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期的楚成王,在楚国历史上是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之所以不太出名,主要因为他运气不好,生活的年代先是有齐桓公九合诸侯的霸业,如日中天的声威;后又有晋文公称霸中原,继续尊王攘夷的大业,将这位楚王的声威给"衬"了下去。他在位的时期,和这两位春秋霸主都曾经"对话"过,先是和齐桓公针锋相对,险些酿成两大强国之间的全面战争,最终在正确认识了双方实力对比后主动求和,却也让齐桓公意识到此时楚国的强大。而另一位霸主晋文公,与楚成王更有渊源,早年他还是个流亡公子的时候,就曾得到楚成王的帮助,而后两人兵戎相见,在城濮打了一战,结果是楚成王大败,晋文公确立了霸主地位。但这一战,晋国赢得相当惊险,当时晋国联合中原齐国、秦国两大强国与楚国对垒,但总兵力尚不及楚国的一半,如果不是楚将狐偃轻敌冒进,被晋齐秦三国联军合围,此战的结果恐怕还不好说。
而先后败北于两位霸主之手的楚成王,其实也是春秋时期的一位杰出君主,他在位的时期,正是楚国休养生息的关键时期。楚成王芈晖,公元前671年至公元前626年在位,在这44年里,楚国奉行的政策,是"布德施惠,结好诸侯",他主动修复了自楚武王起与周王室以及中原王朝的紧张关系,退还了部分占领中原诸侯的领土,主动向周天子进贡,面对齐桓公的军事压迫,他有礼有节,既保持了领土完整,又让齐桓公认识到了楚国的强大实力,不得不采取敬而远之的政策。对当时的中原争霸形势,楚成王有很清醒的认识,虽然楚人也是华夏族的后裔,属于齐桓公所说的"诸夏之国"之一,但是在大多数中原诸侯眼里,楚国还是蛮夷,每次楚国北进,政治局面都是孤立的,无一不遭到中原诸侯的联合打击,比如当年楚成王与齐桓公较劲,齐桓公就一口气纠结了八国联军进犯楚国,后来的城濮之战,仅参战的中原大国,就有晋、齐、秦三家。这样的局面下,贸然北进争霸显然是不明智的。
楚成王虽然对北方诸侯采取了和平政策,但是对南方各路部落,却没这么客气了。楚国在这时期,确立了他们"先南后北"的政策,即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平定南方各路诸侯国,扩大自己的地盘和势力。楚成王通过主动向中原示好的方式,获得了周天子"节制南越"的特权,以此为旗号,大力兼并南方各部族,这时期被他灭国的有谷、炫、黄、英、蒋、道等小国,版图包括今天的江南地区和湖南部分地区,这个过程对于中华民族的形成也有着重要意义。楚国的南扩之路,仿佛一个巨大的熔炉,将中国南方各部族统统融化入华夏民族汹涌的血液中。楚国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里,其实扮演了中国南北文明桥梁的角色。让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从此交汇融合,中国南方各省从楚国开始日益与中原大地连成一片,渐渐纳入华夏文明圈之中,史籍总把秦始皇南征百越与汉武帝经营东南作为华夏文明南进的重要大事,其实春秋战国时代的楚国,才是最早的探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