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股市、期货、汇市、楼市等诸多的投资市场,还是我们平时说的商业博弈,实际上都存在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那就是赢家总是少数群体,而这样的少数群体却掌握着财富的大多数。如果说“真理”注定要掌握在少数人手中,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换一种角度来反思我们日常的行为和操作,即我们大多数的操作实际上是错误的,我们大多数的想法是不对的,反而是那些少数的操作和少数的想法才能够带来财富?正是出于这样的思考,逆向思维对于每一个想要成为赢家的人都很重要。但逆向思维是一柄双刃剑,用好它能够有出奇制胜的效果,而如果走入歧途,逆向思维也会令你掉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第一节
逆向思维的基本要素与核心
逆向思维,顾名思义就是正向思维的逆向推理,正向思维是常规的、习惯性的、大众化的思维方式,而逆向思维则是非常规的、打破束缚的、创新式的、反其道而行之的思维方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非常多的例子就是靠逆向思维来取得好的效果的。最为贴近人们生活的例子就是大学生择业问题。有人说考公务员,有人说进国企,有人说进外企,有人说去大公司当白领,有人说自己创业当老板,有人说农耕生活自给自足,还有人说进军房地产当“地主”等。其实, 这个问题一直围绕着我们,比如在 20世纪 70年代,进国企当工人几乎是每个人的梦想,那样不仅可以端上“铁饭碗”,同时还能够拥有一技之长,非常风光。于是大量的人员进入国企,国企也在不断地吸纳、扩张,初期由于工厂得到了大量人员能够凭借规模化生产完成任务,但其也有“饱和度”,一旦达到了饱和,最后导致的就是每个人分到的蛋糕越来越少,反而是周边行业开始获得更多的机会。
到了 20世纪 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兴起,大量新兴商机出现,这让很多敢于逆向思维、脱离常规思维而“下海”的“弄潮儿”掘得了第一桶金。看到这种情况,很多不甘于挣固定工资的工人们纷纷“下海”抢占商机,顿时出现了全民皆“倒爷”的风潮,结果很快这个市场也饱和了。很多后来“下海”的人,不仅没有尝到“海鲜”,反而被海水呛得难受。随后又出现过各种各样的风潮,如“机关热”,人们一窝蜂地想进入国家机关谋得一职,认为那是“铁饭碗”,而后来随着国家机构的精简与资格审核,很多人最后被迫下岗,反而是期间一些主动从机关到地方基层工作的人,不仅得到了政策的扶持,在新的工作岗位上也重新焕发了工作热情。再比如“留学热”,很多家长盲目将孩子送出国外留学“镀金”,认为学成“海归”就可以获得更好的工作,赚得更高的薪水,但随着大量“海归潮”的出现,初期那种“海归”到哪里都是香饽饽的现象也就消失了,尤其是不符合社会需求的“盲目留学”,甚至还不如很多在本土学习的学生能够“近水楼台先得月”。
逆向思维不仅适用于个人,从企业和国家角度来看也是如此。比如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海外并购,表面上看是我国企业的实力增强了,有能力将很多世界知名品牌纳入囊中,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比如在技术革新方面,国外常常把其将要淘汰的技术卖出,这样不仅能够获得大量资金用于新技术的研发,也能将资产重新整合,甩下包袱。比如在几年前,国际社会热议环保技术,尤其提出了汽车尾气的排放标准,并且慷慨地出售相关技术,我国为了跟上“世界发展潮流”就斥资购买了汽车“化油器”的相关技术,以为这样就可以轻松获得未来汽车方面的核心技术。结果不久之后国际上就开始推行“电喷”时代的欧洲标准,彻底淘汰了旧的“化油器”技术和相关标准,这使得我国不仅直接损失了大量资金,还贻误了宝贵的时间,在技术上彻底落后,不得不重新购买相关技术并进行改造。