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执著与固执间只有一步之遥
呱呱坠地的婴儿,生下来都是两手紧握,两只小小的拳头,仿佛想要抓住些什么;垂死的老人,临终前都是两手摊开,撒手而去。这是上天对人的惩罚吗?当他双手空空地来到人世的时候,偏让他紧攥着手;当他双手满满地离开人世的时候,偏让他撒开手。
⊙执著,让我们赢得了通往成功的门票;固执,让我们输掉的却是整个人生。
希望获得他人的认可是一种无可厚非的正常心理,然而,人们在获得了一定的认可后总是希望获得更多的认可。所以,人的一生就常常会掉进为寻求他人的认可而活的爱慕虚荣的牢笼里面,面子左右了他们的一切。
五十多年前,林语堂先生在《吾国吾民》中认为,统治中国的三女神是“面子、命运和恩典”。“讲面子”是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民族心理,面子观念反映了中国人对尊重与自尊的情感需求,但如果过分地爱面子并任其演化下去,终将得不偿失。
有一个博士毕业后被分到一家研究所,他是这里学历最高的一个人。
有一天,他到单位后面的小池塘去钓鱼,正好正副所长在他的一左一右,也在钓鱼。他只是微微点了点头,跟这两个本科生有啥好聊的呢?
不一会儿,正所长放下钓竿,伸伸懒腰,噌噌噌地从水面上飞一般地走到对面上厕所。博士的眼睛睁得都快掉下来了。水上漂?不会吧?这可是一个池塘啊。正所长上完厕所回来的时候,同样也是噌噌噌地从水上漂回来了。怎么回事?博士生又不好意思去问,自己是博士生哪!
过了一阵,副所长也站起来,走几步,也噌噌噌地漂过水面去对面上厕所。这下子博士更是差点昏倒:不会吧,到了一个江湖高手集中的地方?博士生也内急了。这个池塘两边有围墙,要到对面厕所非得绕十分钟的路,而回单位上又太远,怎么办?博士生又不愿意问两位所长,憋了半天后,他也起身往水里跨:“我就不信本科生能过的水面,我博士生就不能过。”只听“咚”的一声,博士生栽到了水里。
两位所长将他拉了出来,问他为什么要下水,他问:“为什么你们可以走过去呢?”
两所长相视一笑:“这池塘里有两排木桩子,由于这两天下雨涨水正好在水面下。我们都知道这木桩的位置,所以可以踩着桩子过去。你怎么不问一声呢?”
上面的这个例子再经典不过了,一个人过于爱惜面子,难免会流于迂腐。面子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虚浮表现,如果你刻意地张扬面子,或让面子成为横亘在生活之路上的障碍,终有一天你会吃到苦头。
事实上,我们没必要为了面子而固执地使自己显得处处比别人强,仿佛自己什么都能做到似的。每个人都有缺陷,不要试图每一方面都在人上。聪明的人,敢于承认不如人,也敢于对自己不会做的事说不,所以他们自然能赢得一份适意的人生。
所以,正确剖析自己,敢于承认己不如人,放下不值钱的面子,走出面子围城,这不是软弱,而是人生的智慧。
幸福悟语
中国人常说:“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层皮。”“面子”在我们的传统道德观念中的地位之重可见一斑。可以说,中国社会对人的约束主要就是靠羞耻心,然而若因此就固执地以面子为重,养成死要面子的人生态度却不是一件好事。
2、昂头赏月时不忘低头看路
⊙鼻孔朝天,四处碰壁;低头看路,处处通达。
人一旦朝着错误的方向坚持就会变成偏执,慢慢便变得盲目自大,不切实际地高估自己的能力,以致失去自知。这样的人通常以自我为中心,孤傲、自大是他们的常态,但是这种心态最终会让人付出惨重的代价,所以,只有从孤芳自赏的偏执中清醒过来,才能开创人生的辉煌。
俗话说:“满招损,谦受益。”骄傲自大的人常因“鼻孔朝天”而四处碰壁,而谦虚的人却能时刻保持谨慎诚恳的姿态,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于是人生之路越走越顺。“满”不是自我张扬,“谦”也不是自我压抑,最关键的是站在成功面前,以一颗平和的心面对未来,只有这样,才能把自己的成就保持长久。
爱迪生的晚年经历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当初那个锐意进取的爱迪生,到了晚年曾说过一句令我们目瞪口呆的话:“你们以后不要再向我提出任何建议,因为你们的想法,我早就想过了!”于是悲剧开始了。
1882年,在白炽灯彻底获得市场认可后,爱迪生的电气公司开始建立电力网,由此开始了“电力时代”。当时,爱迪生的公司是靠直流电输电的。
不久,交流电技术开始崭露头角,但受限于数学知识(交流电需要较多数学知识)的不足,更受限于孤芳自赏的心态,爱迪生始终不承认交流电的价值。凭借自己的威望,爱迪生到处演讲,不遗余力地攻击交流电,甚至公开嘲笑交流电唯一的用途就是做电椅杀人!
