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道法自然
3766200000029

第29章 社交之道:善于付出,常结善缘(1)

老子教导人们:与善仁。也就是说与人交往要心存善念。善良,是一个人内心的宽容,思想上的博爱,对人对物的忍耐。只要心中有善念,就能做到事事练达,人人称赞。

谦虚永远不会过时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道德经》

生养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为万物尽了力而不恃其能,助万物成长而不宰割它们,这就是最深的“德”啊。

英国哲学家丁尼生曾经说过:“真正的谦虚是最崇高的美德,是一切美德之母。”大凡天底下有真本事的人,必都是有涵养,能虚心,认定一件事就拼命去做、不计利害的人。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上,很多人为了取得更大的成就而用各种各样的方法表现自己,甚至不惜吹嘘自己,而谦虚,在这个不见硝烟的战场上,显得那么微不足道,甚至有人说:谦虚已经过时,谦虚就是虚伪的代名词。

谦虚真的过时了吗?现代的竞争拼搏中不需要谦虚了吗?

事实上,没有哪个人喜欢总是自吹自擂的人。一个总是仰面朝天、目中无人的人是很难博得大家的好感的。倒是谦虚的人,让人觉得舒服。因为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种自我优越的意识,没有人愿意被别人无视,而且,每个人都喜欢别人恰到好处的赞美。

谦虚是一个人的内在精神和品质,谦虚的人在取得成就、获得成功的时候,仍能看到自己的不足,然后,进一步地自我完善。

有这样一则寓言:从前有一只骄傲的老鼠,总认为自己行动迅速,无人能敌,它每天唱着快乐的歌,在森林里跑来跑去。

有一天,老鼠在森林里遇到了同样骄傲的大象,它们都吹嘘说自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动物,谁也不服输。

大象看着身材渺小的老鼠,又看看高大威武的自己,感到又好气又好笑,于是说:“如果不服气,咱们可以比试比试!”老鼠很痛快地答应了。

于是大象与老鼠展开了一场奇怪的搏斗。大象依仗自己身强力壮,丝毫不把老鼠放在眼里,于是连扑带咬,没想到小小的老鼠蹦来跳去,在躲闪的过程中还跳起了舞蹈。

几个回合下来,大象累得气喘吁吁,可丝毫没有伤着老鼠一根毫毛,反倒被老鼠抓住机会一下子蹿到鼻子里。最后,大象只好宣告认输。

老鼠得意极了,一边跑,一边吹着小喇叭,兴冲冲地向森林里所有动物宣布,它战胜了高大的大象。

可是没想到,老鼠一不小心跑到了猫窝里,被猫抓了个正着。很快,老鼠就被猫吞到了肚子里。

这则寓言真是妙极了,世界上有多少人,正像那只老鼠一样妄自尊大,自不量力,虚荣而盲目自信,终至自毁前程。

有一句格言说得好:“满招损,谦受益。”这句格言极其形象地阐明了谦虚这一美德的意义,可以作为我们每一个人的座右铭。

谦虚是进步的基石,骄傲和自满是事业成功的大敌。有人打了一个极为形象的比喻:求知的人就像是一个永远也装不满的容器,正因为有着许许多多的空缺,他才会不断奋斗,不断前进。

古希腊被誉为“智者之尊”的苏格拉底曾经说过一句极为精辟的话,他说:“我之所以有智慧,不是因为我更看中自己的长处,而是因为我能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

谦虚是虚心,肯于接受别人的批评,是建立在利他主义之上的一种美德,到什么时候也不过时。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无论任何时候,谦虚都是一个人应当坚持的操守、应该遵循的美德。

爱因斯坦是二十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的相对论及在物理学界其他方面的研究成果,留给我们的是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

然而,即使如此伟大,他还是在有生之年不断学习、研究,活到老,学到老。

有人问爱因斯坦:“您老在物理学界可谓空前绝后了,何必还要孜孜不倦地学习呢?何不舒舒服服地休息呢?”爱因斯坦并没有立即回答,而是找来一支笔、一张纸,在纸上画了一个大圆和一个小圆,对问话的人说:“在目前的情况下,在物理学这个领域里可能我是比你懂得略多一些,正如你所知的是这个小圆,我所知的是这个大圆。然而物理学的知识是无边无际的。小圆的周长小,即与未知领域的接触面小,因此它感受到自己未知的少;而大圆与外界接触的周长大,所以感到自己未知的东西多,会更加努力地去探索。”

谦虚是一种人生的自省。一个人越是知识渊博、才华出众、成就非凡,他的眼界往往越高,对世界无限、人生有限的认识越深刻,他想做的事与能做的事之间的冲突越尖锐,也越能感到自己做的那点事微不足道。因此,在人们看来已经是非常谦虚的行为,在当事者看来,自己不过是说了真话。

