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道法自然
3766200000034

第34章 治家之道:修身养德,家兴业旺(3)

用指责别人的心来指责自己,用爱自己的心去爱别人。

一个家庭就是一个小社会,爱,使家庭成员彼此间心灵相通;爱,使每个家庭更和谐。和谐理家,需要我们奉出关爱之心,伸出关爱之手,让每个家庭成员在爱的港湾里感受家的温暖。

爱是家庭的阳光,是家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是每个人的需求。有了爱,家庭才可能拥有和睦与温馨;有了爱,才有可能产生战胜一切磨难与不幸的勇气与力量。

关爱,是孩子成长的维生素和蛋白质,是家庭教育的基石。离开关爱,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

父母无微不至地关怀、照顾我们。他们的爱,是世界上最无私、最真挚的爱。宋代诗人孟郊写过一首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首诗写出了母亲对我们的爱,而我们对父母的养育之恩也唯有以爱来回报。

在夫妻之间,爱是相互的,不可依赖、控制对方,而要相互尊重,充分信任,让对方有充分自由的发展空间。

已成为植物人的妻子,由于丈夫爱的呼唤、精心的照料,奇迹般地苏醒过来,这是爱的神奇力量;丈夫将要出差远行,半夜醒来,见妻子在灯下准备行装,灯光下,妻子把一件件寒衣、一包包药片装进行囊,其实装进行囊的何止是衣物,更多的是妻子对丈夫的关爱……

一个理想和谐的家庭,必定是个充满爱的地方。前俄国的著名小说家屠格涅夫说过:“假如能有一个女人,或一个地方,关心着我,等着我归去吃饭的话,我将会放弃我所拥有的天赋及我一切的著作等。”

英国大政治家狄斯瑞利的婚姻是被后人称颂的美满婚姻之一。狄斯瑞利的夫人玛丽安是个有钱的寡妇,既不年轻,又不漂亮,更不活跃,比狄斯瑞利大十五岁;她对衣饰的品位尤其古怪,几乎完全离谱;谈到房子的陈设,更是一窍不通。

但在爱自己的丈夫和家庭方面,她却是个伟大的天才。

当狄斯瑞利工作了一天,精疲力竭地回到家里时,她总立刻让他能安静休息。在太太相敬如宾的柔情中,他得到了安闲休养心神的处所。他同太太共处的时光,是他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候。

她还是他的贤内助、他的知心人、他的顾问,他每晚从众议院匆匆赶回家,告诉她白天工作的一切。而且,凡是他努力去做的事,她从不认为他会失败。

经过三十年的相处,玛丽安认为她之所以有价值的原因,是可以使丈夫的生活更安逸些;她所得到的回应,则是丈夫认为她是他的女英雄。两个人都不完美,然而因为彼此深爱,他们度过了和谐融洽的一生。

家庭这个人生舞台并非是艳阳高照,时而也会有阴雨雪天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家庭都会经历拌嘴、吵闹这台戏。这台戏有两种结果:要么原谅,要么慢慢积怨成恨。家庭若要和谐美好,家庭成员必须能够互相原谅。原谅是对怒气和伤害的真诚地、自愿地放弃,宽容是经营家庭必不可少的氧气,无私的爱则是能够宽容和原谅的基础。

让家和谐美好的法则在于对家人付出你的爱。当你觉得付出爱是一种幸福时,一个和谐美好的家庭便会来到你身旁。

道法自然

爱是人类最美好的语言,爱是正大无私的奉献。用真诚的爱来经营家,便能拥有人人羡慕的和谐之家。

以德治家

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

—《道德经》

不断地积“德”,就没有什么不能攻克的;没有什么不能攻克,那就无法估量他的力量;具备了这种无法估量的力量,就可以担负起治理国家的重任。

以德治家,家庭就能和睦,家业就能昌盛,反之,则可能家败人亡。

以德治家,是指在家庭生活中,重视人伦道德。古往今来,以德治家者,便会家业兴旺;反之,违背人伦道德,便会引起家庭内乱,不仅不能将家庭治理好,还会导致家庭的解体或灭亡。

宋代名臣、改革家、文学家范仲淹严于修身、律己和教子,注重以德治家。

范仲淹幼年生活坎坷,他两岁时丧父,家境衰落,生活无计,母亲谢氏不得不带着他改嫁。后来,他做官后,对母亲尽心尽孝,他在《戒子通录》中说:“吾贫时,与汝母养吾亲,汝母躬执爨而吾亲甘者,未尝充也。今得厚禄,欲以养亲,亲不在矣。汝母亦已早逝,吾所最恨者。忍令若曹享富贵之乐也。”这是他在教诲儿辈,对后人实行德教。