发展交流电技术的威斯汀豪斯公司一度被爱迪生压得抬不起头,但后来那些崇拜、迷信爱迪生的人在铁的事实面前惊讶地发现:交流电其实比直流电要强得多。
爱迪生辉煌的人生在接近尾声时栽了一个致命的大跟头,而且再也没能爬起来,成了他一生挥之不去的败笔。
是什么使爱迪生前后判若两人?是什么毁了一个功成名就的伟人?在逆境中,爱迪生保持了惊人的毅力与良好的心态;在顺境中,他却像历史上很多伟人一样,沉浸在自己的成就中,变得狂妄、轻率而固执。从那一刻起,他前半生积累的一切成就全部变成了负数,他阻碍了社会进步,也毁了自己的一世英名。
不要相信能人会永远英明,即便伟大的爱迪生,到晚年也保不住自己的“品牌”。古今中外的很多伟人都难逃“成功-自信-自负-狂妄-轻率-惨败”的怪圈。真正聪明的人,总是在为事业奠定了物质和制度基础后,平视自己的成就,平视周围的人,而不是仰视成就、俯视周围的人和事。昂头赏月时也不忘低头看路,只有这样的人才可能事业常青。
幸福悟语
许多人总是把偏执的自负当成是激励自己继续努力和赖以为生的精神动力,事实上,自负是一种精神与心灵上的盲目。综观历史,一些成功人士的失败无不源于在成就面前的忘乎所以、我行我素、目空一切。
3、以免过犹不及,懂得适可而止
⊙恩不可过,过施则不继,不继则怨生;情不可密,密交则难久,中断则有疏薄之嫌。
成功离不开执著,但是,很多人却因执著而失败。正如古人云:“恩不可过,过施则不继,不继则怨生;情不可密,密交则难久,中断则有疏薄之嫌。”意思是施恩不可以过分,因为过分的施舍是不能永远持续下去的,一旦中断施舍就会有怨恨产生;交情不可以过于密切,因为密切的交往是很难保持永久不变的,一旦中断,就会让人产生疏远冷淡的怀疑。从中我们明白,任何事情都要讲究一个“度”,如何能做到中庸,实在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
有一回,孔子带领弟子们在鲁桓公的庙堂里参观,看到一个特别容易倾斜翻倒的器物。孔子围着它转了好几圈,左看看、右看看,还用手摸摸、转动转动,却始终拿不准它究竟是干什么用的,于是,孔子就问守庙的人:“这是什么器物?”
守庙的人回答说:“这大概是放在座位右边的器物。”
孔子恍然大悟,说:“我听说过这种器物。它什么也不装时就倾斜,装物适中就端端正正的,装满了就翻倒。君王把它当作自己最好的警戒物,所以总把它放在座位旁边。”孔子忙回头对弟子说:“把水倒进去,试验一下。”
子路忙去取了水,慢慢地往里倒。刚倒一点儿水,它还是倾斜的;倒了适量的水,它就正立;装满水,松开手后,它又翻了,多余的水都洒了出来。
孔子慨叹:“哎呀!我明白了,哪有装满了却不倒的东西呢!”
