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学会自己长大
3809100000020

第20章 面对未来,给自己一个梦想(2)

有一个青年大学毕业后,曾豪情万丈地为自己树立了许多奋斗的目标,可是几年下来,他一事无成,所以满怀烦恼地去找一位智者倾诉。当他找到智者时,智者正在河边的一间小屋里读书。智者微笑着听完青年的倾诉,对他说:“来,你先帮我烧壶开水!”

青年见墙角放着一个很大的水壶,旁边是一个小火灶,可是周围却没有柴火,于是便出去捡拾。他在外面拾了一捆枯枝回来,从河里装满一壶水,然后将壶放在了灶台上,堆放了些柴火便烧起了水。可是由于水壶太大,一捆柴火烧尽了,水也没有烧开。

于是,他跑出去继续捡拾柴火,等拾到足够的柴火回来时,那一壶水已经凉得差不多了。这回他变得聪明了,没有急于点火,而是又出去捡拾了很多柴火。由于柴火准备得充足,一壶水不一会儿就被烧开了。

这时,智者忽然问他:“如果没有足够的柴火,你该怎样把这壶水烧开?”青年想了片刻摇摇头。智者说:“如果那样,就把壶里的水倒掉一些!”青年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你一开始就踌躇满志,树立了太多的目标,就像这个大壶装的水太多一样,而你又没有准备足够多的柴火。要想把这壶水烧开,你或者倒出一些水,或者先去准备足够多的柴火!”青年顿时大悟。

回去后,他把原来计划中所罗列的不切实际的目标一个个删掉,利用业余时间刻苦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两年之后,他的目标基本上都实现了。

生活中充满了无数的诱惑、机遇,选择多了眼就花了,心就乱了,欲望也就膨胀了,因此什么都去抓,什么都想拥有,但结果却是被机遇、好运撞了一下腰,什么都没有抓住。我觉得抓得住就是机会,抓不住那就是诱惑!就像故事里的青年豪情万丈地设立了很多目标,给自己装了满满一大壶水,但在人生旅途上背负过重的包袱,又怎能快速攀登上成功的顶峰呢?

很多时候我们都希望自己能一次把水壶里的水烧开,其实,这样的想法往往让我们事倍功半,浪费了更多时间却达不到目标。很多同学一下子定了很多目标,却又不清楚哪些目标先做,哪些目标后做。即使这些目标都是对的,你做的顺序出了问题,也不会让你更接近终极目标。更何况,有很多目标原本就是不合理的。所以,你要学会变通,及时修正那些不切实际的目标,去做你现在最应该做的事。

一旦确定了自己的梦想,作出了正确的选择,就不要患得患失、瞻前顾后,你需要有放得下的魄力。

选择成就明天

从拿起这本书开始,你就面临一个又一个的选择,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分析。不论这些问题和你自身的情况是否一致,你都面临一个选择:自己是否要纠正这些问题?别人的知识不能自动地拯救你,问题也不在别人身上,操之在己,那要不要行动呢?

也许,在读这本书之前,你还不停地抱怨老师对你不公平,父母对你不够关心。那从现在开始好好思考自己的原因吧,你需要作出一些选择:选择从自己身上动手解决问题,还是选择认定是别人的原因与自己无关;选择积极主动去改变,还是选择消极被动地适应别人的安排;选择有意义的人生目标努力奋斗,还是选择庸庸碌碌迷茫地活下去;选择继续叛逆下去,还是选择宽容体谅父母;选择从现在开始立刻行动,还是选择看看别人的反应再说。

心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效应——自我选择效应,它指的是什么样的选择决定什么样的生活,今天的生活是由三年前的选择决定的,而今天的选择将决定三年后的生活。一旦一个人选择了某一条人生道路,就存在向这条路走下去的惯性并且不断自我强化。选择效应对人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未来的生活完全取决于你今天的决定、今天的选择。

正如本书一直给你传达的思想——认清楚你自己,自己是一切的根源,操之在你,未来你会如何,都在于你今天的选择、你当下的努力。

你不得不作各种各样的选择,也渴望未来能够成功,我给你一些选择方面的建议。

当他人怀疑时,去相信。

当他人嬉戏时,去规划。

当他人昏睡时,去学习。

当他人犹豫时,去决定。

当他人空想时,去准备。

当他人拖延时,去行动。

当他人翘盼时,去工作。

当他人浪费时,去节俭。

当他人说话时,去倾听。

当他人皱眉时,去微笑。

当他人批评时,去赞美。

当他人放弃时,去坚持。

学会自己长大

对话和博士

梦想并不遥远

2009年寒假,一名来自大连枫叶高中的学生,参加了“梦想北大清华青少年领袖修炼营”(今天的“博雅领袖修炼营”),在我们梦想访谈过程中,他说自己的梦想就是做和环保相关的事情。我给他设置了很多实现梦想会遇到的障碍和种种困难,他没有被我的困难所阻挠,还是依然选择了自己的梦想。虽然他在学校的学习成绩一般,但有了这个坚定的梦想,很了不得。

