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三国的奥秘
3807100000003

第3章 在乱世中安身立命的奥秘(2)

放手不了,继承不得。造成子孙一个比一个痛苦,连累了无辜的百姓也跟着受害。近百年间,打来又打去,杀来又杀去。难怪到了最后,群臣迫汉帝逊位,简直到了穷凶极恶的地步。而黄巾起义,必然也选在这样的时机。人心思乱,盗贼蜂起,不乘势取天下,更待何时!

4天象变异的警示:当心“看不见的手”的力量

就显秩序来说,大青蛇出现,大雷雨加上冰雹,有时候地震,有时候海水倒灌,都不过是一种自然现象,并不值得大惊小怪。现代科学技术发达,很容易解释其原因,加以统计和比较,便可以获得相当正确的答案。

然而,实际上并非如此。我们从科学报告上面可以看出多种解释,彼此的解释未尽相同;而比较的结果,也各有不一样的分析。因为科学的认知,毕竟还是有限的,而科学家也不敢否认,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尽管说法不一样,却隐隐约约地在发挥作用,很难不加以理会。

隐秩序无形无迹,除了通过人来透露以外,异常的自然现象,也是常用的媒介。我们把它称为征兆,这其实就是一种对于人类的警告或惩戒。大地震之前,一般动物似乎都有预感,做出若干反应。只有人类茫然而没有感觉,宣称地震是不能预测的,来自我安慰。

汉灵帝的宫殿里,出现大青蛇,从梁上飞下来,蟠在椅上。这种现象,按理不可能发生。雌鸡变成雄的,更是奇怪。地震、海水倒灌这些现象,若是接二连三地接踵而来。恐怕都有人为的破坏因素掺杂其中。议郎蔡邕上书,说大青蛇和雌鸡变成雄的,是妇人干政的警讯。听起来十分牵强,但若是把它看成一种对皇帝进行的警示,不管两者有没有关联,也不免是下对上沟通的权宜方式。结果皇帝却加以罪名,将蔡邕罢官,放归故里。更加证明当时的朝政败坏,以致人心思乱、盗贼蜂起。

5何以不贤无能的人当皇帝:通晓显隐秩序的安排

我们看到桓、灵两帝的昏庸和无能,一定有这样的怀疑:如此不贤无能的人,怎么可以担当这样的重责大任?难道老天无眼,不能体恤老百姓的痛苦吗?

这就是显秩序不能圆满的无奈,必须借重隐秩序,才能取得互补。谁当皇帝?按理由显秩序来决定。但是人类的语言、文字本身就有相当的障碍。加上人为的弊端,甚至于恶意的破坏,任何显秩序,都不可能十全十美。也就是有利有弊,具有相对的好坏,而不能绝对地良善。譬如皇帝的任期,若是不加限制,当上的人非做到死不可。年轻时缺乏经验,年纪老后贪得无厌。假定有所限制,那就三年官两年满,刚接任一切还待摸索,快到任了整天闲荡,把烂摊子留给下一任。这还算好的,遇到那种抓紧时间,尽量搜刮财物,全力充实自家的,不管百姓的死活,岂不是更加可怕?再说产生的方式,那就更难评断。不论哪一种方式,都有一大堆问题。现代人干脆废掉帝制,看起来倒也聪明。

灵帝依靠显秩序当上皇帝,隐秩序让宦官曹节等弄权,又促使窦武、陈蕃谋害他们,结果反为所害。这种方式,使宦官更为专横。同时,通过各种异常自然现象,希望能够唤醒众人,赶快想办法改善。实际上,使不贤无能的人当上皇帝,是显秩序的功能。而使将要登上皇帝宝座的人先不贤无能,却是隐秩序的独门功夫。老天有眼,只是不明言而已,大家要有信心才好!