子路走上前去,说:“请问先生,有保持满而不倒的办法吗?”
孔子不慌不忙地说:“聪明睿智,用愚笨来调节;功盖天下,用退让来调节;威猛无比,用怯弱来调节;富甲四海,用谦恭来调节。这就是损抑过分,达到适中状态的方法。”
众弟子听罢,一个个面露喜悦之色。他们从孔子的话中明白了一个道理:在任何情况下,人们都要调节自己,使自己的一言一行合乎标准,不过分,也不要达不到标准。中庸,在孔子和整个儒家学派里既是很高深的学问,又是很高深的修养。追求恰到好处、适可而止,这是做人处事的一种境界、一种哲学观念。比如吃饭,餐餐最好吃到恰到好处,不要因饭菜不好而饿肚子,也不要因饭菜特好而把肚皮撑得鼓鼓的,适可而止,才能永远保持健康的胃口。
值得说明的是,有一些人认为孔子讲的中庸就是不讲原则,那是对中庸思想的误解。孔子讲的中庸,绝不是无谓的折中、调和,而是指为人处世应该慎重,不要一味向前,这样难免碰得头破血流。请记住中庸思想的本质:过犹不及,适可而止。
幸福悟语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两个亲密无间的好朋友,在形影不离、难舍难分时却会发现,友谊在不知不觉中反而少了最初那份贴心的情谊;还有一些恋人,觉得爱就是每时每刻陪在对方身边,结果却发现爱人离自己越来越远了。其实,爱需要距离,否则就会窒息。
放下包袱,
身体就特别轻盈;
放下欲望,
心灵就得到放松。
你能放下多少,
幸福就有多少。
4、抓得越紧,越容易流失
⊙成功是一捧细沙,握得越紧,越容易流失。
佛家的《菩提心论》里曾经对“执著”做过这样的解释:那是一种对自我的过分坚持。关于这个问题,《庄子·大宗师》中也曾经说过:“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
南怀瑾先生解释说,这里的“藏”字,只能借用一个名称来讲,就是佛学中所说的执著,抓得很牢。一个人对生命之中的一切,都想把握得很牢,其实生命永远都不会让你完全把握的。
人生不可能完全被自我掌控,正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生命中总有些难以预料的事情,有时无须太执著。正如感情,感情是一捧细沙,握得越紧,越容易流失。自以为一切尽在掌握中,一切都藏得严严实实,其实十分不牢靠。
呱呱坠地的婴儿生下来都是两手紧握,成为两只小小的拳头,仿佛想要抓住些什么;垂死的老人临终前都是两手摊开,撒手而去。这是上天对人的惩罚吗?当他双手空空地来到人世的时候,偏让他紧攥着手;当他双手满满地离开人世的时候,偏让他撒开手。既然如此,又何必偏执于某一点、某一事、某一物呢?想永远藏住一点是不可能的。生命的历程往往也像河流一样,想要跨越生命中的障碍,达到某种程度的突破,有时必须放下“执著”。
三伏天,禅院的草地枯黄了一大片。“快撒点儿草籽儿吧!好难看哪!”小和尚说,“等天凉了……”
师父挥挥手说:“随时!”
中秋,师父买了一包草籽儿,叫小和尚去播种。秋风起,草籽儿边撒边飘。“不好了!好多种子都被风吹跑了。”小和尚喊。
“没关系,吹走的多半是空的,撒下去也发不了芽。”师父说,“随性!”
撒完种子,跟着就飞来几只小鸟啄食。“要命了!种子都被鸟吃了!”小和尚急得直跳脚。
“没关系!种子多,吃不完!”师父说,“随遇!”
半夜一阵骤雨,小和尚早晨冲进禅房:“师父!这下真完了!好多草籽儿被雨水冲走了!”
“冲到哪儿,就在哪儿发芽,”师父说,“随缘!”
一个星期过去了,原本光秃秃的地面居然长出许多青翠的草苗,一些原来没播种的角落也泛出了绿意。小和尚高兴得直拍手。
师父点点头说:“随喜!”
