权,提出了类似诸葛亮三分天下的战略构想,甚合孙权之意。孙刘联盟并不稳固,表面上关系亲密,实则各怀鬼胎,笑语往来之下暗藏刀光剑影。鲁肃为大局着想,竭力维护孙刘联盟,周旋于期间,化解冲突,缓和矛盾,起了重要的黏合作用。不至于联盟发生破裂。在赤壁大战时,鲁肃从江夏带来诸葛亮面见孙权,是孙刘联盟的牵线人,并支持孙权抗击曹操。又劝孙权借荆州南郡给刘备,以作为援助和屏障。后来任大都督,驻兵陆口与关羽对峙,双方疆界犬牙交错,颇有纷争,而鲁肃识大体,顾大局,面对强悍的关羽,处处以和为贵,关羽也有所感动,认为江东人物中,鲁肃不一样,是个有度量的人。所以在鲁肃与关羽对峙时期,并没有发生大的冲突。鲁肃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明白,联盟一旦破裂,那曹操将有机可乘,孙刘两家又将受到战争威胁。这种识大体顾大局的意识在孙刘阵营中难得可贵。鲁肃曾邀请关羽单刀赴会,与关羽面谈,会谈中鲁肃指责了关羽,而小说中却写成了是关羽单刀赴会。关于荆州之争,孙权是志在必得,刘备方面当然不愿拱手相让,的确是个很棘手复杂的问题。鲁肃以和为贵,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是不会动刀兵的。这种长者风度和胸怀显示了鲁肃政治家的老成练达风格,也让鲁肃具备很好的声誉,是三国中一位重要人物。与关羽益阳对峙后,不久病逝,时年46岁。东吴的这位****人物不在了,鹰派势力抬头,终于以武力夺取荆州,孙刘联盟彻底破裂。
吕蒙——吕蒙字子明,年少从军,投奔孙权帐下,出身行伍,颇得上进,逐渐脱颖而出,被孙吴所重用。大都督鲁肃病逝后,吕蒙代鲁肃守陆口,成为东吴第三任大都督。吕蒙当兵出身,没读什么书,没有多少文化,孙权便劝吕蒙学习。没有文化是不能当大将的。吕蒙便下定决心学习文化,一有闲暇便发奋读书。勤奋之下,吕蒙学问大进。鲁肃本以为吕蒙是大老粗,过了很久与吕蒙相见,谈论之间大为惊奇,对吕蒙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你再也不是当年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因为能吃苦耐劳,勤奋上进,终于具备了能当大将的素质。并且谋划夺取荆州,为东吴建立不世功勋。跃升名将之列,是值得后世所学习钦佩的。吕蒙的主要才能展现是东吴夺取荆州的江陵之战。江陵之战中,吕蒙经过长期韬晦酝酿,在时机出现时当机立断,发兵突袭,从而以最少的代价而取得最大的战果,成为军事史上的杰作。江陵之战,对手是威震华夏的关羽,既然正面上不能对敌,那只有暗地里来,行阴谋诡计。兵者诡道也,不管敌人有多么强大,我只要能够找到他的弱点,不择手段地去击败他,取得我所需要的利益。这就是吕蒙的军事观点。吕蒙夺取荆州过程中充满了诡计和阴谋,犹如黑夜中的鬼魅,然而他的出击是致命的,吕蒙以精兵七千人身穿白衣,藏于船中,招募百姓摇橹顺江而上,半夜突袭,几乎兵不血刃就拿下了荆州,又逼降守将糜芳、士仁,进入荆州,严明军纪,以恩义抚慰城内居民,瓦解关羽前方军心,最终置关羽于死地。吕蒙的这种谋略虽然不能称为光明正大,但兵家之争,行的就是诡道。你要当好汉,只能是自己吃亏。三国英雄们为什么而战?又为什么而谋?无非实际利益而已。这利益包括了土地城池,人口,钱粮财帛以及武装力量等,关羽是充满英雄情怀的,吕蒙则是头脑冷静的实用主义者。都生在尔虞我诈的时代,不能说谁是谁非。吕蒙为东吴取得荆州,功劳不下周瑜。孙权非常看重,但吕蒙多年征战杀伐,落下病根,时常多病,孙权非常关心吕蒙身体健康状况,但吕蒙取得荆州之后不久即病死,卒年42岁。
