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常鄙视那些斤斤计较的人,谓之“小家子气”。“小家子”指的是出身寒门小户,“小家子气”当然就是指一针一线、一椽一瓦都敝帚自珍,看管得很紧,生怕被别人拿了去。中国人曾经大张旗鼓地批判过血统论,但许多人又被血统论害得十多年里抬不起头来。如今冷静下来看,血统这个东西,固然不能完全决定人的聪明与蠢笨,更不能左右人的信仰和追求,但起码有一点,它由于是先天的印迹,所以会随时表现在人的言行举止上。
张良是标准的名门之后,他的祖上是韩国的贵族,祖父、父亲先后做韩国五朝的宰相。秦始皇灭韩时,张良年龄尚小,没来得及继承父辈当官,但家里一直过着豪门大户的生活,秦朝时家里仍有奴仆三百多人。高贵的门第和优越的生活,给这位张家公子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同时在他内心深处也就不容置疑地以为,富贵是本来的东西,只是暂时被人夺了去。因此在秦灭韩后,张良与那些揭竿而起的农民的出发点完全不同,他胸中燃烧的火焰,是对秦王嬴政毁其家园、夺其富贵的刻骨仇恨,是一种复仇的火焰。
基于这一点,张良在草草地掩埋了弟弟之后,“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他拿出全部家当就为了一个目的,请刺客要秦始皇的人头。这是青年张良人生的第一个目标,在当时也是唯一的目标。张良的目光此刻局限在他的韩国,局限在他曾拥有的锦衣玉食的生活如何才能失而复得,他还没有兼济天下的宽阔胸怀,更没有呼朋唤友结党革命,创建一个新王朝的宏伟梦想。杀掉秦王,还我家园,就是他初出茅庐的全部追求。
张良终于在辽东找到一个大力士,又去专门订做了一把一百二十斤重的大铁锤,商议已定,张良带着这位壮汉前往寻找刺杀秦始皇的机会。公元前218年,得知秦始皇东巡的消息,张良他们两个人早早埋伏在车驾必经之地博浪沙(今河南原阳),远远看见三十六辆车组成的巡游车队缓缓走来,等车队经过他们眼前时,张良命壮汉将大铁锤猛地朝那辆最豪华的车驾砸去。二人扭头钻进草丛,匆匆逃离。被铁锤砸中的是车队的副车,秦始皇压根儿就不在那辆车里。事件发生后,秦始皇下令全国捉拿凶手,通缉张良。张良只好隐姓埋名逃到了下邳(今江苏睢宁),暂且安身。
莽撞行刺未遂,险些丢了自己的性命,给年轻的张良上了人生重要的一课,告诉他一个人仅凭一时义愤是做不成大事的。这个曾经高贵、傲慢、刚愎自用,而今落难仍心存不平的相府公子,不得不放下架子,处事方法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张良清醒了,懂得要知己知彼了,复仇的理想虽然没有变,但他毅然褪去了身上华丽自负的外衣,一把撤掉透顶虚幻的光环,开始正视现实、正视自己。不仅如此,他甚至从此变得比一般平民更平民,将心底自尊的防线拆除净尽,决意在平凡的世界里磨砺自己。
在下邳,张良躲了些时日,风声渐渐不那么紧了。一天他在沂水的木桥上散步,对面走来一位穿黑衣服的老者,走到他面前时,故意把鞋脱下来扔到桥下,然后命令张良:小伙子,下去给我把鞋子捡上来。张良一时惊愕,愤而要伸拳去揍老头,见他年纪挺大的,忍了忍,走下桥去把鞋检了上来,扔到老人面前。谁知这老头得寸进尺,坐在桥头上,伸出脚来,要张良给他穿上。张良火气差点又起来,还是忍下了,想好事做到底吧,猫腰给老人穿上了鞋,内心当然是老大不舒服。老者走出有一里地,不一会儿又返了回来,笑眯眯地对张良说:“孺子可教也。”接着与张良相约,五天后天将明时分,你在这儿等我。张良觉得老人似乎有些来头,答应五天后来见。第五天张良早早起床,赶到桥上,老人已经站在桥头,见他走过来,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跟长辈约见,这么晚才到,像什么话!当即命令张良回去,五天后再来。张良莫名其妙,但还是答应再来。这回刚半夜鸡叫,张良就跑到桥上,谁知那老者又早早地坐在桥上,见着张良再次大发脾气:“后,何也?去,后五日复蚤来。”过了五天,张良觉也不睡,不到半夜就站在了桥上。只见不远处老者走过来,来到面前,满意地对张良说:年轻人像这样才对。说着从怀里掏出一卷图书递给张良,叮嘱张良回去用心研读,将来会助你成为帝王之师,十三年后你路过济北谷城山下将看见一尊黄石,那就是老朽。说罢,扭头走了。老者送给张良的这本书,名叫《太公兵法》。
作史者总要装点几处传奇色彩,让历史事件和人物增加几分神秘,但不管怎么说,张良自刺秦失败后,潜心修养,熟读兵法,磨砺心性,这一点恐怕是不容置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