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率性林语堂
3757900000031

第31章 左手孔子,右手老子

林语堂有句名言:“我们大家都是天生一半道家主义者和一半儒家主义者。”在我们的人生中,打通这两半部分,使其合二为一,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就像武侠小说中,高手与庸手的差别往往就在于你有没有打通自己的任督二脉。

孔子在雨中歌唱

林语堂说:“尽管孔子缺点难免,言行不一,经常疏忽大意,但他不失为一位富有魅力的人物。其魅力在于他具有强烈的人情味和幽默感。”人情味和幽默感,这两点长期游离于孔子的经典形象之外,但这却是林语堂对孔子发出强烈认同感的原因。

林语堂为我们重新勾勒了两个孔子的形象,一个是见南子时在道与欲之间挣扎的孔子,一个是困于陈蔡之间惶惶如丧家之犬却在雨中歌唱的孔子,一个表现了孔子的人情味,一个表现了孔子的幽默感,前者见于其历史剧《子见南子》,后者见于其散文《孔子在雨中歌唱》。虽然前者的影响远远大于后者,甚至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但其所反应的只不过是一个脱去圣人马甲的具有七情六欲的普通人,相比之下,在雨中歌唱的孔子带给我们的感动要远远大于前者,因为其代表的是一个经过人生洗礼之后大彻大悟的孔子。

正如林语堂所说的那样:

孔子在雨中歌唱,谁能不为雨中高歌者所感动?他在那里,带着弟子漂泊荒野,无计可施,无路可走,像一群难以言状的叫花子或流浪汉,“匪兕匪虎,匪鱼匪肉,亦匪美味熏鲱”。但他仍会开开玩笑。他没有愤怒的情绪。

我不明白,中国画家为什么不绘出一幅最能表现孔子其人的荒野图。(《孔子在雨中歌唱》)

林语堂费尽苦心的把孔子从神坛上请下来,让他在生活中与我们对话,这样的孔子可触可感,我们不再敬而远之,对孔子的理解也将更加深入和透彻,这也是“五四”为我们做出的一大贡献。然而,到了今天,前人所做的努力却很有可能功亏一篑,因为我们正在做着截然相反的工作,孔子继汉代之后正再一次被请上神坛。

祭孔典礼不仅仅发生于曲阜,现在全国许多地方都兴这一套。其形式大同小异,一些现代人穿上仿古的衣冠,请一队鼓乐手吹拉弹唱,再整一帮小孩子诵读古代经典,有些地方还要对着孔子像行三叩九拜大礼。这些在民国已经被简化和改良的祭孔形式今天又重新活跃起来。总之,形式搞得越隆重越好,气氛搞得越神圣越好,而官员们在这种氛围中也渐渐的飘飘然起来,自认为传统文化已经在自己的手中得到了振兴,百姓也受到了莫大的教化。

问题是,这些参加祭孔的人,有几个人从头到尾的读过孔子的《论语》,又有几个人真正理解孔子的礼乐思想?祭孔,不应该只是一场喧嚣的表演,对现在的中国人来说,应该有更高的精神高度。

最令人担心的是孔子这种雨中歌唱的精神在现代的流失,现在能够在雨中歌唱的恐怕只有乞丐和民工了。笔者生长在炎热的南方,记得小时候再热的夏天也可以不需要任何外助而安然入睡,同样的夏夜现在的很多人离开了空调就像过火焰山一样难熬,难道这仅仅是因为全球气候变暖?

老庄吹来的田野气息

在《老子的智慧》一书的绪论中,林语堂富有创造力的将儒道两家的区别概括为都市哲学与田野哲学的区别。他说:

一个摩登的孔教徒大概将取饮城市给照的A字消毒牛奶,而道教徒则将自农夫乳桶内取饮乡村鲜牛奶。因为老子对于城市照会,消毒措施,A字甲级等等,必然将一例深致怀疑,而这种城市牛奶的气味将不复存天然的乳酪香味,反而氤氲着重大铜臭气。谁尝了农家的鲜牛奶,谁会不首肯老子的意见或许是对的呢?因为你的卫生官员可以防护你的牛奶免除伤寒菌,却不能防免文明的蠢虫。(《老子的智慧》)

林语堂论老子的话在我们今天看来相当有先见之明,如果按照老子的田野哲学生活,我们今天就不会遭受三聚氰胺和瘦肉精的危害,因为加了三聚氰胺的牛奶和喂养瘦肉精的生猪都是按照都市人的标准而人为操作的,一个生活在蒙古草原的牧人绝对不会存在这样的顾虑。

