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不容青史尽成灰·春秋战国卷
383700000041

第41章 春秋『国际和平会议』(1)

秦穆公病逝于公元前621年,在他的身后,事实确实如百里奚所料,在漫长的南北争霸中,晋国逐渐走向了衰落。之后的秦康公、秦共公、秦恒公,都曾趁机发动过对晋国的战争,然而势力犹存的晋国,却一次次击退了秦国东进的企图。一直到了公元前546年向戎弭兵会议后,屡遭挫折的秦国,暂时放弃了东进的企图。此时在位的秦景公主动与晋国修好,恢复了相互间的联姻关系。春秋末期的秦国,已经满足于偏安关中,除了帮助楚国复国外,再无其他争霸的大动作。但是漫长的蛰伏期后,就是战国时代商鞅变法后的一鸣惊人。

第八章 春秋『国际和平会议』

春秋时期的最主要特征,就是打仗,打仗的目的当然是为了争霸,争霸的主旋律,是晋国和楚国的南北对峙,外加秦国和齐国一东一西,时常游走在其中凑热闹,至于其他的各路小国,命运则是朝不保夕。

但是到了公元前6世纪中期,却实在打不下去了。各路的诸侯国,各有各的苦衷,为了这样那样的苦衷,春秋争霸局面持续近200年后,中国终于出现了一次"和平会议"--向戎弭兵之会。

要了解这次和平会议,不妨先看看,当时的春秋诸侯,为什么打不下去了。

春秋争霸的主旋律,其实是南北双方的楚晋两国,但在经过了几代君主的漫长拉锯后,这两个国家对战争的支持能力,也已经越发地力不从心。

在晋国和楚国争霸的几十年里,两国之间大规模的战争,一共发生了4次,分别是公元前623年的城濮之战,公元前597年的邲之战,公元前575年的鄢陵之战,公元前557年的湛阪之战,这4场战争,除了邲之战楚国胜利外,其他的3场战争,都是以晋国获胜而告终。表面的"比分"看,似乎是晋国占有了绝对优势。

但实际的情况却不是这样,在整个的晋楚争霸里,大多数情况下,晋国都是处于守势,楚国处于攻势。这4场战争的共同剧本,都是楚国北进攻略中原各国,晋国出兵迎战,从而发动大战。即使是经过了3场战争的失败,楚国却越战越强,势力并没有因此而削弱,相反晋国一旦遭到失败,就会多年来一蹶不振。从战争的潜力上来说,楚国远远胜于晋国,他们有国土和人口的优势,经济能力也不弱于晋国,即使在单个的战斗中遭到重创,他的恢复能力也是惊人的,很快就能从战败中恢复实力。但晋国也有自己的优势,他的优势就是自身的王族地位,以及在中原诸侯国中的人脉关系。每次晋楚交锋,晋国都能够获得大多数中原国家的支持,形成联军的姿态来对付楚国,双拳难敌四手的楚国,也往往因此在关键战役中屡屡功亏一篑。就这样,楚国有兵,有土地,有战争潜力,晋国有盟友,有地位,有人脉,经济实力双方更差不多,多年以来,晋楚南北争霸的均势,就一直这么维持着。晋楚两个国家,仿佛是长江南北在扳手腕的两个巨人,几十年来,或许可以各自占有一点优势,却谁也无法将对方彻底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