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不容青史尽成灰·春秋战国卷
383700000077

第77章 战国变法的『祖师爷』--李悝(3)

公元前419年,魏国首先在少梁铸城,和秦国边军拉锯,但出师不利,魏国虽然占领了少梁,却始终无法消灭秦军,和秦国之间形成了长期相持的局面。关键时刻,魏文侯启用了一个名声不好的将军--吴起。吴起因为当年在鲁国的"杀妻"事件,一直都是正人君子眼中不齿的小人,但魏文侯用人用其长,就看中了他能打仗的优点。这个决定的效果立竿见影。公元前413年,吴起一举攻破了秦国的西河防线,击溃了秦国的西河守军,将整个西河尽数纳入到魏国的版图中来。这场胜利在当时的意义非同小可,魏国占有了秦魏两国边境之间的战略要地,对秦国的战争主动权已经形成,秦国别说是东出进攻中原国家,只要魏国不来进攻,就已经阿弥陀佛了。

西河的失去,引起了秦国上下的震动,咬牙切齿的秦国人决心不惜一切代价夺取西河,但有决心是不够的,李悝变法多年以来的成果显现了出来,魏国凭借其远远优于秦国的经济实力,可以在战争中大打消耗战,借此来拖垮秦国人。到了公元前408年,魏国不但占有了河西地区,更向北占领了陕西代郡,向南夺取了河南三门峡,秦国从关中进入中原的所有要道,至此完全被魏国人堵死。秦国不得不暂时放弃了收复西河的打算,转而在边境修筑堡垒,防御魏国的进攻。魏强秦弱的局面,成了战国初期双方实力对比的写照。

在压制秦国的同时,魏文侯也对南方的另一大强国楚国、东方的齐国进行了打击。公元前405年,趁齐国田氏宗族内部发生内乱的机会,魏文侯联合赵韩两国出兵,斩杀齐国军队3万人。占领了齐国物产丰富的鲁西南地区,特别是收复了齐景公当年占领的晋国重镇聊城。此战的胜利,使此时正在忙着"代齐"的田氏家族,再次选择了对魏国的暂时臣服。齐国后来向周天子要求册立的文书,也是托魏文侯代呈的。而南方的"超级大国"楚国,也在和魏国的交锋里吃了亏,魏文侯不断南下,攻掠江汉平原的小国,楚国虽然组织过几次北上,都败北于魏国的手下。魏文侯在位的时期,原本是"四战之地"的魏国,却处在一个四面扬威的时期。归根结底,还是魏国率先进行变法尝到的甜头。

李悝在魏国的变法,不但影响了魏国的历史,更影响了整个战国的历史。

从某种意义上说,魏文侯时代魏国的李悝变法,其实就是整个战国时代变法的试验田,列国诸侯从魏国的强大过程里,看到了变法对于国家崛起的重要意义。从此之后,列国的变法轰轰烈烈地展开。当时几乎所有开展变法的国家,都把魏文侯和他治理下的强大魏国,作为变法的楷模和目标。

而魏国也同样是战国变法人才的"培训学校",早期在其他国家主持变法的人才们,许多人都在李悝变法中扮演过重要角色,比如后来主持了楚国变法的吴起,早年就是魏国李悝变法的助手。而列国变法中最彻底的商鞅变法,也基本是以李悝变法为蓝本。这时期的各类变法中,唯一和李悝变法无关的变法行动,应该就是燕国的"复古"改革,这种历史倒退的做法,引发了燕国本国的一场内乱,险些沦亡于齐国之手。

作为战国诸侯中第一个吃变法"螃蟹"者,魏国的国势,在魏文侯在位的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峰。他在位的50年,是魏国雄霸天下,称雄于诸侯的50年。西面的秦国被他打得服服帖帖,东面的齐国唯他马首是瞻,南方的楚国遭到他联合三晋势力的一次次沉重打击。虽然与北方的赵国发生过摩擦,但韩赵魏三国中,魏国却是当之无愧的老大。而在当时整个战国大势中,他也是国力最强者。

但魏国这时期霸业的基础,仍然是脆弱的,因为他没有称霸的地理优势,"四战之地"的局面并没有改变。魏国如果想长久的保持霸主地位,甚至想统一六国、结束分裂局面,就必须要占据一个战略制高点,不是向北占有赵国,取得对六国诸侯坐北朝南的优势,就是要向西或者向东,占有秦国和齐国,取得得天独厚的地理屏障,否则,魏文侯所奠定的版图,势必是不能持久的。

魏文侯过世后,其子魏武侯即位,就在魏武侯登基后的第二年,为魏文侯设计变法大业的老臣李悝也病故了,但这时候的魏国,国力依然在持续上升。魏武侯在位的26年,是魏国对外战争比较多的一段时期。公元前393年,魏国两线作战,分别在南线击败了郑国,西线击败了秦国,向南和向西都拓展了大片国土。之后,魏武侯与韩赵结成军事同盟,四处征战,先后击败了楚国、齐国、秦国,但是这以后,他和两位盟友赵国、韩国,也相继发生了矛盾,陷入了新的战争。这时期的魏国,整整26年来,对外战争几乎未尝一败,对四面的敌人连战连捷。魏武侯比起其父亲来,虽有军事才能,但在政治眼光上却远远不及,总迷信武力能够解决一切。连战连捷的结果,就是魏国四面树敌。在之后的魏惠王时代,国力严重虚耗的魏国,虽然有庞涓屡败诸侯的辉煌,但最终在齐秦两大国的东西夹击下,实力日益萎靡,随着马陵之战被齐国军队全歼,魏国的强大地位,最终不复存在。

本书精华已为您连载完毕,谢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