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不容青史尽成灰·春秋战国卷
383700000018

第18章 宋襄公的『仁义』不值钱(1)

霸业蒸蒸日上的齐桓公,却在顶点之后,很快跌入了深渊。

对于霸主齐桓公来说,他和管仲可谓一生的君臣,但管仲除了是一个辅助者之外,更重要的角色,却是一个制衡者。他以国相的身份,多次劝阻了齐桓公的不当行为,才使得齐桓公能够少犯错误,霸业持续勃兴。但公元前645年管仲去世以后,如日中天的齐桓公,却彻底失去了制衡。晚年的齐桓公已不复盛年时的锐意进取,相反开始志得意满,贪图享乐。特别是在管仲死后,他宠信易牙、竖刁等小人,这些人长于阿谀奉承,更善拉帮结派,而齐桓公的六个儿子,相互间也勾心斗角。这些都是沉迷于对外霸业的齐桓公所无视的。无视的后果,就是公元前643年,齐桓公病死后,他的宠臣易牙、竖刁等人发动政变,几个儿子相互争斗,超级大国齐国陷入了内战之中,最后还是靠了原先的小弟宋国辅助才得以平息。但齐国的霸业,也就因此而结束了。纵观整个过程,或许正应了后来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的话--国家若无外患,必有内忧。

第四章 宋襄公的『仁义』不值钱

在历史上公认的春秋五霸里,有一个人的"上榜",却更像是安慰奖--宋襄公。

说到这个人的称霸像"安慰奖",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他的争霸不成。这个人和当年的齐桓公一样,是个胸怀大志的人,却命比纸薄,雄心勃勃地想当霸主,却连遭挫折,自己在经过了几次战争的胶着之后,反而殒命沙场,特别是面对大好的打败对手的机会,他偏偏要行"仁义",他"仁义",对手却不仁义,一场无情的战败,不但断送了他的称霸梦,更令他因此含恨九泉。他称霸不成,仁义无果,后人说起来,无不扼腕长叹。

宋襄公,为什么会犯这么愚蠢的错误,即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什么他依然会被列为"春秋五霸"之一?

且让我们从宋国本身的缘起看,在春秋战国的历史上,宋国其实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国家。

宋国的王室,来头不小,宋国是周朝初年殷商贵族微子启所建立的国家。这个启在当时是非常有名的人物,他是商纣王的忠臣,因为不满商纣王的倒行逆施,在屡次进谏无效的情况下,被商纣王下了追杀令,最后不得不亡命到周国,周朝在推翻商朝统治,以及之后平定武庚的叛乱后,对微子的安置成了问题。他本来是商王朝的旧臣,按说是要被清洗的,但是此人广有贤名,是当时难得的忠良,如果不善待,难免也要给商朝旧人们留下话柄。因此周公辅成王的时候,几经权衡,最后决定把他册封在了今天河南东部地区,国号叫宋国。这个安排很有学问,宋国的地盘,表面看是很富庶,但是却夹在大国之间,尤其是临近当时作为周王室铁杆的齐鲁两个国家,他的四面都是平原,根本无险可守,一旦发生叛乱,很容易就能够平定。就是这样一个安排,给春秋战国时期宋国的命运,埋下了悲惨的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