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博弈论的诡计
3751100000011

第11章 选择智慧:选择本身就是一场博弈

(第一节 霍布斯的选择与毛驴的选择

很多事实告诉我们,决定命运的是选择,而非机会。什么样的选择决定什么样的生活,你今天的生活是由3年前所作出的选择决定的;而今天的抉择,却将不仅决定你3年后的生活,更会影响你最终离开人世时的样子,这就是人生博弈的法则。

经济学中有一个名词——“霍布斯的选择”,据说这个词来自英国一位叫霍布斯的马场老板。他在卖马时承诺:“买或是租我的马,只要给一个低廉的价格,可以随意挑选。”但他又附加了一个条件:“只允许挑选能牵出圈门的那匹马。”

其实这是一个圈套。

霍布斯在马圈上只留一个小门,大马、肥马、好马根本就出不去,出去的都是些小马、瘦马。显然,他的附加条件实际上就等于告诉顾客好马不能挑选。大家挑来挑去,自以为完成了满意的选择,其实选择的结果可想而知。

“霍布斯的选择”给我们的启示在于:有时我们自以为作出了好的选择,但事实是,它只是在没有选择下的一种人为选择。

“霍布斯的选择”在生活中非常普遍,譬如在管理领域,一个企业家在挑选部门经理时,往往只局限于在自己的圈子里挑选人才,选来选去,再怎么公平、公正,也只是在小范围内进行挑选。

所以,要想打破“霍布斯的选择”,就要当个好“伯乐”,跳出马圈的圈子,到大草原去选“马”,到全世界去选“马”,打开思维空间,扩大资源的配置半径。一般地讲,配置资源的半径越大,企业就越处于优势;反之,配置资源的半径越小,企业就往往越处于劣势。只有放宽眼界,打开思维,才能选到世界级的“千里马”。

与“霍布斯的选择”相对的是选择太多。选择越多越好似乎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事实果真如此吗?我们可以先来看一下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斯坦福大学共同进行的实验。

在实验中,科学家随机抽取两组人,让第一组测试者在6种巧克力中选择自己想买的,第二组测试者则在30种巧克力中选择。结果,第二组中的满意度远远低于第一组,更多人感到所选的巧克力不大好吃,对自己的选择有点儿后悔。

由此看来,没有选择确实不好,但是选择太多,要从诸多选择中找到最优选择也并非易事。正因为选择不容易,才会有在两堆稻草之间饿死的毛驴。

在一头毛驴的前面有两堆草,对于这头毛驴来说,这一左一右两堆草一模一样。这头毛驴尽管饿得要命,但它无法挪动它的腿,因为一模一样的这两堆草使它无所适从,它没有理由选择其中的一堆而放弃另外一堆。这头毛驴最后在这两堆草面前活活饿死了。

在实际生活中,面对多种选择时,由于我们不可能掌握充分的信息,对这些策略下的后果不能确定,我们认为它们都一样,所以难以选择。

但是,我们无论选择哪个策略,都要好于不做选择。如果驴子所面对的这两堆草中的一堆离它距离近,或者分量多,它自然应当选择这一堆;但当这两堆草都一样的时候,它无论选择其中哪一堆,都会比不作任何选择而被活活饿死要强。

博弈大智慧

在实际生活中,面对多种选择时,由于我们不可能掌握充分的信息,对这些策略下的后果不能确定,我们认为它们都一样,所以难以选择。

(第二节 放弃,有时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两个贫苦的樵夫靠上山捡柴糊口。有一天,他们在山里发现了两大包棉花,两人喜出望外,棉花价格高过柴薪数倍,将这两包棉花卖掉,足可供家人一个月衣食无忧。当下两人各自背了一包棉花,赶路回家。

走着走着,其中一名樵夫眼尖,看到山路上扔着一大捆布,走近细看,竟是上等的细麻布,足足有十多匹之多。他欣喜之余,和同伴商量,一同放下背负的棉花,改背麻布回家。他的同伴却有不同的看法,认为自己背着棉花已走了一大段路,到了这里丢下棉花,岂不枉费自己先前的辛苦?因此坚持不愿换麻布。先前发现麻布的樵夫屡劝同伴也没用,只得自己竭尽所能地背起麻布,继续前进。

