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鸦片战争的正面与侧面2(微历史)
3841300000017

第17章 十可虑(3)

右纵队在推进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零星的抵抗,但在英军的炮火之下,守军迅速瓦解,很快,英军就顺利的控制了制高点。左纵队和中纵队也很顺利地包围了乍浦城,过程比想象的还要简单。

但是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有二百多名士兵,在佐领隆福的率领下,撤到了位于天尊庙的石堡当中,他们在石堡里用鸟枪进行了顽强的抵抗。

英军用野战炮对石堡进行了轰炸,又组织了数次冲锋,都败下阵来。石堡里的清军变得异常勇敢,英军好几次冲进了石堡的大门,都被清军勇猛地挡了回来,中校汤林森也在冲锋中,被清军打中了脖子,死在了战场上。

七人阵亡,四十多人受伤,自从鸦片战争爆发以来,英军从来没有见过如此顽强的抵抗,郭富甚至调来了火箭部队进行火攻,依然无效。整个战斗持续了三个多小时,清军依然在坚守着。最后,英军工兵在野战炮和火箭的掩护之下,成功将炸药包埋在了石堡的底部,随着一声轰天巨响,石堡这才被炸成了废墟。除了五十多名清军士兵受伤,所有守军都死在了城堡之中。佐领隆福在石堡被爆破之后,曾率伤兵突围,失败后举剑自杀。

英军俘虏了这五十名士兵。看到这些受伤的俘虏,英军翻译也于心不忍,他对一名俘虏说,你不要怕,我们不会伤害你的,你将得到我们的怜悯和优待。

这名士兵说,我不要你的怜悯,我求你一件事,写信告诉皇上,我已经战死在战场上,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攻下了石堡,英军再也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三个纵队一起包围了乍浦。英军顺利渡过护城河后,爬上了城墙,占领了乍浦。

可是当他们攻占乍浦城的时候,更为震惊的一幕发生在他们眼前。

整个乍浦已经变成了人间地狱,成批的百姓选择了自杀,服毒、投井、自刎、上吊。没有人选择抵抗,没有人去攻击英国侵略者,所有人都在英军攻进乍浦的时候,选择了自己的归宿。在这些人当中,大量的是妇女、小孩和老人。

有的士兵逃回城里,并不是为了逃跑,而是赶回家杀了自己的孩子,杀了自己的妻子,然后选择自杀。

有的人亲手将自己的孩子扔到井里,然后自己也跳了下去。

有一个姓刘的女孩子,她跑到井边跳了下去,但她穿的衣服太多,井口太小跳不下去,她的哥哥和叔叔帮着她脱去多余的衣服,看着她跳井自杀。

还有一位郑氏女子,她对她的丈夫笑着说,你以为女子都怕死吗?如果我被奸污之后再死,死后也没脸见你。于是她与小儿子和两个女儿一起服毒自尽。

英国人十分震惊,他们想不通,当这些人选择自杀的那一刻,竟然会如此的从容。这种惨烈的情况,这种恐怖的情景,英国人想都没有想过,谁也无法解释。

战争胜利了,英军虽然阵亡了9人,受伤55人。但相比于清军阵亡679人,所有军官全部阵亡,付出的代价还是相当的低。

可是获胜的英军却没有丝毫的喜悦,陆军司令郭富站在死人堆前百感交集,他说:我从内心里,无比厌恶这场战争。

吴淞口之战

长喜自杀,隆福自杀,韦逢甲战死,阵亡将士679人,军官几乎死伤殆尽。谁都知道乍浦对杭州的重要意义,如果没有了乍浦,英军就可以长驱直入,攻打杭州。刘韵珂每天都在遥望东南,他其实知道乍浦抵挡不住,但总还是抱有一线希望,如今厄运终于还是降临到他的头上。

很快,英军的战舰就出现在海宁州的尖山,杭州城的百姓开始了大逃亡,一度阻塞了钱塘江。望着眼前的情景,刘韵珂无可奈何,一边是乍浦的难民蜂拥而入,一边是杭州的百姓蜂拥而出。作为浙江巡抚,他早已预料到这一天,真正来了,反而不像以往那么惊慌。