假如当初我们能够逆向考虑这件事情,站在对手的角度思考这个问题,结果可能就会不一样了,因为企业都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国外知名企业也不是什么慈善机构,凭什么把优质资产让我们拿去赚钱呢?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这实际上说明了两点:其一,当事情看上去过于完美,并且我们在享受成功时不必承担任何风险,背后往往就存在陷阱。此时我们就应该用逆向思维站在对手的角度来看其行为的动机,同时考量一下这里的风险与利益。此类问题不仅在我国的海外并购案例中频频出现,国内企业出海与国际投行打交道的过程中也经常会遇到。如果没有采取逆向思维思考更多,往往就容易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对于信息获取极不对称的股民来说更是如此。其二,如果只是一味地用正向思维去跟风所谓的“潮流”,那么最后的结果很可能是事与愿违。特别是在股市中,当我们总是疲于追逐热点,而不提前挖掘热点、率先完成布局,那么追来追去往往只能够追到一个尾巴,得不到大额的利润不说,且往往意味着风险的开始。
逆向思维的基本要素
之所以会出现以上情况是因为无论是在市场还是在现实生活中,机会和财富的总体数量总是有限的,当越来越多的人来分享这块蛋糕时,即使这块蛋糕很大也会有吃完的时候,那么先来先得,后来后得,晚来不得就很寻常了。所以我们必须要学会逆向思考,先人一步发现原有思维中的弊端与风险,并通过其他方式对其进行解决,这样才能够处于不败的境地,从而成为赢家。股市的逆向思维应该包含以下几个基本要素(如图 2–1所示):第一是熟悉股市的规律。无论是正向思维还是逆向思维,都以尊重市场规律为基础,任何违背市场规律得出的结论都是错误的。逆向思维不是推翻规律,而是从不同角度来看问题,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新途径。第二是拥有分析大势的能力。要能够对当下所处的形势作出明确的判断,这样就能够洞察当下的风险,并由所处的风险和困境出发,找寻新的解决方式。第三是“怀疑”精神,敢于做自己,敢于打破固有思维的束缚。
股市中没有“神”,也没有“专家”,大家都只是投资者,以前的成功只能够代表过去,面对新的一天时,所有人都是平等的,都有对行情阐述自己观点的权利。我们应该敢于对一切言论表示怀疑,作出自己的判断,然后用市场规律和实践去验证这个言论的正确性。实际上笔者开创“主体思维选股法”的意图也在于此,期望每位股民都能够找到自身的“主体优势”,从而达到自己的成功。第四是接触市场,扩展自己的见闻。想要掌握逆向思维,就必须拥有创新精神,而创新来自日常的积累,无论是通过学习股市新动态和新思维,还是通过自我创新,总之必须不断地扩展自己的思维,充分地接触外界,才能够有机会发现新的机会。股市中你的视野有多大,你的赢利范围就有多大。第五是敢于自我否定,承认错误。在运用逆向思维时同样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所以在面对错误时,就要敢于自我否定与承认错误。逆向思维不是逃避错误的借口,我们在“怀疑”别人的言论和思维模式的同时,也同样要批判地认识自己。很多时候错误就如同关上一扇门,贴上此路不通的标志,但承认错误不仅是给自己打开了一扇窗,也避免了以后犯同样错误的可能。
逆向思维的基础熟悉股市的规律
分析大势的能力
“怀疑”精神,敢于做自己
充分接触市场
敢于自我否定
这样说可能还是有些笼统,那么笔者在此举一个股民在平时看盘中的实例来加深大家对逆向思维的理解。我们平时在盯盘时,会看到买一、买二、买三……一直到买五或者买十的买盘,以及对应的卖一、卖二、卖三到卖五或者卖十的卖盘,那么股民看到大卖盘压单时就说这肯定是上档阻力重重,上行压力很大,或者说看到大买盘托单就说主力要拉升了。很显然这是正向思考,如果此时逆向思考一下,我们就能够看出更多的情况。比如大卖盘的出现是否是因为主力手中握有的大量筹码没有脱手,因此其短期内价格会坚挺?而大买盘是否也有可能是主力在等待更低价格的筹码?
