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个人的处境虽然各不相同,但却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习得性无助"的受害者。
心理学对"习得性无助"的兴趣最初来自于经典条件反射中狗的令人奇怪的行为,后来因推广到人的身上而得到广泛应用。
习得性无助,是指在某种特定的情境中,人或畜经历了某种学习后,由于其行动结果重复性地失去控制而习得的,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的消极或无反应的状态。即使以后当事件重新处于控制下,个体也会因主观认为毫无希望而不再做出任何努力。它是一种自我无能的心理体验。
这个概念最初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和他的同事于1967年研究动物时提出的。他们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是将狗套上锁链,固定在架子上,只要信号声一响,就对其进行电击,但狗无法逃脱。在经历了多次惨无人道的电击之后,他们把狗放在一个中间用矮板墙隔开的实验箱里,狗只要跳过隔板就可以逃避电击。在这种情境中,那些没有触电经历的狗在电击一开始就会抓狂地四处逃窜,而且很快就学会了越过隔板跳到安全区域。但是令他们大大吃惊的是,那些之前惨遭电击而无法逃脱的狗,绝大部分没有学会回避电击,它们在电击刚开始的几秒钟里还乱逃一阵,后来干脆就停下来不动了,一边忍受电击,一边还似乎呜呜地念叨着:让电流来得更猛烈些吧。
这些狗怎么了?塞利格曼和他的同事站在狗的角度认为,狗已经明白它们是无助的。在反复的电击中,狗认识到不论怎么尝试逃跑都是无法摆脱电击的,这种持续的失败经验,使它们屈服于无助感,消极地接受一切,不再作任何的努力。
后来,心理学家在大量的重复实验中证明,人和动物一样都容易受到习得性无助的影响。他们指出,并不一定要有最初的、在不受控的情境中无助的经验才能产生习得性无助。只要被告知某个巨大的困难是他们不可能克服的或通过观察别人的无助,人们也能产生习得性无助。试想一下,一个与你能力差不多或者比你强的人做一道试题却总是无法求解,你是否也会认为自己无法成功?我想答案是肯定的。这就说明了即使你没有亲身遭受过失败,你也会产生习得性无助感。
因"习得性无助"而产生的抑郁和意志消沉,会使人们的精神支柱崩溃,斗志也随之丧失,最终放弃所有努力,真的陷入绝望。这是许多心理和行为问题产生的根源。
塞里格曼为了找到消除"习得性无助"的方法,经过进一步的研究,又设计了一个实验。他让狗在接受"无法摆脱的电击"实验之前,先学会如何成功逃脱电击。方法是先把狗放到上面所说的用矮板墙隔开的可以躲避电击的那个实验箱里,当实施电击时,它们只需轻轻跳过隔板,就可以免受电击之苦。等到狗学会从箱子的一边跳到另一边时,再让它们参与上面所说的实验。结果发现,这些狗就不太容易上演"习得性无助"的悲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