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道法自然
3766200000032

第32章 治家之道:修身养德,家兴业旺(1)

治家,即对家庭进行治理和管理。中国古来圣哲、贤人,均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治家,必须先修身,其身不修,何以“齐家”?做到修身正心,才能将家庭治理好。

治家须修身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道德经》

善于建树的不可能拔除,善于抱持的不可以脱掉,如果子孙能够遵循、守持这个道理,那么祖祖孙孙就不会断绝。把这个道理付诸于自身,他的德性就会是真实纯正的;把这个道理付诸于自家,他的德性就会是丰盈有余的;把这个道理付诸于自乡,他的德性就会受到尊崇;把这个道理付诸于自邦,他的德性就会丰盛硕大;把这个道理付诸于天下,他的德性就会无限普及。

这句话讲了“德”的益处。老子认为,修身是立身处世的根基,只有巩固修身之要基,才可以立身、为家、为乡、为天下,这就是“道”。

修身,是指修养身心,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通过自我反省体察,使身心臻于完美的境界。

治家必须先修身,要想将家庭治理好,首先必须加强自身的修养。这一点,既是中华传统的治家之道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数千年来历代名人治家的基本经验和体会。

修身才能正心,耳聪目明,清除障碍,辨别是非美丑善恶,做到治家有方。不修身,就不能做到这些,也就不能将家庭治理好。

曾国藩是我国近代治家有方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治家之道,主要体现在他的《曾文正公家训》一书中。《曾文正公家训》又称《曾国藩家书》,该书主要由曾国藩写给其儿子曾纪泽、曾纪鸿的家信汇编而成。从他给其儿子的家书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他对后代多方面的严格要求,看出他的治家之道。如,咸丰六年丙辰九月廿九日夜,他在江西抚州门外时写给其子纪鸿的信中说:

家中人来营者,多称尔举止大方,余为少慰。凡人多望子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于也。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气习,饮食起居,尚守寒索。家风极俭也可,略丰也可,太丰则吾不敢也。

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改。尔读书写字,不可间断,早晨要早起,莫坠高曾考以来相传之家风。吾父吾叔,皆黎明即起,尔之所知也。

凡富贵功名,皆有命定,半由人力,半由天事,惟学作圣贤,全由自己作主,不与天命相干涉。吾有志学为圣贤,少时欠居敬工夫,至今犹不免偶有戏言戏动,尔宜举止端庄,言不妄发,则人德之基也。

此信虽短,但句句表现着他对儿子在修身方面的严格要求,并显示出他对于修身与治家的密切关系的深刻体会。

在我国古代,重修身,就是重做人,在此基础上,才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因此,治家之道,说到底,是做人之道。曾国藩在教其子女修身治家时,很重视引导子女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这点是可贵的,也是值得后人效法的。

修身,其内涵是通过陶冶身心、涵养德性以提高素质、完善自我,实现理想人格,进而影响他人,奉献社会。

修身最重要的功能是抑制人性中的恶,光大人性中的善。古人对人性的认识,说法不一,孔子曰“性相近”,孟子倡“性善论”,荀子主张“性恶论”,秦汉以后董仲舒、杨雄等则认为性兼善恶。不管怎么样,人性只是内在的、潜藏的某种可能性,最终成为什么样的人,须下一番结结实实的修身功夫。孟子认为人生而具有仁、义、礼、智四种道德情感,但这四种道德意识只是“善端”,即善的萌芽,能不能显露出来且成长壮大,有待于后天的努力,需要自我修养、爱护、培养。就像树苗,需要阳光照耀、雨露滋润,才能长成参天大树。

修身要达成的目标,一要光明磊落,坦荡正直。孔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心地平坦宽广,小人却老是烦恼。二要淡泊名利,清心寡欲。孔子将对义与利的态度视为区别君子和小人的标志:“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三要积极进取,宽厚包容。君子应如自然一样,永远不停止前进的脚步。正因为君子重修身,注意培育理想的精神境界,因此便拥有了高贵的品格,让人尊重,让人敬服,且不怒而威,就像荀子所说:“君子贫穷而志广,富贵而体恭,安燕而血气不惰,劳倦而容貌不枯。”

美善不是从外在得来的,而是自我内在的努力,好的名气也不是虚张声势得来的,而需要实实在在的付出。修身要脚踏实地,从小处做起,还要持之以恒,永不放弃。经过持之以恒的陶冶修炼,人人皆可成为道德高尚之人,成为知耻向荣之人;只要每一个人都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自觉向善,远离邪恶,就会形成良好的道德习俗与社会氛围。

道法自然

修身是治家的基础和必备条件,治家必须先修身,修身,才能把家庭治理好。

勤俭可持家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道德经》

声名和生命相比,哪一样更为亲切?生命和货利比起来,哪一样更为贵重?获取和丢失相比,哪一个更有害?过分地爱名利就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价;过于积敛财富,必定会遭致更为惨重的损失。所以说,懂得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见危险;这样才可以保持住长久的平安。

古人以俭约为美德。老子认为,对于自然之外的人为欲望,即人们常说的身外之物,如声色犬马、财物名利之欲,必须减少到最低程度,根绝了私欲就可以得到安静。对于家庭来说,也需要节俭,勤俭方可持家。

古人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小到一个人、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整个人类,要想生存,要想发展,都离不开勤俭节约这四个字。修身、齐家、治国也都离不开勤俭节约,诸葛亮把“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作为“修身”之道;朱子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当作“齐家”的训言。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二十一岁中进士,前后共做了四十年的官。做官期间,他总是注意节俭,常常精打细算过日子。

公元1080年,苏轼被降职贬官来到黄州,由于薪俸减少了许多,他穷得过不了日子,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弄到一块地,便自己耕种起来。为了不乱花一文钱,他还实行计划开支:先把所有的钱计算出来,然后平均分成十二份,每月用一份;每份又平均分成三十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钱全部分好后,按份挂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为全天的生活开支。拿到一小份钱后,他还要仔细权衡,能不买的东西坚决不买,只准剩余,不准超支。积攒下来的钱,苏轼存在一个竹筒里,以备意外之需。

在困境、逆境中,苏轼以勤俭节约来维持生活、渡过难关,不失为良策。

毛泽东的一生,是艰苦奋斗的一生。早在青年时代,他就说过“嚼得菜根,百事可做”。穿越艰苦的战争岁月,走进和平建设时期,他一如既往地保持简朴的生活。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他提出“勤俭建国”的方针,指出:“要提倡勤俭持家,勤俭办社,勤俭建国。”“要使全体干部和全体人民经常想到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但又是一个经济落后的穷国,这是一个很大的矛盾。要使我国富强起来,需要几十年艰苦奋斗的时间,其中包括执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这样一个勤俭建国的方针。”毛泽东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作为领袖人物,毛泽东生活上的简朴令人惊讶。在他逝世后,人们看到他的生活遗物有:廉价的牙粉,用秃了的牙刷,为了续装火柴棍的空火柴盒,破旧不堪、多次缝补过的衣物和鞋袜,甚至毛巾都打上了补丁。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一件缝了七十四个补丁、已看不见“本色”的睡衣,及一双穿了二十多年的拖鞋。据说,这双穿坏的拖鞋连鞋匠也不好补。

六十年代有一首歌唱得好:“勤俭是咱们的传家宝,社会主义建设离不了。不管是一寸钢、一粒米、一尺布、一分钱,咱们都要用得巧。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千日打柴不能一日烧。”在那个年代,国人都把勤俭节约作为做人和干事业的行为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