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这句话告诫我们:欲行千里、想成大树,就从脚下开始,从毫末做起。不屑于平凡小事的人,即使他的理想再壮丽,也只能是一个五彩斑斓的肥皂泡。想要壮志凌云,必须脚踏实地,专注于小事。
人生箴言
练习成就完美,熟练才能精通,再小的事情做到极致就能成就大事。
§§§第五节 不过一碗饭,不过一念间
两个不如意的年轻人,一起去拜望师父:“师父,我们在办公室被欺负,太痛苦了,求你开示,我们是不是该辞掉这份工作?”
师父闭着眼睛,隔了半天,吐出五个字:“不过一碗饭。”就挥挥手,示意年轻人退下了。
才回到公司,一个人就递上辞呈,回家种田,另一个安然不动。
日子真快,转眼十年过去了。回家种田的依然守着他的一亩三分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清苦的日子。另一个留在公司的,也不差,他忍着气,努力学,渐渐受到器重,成了经理,掌管着公司大大小小的事务。
有一天两个人遇到了。“奇怪,师父给我们同样的启示,我一听就懂了。不过一碗饭嘛,何必硬待在公司,所以辞职!”农民问另一个人,“你当时为何没听师父的话呢?”
“我听了啊!”那位经理笑道,“师父说‘不过一碗饭’,多受气,多受累,我只要想不过为了混碗饭吃,老板说什么是什么,少赌气,少计较,就行了,师父不是这个意思吗?”
于是两个人又去拜望他们的师父,他们的师父已经很老了,仍然闭着眼睛,隔半天,回答了五个字:“不过一念间。”然后挥了挥手,让他们离去。
工作很辛苦,期间还有纷乱复杂的人情往来,如果你把工作当成“一碗饭”,工作就成了痛苦,如果把工作中的苦难当作“一碗饭”,工作中只要把“这碗饭”吃掉不就会轻松许多吗?
“不过一碗饭”是一种态度,“不过一念间”也是一种态度,这两种态度其实都是令心解脱而已。
许多人认为自己只是一个打工者,把工作仅仅当成是一个糊口的职业,因此只为了自己的那份薪水而工作。这种短浅的目光不但使他们的工作充满了痛苦,也会使他们丧失前进的动力。而“经理”则不同,他在“农民”为了“一碗饭”的薪水而甩手不干时,而把困难当成“一碗饭”,从而拥有了前进的动力,努力的源泉。
真正优秀的人应当像故事中的经理那样,把工作看成一个不断努力的过程,这样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才能更好地施展自己的才华。
人生箴言
“不过一碗饭”是一种态度,“不过一念间”也是一种态度,这两种态度其实都是令心解脱而已。
§§§第六节 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在一座深山中藏着一座千年古刹,有一位大师隐居在此。听到他的名声,人们都千里迢迢来寻找他,有的人想让大师指点人生迷津,有的人想向大师学一些武功秘籍。
他们到达深山的时候,发现大师正从山谷里挑水。他挑得不多,两只木桶里的水都没有装满。按他们的想象,大师应该能够挑很大的桶,而且挑得满满的。
他们不解地问:“大师,您为什么不挑得满满的呢?”
大师说:“挑水之道并不在于挑多,而在于挑得够用。一味贪多,适得其反。”众人越发不解。大师从他们中拉了一个人,让他重新从山谷里打了两满桶水。那人挑得非常吃力,摇摇晃晃,没走几步,就跌倒在地,水全都洒了,那人的膝盖也摔破了。
“水洒了,岂不是还得回头重打一桶吗?膝盖破了,走路艰难,岂不是要比刚才挑得更少吗?”大师说。
“那么大师,请问具体挑多少,怎么估计呢?”
大师笑道:“你们看这个桶。”
众人望去,桶里画了一条线。
大师解释道:“这条线是底线,水绝对不能高于这条线,高于这条线就超过了自己的能力和需要。起初还需要画一条线,时间久了,就不用看那条线了,凭感觉就知道是多是少。有这条线,可以提醒我们,凡事要尽力而为,也要量力而行。”
众人又问:“那么底线应该定多低呢?”
