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悟道因缘录
38064500000002

第2章 书名简释(下)

(二)因缘

请问,佛教的理论是唯心论吗?

估计很多人不假思索地回答,然也。估计还有少部分人见此问题问得突兀,于是冥思苦想一阵,最后也叹息一声承认了。

这其实就是不能悟道的另一大根由。因为,释迦牟尼佛讲了大半辈子的道,只能说是因缘法,或者缘起论,绝不是唯心论。这一点,看完本书自然会明白。

缘起论是佛教的核心与根本理论,你都没掌握,那即便你悟道了,也是不彻底的,今后证果必然成问题。

人们误以为佛学属于唯心论,一则的确大乘佛教中比如唯识学等偏重了心法,突出了万法唯心;再者,人的身心二元,本来也的确是以心为主体。

但是显然,“主体”地位与“唯”是两个概念,这就好像股份公司,独资还是合资完全不同。

对此稍有不慎,就会跌入身体如衣服、灵魂永不灭的外道沼泽。

那么,因缘法与缘起论到底是什么名堂?它们凭什么才是佛家核心与根本理论?

简单来说,判定是否佛教理论或者佛教徒的唯一标准,就是看这个理论或这个人说的做的是否符合三法印,即无常、无我和涅槃寂静。

这个很重要,当年印度的小乘教徒就常年攻击大乘人不算佛弟子,因为大乘经典很多出处很奇怪,有的说是来自龙宫,有的说是来自兜率宫,有的又来自哪里,小乘人否定他们,说这些都不是佛陀所讲。事实上,到今天为止,还有这种言论。

那么,怎样才能完美地解决这一佛教内部困扰?

答案很简单,不管是不是释迦牟尼佛所讲,一律按照三法印来衡量,符合了三法印,那就是属于佛教理论。事实上,佛陀也曾说,他所说的法仅是掌中沙,而符合佛道的理论则如大地土。

如此,宣扬灵魂不灭的理论,显然就不是佛教理论,因为既然无常又无我,哪来的不灭与永恒呢?

可是,也必然会有外道不服,凭什么你说无常和无我就是对的?我说上帝是永生的就错了?万事都还有特例呢,何况咱们都是上帝造的。

这就只有缘起论或者因缘法才能解决。佛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这个就是因缘法,即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它坚决否定了无因生与一因生。

一因生,就是上帝、真主和梵天等大能,他们是创世主,只能他造万物和人类,我们影响不了他,至于上帝的父母是谁,那不管了,事情本来就是这个样子。

无因生,很显然,没有什么原因,所谓道生万物,自然而然的,或者大罗天,或者混沌本源,人和万物就生出来了,然后又回归本源。

有一种最迷惑人的理论,就是本体论,即宇宙是有本体的,比如我们现在活着的都是小我,死后都要回归大我。它之所以迷惑人,因为看起来很有道理,比如你有影子,肯定是因为你有本尊的身体,没有本尊哪来的分身?

此外,又还有多因生,比如多神教等。这些都是对宇宙人生终极奥秘的探讨与解释。

但我们肯定只有因缘法和缘起论才是正确的,为什么?很简单,就好比一个巴掌总是拍不响的,万事万物必然是相互影响与互为因果。

因缘,因,简单说可以理解为内因和内部条件;缘,可以理解为外因和外部条件。万事万物的生住异灭,都是由于内外条件的不停组合与变化而变化。

比如一颗种子要长成大树,内在的,种子的优良与否,属于什么品种等,再加上外缘,比如阳光雨露和肥料等,甚至有没有小朋友上去踩它,各种条件的组合,才能决定它的存在状态,绝非一因生和无因生所致,也不是混乱的多因生等理论能解释。

而正因为是两种以上的因缘在示现着存在即合理,则天地法则必然是无常和无我的,因为条件一变,结果就会跟着变;又既然是互为条件,则没有什么第一因和本源之说。由此,我们终于顿悟,缘起时,生生不息,缘灭时,原本无生,寂静清凉。

所以,因缘法或缘起论就是如此重要,它才是佛教的根本理论。唯心论,夸大了精神意识的作用,忽视了心无二元的互为因果,某种程度上,已经有些本体论的影子了。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请问佛陀能造原子弹吗?

