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外经典历史疑案探源
3732900000027

第27章 光绪是怎么死的

一个是年轻体弱的光绪皇帝,一个是风烛残年的慈禧太后,2个人在经过生命最后一程的凝望之后相继死去,这有些让人不解:一直在太后掌控之下的皇帝,就连生死也要听之任之吗?

任19年御史及起居住官的清代官员恽毓鼎,与光绪帝接触较多。在他所撰的《崇陵传信录》中曾记载:“时太后病数日来,有谮上者谓,帝闻太后病,有喜色。太后怒曰:‘吾不能先尔死。”’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下旬的第一天,病入膏盲的慈禧太后命太监把她抬到瀛台,抬到被她囚禁了10年之久的光绪皇帝床前。皇帝和太后沉默无语地对视着,在沉默的目光中维新派领袖向保守派首领作最后的抗争——只要能比她活得更长,就有机会实施慈禧太后所反对的维新主张。可是就在这一天,光绪皇帝死了。第二天,慈禧太后也死了。历史之谜就这样留给了后人:光绪皇帝是自然死亡吗?他为何仅仅死在太后的前一天?这引起了世人的种种猜测。

从光绪登基开始,他就活在慈禧太后的阴影之下,“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握有实权。直到中国在甲午战争中被强邻日本打败,光绪皇帝终于有了亲政的机会。年轻的皇帝表示“决不做亡国之君”,毅然采纳康有为和梁启超的维新变法主张。

从1898年6月11日起,光绪皇帝宣布变法,颁布“定国事”诏书等数道改革诏令,力图使中国强大。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百日维新”。(图 光绪皇帝)

然而,爱权如命的慈禧太后唯恐失去大权,于是她利用强大的保守势力发动了“戊戌政变”,斩杀谭嗣同等6位维新志士,通缉康有为和梁启超,囚禁光绪帝于瀛台,把支持光绪的珍妃也打入冷宫。同时,慈禧还下诏书宣称,她“经皇帝再三恳请训政,从明日起坐殿办事”。

从此,光绪皇帝就失去了政治权力,也失去了人身自由。此后,光绪皇帝在瀛台里凄凉地度过了10年。在光绪死后不久,盛传皇帝是被袁世凯、奕匡送药毒死的,其主要动机就是,慈禧太后病危时,2人怕太后死后,年轻皇帝再有掌权机会,重新变法,因此合谋毒死了光绪,立奕匡之子为帝。

与传言相反的正史观点认为,光绪是患重病而死,其证据是皇帝自幼体弱多病,在皇权斗争中又备受排挤,失去权力和自由,肉体的孱弱和精神的摧残是影响他健康的主要原因。

据宫中太监寇连材日记中称,当时宫中人受各种限制,不能亲近光绪。小皇帝每天有数十种菜,但菜皆不能入口。光绪要加菜,御膳房必先告知太后,慈禧必然责备他铺张浪费,不准加菜。《清德宗实录》、《清史稿》、《光绪朝乐华录》等,都说光绪久病体虚,至光绪三十四年病入膏盲,最后驾崩。

后世历史分析中最为流行的说法是慈禧谋害了光绪帝。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光绪虽然长期被囚,但保皇党却极依靠他,慈禧在死前拼最后一力将政敌击败。当时能接近光绪的恽毓鼎在他的《崇陵传信录》(又名《光绪外传》),记录了光绪临死前的状况: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秋忽然传出其病重消息,召京外名医入宫诊视。诊脉时,光绪静静地把双手置案上,自己写出病情,入诊者都说光绪身体尚健。10月初十,逢慈禧万寿节,光绪出瀛台,替太后祝寿,有人看见他为准备跪拜而活动筋骨。19日,宫廷大乱,增加侍卫,稽查出入,传言光绪驾崩。21日,皇后入瀛台探视,光绪早已气绝身亡。在这则记录里,恽毓鼎实际上暗指慈禧害死了光绪。

与恽毓鼎说法不同,曾在宫中担任女官的德龄女士则在《清宫二年记》等书中,怀疑是李莲英下毒害死了光绪。

关于光绪的死因说法不一,史载不明,让人难以取舍,年轻皇帝的死成为清宫内又一不解之谜。

同治帝死因何在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1875年1月),亲政后不到两年的同治帝(载淳)一命归天了!关于这位小皇帝的死因,过去有的说是死于天花,有的说是死于梅毒,也有说是死于疥疮的。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近来,我们在清代档案中发现了《万岁爷进药用药底簿》一份,属于清代皇帝脉案档簿,(以下简称“脉案”)。它比较详细地记录了自同治十三年10月30日下午载淳得病,召御医李德立、庄守和入宫请脉起,直至12月5日夜载淳病死,前后37天的脉案、所开的处方、共用了106服药的情况。这本“脉案”是敬事房太监根据御医李德立、庄守和每天请脉记录和所开药方,誊抄汇辑成册的。

