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身体知道答案
3806900000026

第26章 让你的身心重归流动(6)

然而,有很多来访者,一开始会没办法做这个练习。最严重的根本不能闭眼睛,而有的尽管可以闭眼睛,但不能做感受身体的练习。他们会发现,一旦放下对头脑的使用,转而去感受自己的身体,他们会有失控的感觉,这让他们很恐慌。

记得印象很深的一次,是我去见一个朋友的儿子,他当时27岁,而从15岁到现在的12年之间,他甚至都没有睡过一次好觉,他的感觉是自己好像从来没有睡着过似的。在饭桌上,我请他闭上眼睛感受一下他的身体。他试了一下说,他不能这么做。

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好像是自己这么多年来一直都要求自己尽最大的努力追求什么,所以绝对不能有丝毫松懈。

闭一下眼睛,被他理解为一种松懈。

当然,这种理解,一定只是一个很表层的说法而已,就像我前面讲的女来访者的故事,对男友的不满只是一个头脑的说法,而不是真实的感受。

这两天,我引导一个来访者做感受身体的练习,结果发现,随着我的引导,她的身体反而绷得越来越紧,于是我请她睁开眼睛,问她是怎么回事。

她说,她不能这样做,她不能放下对思维的依赖,一旦暂时离开思维而去感受身体,她就有失控的感觉,同时就会有恐惧产生,担心内在有很不好的感受涌出。

这样也可以理解,她之所以成为绝缘体,就是为了防范,自己内在其实已经产生过的不好的感受。

不管深层的原因是什么,都可以概括说,只有头脑的思考,而与身体失去了链接,也因而与自己的心理体验失去了链接,这就是绝缘体之所以成为绝缘体的原因。

很长时间以来,我在相当程度上也是一个绝缘体,虽然有时我会有精准的直觉,但有很多时候不能与别人的感情有很好的呼应,而最能说明我是一个绝缘体的,是我失去了跳舞和唱歌的能力。

跳舞,或许是从来没有做过,作为汉族的普通孩子,小时候并不容易有跳舞的经历。但唱歌不同,小时候我很爱唱歌,嗓子变音前什么歌都能唱,就算初中嗓子变音后那些高音唱不了了,但我的嗓子还是不错。然而奇怪的是,自己长大后竟然连到KTV唱歌都难以做到了。

还好,一次在酒吧里喝了十多瓶啤酒后,突然间可以跳舞了,从此以后,我偶尔可以很酣畅地跳舞了。前不久,在一次唱卡拉OK时,突然间放开了喉咙,于是都可以唱《青藏高原》了。

然而,失去了歌舞能力,或者更准确地说,失去了感觉可以酣畅淋漓地在自己身上流动的这种状态,仍然是我一个很大的遗憾,我想此生一定要弥补这个遗憾,重新活出让感觉在自己身上酣畅淋漓地流动的状态。

不过,即便如此或许也仍然不能弥补,因而,我有时会想,假若有来生,我希望来生能投胎到少数民族,最终成为一个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艺术家,在歌、舞或其他艺术形式中酣畅而单纯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身为汉族人,就好像是天然会有一个结果--感受能力会被家庭和社会阉割。

这样讲,或许你可以看出,我对孔圣人有些意见,觉得他和他的继承者们教化了我们这个民族,但在这个教化的历程中,我们最后只剩下了僵硬的秩序与礼教,而失去了自己的心。

因为这种遗憾,因为这种渴望,使得我对去年在香港学催眠时的一幕总是念念不忘。

父母要学习和一下孩子的节奏

那次催眠课上,做一个催眠示范时,一名30多岁的男学员对来自美国的催眠老师史蒂芬·吉利根说,他从来都不能跳舞,这是他生命中最大的遗憾,他很想重新找回跳舞的能力,希望老师能帮他。