2011年暑假,我在北大又碰到了他,他来北京参加一个高校社团组织的会议,交流中我知道他已经是他们学校最大社团的创始人和负责人,他的环保组织最多的时候达到700人。他参加了很多环保活动,由于非常出色,收到了北大的邀请来参加全国大学社团的交流活动。

一个人需要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努力,成功没有捷径,我们需要自己去成长,别人完不成我们的梦想。很高兴他为自己的梦想努力了。这也让我更清楚地看到这样一个事实——梦想离我们并不遥远,当你学会自己长大时,一切皆有可能。

改变别人不如改变自己

在英国斯威敏斯特教堂地下室里,英国圣公会主教的墓碑上写着这样一段话:

在我年轻的时候,我的想象力没有任何局限,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当我渐渐成熟的时候,我发现这个世界是不可能改变的,于是我将眼光放得短浅了一些,那就只改变我的国家吧!但是后来我发现,我的国家似乎也是我无法改变的。

当我到了迟暮之年,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我决定只改变我的家庭、我亲近的人,但是,他们根本不接受改变。

现在临终之际,我才突然意识到:如果起初我只改变自己,接着我就可以依次改变我的家人。然后,在他们的激发和鼓励下,我也许就能改变我的国家。再接下来,谁又知道呢,也许我连整个世界都可以改变。

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都渴望别人改变,或者改变别人,可是否想过改变自己?一旦出了问题,我们总喜欢给自己找些借口,是环境不好,别人不好,别人应该如何,似乎只有改变了别人或别人改变了,这个事情才可以解决。譬如,看到城市中闯红灯现象,经常有人抱怨“现在的人啊一点秩序都没有”,可结果他自己也加入了闯红灯一族。总有人抱怨别人的素质差,可自己呢?我们似乎总愿意抱怨周围的环境如何不好,可是我们也是环境的一员。我们总渴望这个环境被改变,渴望其他人能够改变自己不好的一面,可结果总让人受伤。假如每个人都约束好自己,都试图努力改变自己,那样岂不是整个群体也改变了?不要总是想着改变别人,假如自己做得好,你就可以影响别人。不要轻视了自己的力量!

再看看下面这个故事吧:

一只乌鸦打算飞往南方,途中遇到一只鸽子,它们停在一棵树上一起休息。

鸽子问乌鸦:“你这么辛苦,要飞到哪里去?为什么要离开这里呢?”

乌鸦伤心地说:“其实,我也不想离开这里,可是这里的人都不喜欢我的叫声,所以我想飞到别的地方去。”

鸽子好心地说:“别白费力气了,如果你不改变自己的声音,飞到哪儿都不会受欢迎的。”

很多问题,主要原因还是在自己身上,你需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父母责备你,你也不要总觉得父母在故意找茬,故意跟你过不去,他们也不是无理取闹的人,要想想自己身上的问题。

不要总是从别人身上找原因,也不要总是想着改变别人,其实改变了自己就可能改变别人。

与其改变世界,不如先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某些观念和做法,以抵御外来的侵袭。当自己改变后,眼中的世界自然也就跟着改变了。

我很喜欢下边几句话,送给你:

也许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

也许你不能改变容貌,但你可以展现笑容。

也许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己。

也许你不能预知未来,但你可以把握今天。

也许你不能事事如意,但你可以事事尽力。

也许你不能每战必胜,但你可以竭尽全力。

也许你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拓展它的宽度。

别为自己设限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做过一个经典的“习得性无助”实验,他把狗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

试验情境一:先把实验组的狗放进一个笼子里,狗无法从此笼子里逃出来。笼子里安装有电击装置。试验开始后,给狗施加电击,电击的强度能够引起狗的痛苦,但不会伤害狗的身体。实验者发现,狗在刚开始被电击时,拼命挣扎,四处乱窜,大声狂叫,想逃脱这个笼子,但经过数次努力发现仍然无法逃脱后,狗的挣扎程度逐渐降低了,以至于后来无助地趴在地上,不再挣扎,默默地忍受着电击带来的痛苦,原来洪亮的狂吠也变成了低声的痛苦呻吟声。

试验情境二:随后,实验者把这只狗放进另一个笼子——由两部分构成,中间用隔板隔开,隔板的高度狗可以轻易跳过去。隔板的一边有电击,另一边没有电击。当把经过前面实验的狗放进这个笼子时,实验者发现狗除了在刚开始很短的时间内惊恐之外,此后一直卧倒在地上接受电击的痛苦。这只狗完全有能力跳过隔板避开电击,但是,它却没有做任何逃离和挣扎的行动。

试验情境三:实验者把对照组中的狗,即那些没有经过情境一的狗,直接放进情境二那个笼子里,却发现这些狗不费吹灰之力就都能逃脱电击之苦,轻而易举地从有电击的一边跳到没有电击的另一边。