6黄巾余党投降遭拒:要时时衡量形势的转变

汉高祖起义时,尽量招降纳顺,所以队伍发展得很快。彼时黄巾起义,余党韩忠愿意投降,官府将领朱隽不表同意。起义成功,便称为义军,各方势力前来归顺,也是正当的义举。起义失败,就叫做乱党,打败了想投降,还要看朝廷的脸色。势力壮大如梁山泊,当然获得招安。现在张角兄弟败亡,只剩下若干余党,被朱隽当做最后的目标,当然以不能长贼寇投机取巧的歪脑筋之风,予以拒绝。

这一切都是形势在决定,因为形势比人强,可以左右决策。不同的反应,称为此一时、彼一时也。不一样的遭遇,叫做时也,命也。朝廷形势大好,谁也不敢兴兵作乱,也没有什么人会起义。就算有人蛮干,朝廷也可以放心地指挥各地军力,尽速平定祸乱。当时东汉王朝,腐败无能,又逢黄巾起义,又不得不增大各地军阀的权力。于是形势所逼,眼看各地军阀互相争夺地盘,却无力阻止。

我们相信朱隽借口韩忠造反失利才投降,善门难开,并没有征得上级的同意,不过是他自己的主张,趁机壮大自己的势力。果然,他的战功使皇上龙心大悦,封为车骑将军。刘备的形势就远不如他,劝朱隽接受韩忠投降不成,建议独攻西北,留东南待韩忠弃城出走时将他射杀。关、张二人也大有表现,却不能获得应有的奖赏。

要投降,也应该称称自己的分量。斤两够重,能够被接受;斤两不够重,想投降都不可能。时时衡量形势的转变,称量自己的轻重,才叫做自知之明,有利于决策。

7何进被害的启示:得到机会还要有真学问

我们常说“近水楼台先得月”,意思是得地利之便,往往捷足先登,其实也未必如此。何进是何皇后的兄长,位居大将军。当朝廷动乱,十常侍结党为非作歹时,袁绍就已建议何进,必须设法铲除宦官的势力,以免受害。可惜何进学识经验都不足,加上犹豫不定,不但坐失良机,反为十常侍所杀。

不仅何进如此,当时的袁绍、袁术兄弟,也是占尽地利,结果却毫无所得。大凡成大事、立大业的人士,除了有才略、得机会之外,更重要的是有学问。自己胸中先要有一些定见,才能够见机行事而大展宏图。

何进和他的妹妹何皇后,得到大好的机会,却由于学识不足,判断力很差。不接受主簿陈琳的劝阻,居然听袁绍的建议,召四方英雄之士,勒兵来京,以致恶势力未除,新豺狼紧跟着进来,天下更加动乱不安。

袁绍姿貌威容,与其弟袁术,都有侠义之气,却不脱富贵子弟的坏习惯。他劝何进召董卓入京,实在是造成汉室祸乱的主要原因。但是,何进自己缺乏决断能力,袁绍当然是责无旁贷。这一群有地位、无学问的大臣,才是真正对不起汉室的人。我们把祸根推给十常侍,实在并不合适。小人得意,正人君子受害,是一种好听的话。实际上正人君子不能尽责,不够分量抵御小人的勾当,才是真正的乱源。一大堆废物,平日摆着,还相当好看,一旦有事,却没有一个管用,这才是组织的最大缺失。学问的重要性,也只有在这种时机,才显现得出来。

8董卓立陈留王为帝之启示:警惕存心不良者

西凉刺史董卓,破黄巾无功,朝廷将治其罪,因贿赂十常侍而幸免。后又结托朝贵,出任显官,统大军20万,常有不臣的念头。何进大将军居于私利,接受了袁绍的建议,暗差使者号召各地方势力,前来助阵。

这种情况,有如总公司派系斗争。某派首脑,私自通知各地分公司。董卓这位分公司领导,正好抓住机会,指派女婿中郎将牛辅,守住陕西。自己率领谋士李儒,大将郭汜、张济、樊稠等人,提兵往洛阳出发。

总公司重要干部,素知董卓为人面善心狠,与豺狼无异。劝何进阻止董卓入京,何进拒不接受,因而离职他去的,为数甚多。何进为十常侍所杀,董卓趁机废少帝改立陈留王为献帝,自己则为相国,威福无比。