结果很神奇,在催眠中,吉利根老师成功地引导了他的跳舞能力。练习中最感染人的一幕是,在催眠状态中,吉利根老师哼着一个调子围着这个学员转,而这个学员也随着这个调子跳舞,这一幕协调至极。

绝缘体是没办法歌舞的,要能歌善舞,就必须允许自己的感受在身心中自然流动。

当然,有的人歌舞时其实是没有这种流动的。记得一部非常棒的纪录片,讲中国一个男孩曾去美国跳芭蕾舞并成为著名的芭蕾舞者。电影中,来中国交流的美国芭蕾舞者说,看中国孩子跳芭蕾舞,好像他们完全是按照教科书在做动作,而没有感情,唯独那个男孩例外。

相反的状态,一代天王迈克尔·杰克逊有最好的描述。他有最迷人的歌舞,而他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呢?他的回答是,他觉得自己只是一个管道,他是“上帝的乐器”,并不是他在创作音乐,而是音乐通过他这个管道流淌出来。

所以,重要的是保持管道的通畅。管道通畅了,才会有我向往的那种境界--让感觉在自己身上酣畅淋漓地流动。

这个管道是如何堵塞的呢?解释起来,这会比较复杂,在我目前的理解中,大致可以概括为两点:一个是,感受是痛苦的,所以要堵塞,另一个是,感受是有罪的,所以不能让它在身心中流动。

这个管道怎么可以保持通畅呢?如果我们想帮助别人,尤其是父母想帮助孩子的话,那么答案比较简单--向史蒂芬·吉利根老师学习,与那个男学员一起舞动。

对此,吉利根老师有一个形象的形容,他说,孩子有任何东西想要表达的时候,他会有一个节奏,譬如是“啦,啦,啦”,那么父母可以回以同样的节奏“啦,啦,啦”,这种韵律的共鸣,会在父母与孩子间形成一个场,如此一来,感受不光是在孩子身上流动,更是在父母与孩子的这个关系场中流动。

吉利根的说法是一个形容,孩子很少会对父母说“啦,啦,啦”,不过,孩子在做任何表达时都有一个节奏,父母可以像二重奏一样和一下孩子的节奏。比方说,孩子说,妈妈我好开心,那么妈妈和一下孩子的节奏就会回以同样的开心,如此一来,一种愉悦感就会在妈妈与孩子之间流动。

这听起来很简单,其实是一个很深的道理。我们的管道之所以能保持畅通,是因为我们发现这样子可以被别人接受;我们的管道之所以关闭,是因为我们觉得这样子别人不会接受。

不过,必须强调的一点是,这并不一定是别人做出了拒绝我们的行为,而可能仅仅是我们以为别人不会接受。

恶魔=需要被满足?

我们对需要有一种矛盾态度,这可以概括成两个声音:我有需要,需要有罪。

因为觉得需要有罪,我们会将自己的种种需要阉割掉。然而,需要、欲望与感受总是联系在一起的,当我们只是简单地将需要阉割掉时,我们只是在心中筑了很多大坝,不让需要很好地流动。这样做时,需要其实并没有消失,它只是被压抑,并且一定会通过种种方式进行表达,而这种表达还一定伴随着一种感触--这样做是有罪的。

一旦父母的需要处于严重压抑状态,那么父母既可能同样压抑孩子的需要,也可能会过度满足孩子的需要,但同时又将“需要有罪”的感觉传递给孩子--“你的需要被满足了,所以你是有罪的”。结果,孩子真的会以有罪的方式追求需要的满足。

