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悟道因缘录
38064500000014

第14章 自观察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摩偷罗国跋提河侧伞盖庵罗树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住于自洲。住于自依。住于法洲。住于法依。不异洲不异依。比丘。当正观察。住自洲自依。法洲法依。不异洲不异依。何因生忧悲恼苦。云何有四。何故何系着。云何自观察未生忧悲恼苦而生。已生忧悲恼苦生长增广

诸比丘白佛。世尊法根.法眼.法依。唯愿为说。诸比丘闻已。当如说奉行

佛告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比丘。有色。因色系着色。自观察未生忧悲恼苦而生。已生而复增长广大。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比丘。颇有色常恒.不变易.正住耶

答言。不也。世尊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比丘。色是无常。若善男子知色是无常已变易。离欲.灭.寂静.没。从本以来。一切色无常.苦.变易法知已。若色因缘生忧悲恼苦断。彼断已无所著。不着故安隐乐住。安隐乐住已。名为涅槃。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佛说此经时。十六比丘不生诸漏。心得解脱

1,住于自洲。住于自依。住于法洲。住于法依。不异洲不异依。

佛陀一上来就抛出修行的原则,自洲自依和法洲法依。正观察的下手处和方法,就是这个,自洲自依、法洲法依。那么,观察的内容呢?“何因生忧悲恼苦。云何有因。何故何系着。”

自洲自依,就是自观察。洲,水中的陆地,也是行船下锚,可以躲避风雨的地方。那么,修行的洲,就是自我身心,或者说五受阴、五取蕴。当然,自洲自依,不是说放弃身外的环境,而正是我们常说的“向内求”。

法洲法依,好理解一些,以佛陀所说的法,或者说正法、正见为修行的指南,这个其实就是平常说的“道理”,要依道而行。当然,后世又为佛陀所说的法中,哪些是了义,哪些属于不了义有些诤论,暂且不管。

而除了本经外,在舍利弗因病涅槃时,佛陀又和阿难强调了一次,修行当“自洲自依、法洲法依”。所以,这个自观察、自洲自依非常重要。

比如说,我们现在搞科研,那就不是自观察,其他外道宗教哲学更加不是了。因为如前面一些章节所说,正观,自观察是独一静处、专精思维地体察五蕴的生灭,缘起时是否无常、无我,缘灭时是否寂静清凉。

而像医学、基因工程等,尤其是现代心理学,虽然很接近自观察,但还是有着本质不同。比如做一个临床解剖,它意图了解人体的结构和发病的原因等,以求恢复和增进人体健康。即便是现代心理学,它的对象固然也是身心五蕴,可是它的目的依然是恢复和保持人的健康。

所以,佛学要算,那也是社会科学,并非自然科学。和佛学同类的,比如各种宗教哲学,则多以出世为目的。但又如前说,这些宗教哲学,要么完全放弃了自观察,甚至纯属妄自揣度,要么就是观察的结论有误。

也正如上所说,佛陀为什么要强调自洲自依的原因就很明白了。简单说,佛陀以自己的悟道证道为经验,比如他体证十二因缘的过程,才洞悉了生命体的生死之谜和摆脱轮回的办法。因此,其他的一切办法,尤其是向外求的诸多办法,要么不能解决我们的纯大苦蕴集,就好像我们说,医生能治疗好你的身体,但不能救助你的心灵苦痛;要么错的离谱纯属臆测,比如把命运交给虚无缥缈的自己都还在轮回中的神。

所以,才有“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的说法。也就是说,学佛不为别的,它的目的就在于了脱生死、断尽烦恼。

当然,很多人也并不相信这个了,你说有六道轮回什么的,咱们没天眼,没有宿命通,看不到,你爱自说自话,偶不搭理你,看在你劝人行善的份上,不把你打入邪教算了。对此,强大如佛陀也只有慨叹,“世尊告诸比丘。众生无始生死。长夜轮转。不知苦之本际。云何。比丘。此大地土泥悉以为丸。如婆罗果。以数汝等长夜生死以来所依父母。土丸既尽。所依父母其数不尽。比丘。众生无始生死。长夜轮转。不知苦之本际。其数如是。是故。比丘。当勤方便。断除诸有。莫令增长。当如是学。”

人生有无数种苦痛,哪一种最痛最苦?生死轮回,且是不知道还会持续多久的轮回。于此轮回中,我们不知道曾有过多少个父母,一次次地流浪生死。所以,于今生奋发努力,断除后有,将是无始以来最大的成功。

2,有色。因色系着色。自观察未生忧悲恼苦而生。已生而复增长广大。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自洲自依、自观察要怎么着手?观察什么?烦恼产生,或者说轮回之因是怎么出现的?就在上面那句话里。

有色。这个色包括两方面,自己身体中的色,比如眼耳鼻舍身;然后身外的环境,比如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如果有兴趣的,可进一步研究什么是净色根等资料。

因色系着色。如前说,轮回之因是有取识,也就是这里的“因色系着色”,比如说,射雕中的洪七公,鼻子一动,老远就闻到香味了,然后心痒难耐,不管是传授降龙十八掌绝学,还是大内皇宫,都要吃进嘴,那这就是鼻子之色被香味之色系着了,有所取,则有所系着。

自观察未生忧悲恼苦而生,已生而复增长广大。这是正观的具体内容,观察未生的是如何生起,已经生起的烦恼是如何增广扩大。这是色,然后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前面几章已经详细说明,比如戒淫,比如地铁遇美女的受等,此不赘述。

顺便说一句,对于离欲解脱这事,比如出家不结婚等,或许有人认为不对劲,是压抑,不合自然规律等,他们难以理解。实则多是自己见识有限,比如一般人只知道男女之事这种乐,从未体验过入定时的法乐,一旦切身体验过法乐,再看男女之乐,味同嚼蜡。

3,涅槃

佛经一般都会出现涅槃的字眼,本经也不例外:彼断已无所著。不着故安隐乐住。安隐乐住已。名为涅槃。

顺带补充:

阎浮车问舍利弗。谓涅槃者。云何为涅槃

舍利弗言。涅槃者。贪欲永尽。嗔恚永尽。愚痴永尽。一切诸烦恼永尽。是名涅槃

复问。舍利弗。有道有向。修习多修习。得涅槃耶

舍利弗言。有。谓八正道。正见。乃至正定。

很明显,涅槃并不是死后的事,只要你能贪嗔痴永尽、断尽烦恼,亦即证得阿罗汉,就是涅槃境界。因此,只要努力修行,修士便有机会于活着的当下体验佛教至高的大善境界。

当然,一般情况下,我们还是习惯于把高僧大德的离世称为涅槃,以作敬语和以示钦佩与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