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道法自然
3766200000038

第38章 养生之道:乐观豁达,身心超然(1)

“常以宽泰自居,恬淡自守,则身形安静,灾害不干。”这是《抱朴子》中道家提倡的养生之道。热爱生活、活得幸福的人,往往拥有乐观豁达、身心超然的人生观。能做到这一点,可以养生,亦可以长生。

心态好才有好身体

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

—《庄子·刻意》

心态淡泊宁静,那么忧愁与祸患就不能侵入,邪恶之气就不会袭扰,所以德性得以完备而精神不会亏缺。

庄子认为,拥有好的心态,才能拥有好的身体。不良的心态是导致疾病的根本原因。因此,想要拥有健康的身体,首先要保持好的心态。

每个人都会因工作、生活不顺而出现情绪上的变化,有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情志变化。喜伤心、怒伤肝、悲忧伤肺、思虑伤脾、惊恐伤肾,情感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脏器的功能,影响到身体的健康。而好心情,对人体的健康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良药。

有资料显示,在冠心病或心肌梗塞病患者中,能够控制自己情绪的人比不善于控制自己情绪的人的病情轻得多。事实上,人体每天都会产生癌细胞,但人体里面有一种“自然杀伤细胞”,专门攻击、消灭癌细胞。有研究发现,如果一个人整天处在情绪低潮中,“自然杀伤细胞”的威力就会下降20%以上。换句话说,一个人如果整天心情不好、忧郁、焦虑,他对癌症的抵御能力就会大大降低。

在一次体检中,发现65岁的老干部李瑞元患有“三高”,即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还有轻度的脂肪肝。

但他根本就不把这“三高”当回事,除正常吃药外,他还每日和棋友下下棋,和球友打打地质球,甚至还写了几首诗,加入了当地的诗社,经常和一群活力四射的年轻人爬山赏景游玩,高兴得不得了。

家人始终不放心他的身体,要求他定期去医院检查,每次检查结果都显示他的身体状况在好转。两年过去了,李瑞元又来到医院体检。这次的体检结果是:心、肺、肝、胆、脾、肾各大器官健康正常;验血验尿各项数值都正常……“三高”现象全没了。从这以后,他的家人悟出了一个道理:好的心态也是良药!

肝癌因其凶险和高死亡率被称为“癌中之王”,但肝癌患者钟狄德在患病后已健康生活二十多年。“精神愉快最重要!”他说。1984年7月,钟先生到医院检查,发现肝脏有一个13×8cm的肿瘤。医生说,他只剩下几个月了,即使接受手术也活不过一年。

钟先生没有丧失勇气。那年,单位给每位职工做西装过年,他也去量尺寸,一位同事当面开玩笑:“你想做西装带进棺材呀?”但二十多年过去了,他先后又做了三套西装。

钟先生接受左肝手术,连胆囊都切掉了,但顽强的求生信念没被切掉。在医院期间,太太每天给他送汤水,待他出院后也与他同吃同睡、悉心照顾,更加令他信心备增。

从两个老人的事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如果想要幸福的生活,每天培养正面的情绪是必不可少的。心态好才会有好身体。我们要学会谐调自己与环境的关系,经常调整自己的意识和行为,适应变化的社会环境,从而减少困惑和压力,保持心理平衡。

那么,什么样的心态才算是好心态呢?简而言之,就是两个字:快乐。这种快乐是发自内心的喜悦,是持久愉快舒适的状态。

保持快乐的心态,首先要用乐观的心态看世界,自得其乐。酸甜苦辣、喜怒哀乐是人生难于回避的问题,关键是要做情绪的主人,调整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时刻注意保持好的心态。

其次,要有慈善心怀,以助人为乐,学会宽容。人们在社会交往中,难免有吃亏、被误解、受委屈的时候。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多一分宽容,我们也能变得更加轻松。

再者,处事要讲究平和,知足常乐。有了淡泊的心态,就不会在世俗中随波逐流,追逐名利;就不会对身外之物看得太重,得而大喜,失而大悲;就不会对世事他人牢骚满腹,攀比嫉妒;就能避免产生各种有损身心健康的情绪。

最后,要及时调整心态,让自己天天快乐。有人说,愤怒超过五分钟,就会对人体产生危害。持久、激烈的心理失衡,是百病之源,不仅会引起各种疾病,甚至能使人丧生。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健心比健身更重要。我们不仅要预防病从口入,而且要预防病从心入。心态好才会有好身体。为了自己的健康,请时刻保持好的心态。

道法自然

心理健康状态与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不良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危害不亚于病菌,而良好的心理因素对健康的作用胜过保健品。好心态就是注意心理养生,在精神上保持良好状态,以保障机体功能的正常发挥,达到防病健身、延年益寿的目的。

放下包袱,追寻心灵的自由

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神虽王,不善也。

—《庄子·养生主》

沼泽地里常常会有一种野鸭子,它们行走十几步才可能找到一口吃的,走百步之遥才可能找到一口清水喝,可是,野鸡并不因此就期望被畜养在(养鸡场的)樊篱之中。在养鸡场里不必费力觅食,但不自由,因而也不快乐。

人人都想追求好的生活待遇,这没有什么不好,但在得到那些待遇的同时也得到了一个樊笼,被束缚起来了。庄子要求人们学会放下包袱,就像那只聪明的野鸭那样,达到保身、自在、延长寿命的目的。