这在我们国家是一种极为常见的方式,所以你可以频频见到这样的故事:父母很节俭,攒下了很大一份家业,但孩子很奢华,很快败掉了家业。

这样的败家子,他们几乎都有一个前提--父母对他们是过度溺爱的。父母压抑了自己的需要,但却过度满足孩子的需要。

更重要的是,同时他们通过种种微妙的方式向孩子传递了一种感觉--你是有罪的。

所以,我们必须学习疏通自己的管道。

最近,我有了一系列领悟,需要的这个二重奏是一个关键点。最近一个重大的感悟,是在买了一套昂贵的相机后。

许多中国人条件宽裕后会花很多钱玩摄影,比方说,很多老人家退休后会选择摄影。我的理解是,这既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又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因为,作为普通的中国人,我们成年后的艺术能力基本是零,而像音乐、绘画与舞蹈这样的艺术形式,是很难修炼的,但摄影不同,是最简单的艺术形式--如果摄影可以视为艺术的话。

我也不例外,我决心成为一名专业级别的摄影师,所以最近又花了不少钱更新自己的设备。

以前,买任何一个比较昂贵的器材时,我都会犹豫。比方说买一个镜头时,我犹豫了差不多一个月时间,不断上网去查这个镜头的资料与价格,但最后还是买了这个镜头,而我犹豫的那些时间,如果用来工作的话,其实足以挣两三个这样的镜头回来。

为什么要犹豫呢?答案很简单--为自己花这么多钱感到不好意思。不好意思是比较轻的说法,而真实的说法是,这样做觉得自己有罪。

因为发现了需要的那个二重奏,在买这套新相机时,我就没怎么犹豫,而交钱后的那个晚上,我感觉很好,觉得有一种流动感在身上涌动。

但是,当天晚上我做了一系列噩梦。梦中,有很多恶毒的人乃至恶魔。以前,我也会做这样的梦。然而,以前这种噩梦中一定会有一个英雄,而我就是那个英雄,英雄总是能击败甚至消灭恶魔。

这次,梦中只有恶魔而没有英雄。半夜里醒来,我感觉很难受,因为隐隐觉得,那些恶魔中有我。

早上醒来,再想起这些梦,我刹那间明白,这是买了那套相机后的罪恶感在梦中的反映。

哦,那一刻我想,到底是手里拿着一套昂贵的相机但觉得自己是个恶魔舒服呢,还是手里拿着一个小数码相机但觉得自己是个圣人舒服呢?

我想,无数中国家长会选择后者,自己省吃俭用,非常节俭地活着,而花重金在孩子身上。如此一来,自己就会享受到一种圣人感。但是,这样的圣人基本上都是绝缘体。

无论如何,流动感都是值得追求的。难道,你愿意是一个绝缘体吗?

30.重塑自我意象改变人生

在这个地球上,不经你允许,任何人都无法让你觉得低人一等。

--美国推销员培训师齐格勒

美国时间2009年7月7日,迈克尔·杰克逊的公众悼念仪式在洛杉矶一个体育中心举行,据悉,除了现场1万多人外,全球有10亿人通过网络、手机和电视等各种方式收看了这一告别仪式,以这种方式送别了我们这个星球上最受欢迎的超级巨星。

这几天来,我的脑子里一直在盘旋着一个念头:假若杰克逊遇到了麦克斯威尔·马尔茨,又会怎样?

整容整出人性的奥秘

马尔茨是美国著名的整容医生,曾任纽约医院修复科主任,在为病人做整容时,他洞见到了人性的奥秘,并由此探索出了一套集整容术与心理治疗相结合的人生改变方案,取得了巨大成功。

他自创的心理治疗取向叫“心理控制术”:我们的人生,都是由我们的自我意象所决定的,如果你改变了自我意象,人生也会随之改变。

马尔茨是如何发现人性的这个奥秘的?这和马尔茨的工作有关,多年的整容经验令他发现两类现象:

许多例子中,改变外部形象似乎能创造一个全新的人,我手中的手术刀变成了一根魔棒,它不仅能改变病人的外貌,而且能改变病人的整个人生。生性害羞、不善交际的人变得大胆而无畏;一位“笨”男孩变成机灵聪慧的少年,后来还成为某知名公司的管理人员;向来怀有“铁石心肠”的罪犯,几乎一夜间从无可救药的家伙变成了“囚犯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