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博弈论的诡计
3751100000007

第7章 哈定悲剧: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

(第一节 从“公共资源的悲剧”说起

公共设施的损坏、过度放牧导致的荒漠化、环境的污染、光天化日之下的违法行为等,这些都属于哈定悲剧。哈定悲剧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在于:在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之间存在着一个冲突悖论,每个人都是自私的,当我们每个人按照自己的利益原则来行动的时候,整个集体所表现出来的就是一种无序的状态。

明代刘基在其《郁离子》一书中讲述了一个关于官船的故事:

官员瓠里子从吴地回故乡粤地,可以乘坐官船,他到岸边后发现有一千多条船,不知哪一条是官船。送行的人说:“这个容易,我们沿着岸边走,那些船篷旧的,船橹断的,布帆破的,就是官船了。”瓠里子照此话去找,果然不错。他不由感叹地说:“世风日下,公家的东西竟遭到如此的破坏。”

这个故事中所讲的就是“公共资源的悲剧”。这一理论最初由哈定提出。1968年,哈定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北京大学的张维迎教授将之译成《公共的悲剧》,但哈定那里的“the Commons”不仅仅指公共的土地,也指公共的水域、空间等。武汉大学的朱志方教授将哈定的文章译成《大锅饭悲剧》,有一定的道理,但也不能完全表达哈定的意思。将“the Commons”译成“公共资源”似乎更确切些。哈定描述的“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我们可称为哈定悲剧。

哈定在文章中举了这样一个具体事例:当草地向牧民完全开放时,每一个牧民都想多养一头牛。因为多养一头牛增加的收入大于其供养成本,很明显这是有利可图的。虽然对于单个牧民来说,增加一头牛是有利的,但是如果所有的牧民都看到这一点,都增加一头牛,那么草地将被过度放牧,从而不能满足牛的需要,导致所有牧民的牛都饿死。这就是公共资源的悲剧。

哈定悲剧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非常普遍。譬如,不可再生资源的过度开采问题。油田往往是藏在好几家钻油公司的土地下方,当油田上方的土地属于一家公司时,它会很小心地抽油,以尽量提高抽取量。但是,如果这块地属于好几家公司,大家就会像比赛一样抽油。因为你抽得慢,我抽得很快,我的油产量就会比你多。当各方都试图以最快的速度钻油时,共用的油田就会有很大一部分永久枯竭。

再如,环境污染问题。假如某地存在着工业污染,政府又没有管制环境,企业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宁愿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也绝不会主动增加环保设备的投资。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所有企业都会采取不顾环境的策略。如果一个企业投资治理污染,而其他企业仍然不顾环境污染,那么这个企业的生产成本就会增加,利润就会降低。

关于哈定悲剧产生的原因,哈定在文中指出:“在共享公有物的社会中,每个人,也就是所有人都追求各自的最大利益。这就是悲剧的所在。每个人都被锁定在一个迫使他在有限范围内无节制地增加牲畜的制度中。毁灭是所有人都奔向的目的地。因为在信奉公有物自由的社会当中,每个人均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

由此看来,哈定悲剧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在于:在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之间存在着一个冲突悖论,每个人都是自私的,当我们每个人按照自己的利益原则来行动的时候,整个集体所表现出来的就是一种无序的状态。无论你个人怎么努力,集体的无序状态也会破坏你的劳动成果,因为每个人的利益偏好是不一样的。如果存在群体行动的话,那么群体性行动在没有指导的情况下注定是一场悲剧。

防止公共资源悲剧发生的办法有两种:一是制度规范,即建立中心化的权力机构,无论这种权力机构是公共的还是私人的——私人对公共地的拥有及处置便是在使用权力;第二种便是道德约束,道德约束与非中心化的奖惩联系在一起。

在社会生活中也是可以避免这种悲剧的。当悲剧未发生时,如果建立起一套价值观或者一个中心化的权力机构,就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所以社群出现的地方,一般而言,都有一个管理机构,用于协调、管理群体,以防止悲剧的发生。

博弈大智慧

在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之间存在着一个冲突悖论,每个人都是自私的,当我们每个人按照自己的利益原则来行动的时候,整个集体所表现出来的就是一种无序的状态。

(第二节 有效协调,让“看不见的手”不再失灵

传统经济学认为,只需要每一个人都从利己的目的出发,最终全社会都会达到优化的效果。也正是在这样的观念之下,“主观为自己,客观为社会”一度成为广泛流传的观念。

其实,这个观念真正的来源是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这本书中提出,有一只“看不见的手”会从个人自利的经济行动中,提炼出社会整体的经济福祉。

我们的晚餐并不是来自屠夫、啤酒酿造者或点心师傅的善心,而是源于他们对自身利益的考虑……“每个人”只关心他自己的安全、他自己的得益。他由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着,去实现他原本没有想过的另一目标。他通过追求自己的利益,也实现了社会的利益,比他一心要提升社会利益还要有效。