现实生活中,面对忙不完的工作和复杂的人际关系,面对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负担,我们时常感到很大压力。

面对这些压力,每个人的处理方法各不相同,得到的效果也不一样。如果你能很好地调节自己,释放压力,你的生活会变得多姿多彩;如果你不能的话,你只会整日痛苦不堪。

有这样一个故事:轮船上有三个商人,他们分别带着辛苦赚来的金子回家。不幸的是,他们在航行中遇到了风浪,眼看着船就要被海浪打翻了,他们还死死地抱着金子。

一个大浪打来,船舱里灌满了水,船也迅速地向下沉。其中一个商人为了活命,狠下心舍掉了金子,抓到了一块木板,在剩下最后一点力气的时候,终于等到了救援人员,活了下来。另外两个商人由于舍不得金子,沉入了水底。

被救出的那个商人,后来成立了打捞队回去打捞金子,最终拥有了三个人的财富。

其实,每天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诸多不顺乃至悲剧,往往就是因为无法放下自己手中已经拥有的“东西”才酿成的:有些人不能放下金钱,有些人不能放下名利,有些人不能放下爱情,有些人则不能放下不应有的执著。

学会放下,你就会轻易摆脱种种纠缠,也才能掌握命运和自我。人一生要走的路途是漫长的,学会“放下”,正是掌握丢弃不必要东西的技巧。

永不放弃的东西未必终生对你有益。西谚云:“上帝为你关掉一扇门的时候,会打开另一扇窗子。”我们不要只是不甘心地去捶那扇关上了的门,而忘记那扇开向崭新风景的窗。一个永远不能放下的人,未必会有人生新的收获和新的体验。

放下并不意味着放弃,放下是为了更好的进取,当你放下自我,舍弃拥有,你会获得从头再来的充实,你将得到对生命真谛的理解。

放下,也是健康养生之道。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都市人的工作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他们总是忙于打拼自己的事业或疲于职场中的应酬,而对于自己的身体却总是来不及珍惜,处在一种透支健康赚取财富的非正常工作生活状态中,导致健康状况每况愈下。

如果您想要卸下忙碌的工作和生活带来的“亚健康”包袱,想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就要学会“放下”。

可是,想要真正“放下”,谈何容易?请看看下面的建议。

日常生活以及工作中的烦恼是难以避免的,将忧愁痛苦强行积郁在心中显然不妥。心情不好时,应尽量想办法“宣泄”或转移,如找知心朋友聊聊,一吐为快,或出去走走,或看看电影、电视等。

遇有大的委屈或不幸时,不妨痛哭一场,哭后心情自然会畅快一些。

困难时要看到光明面,失败时要多看自己的成绩,要有自信心,这样有利于理清思路,克服困难,走出逆境。

同时,还要走出封闭的工作环境和自我的小圈子,多交朋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益于心理健康和事业的成功。

除此之外,转移注意力的最好方法便是培养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兴趣爱好,这些业余爱好能够有效地调节和改善大脑的兴奋与抑制过程,进而消除疲劳,使你从紧张、乏味、无聊的小圈子中走出来,进入兴趣盎然的境界。

古人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实际上,运动也是转移注意力、调节心情的“良方妙药”,运动能有效地增强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且能促进脑细胞代谢,使大脑功能得以充分发挥,提高工作效率,延缓大脑衰老。

道法自然

放不下自己是没有智慧,放不下别人是没有慈悲,每个人都要懂得放自己一马,也要放别人一马,不要把生命浪费在钻牛角尖上。

安静—不花钱的药方

心善渊。

—《道德经》

心态深沉大度,中常湛静。

什么是“心善渊”?也就是说,心要像深潭一样清澈平静,不受外物所扰。在红尘之中,如何能避免受到污染和惊扰呢?这需要保持一颗平静的心。

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这句话的意思是:尽量使心灵虚寂,要切实坚守清静;万物都在生长发展,我观察它们的循环往复;事物尽管变化纷纭,最后都各自回到它们的出发点,回到出发点,叫做“静”。

老子认为,要养生长寿,就要习静。

古时有一位名叫牛弘的高官,每天坐牛车去上班。他的弟弟比较顽劣,不读书,好习武。有一天,牛弘出门办事,弟弟喝得酩酊大醉,乘着酒性在院子里练箭法,不想一箭将牛射死了。他知道闯了祸,吓得赶紧躲起来。

牛弘办完事回来,妻子忙向他告状:“弟弟耍酒疯,把牛射死了。”

牛弘若无其事地说:“牛射死了,就做红烧牛肉吃。”

妻子顿感无趣,低着头,一言不发地走进厨房,做红烧牛肉去了。过了一会儿,她又走到丈夫跟前,抱怨说:“牛肉太多了,红烧牛肉做不完。”

牛弘正在看书,头也不抬地说:“红烧做不完,就炖汤喝。”

妻子越发无趣,只好去炖汤。过了一会儿,她觉得这事还得说说,又向丈夫发牢骚:“一整头牛呢,炖汤也太多了!”

牛弘淡淡地说:“炖汤太多,就做牛肉干吃。”

妻子觉得丈夫的涵养功夫真高,相比之下,自己就差得太远了,很是惭愧。自此,她再也不提射牛的事。他的弟弟呢,也觉得哥哥真有涵养,这都是读书有学问的缘故啊!自此,他收起顽心,发奋读书,终于成了一个有出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