陆逊——陆逊字伯言,出身东吴名门士族,自幼有良好的教育和文化修养,面如美玉,风度翩翩,形象光彩照人,更有书生儒雅气质,年轻时候就在孙权帐下,担任一些文职行政岗位。陆逊胸怀文韬武略,一直默默无闻,前半生并不为天下所知,然而在他不惑之年时,历史将陆逊推到了前台,从此天下扬名,成为与周瑜相提并论的三国名将。为东吴夺取荆州是吕蒙的功劳,但在夺取荆州之阴谋行动中,陆逊也是功不可没的。关羽强大,设防严密,,吕蒙为取得荆州绞尽脑汁,却又无隙可乘,陆逊献计让吕蒙以养病之名回朝,自己代吕蒙之职,以骄关羽之心,放松戒备。吕蒙认为陆逊机谋深远,意味深长,便上书孙权采纳陆逊建议。陆逊代吕蒙,对关羽卑恭言辞,极力吹捧。关羽果然掉以轻心,撤调荆州防守兵力,最终让东吴偷袭荆州成功。陆逊在荆州江陵之战中显示了机谋深远,为吴国贤达阚泽等人所肯定。两年后,蜀主刘备以倾国之力伐吴,大军深入吴境,吴国面临被吞并的危险。在此时刻,东吴大臣阚泽力荐陆逊,孙权英明决断,大胆启用声名并不大的陆逊。江口拜为大将,授剑印说:“囷以内,孤制之。囷以外,将军制之!”陆逊以书生身份,领受三军主帅之职,东吴诸多宿将贵戚皆未心服,陆逊出剑印召集诸将说:在下一介书生,受吴王所重托,委屈诸君归在下统,是因为在下有所长处可用也。王法无亲,愿诸君勿犯之!诸将才有所收敛。陆逊避蜀军锋锐,诱敌深入,然后根据敌人弱点和破绽,后发制人,在确有把握之后以火攻迎击蜀军,大破刘备于猇亭,取得战争重大胜利。使东吴转危为安,并大大削弱了蜀汉的力量。然而陆逊在大胜之后并不追击刘备,是深知进退的明智之举。陆逊大败刘备,文韬武略扬名天下,魏国以为东吴有陆逊,不可轻伐。陆逊之才,不下周郎。吕蒙病死,孙吴便以陆逊为大都督,后官至东吴丞相。陆逊是书生带兵取得成功的典范,有才不如有德,有德不如有学。陆逊不仅有才,更有学问,所以才能重要关头承担重任,并取得成功。貌似是天赐时机让陆逊成名,实际上也是个人修为的结果,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张昭——张昭字子布,江苏徐州人。孙策鹰扬江东之时,以张昭为长史。张昭有管理内政之才,深得孙策信任重用,遂逐渐成为东吴群僚之首。孙策临死之前,传位其弟孙权,并说:内事不决问张昭。张昭以顾命大臣身份辅佐孙权,性格刚烈而正直敢于犯上。赤壁之战,张昭作为江东文官领袖,主张迎降曹操。但在周瑜鲁肃等人的坚持下,孙权下决心决战。张昭主降,是从天下大局来考虑的,江东本是汉朝天下,降也意味着放弃割据,顺应统一。但在汉朝已经分崩离析的情况下,孙权等人还是想裂地称王。所以张昭主降,并非是贪生怕死之举,而是为了顺应大势,实现国家统一,但欠考虑到当时江左的彪悍民风和人心。后刘备上表孙权为车骑将军,张昭则为军师。孙权仍然敬畏看重张昭。作为群僚之首,孙权称帝后理应拜张昭为丞相,但孙权以为张昭性格刚直,不适合丞相位置,所以没有用张昭为丞相。张昭晚年,曾经苦劝孙权不要封公孙渊为燕王之举,孙权不堪,按剑而对张昭说:吴国人士入宫都拜朕,出外都拜您。但您如此折辱朕,朕真担心会出手伤了您!张昭注视孙权许久才说:老臣之所以如此,是为了不负当年老夫人的重托。伏地而泣,孙权弃剑,以相对而泣。但孙权一意孤行,张昭遂称病告老。君臣互相斗气。孙权用土封住张昭家门,张昭亦在内又筑围墙。待后来果然失败后,孙权才后悔不听张昭的话,但不肯放低姿态,张昭不出,孙权令放火烧张昭宅第,又怕真烧死了张昭,赶紧又扑灭了火。最后在张昭儿子等人的劝说下,君臣才达成和解。后不久,张昭年老病死,享年八十一岁,为三国中少见的高寿者。张昭作为东吴群臣领袖,颇有内政才能,对东吴的发展和立国都做出了重大贡献。唯有赤壁主降,对东吴来说是失策之举。但其作为资深元老,在江东的声望和影响力很大,性格之故,君臣之间虽有不欢之时,但总体来说,还是算有始有终的。张昭也得成为东吴元勋式的人物。