林语堂认为,老子给我们吹来的田野之风,是一种自然主义的思想,也是一种“天然的浪漫思想”。

林语堂在论老子的智慧时,前所未有的采用了“以庄解老”的方式,理性的老子与善于讲故事的庄子一结合,马上散发出迷人的气息,使原本枯涩的文字立即变得血肉丰满。

庄子给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件趣事:有一天,他在濮水边钓鱼,楚威王派两位大夫请他出来为官,庄子手持钓鱼竿,正眼不瞧两人一眼,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的时候已经三千岁了,楚王用锦缎将它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庙的殿堂上。我问你们,这只神龟宁愿死去以便留下骨骸而显示尊贵呢?还是宁愿活着拖着尾巴在泥土中爬行呢?”两人回答:“那当然是选择活着拖着尾巴在泥土中爬行。”庄子说:“你们可以走了!我还是喜欢做一只在烂泥里快活地摇着尾巴的乌龟。”

庄子是明智的,在看起来美妙的“天空”和泥泞的“土地”面前,他毫不犹豫选择了后者,因为他知道只有泥土才是真实而有生命力的。贴近泥土,意味着亲近自然,而只有自然,才能带给我们真正的自由。

杰克?伦敦的名作《荒野的呼唤》描写了一条名叫巴克的狼狗一步步地叛弃罪恶的人类文明社会,重新投向荒野的怀抱的过程。当我们都只知道狼可以变成狗时,杰克?伦敦笔下的狗变成狼的过程却给我们心灵带来巨大的震撼。在阅读完这本名著后,一种来自远古和荒野中的呼唤可以让你我的血液沸腾。巴克的狼狗身份其实是对人类自身属性的一种暗示和提醒,而巴克最终投身荒野则体现了一种关于人类发展的生态理想——人类总有一天也会听到来自大自然的呼唤,回归古朴纯真的生活,回归自然。

这也是林语堂所一直期待的。

儒道互补

林语堂有句名言:“我们大家都是天生一半道家主义者和一半儒家主义者。”在我们的人生中,打通这两半部分,使其合二为一,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就像武侠小说中,高手与庸手的差别往往就在于你有没有打通自己的任督二脉。

儒道互补一直都是历代中国知识分子追求的目标,其精义在于一张一弛,人生就像一条弦,太松了起不到作用,太紧了又容易崩断,所以张弛并用才是最合理的处世之道。儒家与道家分别代表了“人世”与“出世”的人生态度,而要在一生中做到这两者的平衡,即使是大智慧者有时也很难为之。

林语堂举了梁漱溟的例子为证,梁漱溟“本来是一个佛教徒,隐栖山林间,与尘界相隔绝;后来却恢复孔子哲学的思想,重新结婚,组织家庭,跑到山东埋头从事乡村教育工作。”(《老子的智慧》)而被林语堂称为“我们时代里最有才华的几位天才之一”的李叔同则恰恰相反,未出家前他是有名的翩翩公子,在多个艺术领域都有惊人的造诣,却于39岁正当有为之际选择了抛妻弃家,人杭州虎跑寺削发为僧,法号弘一。

具体到我们个人,更重要的是如何学会正确的处理工作与生活的关系。在1960年的意大利罗马奥运会公路自行车赛上发生了这样一件趣事,意大利选手安东尼奥?巴依雷蒂右腿被黄蜂蜇了一下,而后这只黄蜂像跟他有深仇大恨一样不依不饶地追着他,吓得安东尼奥?巴依雷蒂拼命的加速,最后竟因此夺冠。这个故事被很多人作为经典的例子引用来证明压力可以转化为动力,尤其是那些搞传销的。

而我想说的是,夺冠固然是好事,但如果这只黄蜂在赛后继续跟着你,你会怎么办?是继续跑呢?还是停下来将黄蜂拍死?除了傻瓜,所有人都会选择后者。但问题是,我们很多人在实际生活中却往往选择了前者,最终把自己活活折腾死了。

前面的故事其实还有一个更有趣的结尾,只是一直以来被我们给忽略了。巴依雷蒂通过终点后把黄蜂拍死了,但他想到夺冠实在有赖于黄蜂的“激励”,于是又把黄蜂捡起,后来他给黄蜂做了一只精美的木匣,与自己的奥运会金牌放在一起保存。

林语堂认为儒教代表了中国人的工作状态,而道教则代表了中国人的游戏状态,儒道互补才是最完整最完美的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