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道法自然
3766200000036

第36章 修德之道:严于律己,爱物爱人(2)

心底无私天地宽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道德经》

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运转,所以能永存。所以圣人处处谦虚、退让,反而能够赢得爱戴;事事不计较利害得失,反而身受其益。这不正是由于他无私,结果反而成就了他自己吗?

老子用朴素辩证法的观点,说明利他(“退其身”“外其身”)和利己(“身先”、“身存”)是统一的,利他往往能转化为利己,这种谦退无私精神有着积极的意义。

春秋时期,有一天,晋平公问祁黄羊:“南阳县官缺额,你看派谁去最合适?”祁黄羊想了想,说:“派解狐去最合适!”晋平公觉得很奇怪:“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要推荐他?”祁黄羊答道:“你只问我什么人最适合这个职位,并没有问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

晋平公采纳了祁黄羊的意见,派解狐到南阳县去上任。果然,解狐很有作为,为当地百姓办了不少好事,受到人们的称颂。

又有一天,晋平公又问祁黄羊:“现在军中缺少一位中军尉,你看谁能胜任?”祁黄羊回答:“祁午最能胜任!”晋平公说:“祁午是你的儿子,你推荐自己的儿子,不怕人家议论你吗?”

祁黄羊说:“你只问我谁可胜任中军尉,并没有问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呀!”

祁午当了中军尉后,非常称职,深受士兵的爱戴。

从祁黄羊的为人处世上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个公正严明的人,他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一心为公,没有私心,不偏向任何一方。他的这种行为,就是我们所说的大公无私。

无私精神作为一种古已有之的传统美德,在人民群众中历来就有广泛深厚的基础。古代的先贤、现代的英雄、当今的模范,都为了追求理想的人生目标而鞠躬尽瘁、无私奉献。

古代大禹怀着治服洪水、为民除害的宏愿,三过家门而不入;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周总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孔繁森将自己的一生奉献于阿里……他们以无私的奉献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为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民众称颂。

“心底无私天地宽”,真正无私的人,幸福和快乐将长伴左右,苦难和病痛都不能令其减少半分。张海迪就是这样的人。

1955年,张海迪出生在山东文登县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里。5岁的时候,胸部以下完全失去了知觉,生活不能自理。医生们一致认为,像这种高位截瘫病人,一般很难活过27岁。

在死神的威胁下,张海迪意识到自己的生命也许不会长久了,她为没有更多的时间学习和工作而难过,更加珍惜自己的分分秒秒,用勤奋的学习和工作去延长生命。她在日记中写道:“我不能碌碌无为地活着,活着就要学习,就要多为群众做些事情。既然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把一切奉献给人民。”

1970年,她随带领知识青年下乡的父母到莘县尚楼大队插队落户,看到当地群众缺医少药带来的痛苦,便萌生了学习医术解除群众病痛的念头。她用自己的零用钱买来了医学书籍、体温表、听诊器、人体模型和药物,努力研读了《针灸学》、《人体解剖学》、《内科学》、《实用儿科学》等书。为了认清内脏,她把小动物的心肺肝肾切开观察,为了熟悉针灸穴位,她在自己身上画上了红红蓝蓝的点儿,在自己的身上练针体会针感。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终于掌握了一定的医术,能够治疗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在十几年中,为群众治病达一万多人次。

以后,张海迪还尽力帮助周围的青年,鼓励他们热爱生活、珍惜青春,努力学习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为祖国的兴旺发达献出自己的光和热。不少青少年在她的辅导下考取了中学、中专和大学,不少迷惘者在与她的接触中受到启发和教育,变得充实和高尚起来。

张海迪在轮椅上唱出了高昂激越的生命之歌,这支歌的主旋律是:一个人生命的价值在于无私奉献!

无私是伟大的,一切自私的行为在它的面前都会无地自容地退缩;无私是纯洁的,能化解委屈冰冻的心灵,让整个世界充满暖融融的爱意;无私是真诚的,如果你肯这样对待他人,也会得到他人同样的回报。无私是开朗的,如果你能这样面对生活的每一天,生活就不会因为你脸上的阴云、心中的苦而改变它本来的模样。

做人要像蜡烛一样,在有限的一生中,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给人以光明,给人以温暖。正所谓:无贪心,无私心,心存清白真快乐;不寻事,不怕事,事留余地自逍遥。