范仲淹在以德治家方面,还表现在他生活十分俭朴,以实际行动为后人树立了榜样,而且还拿出自己的薪俸,在其老家买田千亩,创办起了义庄,来赡养族中的穷人。在封建时代能有此义举,实属可贵,也正因为如此,范仲淹一直受到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而我国五代时期建立后梁的朱温,则是一个无德无耻并因此送命的家伙。朱温本是个无德、贪酒色的无赖之徒,他篡夺唐室江山当上梁国皇帝后,也就更加荒淫。朱温称帝时,已年过半百,他原来宠幸的昭仪陈氏和昭容李氏,因年老色衰,均被置于冷宫。后宫嫔妃美人成群,他仍不满足,除继续在外猎艳外,还将两个儿媳也召来侍寝,居然成了一个无德的“扒灰佬”,并因此被自己的儿子所杀。

从朱温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如果治家缺德,即使一度位高权重,也难逃可悲下场。

家庭和睦,历来是治家的共同愿望和目标。那么,怎样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呢?古人的先例告诉我们,治家应有德。

通过以德治家,夫妻和睦,父慈子孝,举家和顺,全家人可共享天伦之乐。

德高,是靠人的品行、情操、修养得来的,因此,家庭中的每一员都应当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重视修身。

道法自然

家庭作为人类生息之所,历来是血缘最深厚、人际关系最密切的社会群体,因而也是人伦道德关系最深、最鲜明的社会群体。因此,治家必须重视和突出德治。

以德治家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不讲道德的家庭成员,只会受到家人和社会的指责与遗弃。

持家倡清廉

父不失礼,子不废行。

—《论衡·艺增》

父亲不失礼节,子女的行为就不会偏废。

有位哲人说得好:廉为镰,可以除杂念;欲为狱,只能积灾难。对于持家者来说,不但自身要拥有清正廉洁的品格,还要教育子女清廉做人。

“直笔方能写正字清廉才敢谈人生。”清廉的意思就是清正廉洁。“廉”被封建士大夫奉为立身处事的根本,有许多清廉持家的故事流传至今。

古时,有一个姓秦的员外,他家大业大有名望,亲友都愿意把儿子送到他那里锻炼。这些年轻人中,就数侄子吴珏最得秦员外喜欢。

吴珏虽然平时处处显得聪明勤快,但私下却是一个好耍威风、嗜赌之人。有一次,吴珏赌博输了钱,便想从管家那里要些。

管家知其为人,便拿出不少银票,对他说:“我这里有不少钱,随你来取,不过,你要给我员外的准书。”

“你你你!”吴珏恼羞成怒,忍着火气离去。后来找了个机会,在员外面前中伤管家,挑拨是非,质疑管家私藏非法所得的财物。

员外听到他的话,挑眉反问:“你难道不知道管家是我专门花重金请来的,那是一位不私一钱的持家好手吗?”

吴珏顿时红了脸,再也不敢去找管家的麻烦。天长日久,员外也清楚了吴珏的为人,便将他赶回了家。

唐朝宰相房玄龄世代居官,其父房彦谦“所得俸禄,皆以周恤亲友,家无余财”,他对房玄龄说:“人人皆因禄富,我独以官贫。所遗子孙,在于清白耳。”

房玄龄继承其父素俭清白的家风,以清廉教育子孙,他专门搜集名人家训,逐条书写在屏风上,用这些家训来约束子孙后代的行为。因而他深得皇帝李世民器重,任宰相长达二十多年,位高权重,其女为王妃、子为驸马。

由此看来,清廉持家对于教育子孙、兴家富业至关重要。清代民族英雄林则徐家中挂有一副清白传家、财不留子的名联,上联是:“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下联是“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这种金钱观对当今为父为母者应是一种启发。

综观中华五千年历史,大凡腐败之人,常会家庭破碎,妻离子散;反之,廉洁持家,则家庭和谐,家富子强。以史为鉴,持家倡廉,乃为治家之道。

清廉持家不但是子孙之福,也是自己之福。中医认为,人的思想负担重,压力大,会吃不下,睡不实,长此以往,自然会导致许多疾病的产生。清廉持家,才能教育好子孙,也就能做到心宽体胖,活得坦然,睡得踏实,对身体健康自然有利。

道法自然

清廉持家可以传家,腐败、挥霍只会败家。每一个求兴旺发达的家庭,都应该在治家过程中坚持清廉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