我们经常为了解决一个棘手的问题,结果却造成更为严重的后遗症。如何进召董卓入朝,等于引狼入室。做决策的何进,并未亲眼看到这种恶果。他自己先被杀害,让后来的君臣,都遭受很大的牵连。决策时不但要想到自己,而且应该考虑后代的子孙,在此获得明证。

董卓进京途中,遇到少帝及陈留王逃难在外,正要还都。他和陈留王几句对答,已经有了废立的意思。表面上是陈留王自始至终,并无失语。实际上是由自己废立,当然更方便控制。尤其少帝并无分毫过失,而且聪明仁智,凭什么要废立?董卓的想法刚好相反,就是没有理由偏要找理由废立,大家才知道他的厉害。对于存心不良的人,经常喜欢表现出令人不解的举动,原因在此。

9观吕布之一生:多行不义必自毙

《三国演义》众多人物之中,吕布是最可怜的一个。他拥有非常优越的条件,却最后落得像一条狗似的,向刘备乞求援手。刘备向来以仁德为怀,却出乎意料地说出不利于吕布的话,更加令人觉得其可怜而不值得同情。

曹操笑眯眯地看到病虎一般的吕布,毫无抵抗地被押到帐下。他笑什么?笑当年自己刺杀董卓,要不是顾虑吕布的英勇,老早已经成为朝中的重臣,用不着像现在这样辛苦。他笑什么?笑一向万夫莫敌的吕布,今天会怎么样收场!平日的威风,如今都哪里去了!

吕布如果临死不惧,表现出大将的气概,绝不求饶,也许会打动曹操的心,留下来为自己所用。吕布并非这样,他向曹操求饶,要做曹操的副手。这反而更加提醒曹操用吕布当副手的危险,乃下定决心要杀掉他。

曹操喜欢借刀杀人,所以问刘备:你的看法怎么样?刘备何尝不明白曹操的用意,但是想到吕布见利忘义、反复无常、毫无骨气、不顾廉耻,不由得说出内心的真话:“想想丁原、董卓的故事。”曹操借刘备的刀杀掉吕布,刘备也把握机会,再一次真诚表现。最可怜的还是吕布,至死没有自知之明,还在骂刘备忘恩负义。

武艺高强,不能保证永远不被打败,盖世英雄,也可能四面楚歌。吕布得意的时候,不能把握一个“义”字,结果真的是多行不义必自毙,被自己的部属绑成一团,曹操又下令把他缢死。怎么死并不重要,却让后人耻笑,随着《三国演义》的流传,一直笑下去,才最可怜。

清代名臣曾国藩,认为军官必须具备五大条件:第一要才堪治民,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贪图名利,第四要不畏苦难,而第五则是最根本的,要有忠义血性。他认为有了忠义血性,前面所说的四个条件,应该都能够做到。如果缺乏忠义血性,其余的恐怕都谈不上。

吕布一生,具有很多令人羡慕的优点。武艺高强,号称“天下无敌”。手执方天画戟,坐骑日行千里的赤兔马,难怪有人这样形容: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可惜他所欠缺的,正是曾国藩所说的是最为根本的忠义血性。

他本来是丁原的心腹,却因为董卓送他许多珍宝和赤兔马,便见利忘义,提着丁原的头去投奔董卓。后来又由于王允利用美人计,为了和董卓夺貂蝉而杀掉董卓。

曹操求才若渴,也知道吕布是不可多得的猛将,却害怕丁原、董卓的故事有一天会在自己的身上重演,所以下决心将吕布处死。忠义之士固然厌恶不忠不义的小人,曹操本身不忠不义,竟然也害怕不忠不义的人。可见缺乏忠义血性的猛将,武艺高强反而成为累赘。

吕布和关羽同样武艺高强,但是关羽受人敬重,就是因为他具有强烈的忠义血性。吕布和曹操一样不忠不义,但是曹操有谋有略,又才堪治民。吕布却有勇无谋,不会善待部属,以致空有一身武艺,败在曹操的手下。

我们并没有说吕布英年早逝,我们只说他早死,是因为他自作自受,不值得同情,只能够说是他自己断送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