据这份脉案的记载,载淳无疑是死于天花,而绝非死于梅毒或其他病症。(图 同治帝)

载淳得病卧床的当天下午,太医院院判李德立和御医庄守和诊断的情况是:“脉息浮数而细。系风瘟闭束,阴气不足,不能外透之症。以致发热头眩,胸满烦闷,身酸腿软,皮肤发出疹形未透,有时气堵作厥。”第一次请脉,御医就能作出上述明确的诊断,这主要是因为载淳的病来势很凶,“疹形”表发得较显著。对此,御医开出了用生地、元参、牛蒡子、芦根等12味药配制的“益阴清解饮”,进行避风调理。此药服过一夜,第二天早上即疹形透出,且能看出其中夹杂着瘟痘。

经过御医们近两天的精心医治护理,痘颗虽然很快开始表发了,但是,由于瘟热毒滞过盛,以致头面、颈项发出的痘粒很稠密。这还不算,令人担心的是痘粒颜色紫滞。内症则咽痛作呕,身颤口干,便秘溺赤。很显然,痘粒透出后内里过盛的毒滞并没有完全表发出来。按中医观察所得,出痘时分为“逆”和“顺”两种情况:如果痘颗一开始即出得齐,且灌浆饱满凸出,并有嫩红逐渐变为淡黄等,这是属于平顺的出痘,一般也少有生命危险。如果痘颗出得稀疏不齐,灌浆顶平或塌陷,并呈紫色的,这就是属于逆险的出痘。从载淳头几天的脉案记载看,它很快即转为逆险的一种。因此,御医在11月1日即诊断为:“由气血为毒滞锢所致,症界于险!”御医们几乎没有离开过载淳的病榻。到2日,稠密连络的痘颗虽继续表出,但病情也随之恶化。除头两天的症状外,又加上“腰疼胸堵,懊脓作呕,大便四日未行”。诊断为“此由毒滞薰蒸肺胃,阴分不足所致”。御医们由此下了比昨天还重的诊断:“症势重险!”

偏偏在11月8日病中的载淳又“微感风凉”,“以致咳嗽鼻塞,心虚不寐;浸浆皮皱,似有停浆不靥之势”。自此以后,我们看到“脉案”所记病情,越来越坏;许多并发症此时竞相发生,且日益沉重,痘毒日渐侵蚀了载淳的内脏机体。特别是由于体内抵抗力的严重衰退,痘颗出现相对处于“停浆不靥”的态势,就给痘毒乘机袭入各个职能器官和神经系统创造了条件,其它病菌也乘隙而入,形成多种并发症;从而各种病菌借以在痘盘溃烂的基底上,滋生竞存,使溃烂迅速蔓延扩大,形成恶性循环,病上加病。这种情况,从11月8日至11月18日的载淳脉案中看得很清楚,此时他已是每况愈下沉疴日深了。如在这八天中,载淳又增添了好几种新的病症:浮肿症、失眠多梦症、气喘胀痛症等,且有增无减。只是有些个别症状在经过治疗后,间有消长而已。特别是由于气血虚亏,此时周身又出现了“痘痂干燥,抓皮见血”的症状。

待到11月16日卯刻,又一严重症状出现,即“肾虚赤浊,余毒挟湿,袭入筋络。以致腰软重疼,微肿,不易转坐;腿病痉挛,屈而不伸……”,痘毒至此已“袭入筋络”,真可谓病入膏肓了。接着,又出现了遗精、尿血的症状,且日渐加重,身体愈益瘦弱,心神恍惚不安。此时毒火已流聚腰部,御医们虽然开出“益肾消毒饮”、“益肾清解饮”、“扶元清解饮”等加固肾阴的方子,但奏效甚微,无济于事。而且既要治痘,又要治喘、治头、治腰……真是难以对症,良医束手了。

果然,从11月19日起,载淳病情急转直下。若算至11月30日,此间长达11天之久,是载淳最痛苦难忍之时。此时在前段痘毒潜入各部器官大发作的基础上,形成痘后多处痈毒,致使发生多处溃烂。它的集中暴发点,首先是腰部溃烂成洞,脓血不止;痘痈遍身,肿疼难忍;面颊肿硬,牙浮口粘;口喷臭气,胸满肋胀;大便腥臭,小便赤短。后来,痘毒上亢,有增无减。