又走了一段路后,背麻布的樵夫望见林中闪闪发光,走近一看,地上竟然散落着数堆黄金,心想这下真的发财了,赶忙邀同伴放下肩头的棉花,改用挑柴的扁担挑黄金。

他的同伴仍不愿丢下棉花,还是枉费辛苦的论调,并且怀疑那些黄金是不是真的,劝他不要白费力气,免得到头来空欢喜一场。

发现黄金的樵夫只好自己挑了两堆黄金,和背棉花的伙伴赶路回家。两人走到山下时,突然下了一场大雨,两人在空旷处被淋了个湿透。更不幸的是,背棉花的樵夫背上的大包棉花,吸足了雨水,重得已无法背动。那樵夫不得已,只能丢下一路辛苦舍不得放弃的棉花,空着手和挑金子的同伴回家去了。

面对来临的机会,人们常有不同的选择方式。有的人会审时度势,果断放弃之前的选择,作出目前情况下最有利的选择;而有的人却像骡子一样,固执地不肯接受任何改变。

不同的选择,当然会导致截然不同的结果。有时不切实际地一味执著,是一种愚昧与无知,而放弃则是一种智慧。在人生的每一个关键时刻,应审慎地运用智慧,作最正确的选择,同时别忘了及时审视选择的角度,并适时调整。要学会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全面研究问题,放弃无谓的固执,冷静地用开放的心态做事。

博弈大智慧

有时不切实际地一味执著,是一种愚昧与无知,而放弃则是一种智慧。

(第三节 先吃“好苹果”,降低选择的机会成本

陈蕃,字仲举,东汉人士,少年时期曾经在外地求学,独居一室,整天读书交友而顾不上收拾屋子,院子里长满了杂草。有一次,他父亲的朋友薛勤前来看望他,问他:“你为什么不把院子打扫干净来迎接宾客呢?”陈蕃笑了笑说道:“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薛勤听了很生气地反驳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一般人讲这个故事,就到此为止了,教育人做大事要从小事做起,把陈蕃当作了反面的典型。

然而事实上呢?据《世说新语》记载:“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

陈蕃后来官至太傅,为人耿直,为官敢于坚持原则,并广为搜罗人才,士人有才德者皆大胆起用,一时间政事为之一新。陈蕃确实将天下扫得不错。反倒是那位因批评陈蕃而留下“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千古名言的薛勤,我们却不知道他后来完成了什么事业。

为什么陈蕃不扫一屋却扫了天下呢?就在于他懂得考虑博弈时的机会成本。

有这样一个问题:两箱苹果,一箱是又大又新鲜,另一箱由于放得久了,有一些已经变质了。问先吃哪箱,即先吃好的还是坏的?

最典型的吃法有两种:第一种是先从烂的苹果吃起,把烂的部分削掉。这种吃法的结局往往就是要吃很长一段时间的烂苹果,因为等你把面前的烂苹果吃完的时候,原本好端端的苹果又放烂了。第二种是先从最好的吃起,吃完再吃次好的。这种吃法往往不可能把全部的苹果都吃掉,因为吃到最后的烂苹果实在是烂得没法吃了,就都给扔了,形成了一定的浪费。但好处是毕竟吃到了好苹果,享受到了好苹果的好滋味。

两种吃法,各有各的道理。在实际生活中,究竟先吃哪种苹果,对个人其实没有太大的影响。但从经济学的角度,先吃哪种苹果的选择,就如陈蕃是先扫小屋还是先扫天下一样,蕴涵着深刻的博弈论思想。

博弈论认为,人的任何选择都有机会成本。机会成本的概念凸显了这样一个事实:任何选择都要“耗费”若干其他事物——其他必须被放弃的替代选择。在实际生活中,对被放弃的机会,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预期和评价,这取决于他们的主观判断(主观的机会成本)。具体到先吃哪种苹果的问题上,两种吃法,代表的实际上是两种观念,两种对机会成本的主观判断。第一种吃法的主观判断是浪费的机会成本大于好苹果味道变差的机会成本,第二种吃法的主观判断是味道变差的机会成本大于浪费的机会成本。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都要面对“先吃哪种苹果”的选择。我们每天都要自觉不自觉地对各种机会成本进行比较。

但是个人对机会成本的感觉会有偏差,这就提醒我们:要善待自己,也要善待他人;既要尊重自己的感觉和选择,也要尊重他人的感觉和选择。每当遇到纯属个人的选择时,在决策上,应尽可能地由自己作出,而不要由他人或集体作出,因为只有自己才最了解自己的主观机会,而别人和集体决策者却缺少充分的信息。

博弈大智慧

每当遇到纯属个人的选择时,在决策上,应尽可能地由自己作出,而不要由他人或集体作出,因为只有自己才最了解自己的主观机会,而别人和集体决策者却缺少充分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