很显然这两种情况都有可能存在,正向思维让我们看到了事情的一方面,逆向思维让我们看到了事情的另外一方面,这就说明实际上事情并不是只有 A、B两种选择,很可能存在 C、D、E、F等更多可能,只是我们平时忽略了。不要想当然地认为局势一定会如何,因为你很可能看到的只是全局很小的一部分。所以,无论正向思维还是逆向思维,都是在帮助股民更好地看清市场的本来面目,避免我们因局限而狭窄的思维而出现谬误。
股市逆向思维的两大核心
逆向思维的涉及面非常广泛,甚至可单独作为一个学科进行深入研究,因此为了在股市中更为简便地使用它,并避免走入误区,就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核心方向。笔者通过总结十余年来的实战经验和日常思考后将操作方法确定为两点:第一是逆向推理模式。如果以目的为出发点,经过一系列动作到结果的方向是正向,那么反向就是从结果逆向推理到其目的的行为,逆向推理能够使股民更为清晰地看懂期间很多市场“异常”的行为。第二是互换位置模式。站在对方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站在对方的角度审视自己,这样能够更好地看清自己,消除“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视觉盲区;而站在对手的角度观察对手,则更有利于看清对方的优势与劣势,更有利于看透其动作的深层次目的以及如何用自己的优势攻击对手的弱点。
在实战应用中,股民还需要注意以下两点,首先,要理解清楚股市规律。笔者在《股市钱规则:让你赚得更多的秘密》一书中详细介绍了股市规律,简单总结为三点,即资金、赚钱效应与赢利模式。任何资金到股市中来,就是冲着股市的赚钱效应,为了赢利而来,而资金自身赢利的方式各有不同。如交易所和券商的很大一部分赢利来自于市场交易量产生的“佣金和税费”,那么对于它们来说,无须判断市场趋势也能够赢利。交易所起到的作用就是保证市场机制的完善,通过设立各种各样的投资渠道与投资品种制造和维持市场的赚钱效应,而券商就是宣传这种赚钱效应并吸引更多的资金到市场中来,这样市场有了交易量,这两大群体便有了赢利。这些股市规律是我们运用逆向思维的基础所在,一旦股民对市场有任何的不解,就应该回到原点再从这些规律出发,这样往往可以起到不错的效果。其次,时刻以自己的优势去博弈其他群体和市场的劣势。这是笔者创立“主体思维选股法”的操作精髓,结合逆向思维要素中对各群体优势、劣势的分析,再加以针对性的操作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两点在下面的实战案例分析中还会提到,股民可注意用心体会。
之所以要明确这两大核心,也是为了避免很多的炒股认知误区。很多股民总是错误地认为把事情反过来看,利用“相反理论”得出的结论就是逆向思维。最常见的就是股民秉信“别人恐惧我贪婪”的原则,在股市破位风险时,不抛反买,结果导致巨亏,股市中很大一部分亏损就是因为在半山腰买股被套。也有人在大家都买股的时候选择卖出,在大家都卖出的时候选择买入,认为追求所谓的“反大众走势”就能够赚钱,结果却是上涨踏空,下跌被套。类似的情况很多,这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其实这是由于股民忽略了“相反理论”中对于趋势拐点的定义。
从理论上说,如果股市中大部分的买盘力量都释放了,之后股市就失去了买入力量,那么此时就很容易进入大跌的状态。因为没有买盘的支撑股价势必会下跌,但关键是如何量化市场买入力量,究竟有多少买入力量已经释放了,还剩下多少买入力量在观望?如果无法量化这些指标,又如何与大众唱反调呢?股市初期的市场规模有限,而且电脑交易量很少,大家都需要到交易所看大盘,这时候比较容易判断(曾出现过“自行车见底法”,即只需看交易所门前自行车的数量即可知道交易的火暴与冷清),但如今市场规模非常大,我国股市账户数量上亿,包括各类散户和机构投资者,而且都是电脑交易,这种情况下如何判断?就算周边朋友再多,在这个大市场中也只是一撮小众而已,此时所谓的“相反理论”就很难实现了。
其实无论相反理论还是逆向思维,或是其他任何理论,实际上股民第一要明确的是我们不可能改变市场的客观规律。比如人都有自我保护意识,碰到热的东西手会自动缩回,如果非要逆着来那么结果多半就是烫伤了。股市也是如此,当风险到来的时候,资金的第一选择都是避险,而且资金不仅会跑,还会竞相赛跑,先知先觉者引发众多后知后觉者出逃,趋势一旦形成就如同高山雪崩一般,此时如果股民以自己的小小力量非要逆势而动,后果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