英军跟刘韵珂开了一个玩笑,占领乍浦之后虚晃一枪,转而进攻长江的入海口——吴淞。在吴淞,他们将遇到新任两江总督——牛鉴。

牛鉴是甘肃人,进士出身,他曾经担任过一段时期的小官。直到道光十一年,才被外放道府,历任粮储道、按察使、府尹、布政使。1839年,也就是鸦片战争爆发前一年,他才署理江苏巡抚,后来,升任河南巡抚,仅仅两年过后,他就成了两江总督。由此可见,鸦片战争已经成了大清官员的坟墓。

真实的牛鉴与历史上的描述不同,他不但不是汉奸,更是一位难得的青天大老爷。他出身贫寒,家境十分可怜。因为经济拮据,他步行一千多里到关中书院读书,衣食住行都赖在一位厨师家里,那厨师见他可怜,就这样一直接济着他。三十四岁时他进京赶考,因为没有路费,就一路乞讨到了河南。在河南他遇到了好心人,资助他路费,最终得以赶到北京,成为进士。

后来他成为了河南巡抚,在河南整顿吏治,考察民情,秉公执法,绝不徇私,他用他的一腔热血,报答着河南人民。鸦片战争爆发时,河南恰逢黄河发大水,当时水位已经涨到了9尺6寸,开封面临城毁人亡。牛鉴一面指挥抗汛,一面派人带上钱钞和大饼赈灾。

6月16日,河水直逼开封北门,牛鉴不顾自身安危,亲自赶到决口现场指挥抢险。第二天的时候,河水包围了整个开封,商人罢市,盗匪抢劫,牛鉴划着小舟抵达开封,攀绳进城,张榜约法,惩恶扬善,命令官员士绅分段抗洪抢险,拯救难民。

他就这样忙了几乎一个月,每天都有城毁人亡的危险。不想7月10日这一天,开封下了一昼夜的倾盆大雨,一百多尺的巨浪倾泻而下,水已经涨到了城墙顶部。牛鉴督率文武百官,分段用砖头筑堤。

7月19日半夜,虽然经过了一个多月的忙碌,大水还是没能挡住,西北城墙塌陷,黄河涌进入城内,牛鉴伏地痛哭,悲声感天。老百姓受到了牛鉴的感染,全部自发集结,运料筑城,分段抗险救灾。

就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候,道光皇帝的圣旨到达开封,要求将省城迁往别的地方。牛鉴抗旨不遵,向道光皇帝上了一道奏折,他说,省城绝不能迁,一旦搬迁省城,官员士绅尽皆逃亡,百姓必将被大水淹没,到时候谁与我守城。道光皇帝也被他感动,最终没有搬迁省城。

7月22日过后,牛鉴在百姓的帮助之下,整整坚守了两个月,终于将黄河逼回故道,保全了一城的百姓。

也正是因为牛鉴每到一处必然兴利除弊,惩恶扬善,政绩显著,所以在沿海官员相继被罢免、裕谦自杀身亡的情况下,道光皇帝想到了这位官声蜚然的青天巡抚,想用他的一身正气,提振江南的士气。当时调令到达河南,上千百姓跪在巡抚衙门门前,哭声感天动地,昼夜不散。牛鉴没有办法,只好从后门溜走,绕道离开河南,没想到沿途到处都是跪送的百姓。连军机大臣王鼎都说,牛鉴离开河南,河南百姓就好像婴儿失去了慈母一样。

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在鸦片战争当中,竟然也成了著名的大汉奸。究其原因,还是因为负责驻防吴淞的江南提督陈化成战死沙场,而牛鉴却在大战之时,选择了逃跑。牛鉴与陈化成的关系,就好像裕谦和余步云的关系一样,如果当初裕谦没有自杀,而战死的是余步云,恐怕历史就又会反过来。

当然陈化成也是一位爱兵爱民的好官,他是福建人,幼年曾经在台湾居住过,后来从军打仗,十分勇敢,尤其擅长水战,曾因镇压海盗蔡牵,一路由把总升任金门总兵。道光十年,他任福建水师提督,驻守厦门。鸦片战争爆发后,他得到了时任闽浙总督邓廷桢的器重,被倚为臂膀。