如果是外道或者唯心论,佛基本上已经相当于上帝,是万能的,当然能造,垂手可得。

而按照因缘法,佛陀必须先掌握核裂变等相关原理,然后还要掌握诸多细节又具足各类材料他才能造出来。

无他,佛教不说无中生有,只说万法本空。为什么万法本空?缘起故。无中生有,则是不需要因缘,像变魔术一样可以凭空而来,和条件的具足与否无关。

所以,大乘佛教不说三法印,只说一实相印,即空,这个空其实是涵盖了三法印。举例说,我们相邀今晚搞一场同学聚会,大家热闹了一晚,然后相继离去。很多人如果由此热闹的相聚,再孤单离去,领悟聚散无常,乃至悟道,当然也是可以的。

但是从学习大乘法的角度,大乘的悟道,不是这样,它要求更高,它在邀请成功的一刻,就要领悟空义。怎么领悟?因为有人发起邀请,很多人答应,聚会才能成功,而天下无不散之筵席,聚会总要散去,这也是一场空。亦即,大乘人从条件的组合与离散,或者说缘起缘灭,尚在聚会发起成功的一刻,已经悟道了,无须观看同学的变化,回家的落寞等,领悟无常与无我。这就是大乘高明的地方,和对修行人根器要求较高的地方。其实,简单的逻辑,这聚会,不管热闹也好,落寞也罢,它一开始便是各种条件的组合而成,就好像一栋房子或者一个玩具,是由各种零部件组装而成,那当然不存在永恒不变的实体,一旦根基不稳或者零部件坏了,房子或玩具也就坏了,故而我们说它是空。且是当体即空,并非房子垮了或者玩具散落一地后才说它空。

当然,我们也能看到,不管是小乘三法印,还是大乘空,悟的道,其实是一样的,不可能说悟的内容不一样。也因此,修行人在悟道的一刻,我们也可以说,他和佛陀所悟是一样的。区别在于,一方面悟的深度和广度肯定不如佛,然后更不可能像佛陀一样,在悟道的同时,已经证道完毕。实则,佛与阿罗汉的区别,释迦牟尼曾说,佛是三法印的创觉者,而阿罗汉只能是随佛学习的后来者。比如智慧第一的舍利弗,他从悟道到证道大约只用了半个月,但是无论他的速度如何快,修为如何接近佛陀,他只能是阿罗汉而不是佛。反之,佛却必然是阿罗汉。

和我们普通修行者相关的是,明白了因缘法与缘起论的重要后,怎样才能悟道证道?是今生可期还是死后之事?应该就此明白,原来一切都要条件。

你符合进入见道位的要求,自然悟道;你达到证果的标准,想不证果也不行。因此,在本书的例证中,我们能看到很多悟道者,前一刻也许还是外道的居士,但下一刻就悟道了,要求三皈依。但也有很多圣弟子,跟随佛陀修行,可直到佛陀入灭,依然没办法证到阿罗汉。

这里,录入一段佛陀开示:“佛告比丘。缘起法者。非我所作。亦非余人作。然彼如来出世及未出世。法界常住。彼如来自觉此法。成等正觉。为诸众生分别演说。开发显示。所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谓缘无明行。乃至纯大苦聚集。无明灭故行灭。乃至纯大苦聚灭。”

(三)辑录

最后说“录”。

所谓“录”,指的是本书选取的悟道例子的辑录与分析,这是全书的重点部分。

这些例子全部取自《杂阿含经》。为什么?因为这部经典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佛教经典。再者,佛教本是释迦牟尼佛所创,那么,他在这部经典中对修行者是否悟道证道,最有权威和参考标准。

就数量而言,笔者本着绝不遗漏的原则,但凡经中出现悟道证道的例子,便不管篇幅长短一律选取下来。这主要是为了全面,为了更多一点角度让我们知道怎样可以开悟,是在怎样的因缘下他们悟道证道了。

最后想说,在今天这个时代想要悟道证果的确艰难很多,但也不要非自非薄。为什么?因为道既然是超时空的,从未变过,那么悟道的条件和因缘当然也不会因时代背景而异。这,正是佛法的伟大之处。

一句话,作为受过完整九年义务教育,乃至高等教育的现代人,一定要明白,学佛,不是什么修来世,而是修智慧,其成果,只要因缘具足,是今生,是当下,就可以检验的,你说你死后怎样怎样,谁来作证?受过高等教育其实就是一个好因缘,别学得迷信兮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