随不是随便,而是顺其自然,不躁进、不过度、不强求;随不是随便,而是把握机缘,不悲观、不慌乱、不忘形;随不是随便,而是一种自在的把握,在若有若无之间,把握住万物的根本。
幸福悟语
就像南怀瑾先生所说的一样,婴儿生下来不到一百天,手里拿着一个东西时好像很牢,但是他没有用力,安详而宁静却把握得很牢,这就是自在。做人也是同样的道理,在若有若无之间把握住万物的根本,自在自得道。
5、甩掉“金科玉律”的锁链
⊙林肯说:“我从来不为自己确定永远适用的政策。我只是在每一具体时刻争取做最合乎情理的事情。”
我们从小就被教导不能做这,不能做那,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固定的观念,这些观念成为我们行走人生的“金科玉律”,它让我们少受挫折的同时也常常阻碍着我们去开拓新的人生格局。这些观念禁锢着我们的大脑,销蚀着我们的潜能,因此,要改变命运,我们就得先从改变观念开始。
大家都记得这句金科玉律:“想要别人怎样对待你,就先怎样对待别人。”这可能是一句大家从小就学到且会拿来教导孩子的至理名言。但若把这句名言应用到组织问题上,问题可就大了。
这句金科玉律的假定是,你喜欢的对待方式会跟其他人喜欢的对待方式一样,这就是“先怎样对待别人”的立论。把这种观点应用在解决组织问题时,就等于说在协调冲突、决策和搜集信息上,你会跟大家的看法一致。
要真正有效地处理变革所引起的差异就得具备求同存异的能力,适时从别人的观点和立场来看事情。有必要把先前的金科玉律改变一下,换成新版的:“以别人想被对待的方式对待他们。”其实,只要在观念上稍微调整一下,变革的成效就有天壤之别。
杰克是一位公司员工,他经常与妻子争吵,以至于婚姻出现了危机。后来,他找到一位心理咨询专家,专家听了杰克的诉说后,给他提出了一条建议:“不要总是试图向你妻子表明她错了,你不妨只同她讨论而不去辩明谁对谁错。只要你不再强求她接受你的意见,你也就不必自寻烦恼,不必为证实自己的正确而无休止地争吵了。”
后来,杰克试着做了,果然很奏效。一旦遇到相反的观点和看法,他不再与妻子争论不休,要么与之讨论,要么回避不谈。一段时间以后,夫妻关系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其实,各种是非观念就代表各种条条框框,当你的条条框框与他人发生冲突时,尤其如此。你或许觉得自己在很多事情上难以作出决定,甚至在小事上也是如此。这是习惯于以是非标准来衡量事物的直接后果。当你要作出某些决定时,如果能抛开一些僵化的是非观念,而不顾忌什么是是非非,你将轻而易举地作出自己的决定。
比如,如果你在报考大学时竭力要作出正确的选择,则可能不知所措,即使作出决定后,你也会担心自己的选择可能是错误的。因此,你可以这样改变自己的思维方法:“所谓最好、最合适的大学是不存在的,每一所大学都有其利与弊。”这种选择谈不上对与错,仅仅是各有不同而已。
这种新的思维方法将在两个方面对你有所帮助:一方面,你将完全摆脱那些毫无意义的“应该”标准;另一方面,在消除了是非观念的误区之后,你便能够更加果断地作出各种决定。
幸福悟语
我们被自己对世界的偏见所蒙蔽,看不到自我见解的可笑和荒谬。这种狭隘的观念直接影响了我们在处理变革引发的差异时所采取的决策和行动。如果你认为每个人看待事情的观点是绝不相容的,那在处理变革差异的冲突及协商决策时会相当危险,尤其在一意孤行地盲从自己的观点,不考虑他人的建议时,情况便会更危险。
6、正确的方法比坚持的态度更重要
⊙熊不会试着飞翔,驽马在跳过高高的栅栏时也会犹豫。
西方有一首诗这样写道:
动物明白自己的特性:
熊不会试着飞翔,
驽马在跳过高高的栅栏时会犹豫,
狗看到又深又宽的沟渠时会转身离去。
但是,人是唯一一种不知趣的动物,
受到愚蠢与自负天性的左右,
对着力不能及的事情大声地嘶吼——坚持下去!