由于战事发展到了浙江沿海,道光皇帝将他与余步云都调到了这一带,余步云负责收复定海,而他负责驻防吴淞。裕谦当时对余步云成见很深,曾经上奏弹劾,道光皇帝也因此想把余步云跟陈化成对调。后来裕谦又改称,余步云于海防已经渐渐熟悉,能力也比陈化成稍强,这才没有调换。

陈化成与余步云不同,他指挥作战的能力,并没有得到多少验证,战绩平平。但是关于他的故事,大多十分传神。比如说,他一顿饭能吃一斗米十斤肉,更能一口气吃120个包子,酒肉不算。他会飞檐走壁,在水上行走如履平地,更有民间传说洋人最怕陈化成,有“不怕江南百万兵,只怕江南陈化成”为证。

可惜这样一位受官民爱戴的将领,最终成为鸦片战争中阵亡的最高级别官员。

其实无论是陈化成还是牛鉴,抑或是已经战败的颜伯焘和裕谦,在一开始,都对自己的防线十分自信。

当年,陈化成进驻吴淞口之后,就一头扎进了防御工事建设中,他在吴淞口修筑了一道土城,又在吴淞到宝山县城之间,建设了一道将近七里长的土塘,在土塘之上筑建了二十六座“土牛”,安设大炮一百五十四门,统称为西炮台。在土塘的南端,建设了一座新月堰炮台,安设了十门铜炮。在吴淞的东岸,建设一座东炮台,安炮二十七门。在土塘的后面,设立了军营,防止英军包抄。

除此以外,陈化成还发明了一种新炮,名为虎蹲炮。这种小炮体积小,炮身短,易于携带,能对三百步之内的敌人造成杀伤。按着陈化成自己的说法,此炮足以破洋人的枪械,用于防守陆地,最为便利。

6月8日,英军没有去攻击杭州,而是放弃了乍浦,突然出现在鸡骨礁一带。

此次攻击吴淞的英军,共有8艘战舰,6艘轮船,14艘运输船和2000多名士兵。他们依然沿用老战术,海军负责炮轰两岸,陆军负责登陆包抄。

陈化成和牛鉴也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他们信心满满。

首先,由陈化成率领2400人防守西炮台,正面迎敌的是1300人,王志远带领其余士兵,潜伏于后,随时准备支援。

总兵周世荣领兵500,防守东炮台,其余士兵驻防在吴淞到宝山之间。牛鉴亲自领兵2000人,驻守宝山县城。

6月16日清晨,战斗打响了。与以往相同,英军二百多门大炮,向吴淞两岸的工事倾泻了无数的炸弹,按英军士兵的话说,防御工事被打得像个筛子。

但是也有一些情况与以往不同,这一次清军的炮火超乎寻常的准确。布朗底号被炮弹打中了十四次,西索梯斯号被击中十一次,许多战舰都被打中,有些还被打穿,虽然清军火药的威力有限,但是像这样精确的打击,英军还是头一次见到。

还有一点不同寻常,英军战舰上的水手,居然被清军的炮弹打死打伤数人,连布朗底号战舰上的一名军官,也被清军的大炮打死了。

战事一度显得十分焦灼,守军异常顽强的抵抗,让英军十分吃惊。双方的炮战一共持续了两个半小时,清军有些炮台上的大炮已经被炸毁,炮台上的旗手还在挥舞着旗帜。

可惜清军的勇敢没能扭转战局,军械的劣势使清军十分被动,陈化成终于没能击退侵略者,他战死了。虽然他战死时的情景被历史演绎成无数个版本,也确实体现了他大无畏的精神,但是谁都知道,这一场大战的结局注定不能更改。

据当事人说,他在临死之前望着英国军舰,他看着清军的炮弹打中了英舰,但英舰却安然无恙。他不断地命令发炮,炮弹也不断地打在英舰之上,但都被弹了回来,英舰毫发无伤。陈化成顿足长叹,最后被英军的炮弹打在左肋,倒在了战场上。