“生命有限,知识无穷”,任何一门学问都是无穷无尽的海洋,都是无边无际的天空。谁也不能够认为自己已经达到了最高境界而停步不前、趾高气扬。否则,必将很快被同行赶上,很快被后人超过。

道法自然

有大作为者必有大超脱,有真本事者必有大虚心。我们每个人都应养成“虚怀若谷”的胸怀,有一种“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精神,用我们有限的生命去探求更大的知识空间。

事不关己,切勿高高挂起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道德经》

圣人不为自己积攒什么,既然一切都是为了世人,自己就愈发拥有了;既然一切都已给了世人,自己就愈发丰富了。

有时候,给予并不就是失去,施舍反而带来更大的收获,算小账的人是成就不了大事业的,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生活中,我们总能听到“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样的论调。其实,这是消极的处世哲学,在人际交往中并不可取。

有句话说得好:“你把最好的给予别人,就会从别人那里获得最好的。你帮助的人越多,你得到的也越多。你越吝啬,就越一无所有。”现实就是这样,只有那些乐于帮助他人的人才会获得别人的尊重。

在一次远航中,杰克和维特乘坐的船遇上了大风暴,迷失了航向,在海上漂了一个多月,始终靠不了岸。

船上除了他们两个,还有几十名乘客和几名水手。

眼看着船上的淡水和食物即将用尽,杰克和维特两人携带的几箱饮料显得弥足珍贵。

又过了几天,船上的食物彻底用尽,饮料是留给自己慢慢救命,还是拿出来送给最需要的人?杰克和维特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解决的方式却不一样。杰克竭尽全力地守护着自己的物品,想独享在这时比黄金还要贵重的饮料;维特则把饮料全部拿了出来,只要有人需要,他便真诚地送给他。

又是几天过去了,就在维特将最后一瓶饮料送给一名水手后,船的前方出现了一个海岛。船上的人欣喜不已,船长更是加大马力向海岛驶去。船离海岛还有一定距离的时候,却意外触礁了。

眼看船慢慢被水吞噬,乘客们慌乱起来。船上的救生衣有限,只能保证给妇女、老人和孩子使用,其他人只能自己想办法。为了生存,不会游泳的杰克不断地请求别人帮助自己,可是却没人理会他。很快,船沉进了水底,杰克也随着船沉了下去。维特也不会游泳,但是,一名水手紧紧地拉着他,奋力地将他拖上岸。

也许,相当多数的人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选择杰克的做法。可是,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杰克的做法只会让自己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倘若杰克能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站出来帮助别人,便能像维特一样,在困难的时候也得到他人的帮助。

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为人处事,不能仅从“一己”出发考虑,只有多为别人着想,人们才会给你以友善的回报。聪明的人融入人群,孤傲的人被人群抛弃,任何一个成功者都离不开别人的帮助。想要得到别人的帮助,自己首先要去帮助别人,才能获得别人的信任和支持。

生活就像回声,你送出什么它就送回什么,你播种什么就收获什么,你给予什么就得到什么。当我们帮助他人的时候,我们付出的是自己对别人的生命的爱,就仿佛给别人的生命之树捧一掬清泉。爱的感情是不竭的源泉,我们付出得越多,内心就越充盈,幸福感就越强。所以,助人不仅是付出,也是收获,有能力时就应该帮助他人。

帮助他人,并不一定要在大事上进行帮助,在一些平常小事上帮助他人,一样能够赢得友谊。然而,有许多人非常被动,不去主动帮助别人,而是站在那里等候别人的帮助,这样的人是难以获得别人信任的。要想得到别人的认可,就要主动伸出你的援助之手。

有一个人掉进了一口不算深的井里,他扯开嗓子,用尽气力呼喊救命。很快,一群人就来到了出事地点。“把你的手伸给我。”有个人向井里的人喊,“我把你拉出来。”

可那人只是拼命地撑着井壁喊叫,却对上面的人的话无动于衷。“把你的手伸给我!”上面的人又喊了几次,但井中的人只知道喊救命。

这时,井外另一个人说:“你难道没看见他永远不会伸出手来给你吗?你应该把你的手伸给他,那样你才能救他。”这个人赶快把自己的手伸向井中的人,井中的人立刻抓住了他的手,这个人就把他救了上来。这个井中人是多么可笑啊。

生活中,只有互相帮助,才能邻里和谐、家庭和睦、同事友好。当你的邻居、朋友遇到难题时,你应该主动伸出手,诚心诚意地帮助他们,使他们摆脱困境,而不要冷眼旁观。如果你把助人当作一种习惯,乐于助人,善于帮人,一旦你有需求的时候,别人也会主动来帮助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