出于盲目和顽固,
荒唐地执迷于自己最不擅长的事情,
使自己历尽艰辛,然而收获甚微。
工作中,许多人常咬紧“青山”不放松,永不言放弃,却只能头破血流、两败俱伤。变一回视线、换一次角度、找一下方法,将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大多数情况下,正确的方法比坚持的态度更有效、更重要。坚持固然是一种良好的品性,但在有些事上过度的坚持反而会导致更大的浪费。因此,在做一件事情时,在没有胜算把握和科学根据的前提下,应该见好就收,知难而退。
某个国家的火箭研制成功后,科学家选定一个海岛作为发射基地。经过长期的准备,进入可以实际发射的阶段时,海岛的居民却群起反对火箭在此发射。于是全体技术人员总动员,反复地与岛上居民谈判、沟通,以期得到他们的理解。可是,交涉一直陷入泥沼状态,最后他们终于说服了岛上的居民,可是前后却花费了3年时间。
后来大家重新检讨这件事情时,发现火箭的发射并不是非这个海岛不行,可是此前,却从来没有人发现这个问题。当时只要把火箭运到别的地方,那么,3年前早就发射完成了。由于他们当时太执著于如何说服岛民的问题,所以才连“换个地方”这么简单而容易的方法都没有想到。
有些事情,你虽然付出很大努力,但却发现自己处于一个进退两难的境地,所走的研究路线也许只是一条死胡同,这时候,最明智的办法就是抽身退出,寻找其他的成功机会。
在形形色色的问题面前,在人生的每一次关键时刻,聪明的企业员工会灵活地运用智慧,作出最正确的判断,选择属于自己的正确方向。同时,他会随时检视自己选择的角度是否有偏差,并适时地进行调整,而不是以坚持到底为圭臬,只凭一套哲学,便欲强渡职场中所有的关卡。
时时留意自己执著的意念是否与成功的法则相抵触,追求成功并非意味着我们必须全盘放弃自己的执著去迁就成功的法则。只需在意念、方法上做灵活的修正,我们将离成功越来越近。
幸福悟语
大多数情况下,正确的方法比坚持的态度更有效、更重要。坚持固然是一种良好的品性,但在有些事上过度的坚持反而会导致更大的浪费。因此,在做一件事情时,在没有胜算的把握和科学根据的前提下,应该见好就收,知难而退。
7、及时调整职业方向至关重要
⊙当你找到了前进的方向,世界也会为你让路。
方向对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方向错了,再怎么努力也只能是徒劳。努力也是有条件的,当你陷进泥塘里的时候,就应该知道及时爬出来,远远地离开那个泥塘。
有人说,这个谁不会啊!而事实上,不会的人很多。比如一个不适合自己的公司、一堆被套牢的股票、一场“三角”或“多角”恋爱、一个难以实现的梦幻。在这样的境遇里,你再怎样挣扎也无济于事,真正聪明的做法就是调整方向,重新来过。
在20世纪40年代,有一个年轻人,先后在慕尼黑和巴黎的美术学校学习画画。“二战”结束后,他靠卖画为生。
一日,他的一幅未署名的画被别人误认为是毕加索的画而出高价买走。这件事情给他一个启发,于是他开始大量地模仿毕加索的画,并且一模仿就是二十多年。
二十多年后,他一个人来到西班牙的一个小岛,他渴望在这个小岛上安顿下来,筑一个巢。他又拿起画笔,画了一些风景和肖像画,每幅都签上了自己的真名。但是这些画过于感伤,主题也不明确,没有得到认可。更不幸的是,当局查出他就是那位躲在幕后的假画制造者,考虑到他是一个流亡者,所以没有判他永久的驱逐,而判了他两个月的监禁。
这个人就是埃尔米尔·霍里。毋庸置疑,埃尔米尔有独特的天赋和才华,但是由于没有找准自己努力的方向,导致他最终陷进泥沼,不能自拔,并终究难逃败露的结局。最可惜的是,他在长时间模仿他人的过程中渐渐迷失了自己,他再也画不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作品了。
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常常被高昂而光彩的目标弄昏了头,以不屈不挠的精神坚持永不认输,从而输掉了自己!选对方向、及时改变方向应该是最基本的生活常识,泥塘教过我们,只是我们一离开“老师”就不愿从上错了的车上走下来。就像我们经常会听见有人聊天:
——工作怎么样啊?