诸葛瑾——诸葛瑾字子瑜,山东琅琊人,是诸葛亮的胞兄。早年曾与吴中步鸷等人相善,遂入仕东吴,为孙权幕宾。诸葛瑾个性温润敦厚,为人随和,言语简约而中要旨。颇能揣摩人主心思,言辞从不急切,而是迂回劝解,所以与孙权甚得相合。诸葛瑾为人谦和,在东吴很有人缘,所以长期立于东吴政坛,一路升为大将军要职,是东吴政坛的不倒翁。而更为一个特殊的身份是,诸葛瑾是西蜀重臣诸葛亮的亲兄,所以适合扮演吴蜀使者的角色。孙权曾派遣诸葛瑾通好刘备,与诸葛亮在公馆相见,会谈中不言及私事。刘备伐吴,诸葛瑾以书劝解刘备,当时有人认为诸葛瑾要投归西蜀,但孙权坚定地说:诸葛子瑜是至诚君子,孤不负他,他不会负孤。果然诸葛瑾只是以国事为己任,从不谈兄弟私情。诸葛瑾参与了东吴的偷袭州之计划行动,并在取得荆州后驻守公安。诸葛瑾始终以国家大事为先,尽管他的感情天平是倾向蜀国诸葛亮的,但更加忠心于自己的主公,在国家大事上会果断抛弃自己私人感情,是难得的忠良之臣。虽然其才其影响大为逊色于其弟诸葛亮,然而其在做人方面不是很值得人去学习借鉴吗?诸葛瑾人如其名字,如同温润美玉一般的淳良美德,是一位值得尊敬热爱的君子。
三国之东吴名儒阚泽——阚泽字德润,浙江绍兴人,是汉末三国时期江左的名儒,且精通天文、算术等技艺,是东吴社会名流贤达的代表人物。经学在汉朝相当昌盛,在汉末仍然具备影响力。而经学家若有所研究成果,则可以扬名,受到国家重视和社会推崇。阚泽自幼家贫,为人抄书为生,逐渐博闻强记,后来终于成为学识渊博的学者。仕于东吴,后来官拜太子太傅,地位非常尊贵,成为东吴大臣。阚泽懂易理,精通算术,曾计算出圆周率的小数值,后来的祖冲之就是根据阚泽的研究成果上计算出更为精确的圆周率的。曹丕称帝,孙权曾对群臣说:曹丕正年富力强,孤恐怕熬不过他。阚泽说:曹丕不出十年即死,殿下尽可放心。孙权问原因,阚泽说是根据曹丕的名字“不十当丕”而断言的。曹丕果然继位八年即死,当然阚泽的说不十当丕是迷信的的说法,而如何能估算出曹丕的寿命所长,恐怕不是这个理由可以解释的。阚泽身为东吴贤达,能知人和推荐人,刘备倾国伐吴,阚泽即向孙权推荐陆逊,而孙权亦对阚泽的推荐不以怀疑,大胆启用,终于大获成功,阚泽功不可没。后来阚泽病死,孙权深为痛惜,以礼哀悼之。阚泽身为读书人,学识渊博,生于乱世,而与谋士不同的是,阚泽以诗书礼仪等来求得社会安宁,虽然世道艰难,但这样的人是社会上正需要的,也是不可多得的。三国时期,大儒不多,阚泽虽然不敢当大字,也可不辱名儒二字。
三国人物东吴之虞翻——虞翻字仲翔,浙江余姚人。本是王朗属下官员,后投奔孙权,仕于东吴,亦是三国时期有名的学者,擅长易经。虞翻性格刚直,嫉恶没有气节的人,也看不惯世俗,所以屡次触孙权之怒,孙权不能容,就把虞翻流放但交州,虞翻在交州,讲学收徒,弟子门生达百余人。虞翻虽然被流放在偏远荒蛮之地,然而仍然关心国家大事,对孙权欲封公孙渊为燕王之事,虞翻本想上书劝阻,但无人给通达。后来孙权经营辽东失败,想起虞翻,命人到交州寻找,如果死了就运回建业,而此时虞翻正值病逝。虞翻治学有成,在江左享有盛名,是读书人的代表人物。东吴取得荆州,孙权释放了被关羽囚禁的魏将于禁,并请他与自己骑马并行,虞翻见了,大声呵斥于禁说:你不过是个降将,怎么敢与我主公齐头并进?