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即有人常叹“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又有人坚信“变祸为福、易曲成直,宁关天命?在我人力”。细考,大凡认命者,多是憨厚木讷之辈,将个人穷困落魄的原因归咎于天命,寻点滴自慰罢了;不认命者,那周身长满了眼睛,左右逢源,八面玲珑,天王老子也能被他哄得团团转。世事说到底是聪明人的世事,天下归齐了是滑头机灵鬼的天下,老实人永远扮演着跑龙套的角色,大不了跟在人家屁股后面起起哄。
在京城临淄郊外的馆舍里,当得知好友鲍叔牙不计前嫌甚至多少有些强人所难地把自己推荐给齐桓公时,管仲敏感地意识到,机会到了,是个天赐的良机,再不能扭捏作态了,作秀太过,不仅会惹人生厌,关键是机会没准儿真地就失去了。管仲开始静下心来琢磨,他分析齐国纷乱后的现状,他揣摩公子小白抢得王位后的心思,他纵观历史、吸纳前贤,他环顾诸侯各国的国情民生,渐渐地,一整套清晰可见的兴国治政方略在他脑海里形成了。他同时确信,齐桓公明天所要问的,绝超不出自己所准备的范围。
第二天,管夷吾正走在通往大殿的青石路上,一件事忽然闪过管仲的脑海,惊出他一身汗来。这几天只顾了思考答辩,可自己与齐桓公之间的那一段过节儿还在呀,人家大人大量,咱能顺坡赶驴装聋卖傻吗?这块疙瘩不解开,说什么荣华富贵!——何况,射向公子小白的那一箭,险些要了人家的性命。管仲在殿外徘徊良久,直到想好了对策,这才跨步走进大殿。桓公威严地坐在那里,不等君主问话,管仲快步趋前先跪地请罪:“斧钺之人也,幸以护生,以属其腰领,臣之禄也,若如国政,非臣之任也。”——先摆个姿态出来,大王呀,今日应召来见君,实在不是来求什么官的,您能让我这颗脑袋还长在脖子上,已是管仲三生有幸了,管仲万不敢心存别的奢望。
这一番掏心割肺的自谦,一则向桓公表明了管夷吾心怀愧疚的自知之明,二则抛给桓公一片曾有冒犯的负荆请罪之意,三则感激宽恕不杀之恩,用暖心窝的话来冰释桓公心头的郁结,以但求苟全性命、岂敢闻达诸侯来婉转传达自己已很知足的谦逊之态。其实,管仲心明如镜,桓公早已被鲍叔牙说服,绝不会降罪于他,杀头更是无从谈起的事,否则,既不会有前一日的桓公亲自郊迎,更不会有今天的当面问政。但这一番秀是必须要做的,而且要做得逼真,做得诚惶诚恐,做得不留痕迹。
见管仲一上来就请罪,桓公顿时感动开心:“子大夫受政,寡人胜任,子大夫不受政,寡人恐崩。”——先生你就不要再自责了,过去的事情就过去了,你辅佐我,我才能把齐国这一摊子弄得像个样,你要不帮忙,我可就一点信心都没了。
管仲心头一块石头顿时落地,浑身清爽,静等问答。
桓公问:我老兄襄公诸儿把国家搞得乌烟瘴气,我这刚上台,想使国家先安定下来,你有什么办法呢?
管仲答:这不是太难的事,只要你树立称霸诸侯的雄心,齐国自然会逐步安定强盛,假如你只是安于现状,守残抱缺,齐国将难以安宁。
桓公问:我当然有雄心,可怎样才能实现王霸之业呢?
管仲答: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桓公问:从哪里着手呢?
管仲答:当然得从根本上做起。
你具体说说看。
齐国的人民就是齐国的根本。“政之所兴,在顺民心。”一国之主,如果心里总装着老百姓,老百姓就会自觉自愿地为你效力。而爱民的首要一条,就是想方设法使百姓生活富足,“仓廪实而民知礼节,衣食足而民知荣辱”,“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懂得给予才最终有所获取,这是治国的一大法宝。
桓公听得聚精会神,连连点头,急忙接着问道:民富还得民为呀,如何让我的子民积极投身社会财富的创造呢?
管仲答:士、农、工、商,国之“四民”,放宽政策,让他们的子孙继承先辈产业,安心本职工作,他们的积极性自然会高涨。
桓公问:单靠这个就行吗?
管仲略一沉思,道:真正想达到增强综合国力的目的,光靠这个当然不行。另外政府要组织削山为铜、煮海为盐,建造集市,利通天下,形成商旅云集的局面,自然会万物充塞,富甲天下。
这一通富国安民的高论,令桓公眼前豁然亮堂。转念他又想,要称霸诸侯,面对四周虎视眈眈的燕、鲁、楚、卫,百姓富裕而兵甲不壮恐怕也不行吧?
管仲道:这好办,首先是大力开矿冶金,其次不妨让那些家里殷实的罪犯拿财物来抵罪,造刀枪的钱这就有了;至于补充壮大兵员,可以采取寓兵于民的办法,平时耕种,战时扛枪打仗,隐名求实以达到强兵振武的目的。
叔牙言之不谬啊,齐国的强大已尽在这位的运筹帷幄之中了。齐桓公望着管仲,禁不住心里暗自赞叹。
假如我们练成三万精兵,是不是就可以所向无敌地去征讨诸侯各国了呢?
管仲微微笑笑,道:君莫急,千秋霸业不是急功近利一蹴而就的事。现在天下的共主是周王室,齐国要想雄踞诸侯之上,眼下还不得不扯上这面大旗,实施“尊王攘夷”的外交策略,逐步树立自己的威信,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听信齐国。一旦霸业初成,桓公您虽没有周天子之名,定能坐享周天子号令天下之实,“方伯之名,君虽欲辞之,不可得也。”到时候诸侯老大的头衔您想推都推不掉。
这一番滔滔宏论,鞭辟入里、丝丝入扣,政治、经济、民生、军事、外交,无一遗漏。齐桓公听罢,难掩欣喜之情,这个管夷吾果然名不虚传哪。
管仲早就从桓公喜形于色的神情上看出了一切。只是,今天在这里与齐桓公侃侃而谈,偶尔的间歇,他时不时会想到同乡发小、他命中的贵人鲍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