——嗨,凑合,混口饭吃吧!
既然只是“凑合”着“混饭”吃,那为什么不去选择一份更适合自己,自己更喜欢的工作呢?
看树插秧,向着标杆直跑,才能以最快的速度到达终点。如果你发现自己现在所从事的工作并不适合自己,就要赶紧调整前进的方向,不要担心来不及,如果你一直有这样的顾虑,那才真正丧失了大好的时机。当你发现自己真的走错了方向时,最好先静下来想一想,然后再去努力寻找新的机会,并在新的领域里重新开始,立志有所作为。
幸福悟语
当你找到了前进的方向,世界也会为你让路,而那种明知自己走错了路却又前怕狼后怕虎的人只能是独自空叹、虚度一生!
8、做正确的事,比正确地做事更重要
⊙效率和效能不应偏废,但这并不意味着效率和效能具有同样的重要性。
他们都在正确地做事,却未做正确的事。职场中,这类员工比比皆是。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在《有效的主管》一书中曾指出:“效率是‘以正确的方式做事’,而效能则是‘做正确的事’。效率和效能不应偏废,但这并不意味着效率和效能具有同样的重要性。我们当然希望同时提高效率和效能,但在效率与效能无法兼得时,我们首先应着眼于效能,然后再设法提高效率。”
为了更生动地说明二者之间的区别,我们先看一个故事:
有一天,动物园管理员们发现袋鼠从笼子里跑出来了,于是他们开会讨论,他们一致认为是笼子的高度过低导致的,所以他们决定将笼子的高度由原来的十米加高到二十米。结果第二天他们发现袋鼠还是跑到外面来了,所以他们又决定将高度加高到三十米。
没想到,隔天居然看到袋鼠全跑到外面了,于是管理员们大为紧张,决定一不做二不休,将笼子的高度加高到一百米。
当天,长颈鹿和几只袋鼠们在闲聊:“你们猜,这些人会不会再继续加高你们的笼子?”长颈鹿问。
“很难说,”袋鼠说,“如果他们再继续忘记关门的话!”
未看清问题的核心,错误地进行判断,无论你正确地做了多少事也不可能真正解决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企业的商业行为,还是个人的工作方法,人们关注的重点往往都在于效率和正确做事。但实际上,第一重要的却是效能而非效率,是做正确的事而非正确地做事。做正确的事是进取创新的、主动的,而正确地做事是保守的、被动接受的。
若没有“做正确的事”为前提,“正确地做事”将变得毫无意义。首先要做正确的事,然后才存在正确地做事。试想,在一个企业里,员工在生产线上按照要求生产产品,其质量、操作行为都达到了标准,他是在正确地做事,但是如果这个产品根本就没有买主、没有用户,这就不是在做正确的事。这时无论他做事的方式、方法多么正确,其结果都是徒劳无益的。
一个优秀的员工不应是那种循规蹈矩、一味地打着“执著”的旗号走向失败的员工。他应该有敏锐的眼光和责任心,他会去任何地方,找任何人,打破界限,把工作又好又快地干完,这是任何公司中的雇员都应该而且可以做到的。
幸福悟语
一个人做事到位与否,不在于他是否完全机械地服从上司的指示或公司的规定,而在于是否满足了顾客的需要,是否为公司创造了利益。
人只有敢于放下身段和架子,
不计较一时的得失,
才有可能走得更高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