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经是每个有心学佛悟道者的大福利、大机缘。在笔者看来,直接下手学习大乘经典,无异于高中毕业就直接读博士,也许有部分人还是能毕业,但显然更多的人都在云里雾里,乃至迷信或单纯的信仰中,很难得到真实的受用。
这样说并非把所谓的小乘佛法视为本科课程,大乘则是研究生课程就高端一些。不是这样的。为什么?很简单,不管解脱道还是菩萨道,悟的都是同一个道,道不可能有两个,毕竟还是同一个宗教。
解脱道与菩萨道的这个“道”,实则是“路线”的意思,不是我们常说的那个玄之又玄的大道、天道的“道”。解脱道,侧重个人修行;菩萨道,则是奔着觉悟其他有情而去。
这就像一个武术大师教出两个徒弟,徒弟们所学的功夫并没有不同,但一个可能性格内向,偏重于自己的自卫防身乃至技击搏杀;一个却性格外向,总想着服务大众,恨不得每个人都学会他师门的绝世武功。比如太极功夫,在张三丰那里也许能取敌首级,在现代却归属于全民健身运动,有人甚至笑谓舞蹈而非武术。但是,你认为哪种形式更高贵更有价值一些呢?
现在的学佛,大乘一脉重心在于人天善趣,于是和其他宗教的劝人向善几无差别,有点像舞蹈;而小乘,固然像精通技击的盖世英雄,却又被诟病于格局与心胸太小。
这个比方其实依然有降低解脱道形象的嫌疑,因为我们看到,小乘圣者多利用托钵的机会教授大众,很多时候他们在被拒绝供养后,以说法获得了尊重,然后果断放弃了供养,以彰显法的高贵和他们乞食的真实目的。
所以,也许是时代的局限所致吧。就好像孔夫子的儒家,在当时那个时代,就算他老人家周游了列国,其学术思想却未必被接受。同时,他所到之处,仅止于北方,他的唯一的南方圣弟子言子还是自己渡过长江去的,但你不能因此说孔夫子不是一个心怀天下的人吧。同理,几乎同时代的佛陀,更高一筹地洞悉了世间善与出世善的差别,于等级森严的印度倡导众生平等,又怎么可能教导门下弟子去成为自了汉呢?或许到了交通与传播更发达的年代,两大圣人的学说才会得到更自由而广泛的传颂与客观评价吧。可惜,就现今的情况来看,儒家学说早已没落,佛家则至少在汉地成为了舞蹈。
说现在的大乘像太极舞,并不是贬义,因为太极的魂犹在,你能说太极舞没有阴阳相对又统一的精髓吗?而能够杀人的太极难道超出了阴阳的对立统一了?没有,演绎的形式不同而已,修炼者的素质与时代局面不同而已。在这个时代,杀人还需要武术吗?早八百年冷兵器时代就结束了。
学佛也是如此的,大乘的空义一实相印的确比三法印更加凝练幽深,菩萨道的觉有情精神也的确比个体的解脱更令人耸然动容,缘起论到后来,法界缘起等似乎比最先的业感缘起更广博玄妙,这都是大乘佛法之大的内容,也是玄奘大师等高僧不远万里舍身求法的原因。
但是,说到干脆直接、简洁明快、直指出世、质朴速效、严密通透等,可能还是小乘的修法技高一筹。看着那些经典经文,总让人忍不住要套用泰戈尔的诗句,缘起如夏花之绚烂、缘灭如秋叶之静美。因此,很多人并不喜欢“小乘”这个词语,更喜欢说它是根本乘,是源头。
所以,总结来说,因缘不同,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进步与局限。而且,必须说,正如生住异灭是定律,则源与流总不会一模一样。同时,佛法既然诞生了,就必定会有灭亡的一天。它在印度已经灭了一次,将来在其他传承地也同样会消失,直到在地球上完全消失。
想一想,比如《黄帝内经》这样的宝贵医学,曾经在医疗水平极其低下的时代,做出过多么重大的贡献,但是湮灭于世间却是它的必然归宿。某一天,人类享受着纳米技术与基因生物技术的成果,人均寿命几百岁,可还记得它?
因此,换个角度说,探源总归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就好像你一边打着软绵绵的太极拳,肯定也会缅怀与畅想,如果是张三丰他老人家,那打出的太极拳是何等境界?
本书把佛陀如何教导圣弟子悟道证道进行集纳,目的也在于此。如此,不定哪天,你会发现自己的太极功夫越来越有老祖的风味了。人生一世,健身之术有此进步已经可以无限快慰,何况是能够断尽烦恼、截断生死的佛学呢?
2016年7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