集中暴发的大溃烂之快之烈,从“脉案”看也是十分令人惊异的。如在11月18日辰时的脉案还只是记录着“腰软重疼”,而仅隔了一天,到了19日辰时,则急转直下,“湿毒乘虚流聚,腰间红肿溃破,慢流脓水,腿痛痉挛;头项、胳膊、膝上发出痘痈肿痛……”。到了22日,除了腰部溃处仍流脓血不止外,又有其他部位的痘痈接连溃破流脓。23日,又有臀肉左右溃孔二处流脓。这样,载淳全身已有三处大的痘痈溃烂流脓不止。病势如此急剧恶化,使御医李德立、庄守和万分忧虑。他们在这一天的“脉案”里忧心忡忡地写道“莫蔓溃陷透膜为要”,也就是说,如果是烂穿了,皇帝就会立即丧命。结果到了25日,蔓溃真的发生了,腰部与臀部的溃烂已串连一起,并且是溃口外小,而内溃很深很大,即俗称的“里烂”。到了26日,漫肿、串溃越来越大,越来越多,每日流出的脓汁多达一茶碗。为了集中治疗蔓肿和串溃,李德立、庄守和、李德样、韩同九四位御医共议用“外用熨洗”的方案进行治疗。这个药方是用木香、生附子、苍术、山甲、川贝等12味药配制起来的。经过几番熨洗,至28日,也没有使腰部等溃处的脓血有所提换。相反,“腰间溃处如碗,其口在边上,揭膏药则汁如箭激”(参看《翁同龢日记》)。同日申时,发烧更高,寐虚恍惚,胸满慒杂更甚。

时至29日,御医们万般无奈,只得在当天的“脉案”上写下了这样的警语:“正不制毒”、“症势日进,温补则恐阳亢,凉攻则防气败”的诊断。而在30日的“脉案”中,记下了这天载淳有“知觉痛痒”之感。可见在此以前的几天里,由于痘痈使神经系统遭到了大破坏,载淳已是处于麻木不仁、昏厥的状态了。而此时的所谓“知觉痛痒”,大概如世俗所说的临终前的“回光返照”吧!

一进入严寒的腊月,载淳在痘痈多处溃烂的基础上,又发生了致命的走马牙疳。绝望和悲切便笼罩了整个宫苑,死神已至,只待时辰,这已是宫廷上下心照不宣的事了。好歹熬了5天,到初五日,同治帝便命归黄泉了。

李莲英为何身首异处

1966年,在北京海淀恩济庄,考古人员发现了清慈禧太后的大太监李莲英之墓。墓里陪葬品,件件都是稀世珍宝,其中最罕见的是一颗钻石帽正,比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戴的那颗还大。还有3件宝物:一柄汉朝的青五土浸剑,一只汉朝的满黄浸玉镯,一件宋代的青玉褐浸环,都堪称无价之宝。

奇怪的是,这么豪华富丽的棺椁里,只有一颗腐烂干净的骷髅头!头部以下的被子里空空荡荡,连一节小骨头也没有!李莲英的尸体究竟去了哪里?

据考证,李莲英的墓里宝物俱在,墓壁完好,肯定没经过任何盗墓和发掘。他才死了55年,尸骨不可能腐烂到一点不见的程度。结论只能是,他死以前,就已经“身首异处”了。

这位在慈禧左右呼风唤雨的人,为什么不得好死呢?没有任何史料和传说,至今仍是一个谜。

李莲英生于1848年,直隶河间府人。据说李莲英为人圆滑,左右逢源,面慈心狠,工于心计。一次,慈禧派他随醇亲王奕去检阅李鸿章办的北洋水师,实际是作为暗探摸清水师兴建的费用到底是多少。原来在京城时,醇亲王都是要求助于李莲英,而这次随行的李连英却一反常态。对奕谡恭敬极了,连打洗脚水的事都干,把醇亲王侍奉得舒舒服服。而且假装谦逊,逢人便点头哈腰,口口声声说此次出行就是侍候王爷的,甚至李鸿章为他安排的豪华房间不睡,偏要去睡下等舱。其目的就是要使众人对他毫无戒备,他则能到处刺探实情。果然,他不负慈禧之厚望,不但了解了水师所需费用,还查知了李鸿章将建水师余款存于国外的消息。他的假象,始终没被人识破。(图 李莲英)

《清稗类钞·阉寺类》中记载,慈禧死后,李莲英又受宠于隆裕太后。在李莲英死时,隆裕太后还特赏银2000两。

李莲英死后身首分家,肯定是被杀。那么是谁杀了他呢?猜测种种。

有人猜测,他可能是触犯了国法被杀身的。这很符合他身首异处的实际情况,但斩杀李莲英是个重大事件,重要新闻,怎么史料无记载,世间无传闻呢?可见此说不可能。

有人说,李莲英是因为讨债被人暗杀于河北、山东交界之处的。据说李莲英的私产有500余万两白银,眼红他财产的人早就要下手;再加上李莲英生前对人勒索甚多,伤害了许多人。当初因为慈禧在,“大树底下好乘凉”,待慈禧一死,他没了靠山,有人对他暗下毒手,是很有可能的。

还有人说,他确是病死的。他的后人曾说他是善终,是因得了痢疾,医治无效病故的,由得病到病终前后仅4天时间。他一生虽然享尽了荣华富贵,但始终为自己是个太监,为“半残之身”而羞耻,以为死后没脸去见自己的列祖列宗,于是留下遗嘱,死后只留头颅,将身体舍弃掉了。这个猜测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这方面的证据也丝毫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