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他在街上遇到了以前的同学。同学看到他大吃一惊:“你怎么看起来这么憔悴,好像比同龄人大上十岁呢。你是不是遇到什么事儿了?”
小黄犹豫了片刻,把自己的忧虑告诉了同学。同学听后为小黄讲了关于一个博士的笑话。同学说:“曾经有一个博士,他费尽心力地研究一种昆虫的十种死法。当他研究到第八种的时候,被研究的那只昆虫没有死,博士却被累死了。博士的研究有意义吗?”
“当然没有意义。如果所谓的成功是用生命换来的,还不如不要。”小黄回答道。
“那你为什么还要为这些没意义的事烦恼呢?”同学问道。
小黄恍然大悟。回去后,他变得清心寡欲,开心快乐,不到一年时间,他身上的病症便逐渐不见了。
什么叫清心寡欲呢?清心寡欲就要做到内心清静,节制嗜欲,头脑里没有非分之欲、邪恶之欲、有悖于法律与道德之欲。古人讲过:“寡欲者,其志洁;多欲者,其心贪也。”寡欲之人,不仅对自己的生活享受要求较少,清贫朴素,而且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崇尚精神上的富有。我们所说的清心寡欲,并不是说脑子里什么都不想,什么欲望都没有,求知欲、与疾病作斗争的求生之欲、健康长寿之欲,是不可少的。
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行至扬州,见河面上船多如织,便指着河面上来往的行船,问随行的僧人船上载的是什么。僧人告知所有船只只载两物,即名与利。
社会日日扰攘,人流匆匆,对此,先哲已有很多总结,认为天下之人大多难脱名、利、欲三关。真正能脱此三关者,就是圣人。
不论是从养生保健的角度,还是从廉洁自律等方面来说,人都不能为物所累。战国时期《荀子·正名》中说:“欲虽不可尽,可以近尽也;欲虽不可去,求可节也。”意思是欲望虽然没有尽头,却可以节制。
心理学家研究认为,欲望愈高的人,愈容易自寻烦恼;奢望愈大的人,愈容易挫折缠身。物质上的清贫,可以拥有精神之乐;欲望上的清贫,可以舍去烦恼之苦。清心寡欲,是一种境界,因为欲望不高,容易产生满足感和幸福感,无怨、无悔、无忧、无虑,自得其乐,自然有益身心健康。
道法自然
清心寡欲,是指心灵上虚空、宁静的状态,这种状态下的心情不受外物所扰,因而也就没有忧虑和焦躁。
顺应自然地养生
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庄子·养生主》
沿着血脉循序渐进,遵从自然,不追求,不执著,不伤害自己的精神,可以保全性命,可以保存天性,不会给父母留下忧患,可以尽享天年。
庄子提倡顺应自然的养生之道。他认为,督脉居人身之中,不偏不倚,顺从自然中道,就可以健康长寿,颐养“天年”。即养生要顺应自然,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内经》中所倡导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就是顺应自然的养生方法。
庄子曾经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名叫庖丁的人,给诸侯国的君王文惠君肢解一头牛。
庖丁解牛是很艺术的,他把手往牛身上一拍,肩膀往牛身上一顶,脚踩着牛的某个部位,膝盖弯曲,然后刀在牛身上来回游动,所发出的声音还很好听,就像音乐,庖丁的动作就像殷商时候的一种舞蹈,但刀刀都能切中牛的关键部位。牛还没有感觉到疼痛,就被肢解完毕了。
怎样才能拥有这么高超的技术呢?
庖丁说:“你别看我解牛解得挺好,而我真正喜欢的是修道。我解牛是讲究道法的,你看我的刀在不停地动,那可不是乱动的。我刀刀都要切在牛的骨缝和经络之间,顺应纹路下刀。即便是很小的缝隙都可以切下去,何况牛身上骨头之间有更大的间隙呢!好的厨师每年都要换一把新刀,因为他们是在割肉,就是用手中的刀与肉硬拼,这当然很伤刀的;更次一点的厨师每个月都要换刀,因为他们是用刀乱剁,所以更费刀了。而我的刀已经用了十九年了,肢解的牛有好几千头,刀刃还像刚磨过似的。为什么我的刀能用那么久呢?因为牛的各个骨节之间是有间隙的,而刀是非常薄的,用那么薄的刀行走于那么宽的间隙,当然是很有余地的。所以我的刀都用了十九年了,还像刚磨过的一样。”
听完庖丁的话,文惠君竟然知道养生的道理了。因为,庖丁解牛靠的就是顺应牛的自身纹路入刀,避开骨头与经络,而顺应自然轨迹,不逆势而为也正是修身养生之根本。
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生”就是养生的最高智慧。英国伟大哲学家培根在《论养生》一文中说:“养生是一种智慧,非医学规律所能囊括,在自己观察的基础上,找出什么对自己有益,什么对自己有害,乃是最好的保健药品……在吃饭、睡觉、运动的时候,心中坦然,精神愉快,是长寿的最好药方。”
从这段名言中可以看出,养生的智慧就体现在人们每天最基本的“吃饭、睡觉、运动”之中。
然而,有些现代人却把这一朴素的智慧给忘记了,陷入了既违背自然、又想养生的误区。
他们正是在这些每天最基本的“吃饭、睡觉、运动”中,“聪明”过了头,不是去顺应自然,而是违背了自然。比如吃饭胡吃海塞,然后再大把吃减肥药。
