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放弃也是一种宽容
3744500000014

第14章 一个人的百年

维拉·姜

余虹先生离开了。

在这个冬天,寒冷到底埋葬了些什么。

在很多头条新闻里都有个很醒目的头衔,博士生导师。

之前有博士自杀,引起的生死讨论,更多路人愤慨地说着:国家花这么多力气培养,你就这么去死,对得起谁?一句句的“珍惜生命”到底有什么意义?一次又一次的死亡背后,谁看到了些什么。如果一年年地活下去,人们行尸走肉地埋没掉青春以后,再也寻找不到当初那份温情,和对信念的热爱,活着到底为了什么。

每次看到类似的东西,都觉得挺不是滋味的,这样一个环境下国家到底花了什么培养?他个人又贡献了什么?多少人理解当事人用掉了多少时间和精力,以及在精神上忍受了多少东西,有没有人去真正的衡量过这个价值?凭什么指责他们对不起什么?如果他仅仅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离开是不是也不过是引起同情?

如果是一位更年轻的人选择离去,一定更多人声讨:怎么对得起父母?对于已经离开的人,我想任何的存在都已经没意义了,一个人活着要对得起很多东西,还不累么!缺乏理智的离开我是不赞同的,为情去自杀的也不是我苟同的。

他们本身就很可怜,不是冲昏了头脑,钻了死胡同,也不会轻易离开,以生命作为代价,为什么还换不了人们善意的祝福,死者对不起生者,那么只想起为什么死和应不应该死的人们,在不自觉中失去了为人最初的善良、同情和关爱,不是更不应该么?

离开的人们,请一路走好吧,不管到了一个怎么样的世界里,希望灵魂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

心里觉得难过。打开他的博客,看到他曾经的照片,生前的文章,我相信老师是一位非常热爱生活的人,选择离去,一定是有理由的。

我们了解这个社会,了解这个国家么?匿名的网友说道:很多人是了解这个社会,了解这个国家的,只是少了勇气去面对……

很多人说:有勇气去死,为什么没有勇气活?没有死过,怎么就知道勇气的付出可以在生死面前划等号?无法验证的问题,因为灵魂不会有俗世的争执,不会跳出来回答,他们早已经干干净净,飘然自得了。

留下的都是活人的疑问,和自问自答的结果。

不想说一些悲观的想法,在这个社会上混日子的人一定有自己的看法,悲观到哪个程度,心里面大致是清楚的。仔细地问问自己,曾经的想法和抱负现在还剩下多少了?这难道还不足以证明现实的锋利么,把我们都砍杀成了什么模样?如果你在乎曾经的理想,或多或少都该有点触动。

所以对于一直能维持一种不变的生活信念,是令人钦佩的,这样的人对抗的东西很多,同类很少!

不是缺少美丽,而是缺少发现。美丽在不同的眼睛里是不一样的,所以发现也一定不同。我们谁也不是谁,怎么过着一样的日子,保持相同的认知呢?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选择合适自己的生活,而且还可以忍受信念被扭曲以后的麻木,喘着气算活着,做着各式各样的举动维持活着的状态,和选择彻底消失在大众视线里的人们,我想他们应该都可以被人们理解,同样理解那些不理解这些离去的人的人们!

我宁愿相信这个世界上到处是“美丽”。

离开不一定要有比较伟大的理由,也许这样想了,也就决定了,纯粹的常常最容易被人们误解和猜测,老师一定是想到了,所以并不在乎身后的不纯粹。

“在社会和精神庇护遭到严重破坏的百年,石璞靠什么全身避害且持守了生命之光?回望百年,从新青年到红色教授,再到一个普通的老人,那曾经让石璞热血沸腾的主义与真理如烟而逝,唯有最朴素的良善与最传统的智慧还与她的生命同在。那良善与智慧是让一块石头成玉的珍宝吗?‘石璞’之名有什么微言大义?一块对恶没有激烈反抗却有持久拒绝的石头,一块对善没有悲壮献身却有耐心执著的石头以她不绝的微光烁伤我正在死去的心。也许英雄的时代早就过去了,也许从来就没有什么纯粹的英雄,日常生活的重负与担当落在每一个人的身上,那些像石璞一样举重若轻的人让生命看到了希望。”

心灵智语

这是余虹先生《一个人的百年》中最后的一段话。我们都相信生活是有希望的,无论生还是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