大师说:“一般来说,越低越好,因为低的目标容易实现,人的信心不容易受到挫伤,相反会培养起更大的兴趣和热情,长此以往,循序渐进,自然会挑得更多、挑得更稳。”
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在能力上都会有一个“底线”,如果超过了这个“底线”,去做力不能及的事,那么再强健的人也要跌跤。
人贵有自知之明,人要做到真正了解自己、战胜自己、驾驭自己。自以为自知同真正自知不同,前者是“自以为是”,“自以为是”是大多数人容易犯的毛病;后者是“自知之明”,“自知之明”是真正了解自己。人生如秤,对自己秤轻了容易自卑,秤重了又容易自大,只有秤准了,才能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感知自我、完善自我。
因此,“自知之明”是求知的不竭动力,求知是自知之明的必然。“自知之明”通过求知改变自己的无知无识,也是使自己达到自尊自重、自律自信,进而自立自强、自如人生境界的基础。
人生箴言
人贵有自知之明,人要做到真正了解自己、战胜自己、驾驭自己。
§§§第七节 保持幽默,使沉闷的工作变得有趣起来
林肯的幽默是他的一个优点。在与道格拉斯的大辩论会上,林肯面对阴险狡诈的对手,把自己的幽默口才表现得淋漓尽致,并给对手的刁难予以有力的回击。
一次,当道格拉斯故意改换了他的观点并对他过去的观点提出质疑时,林肯说:“因为我说‘你摘下了帽子’,你马上又把它戴上,并以此来向我证实我是个骗子。”
1959年,美国副总统尼克松赴苏联主持美国展览会。在尼克松赴苏联不久前,美国国会通过了一项“关于被苏联支配和奴役国家”的决议。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对此极为不满,他认为这是美国对苏联的严重挑衅。因此,当尼克松与他会晤时,他异常愤怒,他极端蔑视地对尼克松说:“我很不了解你们国会为何在这么一次重要的国事访问前夕,通过这种决议。这使我想起了俄国农民的一句谚语:‘不要在茅房吃饭。’你们这个决议臭得像刚拉下来的马粪,再也没有比这玩意儿更臭的东西了。”
面对这些傲慢无礼的言辞,尼克松幽默风趣地说道:“我想主席先生大概错了,比马粪还臭的东西是有的,那就是猪粪!”赫鲁晓夫听后,傲气大挫,不由得脸上泛起了一阵红晕。原来他年轻时当过猪倌,毫无疑问经常与猪粪打交道,因此机智的尼克松立刻抓住赫鲁晓夫这一痛处,使赫鲁晓夫自讨了没趣。
脸上的笑容不仅传递着心里的欢愉,也是赠送给世界的一份美好礼物,因为笑容可以传染。没有幽默的智慧,不懂得自嘲,心事永结于心、堵塞于胸,一生也得不到快乐。大凡成功者往往都很幽默,懂得自我开解,知道原谅,知道轻松。因为他把快乐放在自己手心,不系在别人的言行上。
有时,幽默还可以极其有力地打击你的敌人。当年在美国主办《中西日报》的伍磬昭在一次演讲中,当在谈到袁世凯时,他说:“袁世凯生平可以说他只做了一件大利大益于中国的事。”所有人听后都感到非常愕然,也都非常急于知道究竟是哪一件事。他这才回答说:“这件大利大益于中国的事就是他死了——绝对的死了,而且很合时机的死了。”这一幽默的话语,使在场的人都为之会意地笑了。
即使你从事的工作单调乏味或是较为艰苦,也千万不要让自己变得愁眉苦脸,更不要与其他同事在一起抱怨,而要保持乐观的心境,让自己变得幽默起来。因为乐观和幽默可以消除同事之间的“敌意”,更能营造一种和谐亲近的人际氛围,有助于你和他人的交流变得轻松,从而消除了工作中的乏味和劳累。最为重要的是,在大家眼里你的形象会变得可爱,容易让人亲近。当然,幽默要注意把握分寸,分清场合,否则会招人厌烦。
人生箴言
大凡成功者往往都很幽默,懂得自我开解,知道原谅,知道轻松。
§§§第八节 专注,成功就在不远处
相传,一位得道高僧来到一座无名荒山,山间茅屋中闪烁着金光,高僧料定此间必有高人,遂前往一探究竟。
原来,茅屋中有一位老人,正在虔诚礼佛,老人目不识丁,从未研读佛经,只是专注地念着大明咒:“嘛呢叭咪哞。”高僧深为老人的修为所动,只是他发现老人将“六字真言”中的两个字念错了,于是便教给了老人正确的梵音读法,然后就离开了。他心想:老人日后的修为定能更上一层楼。
然而,一年后,高僧再次来到山中,发现老人仍在屋中念咒,但金光已不再。他疑惑万分,在与老人攀谈后才得知,老人以往念咒专心致志,心无旁骛。而得高僧指点后,总是过于关注其中两字的读法,不由心绪烦乱。
做人做事的道理也一样。“杂则多”,欲望多了,懂得多了,有时便会流于表面,不专一,不深入,博而不专;“杂则多,多则扰”,考虑得太多,困扰了自己,也困扰了他人;“扰则忧,忧而不救”,思想复杂了,烦恼太多了,痛苦太大了,连自己都救不了,又怎么救他人?正所谓“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专注于心,是做人做事的大原则。博而不专,杂而不精,必会制约人生发展的高度。人一生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极其有限的,如果我们想去做成一件事情,我们就必须将自己仅有的时间和精力集中地投入到一件事情中去,要知道只有一心一意地去做一件事情,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
法国科学家居里说:“当我像‘嗡嗡’作响的陀螺般高速运转时,就自然排除了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人,一旦进入专注状态,整个大脑就围绕一个兴奋点活动,一切干扰统统不排自除,这时除了自己所沉浸的事情外,生死荣辱,一切皆忘。
人生箴言
专注于心,是做人做事的大原则。博而不专,杂而不精,必会制约人生发展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