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三国的奥秘
3807100000015

第15章 寻求合作共赢局面的奥秘(1)

孙、刘联盟,毕竟是暂时的;双方的利害关系,才是长远的。

正因为周瑜分心想杀孔明,才促使孔明专心部署战后的追击行动。结果战利品大多归于刘备,使得周瑜更加气愤。孔明离开七星坛,丁奉前来捉他时,他还站在船尾,大笑说:“上复都督,好好用兵。诸葛亮暂回夏口,异日再容相见。”想不到从此以后,两人见面,都没有好脸色看。周瑜每想起孔明,总觉得不杀他消不了心中的怨气。他为什么不反过来想想,几番杀孔明都没有成功,是不是应该换一种角度,与其共同合作,乘胜追杀曹操,然后再做打算呢?

1刘表未能托孤于刘备:立场不坚定导致家破人亡

对刘备来说,荆州非常重要。刘表对刘备的信任和敬重,从放心托孤给他,可以看得出来。在这种情况下,竟然弄得荆州落入曹操的手中,实在是令人遗憾!

刘备只顾虑个人的名誉,并不理会组织目标的达成,恐怕不是两全其美的态度。孔明在涉及个人名誉的事情上,不方便过分坚持他的意见,这是深谙干部和领导者的相处之道,我们不能怪他。关羽和张飞,在这方面的素养都不够,帮不上忙。倒是局外人伊籍,有话可以直说,提供给刘备不少有用的信息。但是他的身份,原为荆州幕宾,也不便过分偏向刘备,只能够通风报信而已。

刘琦和刘琮,对刘备都相当敬畏。刘琮在刘表逝世时,还向众人表示,如果投降曹操,兄长刘琦在江夏,叔父刘备在新野,要是联合起来兴兵问罪,那怎么办?实际上有很多人,并不赞成投降曹操,反而欢迎刘备此时明白表示态度,来接管荆州。孔明所说的良机,便是指民意的归依。

刘备应该以叔父的身份,辅佐刘表的长子刘琦,继任为荆州之主。相信这样的做法,便可以善尽抚孤的责任。这样,刘表临终时,也不致盼望刘琦,大叫数声而死。荆州大多数官民,也都能够安心下来。至于蔡瑁等人,不用关羽、张飞出面,当地的将领,如文聘、王威,自然会收拾他们。这样,对于刘备本人的仁义形象,也有增无减。若是刘表遗嘱,立刘琮为继承人,刘备同样可以辅助,把刘琦安抚好。以荆州的实力,曹操不见得能攻下来。对于百姓来说,刘备安荆州,才是大家最欢迎的!

2刘表死后一片混乱之教训:妥善安排接班人

人终会死,对自己来说,大可以不了了之。因为没有人能够把所有事情办完才走,不如效仿英国首相丘吉尔的潇洒态度:“酒店打烊,我就走!”来去清白,何必挂虑?但是,对事业组织而言,则不能说走就走,撒手不管。因为群龙无首,势必引起各种争夺,造成很大的混乱与危机。所以接班人的妥善安排,十分必要。

刘表一死,蔡夫人与蔡瑁、张允商议假写遗嘱,立次子刘琮为荆州主人,写降书向曹操投献。曹操大喜,派大军南下。一方面大军逼近,一方面派徐庶前来招降。刘备不为所动,曹操大怒,下令即日进兵。刘备不忍百姓受害,带领大家向江陵而逃。一路上行动十分缓慢,赵云保护老小,张飞断后。关羽和孔明分头求取援兵,大家人心惶惶。时又值秋末冬初,走得和天气一样凄冷。刘备爱护百姓,却又无力保护,内心更是悲伤!

曹操杀掉刘琮母子,又派人往隆中搜寻孔明妻小。幸好孔明已先一步把家人迁往他处,才免遭毒手。

刘表生前,对次子有所偏爱,却又拿不定主意,对接班人并无妥善的处置;死后家人受害,乡土也守不住。可见这些严重的后果,是刘表未尽责任的后遗症。话说回来,如果不是这样,像袁绍兄弟和刘表,如此庞大的事业,怎么可能说倒就倒呢?富不过三代的教训,比比皆是。重视家教,把下一代教养成人,慎选接班人,好好加以培育和引导,才是生生不息的必要措施。

3曹操百万雄师下江南:吴越同舟促合作

曹操的远程目标,是平天下。这是我国历史上,有远大志向的人士所共同拥有的愿望。曹操自官渡之战以寡胜众以来,声势日愈壮大。荀攸见刘备投奔江夏,唯恐其与东吴联结,建议曹操邀约孙权共擒刘备,平分荆州。曹操大喜,一面遣使赴东吴;一面计点马步水军八十三万,诈称一百万,水陆并进,直奔东吴而来。