这段话于1776年在《国富论》中出现以后,便迅速成为指导人们行为的一种价值准则,或者为自利行为辩解的一种论据。在《联邦党人文集》中,麦迪逊认为,在幅员足够辽阔的共和国中,不同政治派别图谋私利的行为,在某种自动的作用之下反而可以形成内政的和谐。

“看不见的手”这一论调甚至被应用到国际事务中。各国追求本身利益的同时,对国际社会也会有所贡献,仿佛有一只隐形的手,能够保证各国凭自由意志所作的选择为人类全体带来福祉。

然而事实上,并不是只要每一个人都追求自己的利益,世界就会自发地取得最好的结果。“看不见的手”有时也会失灵。

一个人有一妻一妾,妻子年纪大而小妾年轻。于是,妻子每天都把丈夫头上的黑发拔一点下去,以使他与自己的年龄相配,同时使他在朋友面前的形象也显得更为德高望重一些。而小妾每天把丈夫的白发拔一点下去,以使他显得年轻一些,显得更有活力一些。然而过了没有多久,这个人变成了秃头。

无论是妻还是妾,她们为这个男人拔头发的动机都无可非议,但是最终却是三败俱伤。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知道了“看不见的手”的原理的一个悖论:从利己目的出发,也可能损人不利己,既不利己也不利人。每个人可能去做从个人看来是最好的事情,但却得到了从整体看来最坏的结果。

那么,有没有一种方法让“看不见的手”不再失灵,让大家走上集体优化之路呢?著名博弈论专家王则柯在其《人人博弈论》中讲了这样一个例子。

设想乡下某个地方有一个只有两户人家的小居民点,由于道路状况不好,与外界的交通比较困难。如果修一条路出去,每家都能得到3点好处,但是修路的成本相当于4。要是没有人协调,两家各自打“是否修路”的小算盘,那么博弈的形势如下:如果两家联合修路,每家分摊成本2,各得好处3,两家的纯“赢利”都是1;如果一家修,另一家坐享其成,修的一家付出4而得到3,“赢利”为-1,坐享其成的一家可以白白“赢利”3。这时,因为没有人协调,站在各自私利的立场,修路对于一方来说是劣势策略,对于另一方来说也是劣势策略。于是,运用严格劣势策略消除法,就可以知道这个博弈有唯一的纳什均衡,就是双方都不修路,双方都得0。

但是,如果有一个人站出来作为协调方,对大家讲明利害所在,那么达成一个对大家都有利的协议是完全有可能的。

由此看来,协调是让“看不见的手”不再失灵的一个好方法。协调不仅可以让大家的利益达到均衡,实现形式上的公平,还可以让资源从整体上得到最大的利用,实现实质上的公平。

有一个广为流传的经典故事。

有人送给两个孩子一个橙子,但是在分配问题上,两个人吵来吵去,最终达成了一致意见:由一个孩子负责切橙子,而另一个孩子选橙子。最后,这两个孩子按照商定的办法各自取得了一半橙子,高高兴兴地拿回家去了。

第一个孩子回到家,把半个橙子的皮剥掉扔进了垃圾桶,把果肉放到果汁机上榨果汁喝。另一个孩子回到家,却把半个橙子的果肉挖掉扔进了垃圾桶,把橙子皮留下来磨碎了,混在面粉里做蛋糕吃。

我们看到,虽然两个孩子各自拿到了一半橙子,获得了看似公平的分配,但是他们各自得到的东西却没有物尽其用。

试想两个孩子如果充分交流各自所需,或许就会有多种解决方案。可能的一种情况,就是想办法将皮和果肉分开,一个拿到果肉去榨果汁,另一个拿果皮去烤蛋糕。

双方的协调还可能出现另一种情况:有一个孩子既想做蛋糕,又想喝橙汁。这时,通过合作创造价值的机会就出现了。那个想要整个橙子的孩子提议将其他的问题拿出来一块儿谈,他说:“如果把这个橙子全给我,你上次欠我的棒棒糖就不用还了。”其实,他的牙齿被蛀得一塌糊涂,父母上个星期就不让他吃糖了。另外一个孩子想了一想,很快就答应了。因为他刚刚从父母那儿要了5块钱,准备买糖还债。如果把橙子全给对方,那么他就可以用这几块钱去打游戏了。

在社会生活中,很多的资源被浪费,就在于各方的行动策略是相互独立的。如果人们学会了有效协调,那么人与人之间就会增加很多共赢的机会。

博弈大智慧

协调是让“看不见的手”不再失灵的一个好方法。协调不仅可以让大家的利益达到均衡,实现形式上的公平,还可以让资源从整体上得到最大的利用,实现实质上的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