同样的结局,同样的过程,当主将阵亡的那一刻,清军还是理所当然地战败了。英军登陆了,整个炮台已经变成了一片废墟。

在清理战场的时候,英军意外地发现,清军的大炮上已经安装了瞄准器,有些大炮也已经架设了炮车,可以左右移动。可惜火药的质量太劣,无法再进一步摧毁英军的战舰。

在战斗发生的时候,牛鉴带着县城的士兵赶往前线,他并不怕死,他要去支援陈化成。当他坐着轿子刚刚离开宝山县城时,英军就已经发现了他,一发炮弹在他的身边爆炸,十余名士兵当场被炸死。

牛鉴被打懵了,他没想到英军的炮火竟然可以打这么远,隔着沿江的炮台直接攻击到宝山县城。他更没有想到,英军炸弹的威力居然这么大,一发炮弹就可以炸死十几名士兵。

牛鉴不敢再坐轿子了,不光是他,整个援军被这一发炮弹打得待在了原地,当有人开始惊呼时,所有的士兵突然惊醒,他们疯狂地逃回县城,没有人敢再去支援前线。

之后恐慌情绪在县城中蔓延,百姓和士兵逃散一空,牛鉴和王志远也早已失去了斗志,一口气逃到了嘉定。

吴淞的战斗结束了,陈化成战死了,牛鉴在远离战场的地区,见识了英军的炮弹。他没有勇气自杀,也无法面对陈化成的在天之灵,终于失声痛哭。在给道光皇帝的奏折中,他对当时的情景没有一丝隐瞒,他说:

吴淞接战之后,臣听见岸边炮响,知道已经开战,当即带领援兵前往支援,当时炮弹在空中乱飞,敌人的军舰像座小山一样巍立江中。臣走到校场附近,一发炮弹突然爆炸,臣身边十几位亲兵都被炸死。校场周围的房屋全被炸毁,屋瓦乱飞,草木披靡。将士们见情形危急,将臣扶回了县城。

县城百姓本就稀少,此时已经逃散一空。前方士兵也已经败回,陈化成战死,张蕙重伤,周恭寿跌伤,臣与陈化成建设的土塘已被轰裂,土牛全被打塌,西炮台被焚烧,上海只怕也已经失陷。

臣一路退到嘉定,惟有仰天痛哭。陈化成是国家栋梁忠勇之臣,却死在吴淞。臣是一名书生,不懂军事,皇上高恩厚德一再提拔,让臣管理两江。半年以来,臣与陈化成不敢稍有懈怠。可是这些侵略者,凶猛异常,实在出乎臣的意料,此次臣亲身经历,终于明白了很多道理。不是将士们不肯用命,实在是洋人太过凶焰。这些洋人使用的武器,我军从来没有见过,不但战船坚固胜我数倍,大炮的锐利更是胜过我军百倍。那些黑人士兵,仗着武器锐利,有进无退,前赴后继,凶悍程度实在超出臣的意料。臣扪心自问,万死难偿,惟有请求皇上,将臣重重治罪,以儆效尤。

这是一篇实事求是的奏折,牛鉴在写这篇奏折的时候,用尽了心力。他知道道光皇帝不是容易欺骗的人,满朝的文武更会因为这篇奏折非难自己,但他已经没有了退路。

吴淞丢了,上海也保不住了,英军可以长驱直入攻进长江流域。整个两江的防守重点,都已经被调到了吴淞,如今这一场失败,已经使自己陷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如果在这种危急时刻,还想着个人的荣辱,还去谎报军情的话,那么等英军攻下南京的时候,自己又如何去解释?

事实是,道光皇帝根本就不相信吴淞的战况,他随后命人将装殓陈化成尸体的官员召到北京,他要亲自询问陈化成的尸身情况。

道光皇帝的这种做法,与当年裕谦的做法如出一辙。当验尸官向道光皇帝详细汇报时,陈化成那满身的创伤都在书写着战况的惨烈,远比牛鉴的奏折要真实的多。

可惜连牛鉴自己也没有想到,他的这一篇实事求是的奏折,带给自己的是身败名裂。不是将士不肯用命,实在是敌军太过凶悍。这等于是承认我军没有意志力,等于是承认了,自己的意志不坚定。就是这样真实的一句话,让牛鉴成了遗臭万年的汉奸。既然将士们十分用命,那为什么还会战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