孙权接受鲁肃的意见,以吊丧为名,向刘备打听军情。鲁肃与孔明见面,力邀其过江向孙权表明联合抗曹的决心。孔明来到东吴,不免与群儒舌战一番。因为文人相轻,武将更是永不认输,对诸葛亮如此盛名,当然心中不服。孔明面对众人,有问必答,而且声势惊人。他事前对各人已有深入了解,自然能够应付自如。

孔明针对孙权爱面子的个性,不顾鲁肃的劝阻,夸大曹军的阵容。一方面建议孙权归顺曹操,一方面却坚定刘备不降的决心。孙权很不高兴,向鲁肃抱怨“孔明欺吾太甚”。鲁肃说孔明故意以言词相激,实际上有良好的策略,孙权赶快再请孔明叙话,虚心请教。同样的态度,用来刺激周瑜,促使周瑜主战,加强孙权的信心。

孔明联吴制曹的策略,获得孙权的支持,当然是刘备当时最有利的方式。周瑜知道孔明的大才,请诸葛瑾劝告兄弟,离开刘备,到东吴共同效力。孔明不肯,周瑜怀生恨意,存心要杀孔明。嫉妒心的可怕,在周瑜身上格外强烈。孙权受到周瑜的影响,势必不利于刘备和孔明。既联合又斗争,原本是难以避免的事情。

4鲁肃孔明策略同:联合抗曹大势定

鲁肃,字子敬,早年丧父,事母至孝。他的家产丰厚,经常散财济贫。周瑜有一次缺粮,听说鲁肃家存米六千斛,前往求助,鲁肃一口气答应把一半借给他,慷慨之至。他平生喜好击剑骑射,又善于策划。孙权继承父兄大业时,周瑜郑重地把他推荐给孙权。孙权和他商谈军国大事,到了晚上还同榻抵足而卧,问鲁肃,今后要怎么做?鲁肃认为汉室不可能复兴,曹操也不可能完全消除,最好是先剿除黄祖,进伐刘表,据守长江险要,以图天下。孙权大喜,一切照他的计划而行。鲁肃接着推荐博学多才的诸葛瑾,也就是孔明的兄长,孙权拜之为上宾。这样构成了坚强的核心团队,得以与曹操争天下,建立帝业。

我们认为鲁肃和诸葛瑾,都是水镜集团的成员,部署在孙权身边,以便随时呼应。这种隐秩序的布局,当事人未必知晓,不像显秩序的间谍,至少当事人明白。鲁肃和孔明,具有北定中原的共同理想,所以一见如故,十分投机。两人也有不同之处,鲁肃料定曹操必然篡位,汉室不保,所以鼓励孙权自己称帝,以统一天下。孔明则心存汉室,因此看重刘备的皇亲血统,希望他以荆、益两州为基地,北伐中原。两人大同小异,却有一个牢不可破的计策,便是双方联合抗曹。因为这一个共同的策略,鲁肃才与孔明密切配合,使刘备在兵败途穷,不知何去何从的困境当中,获得一线生机。孙权联盟,如果单凭孔明定计,孙权那边没有鲁肃协助,恐怕很难成为事实。

5蒋干劝周瑜投降:综合考虑地位、情势、利害

曹操输了一阵,又被周瑜偷看到水寨的军情,心里很不高兴。蒋干自告奋勇,愿凭三寸不烂之舌,劝说周瑜投降。曹操第一句话,问蒋干和周瑜交情够不够深厚,蒋干还不能觉悟,只请丞相放心,以老同学身份,到周瑜寨中探访。结果被周瑜戏弄一番,还不明白周瑜的心思,竟然中计把假的信函带回曹营,害得曹操误杀蔡瑁、张允两位水军都督。要不是为了面子不肯承认,一定把蒋干斩首。蔡瑁、张允卖主求荣,固然死有余辜,但蒋干不自量力,不明状况,又中计害死同僚,更为可笑!

老同学这种关系,变化最大。当年年纪小,天真无邪,如今已成家立业,各有不同背景,观念立场都已经有很大变动,怎么可以凭着老同学的交情,就要劝人来降?蒋干的举动,过分幼稚,人家周瑜年纪轻轻,已经官拜都督,又是孙权长兄孙策的连襟。孙策临终特别吩咐孙权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关系不同一般。双方地位、情势、利害如此不同,怎么可能劝说得动呢?曹操一语道破,蒋干仍然执迷不悟,可见当局者迷,很容易一厢情愿地自以为是。就算蒋干和周瑜地位相当,也应该考虑各为其主,除非情况特殊,实在不应该贸然为之。周瑜在群英会中,说出大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必行,计必从,祸福共之,假使苏秦、张仪、陆贾、邵生复出,安能动我心哉的一番话,弄得蒋干面如土色,也被周瑜利用来自我表白,何苦来哉!

6蒋干偷假情报:与精明人斗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