说完就要用鞭子抽打于禁,孙权很气愤。后来在宴会中,于禁痛哭流泪,虞翻又骂于禁说:你如此装模作样,是想获得我们主公的同情和怜悯吗?孙权更气愤。孙权称吴王,举行宴会,亲自行酒群臣,至虞翻面前,虞翻装醉而睡,等孙权转身走开时,虞翻又马上坐了起来。孙权大怒,拔剑要杀虞翻,臣下劝阻说:殿下酒后杀读书人,纵使虞翻有罪,但天下谁相信呢?孙权就没有杀虞翻,并下令,若以后自己酒后要杀人,都不要杀。一次孙权和张昭议论神仙,虞翻却说:你们都是死尸!这世上哪有什么神仙!孙权终究不能容,于是流放虞翻但交州。虞翻精通易学,刚正忠直,是可用之材。但其性格狂直,不能为世俗所容。而孙权不能容下虞翻,也有失英主之气度。
三国人物之东吴步鸷——步鸷字子山,江苏淮阴人,早年与诸葛谨、严峻等人在吴地游历,名声传扬,被认为是当时俊杰。后为孙氏做事,担任过海盐县长。步鸷性情宽宏,其出彩之笔是出任交州。当时孙吴向西南方扩张,而广东越南一代的广州、交州地区与东吴距离遥远,刘表曾置苍梧太守吴巨,倚仗地远,斩杀或驱逐东吴所派遣管辖交州的官员。孙权于是派遣步鸷为交州刺史,前往管辖交州。步鸷奉命前往,行事干脆果断,设计斩杀铲除吴巨,将交州归于东吴管辖之下。割据交趾的士雪等人亦率众归服步鸷。步鸷平定交州,为东吴立下大功,成为东吴重臣。后来奉命征调出守西陵二十年,甚得军心民心。陆逊死后,曾代陆逊为东吴丞相,旋即病逝。步鸷有真才实干,具备胆勇,虽不能与周瑜鲁肃等人同日而语,然而奉命平定收归交州,为国守疆,身名俱保,成就一番事业,亦可以与周瑜鲁肃等人争辉。
三国人物东吴之诸葛恪——诸葛恪字元逊,是诸葛瑾长子,诸葛亮亲侄。自幼聪慧,反应机敏,有神童之称,孙权甚爱之。所以少年时代的诸葛恪便经常参加大场面的活动,培养了其见识和胆识。一次孙权举行大宴,问诸葛恪说:你父亲与你叔父谁更优秀呢?诸葛恪说他父亲比诸葛亮更优秀。孙权问为什么,诸葛恪回答说:我父亲知道服伺谁,而我叔父不知道。孙权大笑。孙权为人滑稽,又见诸葛瑾脸长,便命人牵一头驴来,上面用粉墨书四字:诸葛子瑜,以此取笑诸葛瑾为乐。诸葛恪见了,取笔添二字于后,便成了“诸葛子瑜之驴”,众皆欢笑称赞。在孙权和父辈的悉心培养下,诸葛恪成为东吴后起之英俊,很快升到高官要职。陆逊死后,诸葛恪代陆逊领荆州事,成为东吴的栋梁之臣。孙权临终,召诸葛恪回建业,床下听诏,成为孙权托孤的首席大臣。诸葛恪又加官太傅,大权在握,成为东吴权臣,吴国上下都对他寄予厚望。诸葛恪虽然机敏有才,但是性格刚愎自用,诸葛瑾曾因诸葛恪聪明尽显于外,不是保家之人,恐怕还会毁灭家族。诸葛恪自掌握大权以来,先后兴兵与魏国交战,第一次取得防御性的东兴大捷,声望更高。但又一意孤行兴兵二十万,攻打魏国,结果遭到大败。诸葛恪自知伐魏失策,于是严厉对待部下,回朝以后,又怕别人弹劾,于是独断专横,打击异党,于是吴国对诸葛恪大失所望。吴国宗室孙峻要与诸葛恪争权,于是借机请诸葛恪入宫中朝见,暗中安排甲士,诸葛恪早上出门时数件怪异现象出现,但还是进宫赴宴,孙峻就酒宴间杀诸葛恪与其侍从,又杀其子,诸葛恪家族被诛。而诸葛恪尸首被孙峻下令用芦席包裹,弃于乱石岗中。只到后来孙峻被诛杀,吴国才为诸葛恪正名。诸葛恪以折冲之龄名显吴国,聪明显于外,一路通顺,年少成名,长期受到宠爱,没有接受什么磨砺,所以养成了任性自我、刚愎自用的性格,一旦身居高位,这种性格便会暴露出很大的弊端,诸葛恪因此而为人所害,身死家灭,难道不永为世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