这样违背自然规律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导致的直接后果必然是人们身体素质下降,“富贵病”增多,老年病趋向年轻化。
顺其自然是指按照自然的要求,内养其心,外养其形,五谷杂粮,粗茶淡饭,正所谓“五谷为养,五畜为益,五果为取,五菜为充”。还要养成健康的生活情趣,提倡饮食有节,做到饭有定时、食有定量。
顺其自然,还指人体应像自然界那样注重运动,正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顺其自然,还要把握自然规律,不可过于自我加压,不管竞争如何激烈,诱惑如何多,机遇如何令人心动,都应把脑袋里的欲望减少一半,适可而止。
应尽可能地把自己的内心活动调节到轻松、旷达、舒展、平衡的状态,学会随遇而安,避免大喜大悲和激烈的情绪波动,让自己达观一点,待别人宽容一点,精神简约一些。
诚如马克思所言:“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身体上的疲劳和痛苦。”
顺其自然,是对人生的坦然,是对生命的珍惜,它可以使你真正地享受生活,在追求中体验欢乐,在淡泊中充实自己。顺其自然得健康,是现代人养生的真谛。
道法自然
古今中外,人们都在探索养生的智慧。其实,人体的生长和衰老、新陈代谢等都是一种自然规律,生活起居要顺应自然规律,人才能健康长寿。
人生在世,勿大悲大喜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
—《庄子·天下》
独自与天地精神相往来而不轻视万物,不遣责谁是谁非,以此和世俗相处。
贫富悲喜顺自然,知足常乐随遇安,这是庄子的养生思想。以这样淡泊、宁静、超然物外的潇洒心态与精神对待人生,自然可以养生。
从前,有个道士向一位百岁老人请教长寿之道。老人笑答:“吾信‘三不知’,一曰不知世事,二曰不知生死,三曰不知有身。”仔细分析一下这“三不知”就会发现,它们是符合一定的科学道理的。
所谓“不知世事”,即面对家庭纠纷、晚辈纠葛、邻里纷争等纷繁的世事,采取“眼不见为净”、“耳不听为净”的超然态度,不为这些烦心事去劳心费神。“不知生死”、“不知有身”,则是一种忘我的境界,会使人生在世无悲喜,从而大大有利于健康长寿。
意大利有个失业妇女名叫玛莉亚,她在市内一家报纸上刊登了一则别出心裁的广告:“您若需要‘眼泪和笑声’,本人大量供应,哭与笑均表情逼真,形象感人,价格公道,令君满意。”从此,她家门庭若市,生意兴隆,每周至少能接到15宗“业务”,多时达28宗,每次收费30美元,收入颇丰。
当她参加客户的送葬队伍时,身穿黑色丧服,跟在棺材后面,由两人搀扶,哭得泪水滂沱,死去活来。不到两个小时,她马上又换上漂亮华丽的礼服,出现在一家办喜事的客厅里,笑容满面、彬彬有礼、笑声朗朗地招呼前来祝贺的来宾们。
但结果怎么样呢?几年后,这种一时悲一时喜的繁忙业务,致使玛莉亚患上了严重的精神病,住进了精神病医院,她在不足50岁时便与世长辞了。玛莉亚的悲剧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悲喜无常,寿命不长。
人的情绪变化应当平淡,才有利于身体健康;如果悲喜无常,交替变化太快,对人体极为有害。
武则天生于公元624年,卒于公元705年,终年81岁,这在平均寿命只有30多岁的唐代,实属凤毛麟角。
据考,武则天健康长寿的因素之一是先天遗传。武氏的祖辈、父辈们寿命都很长,特别是她的母亲,竟活了92岁,在唐代可算绝无仅有。遗传基因为这位“一代女皇”时至暮年仍然耳聪目明提供了先天条件。
武则天为人开朗、宽容大度、处变不惊,是她延年益寿的又一因素。公元684年,南蛮动乱,柳洲司马骆宾王还写了一份讨伐武则天的“战书”,其中列出武则天二十大罪状。胸襟开阔的武则天得知后,令人找来这份“火药味”极浓的檄文。武则天读后不仅不怒,反而被骆宾王驾驭文字的能力和过人的才华所动。她叹息满朝文武竟无一人可与柳洲司马的才学相比,并批评当朝宰相,为什么不想办法把这种人才团结在自己周围?武则天的处变不惊不仅对她招揽人才大有帮助,而且也对她健康长寿大有裨益。
我国有古训:处世为人,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简言之,就是不要因某种值得庆幸的事情过分地高兴,也不必因某种不幸的事件而陷入无限的悲痛之中,把万事万物看淡一点,要保持精神上的稳定。
大喜大悲都是对人体十分有害的不良情绪。“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太过,精神状态不佳,能使中枢神经传导受阻,体内各器官系统生理功能失常,使呼吸、心率紊乱,身体无力,神经功能失调,内分泌紊乱,加速衰老;胸怀坦荡,心情好,不为得失而悲喜,就会使人体气血调和,心情开朗,精神振奋,延年益寿。
道法自然
当一个人把生死都看明白了,还有什么事值得去喜?又有什么事情值得去悲呢?无喜无悲方为养生的上乘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