道法自然

没有私心,就不会受主观、物欲的支配,就能看清事物的面貌,并找出应对世事的方法,就能辨明是非,找到自己应走的道路。

谦下有容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盈,则思江海而下百川。

—魏徵《荐太宗十思疏》

在高位,要想到用谦虚谨慎来约束自己;怕自满,应该学习海纳百川的精神。

谦虚谨慎、胸怀宽阔,是一个人有修养的表现。世上的真才实学者和真正的伟人俊杰,无不是虚怀若谷、谦虚谨慎的人。

有一天,苏格拉底的弟子们聚在一起聊天。一位出身富有的学生,当着所有同学的面,夸耀他家在雅典附近拥有一片广大的田地。

当他吹嘘的时候,一直在旁边不动声色的苏格拉底拿出一张地图说:“麻烦你指给我看,欧洲在哪里?”

老师的这一番举动,使所有的弟子们都感到十分好奇,于是都围了过来。

“这一大片全是。”这个学生指着地图得意洋洋地说。

“很好!那么希腊在哪里?”苏格拉底又问。“这样的问题也太简单了吧!”旁边有的弟子忍不住插话。苏格拉底好像没有听到似的。

这个学生好不容易才从地图上找出一小块儿来,和欧洲相比,实在是太微小了。

“雅典在哪儿?”苏格拉底又不动声色地问。

“雅典,这个更小了,好像是在这儿。”这位学生指着一个小点儿说。

最后,苏格拉底看着他说:“现在,请你指给我看,你那块儿广大的田地在哪呢?”问完这个问题,所有的弟子都明白了老师的真正用意,不由得都暗暗佩服起来。

这个学生忙得满头大汗也找不到了,他的田地在地图上连个影子也没有。他很尴尬地回答说:“对不起,我找不到。”

苏格拉底笑着说:“一个人,千万不要沾染上卖弄、炫耀的坏毛病,否则这种毛病将会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严重!”

年轻人常犯的毛病是,自以为有见解,有口才,逮到机会就大发宏论,把别人批评得体无完肤,他自己则大呼痛快。其实这种举动正是在为自己的祸端铺路,总有一天会吃到苦头。因此,谦和包容在为人处世中显得尤为重要。

《说文》中曰:“谦,敬也。”《易·谦卦》上说:“谦。亨,君子有终。”就是说,谦虚的美德能让人做事一帆风顺,而只有君子才能始终保持谦虚的美德。古人告诫我们,尽管自己智慧圆融,也应该含蓄谦虚,正如麦穗,颗粒饱满的显得愈低。

待人能够谦虚、尊重,固然重要;若能宽厚、包容,可更得人缘。有些人待人刻薄、严厉,如此想要获得别人的认同,实在困难。

年轻时候的富兰克林,骄傲自大,简直就是不可一世,无论到哪里都显得咄咄逼人。造成他这个坏脾气的最大原因是他的父亲对他太纵容了,从来都不对他的这种行为做出训斥。

他父亲的一位挚友倒是看不下去了,有一天,把他叫到面前,用很温和的语气对他说:“富兰克林,你想想看,你不肯尊重他人意见,事事都自以为是,结果将会怎样呢?人家受了几次这种难堪后,谁也不愿意再听你那么骄傲的言论,你的朋友们也会远远地避开你,免得会受你一肚子的冤枉气。如果你还这样下去,那么你从此就不能交到好朋友,也不能从他人那里获得半点知识了。再说,你现在所知道的东西其实才是那么一点点、很有限,这样做是不对的。”

听了这一番话后,富兰克林大受感动,他也看清楚了自己过去的错误,决定从此要痛改前非,在处事待人的时候言行变得谦恭和婉了,时时慎防有损别人的尊严。在不久后,他便从一个受人鄙视和远离的自负者,变成了一个到处受人欢迎和爱戴的人际交往高手。

试想,如果富兰克林没有接受意见,改掉自己的毛病,仍然是一意孤行,说起话来不分大小,不把他人放在眼里,那么他怎么能成为美国的一位伟大的总统呢?

人与人相交,不要看别人待我们如何?而要看我们如何待人!因为,待人以宽,才肯对人信任、对人体贴、对人谅解、对人包容;一切于宽厚中,才能看出我们待人的道德、待人的智能、待人的用心、待人的艺术。

谦容是一种美德,是我们不可或缺的一种风度。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人为一些琐碎的小事发生争吵,甚至拳脚相向。可见,固执己见、互不相让的争吵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严重影响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果我们拥有了谦让的精神,遇到这种情况明智地退让一步,便会发现很多误会和矛盾都是可以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