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方
道光皇帝 道光皇帝旻宁是嘉庆皇帝的次子,他登基之后整顿吏治,开通海运,平定新疆张格尔叛乱。他在一生当中力行节俭,勤于政务,如果没有鸦片战争,他原本是一位难得的明君。
林则徐 林则徐是中华民族在抵御外侮过程中,最伟大的民族英雄。在严禁鸦片的过程中,他刚正不阿,绝不通融,捍卫了民族的尊严,但也激化了中英之间的矛盾,最终引发了鸦片战争。
琦善 琦善是道光朝能力最强的大臣之一,他清晰地看到了中英之间的军事差距,一直在想方设法地避免这场战争。可惜他与义律约定的《穿鼻草约》,被民间误解,反而成了他卖国的罪证之一。
伊里布 两江总督,鸦片战争第一阶段,他被任命为钦差大臣,负责武力收复定海。在目睹了英方的船坚炮利之后,他积极主和,被道光皇帝革职。鸦片战争第二阶段,英军攻入长江下游之后,道光皇帝重新启用他,让他协助耆英进行谈判,《南京条约》签订后,他身心俱疲,溘然长逝。
邓廷桢 两广总督。在鸦片战争之前,他全面负责洋务,在他开明的政策下,中英曾经出现短暂的融洽。后来他辅佐林则徐禁烟,抵御外侮,成为了民族英雄。鸦片战争爆发后,他被道光皇帝革职,流放伊犁。
奕山 道光皇帝的侄子,靖逆将军,广州之战的实际指挥者。战败后,诿过饰非,隐瞒实情,最终导致道光皇帝的错误决策。鸦片战争后,他成为黑龙江将军,与沙俄签订《瑷珲条约》,割让黑龙江以北上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杨芳 湖南提督,戎马一生。他参与镇压了张格尔叛乱,以及镇压白莲教起义等国内战争,是道光朝的常胜将军。在鸦片战争中,他意识到中英之间的军事差距,不敢组织反攻,也不肯直面失败。
颜伯焘 在战争爆发之前,他是主战派的代表,在目睹了英军强大的战斗力之后,他变成了主和派。他组建的厦门石壁炮台,是当时全中国最坚固的防线,却只抵抗了三个小时。
裕谦 时任两江总督,鸦片战争中主战派的中坚力量,是最痛恨英国侵略者的清朝大臣。镇海大败之后,他在绝望中选择了自杀殉职,他也是鸦片战争中死亡的最高级别官员。
刘韵珂 浙江巡抚,鸦片战争时期他驻守杭州。在英军攻打长江之前,他是主战派,当英军兵临杭州城下时,他成了主和派。他冒死陈奏了《十可虑》,最终使道光皇帝积极和谈,并因此促成了《中英南京条约》,咸丰皇帝上台后,他被撤职。
奕经 道光皇帝任命的扬威将军,组织策划了浙东反攻,这一战也是清政府组织的最后一战,此战过后清方再也无力组织反攻了。他在面对英军时展现的求神问卜,显得十分可笑,但也表达了他对战争的绝望。
耆英 是他与英军签订了《南京条约》,与法国签订《黄浦条约》,与美国签订《望厦条约》,他也因此被后世认为是卖国贼。令人唏嘘的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他却因拒绝与英军谈判,被咸丰皇帝赐令自尽。
伍浩官 原名伍秉鉴,广州十三行的商首,是当时的全球首富。由于他亦官亦商的身份,在鸦片战争的纠纷当中,受尽了迫害。鸦片战争的军费,以及赔款,很多都是由他赔付的。在鸦片战争后,他所经营的怡和帝国轰然倒塌。
张喜 伊里布家中的仆人,在鸦片战争第一阶段充当了中方的使者,折冲樽俎,收回了定海。在鸦片战争第二阶段,他再次扮演了中方的使者,亲赴英舰谈判,最终促成了《中英南京条约》。
魏源 魏源是林则徐的师爷,在林则徐被革职之后,他潜心寻找中英之间的差距,历十年创作完成《海国图志》一百卷本,最终这本煌煌巨著成为中国近代化发展的发向。
英 方
巴麦尊 鸦片战争时期的英国首相,早期英国对华政策的实际制订者,一生醉心霸权,是他主导了中英鸦片战争。
律劳卑 英国派往中国的首任驻华官员,因不满中国官员对自己的轻视,与广州政府产生了矛盾,在巨大的压力之下,最终病死在澳门。
义律 鸦片战争第一阶段的英国全权大使,一生痛恨鸦片交易,因为英国政府不满他所签订的《穿鼻草约》,最终被撤职。实际他本人一直致力于中英双方的和平交往,他并不想通过武力逼迫中国。
璞鼎查 鸦片战争第二阶段英国全权大使,是英国的常胜将军。他攻入长江下游,威胁南京,最终逼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并使自己成为首任香港总督。
查顿 香港怡和集团的创始人,鸦片战争时期最大的鸦片贩子。由于不满中国的禁烟政策,他努力说服了英国政府对华宣战,是鸦片战争的发起者之一。鸦片战争结束后,他病故于英国,但他所创建的怡和集团,却成为了香港最大的商业帝国。
颠地 宝顺洋行的创始人,英国第二大鸦片贩子。他在英国商人当中属于温和派,为了逃避林则徐的抓捕,在义律的要求下,他上缴了所有的鸦片,损失惨重。因此,他也是鼓动英国政府对华宣战的策划人之一。鸦片战争结束后,他的经营几乎遍布整个上海英租界,宝顺洋行也是汇丰银行的发行人和早期管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