这就是经典的“习得性无助”实验。当你发现无论自己如何努力,无论自己干什么,都以失败告终时,就会产生一种放弃的想法,觉得自己控制不了局面了,即使再努力也可能无法解决问题,于是,精神支柱瓦解,斗志随之丧失。这是一种典型的自我挫败思维,是一种自我设限。我想,你肯定听过类似这样的声音:“我不行!”“我不是这块料!”“我就是学习不好!”“我是世界上最没用的人!”“我做什么都做不好!”……

学习和生活中,很多同学曾经洒过汗水辛勤努力过,但无论怎么努力,仍然常常失败。一次次的失败,导致他们对此做出了不正确的归因,认为自己天生“愚蠢”、能力不强、不是学习的料,因而主动地放弃了努力,举起了白旗。有的同学同样也努力过,但往往不如他人,很少得到老师和父母的肯定,长期被忽视,便丧失了自信心,开始破罐子破摔,形成了“习得性无助”的学生群体。其实,在很多目标面前,我们常常不是因为事情难以做到,才失去了信心,而是我们失去了信心,才导致了最终的失败。

塞利格曼的实验并没有结束,他与同伴又把实验组的狗放到有隔板的笼子里,用手把这些不情愿动的狗拖过来拖过去,越过中间的隔板以逃避电击。结果发现,一旦狗发现它们的行动对逃避电击是有效的,这个“治疗”就百分之百地有效了。原来,通过学习可以消除曾经习得的无助。

学习和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说:“我很想做,但我担心……”这也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设限。你所担心的那些因素,真的存在吗?

事实上,引起忧虑、害怕进而放弃的10个问题中,真正值得重视、考虑的问题平均还不到1个。

有这样一个故事:

在一座无人居住的房子外,一只鸟儿每日总是准时光顾。它站在窗台上,不停地以头撞击玻璃窗,每次总被撞落回窗台。但它坚持不懈,每天总要撞上十来分钟才离开。人们猜测这只鸟大概是为了飞进那房间。然而,在鸟儿站立的窗台边,另一扇窗户是大开的,于是人们便得出这样的结论:这是一只笨鸟。后来,有人仔细观察发现那玻璃窗上粘满了小飞虫的尸体,鸟儿每次都吃得不亦乐乎!人们怎么也没有想到鸟儿有如此独特的觅食方式,而人类总是按照自己日常的思维方式去评判鸟儿的世界。

在学习和生活中,一旦我们形成了某种固定观念,就会束缚住自己的手脚,限制住自己的思维,形成可怕的思维偏见、思维定式,成为我们认识事物的障碍。

记住:你过去的知识、过去的经验决定了你的思维方式,你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你看人的角度,你看人的角度决定了你对人的判断,你对人的判断又决定了你对人的态度,你对人的态度又影响了别人对你的反馈,而别人的反馈又进一步确认了你一开始的那个判断。

知道还要做到

在“2004年杰克·韦尔奇与中国企业高峰论坛”上,有两千多名中国工商界精英参与,许多人都希望从杰克·韦尔奇那得到“一招灵”式的秘诀。当时有一幕给所有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有中国企业家问:“我们大家知道的都差不多,但为什么我们与你们的差距却那么大?”

这位通用电气前总裁、20世纪全球最杰出的经理人一字一句地回答说:“你们‘知道’了,但我们‘做到’了。”

知道了永远是不够的,只有行动才可以把想到的变为现实,也只有做到了才会让你的梦想成真。我们的人性中有两大弱点:知而不行和行而不恒。也正是由于无法克服这两大弱点,大多数人无法取得自己设想的成就。

其实学习也是如此,很多同学明显带有浮躁心理,总希望得到“灵丹妙药”,希望一下子“得道成仙”解决自己所有问题。自己不是不知道方法,而是觉得这个方法不是最好的,有时候即使明明知道了方法,又觉得执行起来太辛苦,想找一个省力又最有效果的方法。其实,这些方法可能就是好方法,只不过你只是“知道”却没有“做到”。假如你认真做了,结果可能比你想象的更令你满意。

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很多人都知道做笔记,这是我们在学校都坚持的事情,可一旦离开了学校有多少人还会坚持记笔记?现在的人喜欢参加各种辅导和培训,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往往要学大量的内容,仅靠听是不可能完成整个学习过程的,除非我们能够拥有一对照相机般的眼睛。听到的东西,过一段时间就会忘记,记了笔记,过一段时间至少我们可以温习,可以让以往的学习内容重现。但这不是应付公事,不能当做任务来做,而应该让其成为自己的习惯。也许起初不易,但时间久了、重复次数多了也就容易了。

习惯帮你实现梦想

我的恩师周士渊老师,是中国习惯养成的践行者、传播者和集大成者,他发现了习惯养成的秘密。我从周老师的“秘密”中受益良多,现在分享给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实践习惯养成的“四步魔法”吧!

魔法一:习惯养成的必要性。毫无疑问,习惯具有莫大的力量,但莫大的力量与你相关吗?假如习惯不能和自己关联起来,它的重要性就要大打折扣。所以,当你要培养一个好习惯或征服一个坏习惯时,要考虑其必要性。你可以从三个角度思考习惯与自己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