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鸦片战争的正面与侧面2(微历史)
3841300000019

第19章 十可虑(5)

应该说颜崇礼是值得尊敬的人,他为了自己的身家和满城的百姓,竟然学起了春秋时期的弦高,想以一人之力游说残暴的英国侵略者。更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些英军远比暴秦的孟明视要和善的多,居然一口应承。当然英军也是有条件的,他们要求颜崇礼交纳50万元的赎城费,以及代为采购牛肉和蔬菜。

扬州保住了,50万元和上千斤牛肉,保住了这座历史名城,可是镇江就没有那么幸运了。镇江没有盐商,却有一位满洲副都统——海龄。

海龄是鸦片战争当中,最具争议的一位人物。他抵抗外侮,宁死不屈,镇江一战令英国侵略者闻风丧胆。但他腐化堕落,残杀无辜,令满城百姓惨遭浩劫。无论是毁是誉,他都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这位在近代史中争议颇大的海龄,姓郭洛罗氏,是满洲镶白旗人,原本是山海关驻防的骁骑校。在嘉庆十八年镇压天理教李文成的战斗中,因屡立战功被破格提拔,一路当上了总兵。道光十五年,他因为不勤训练被琦善弹劾,被降为二等侍卫,调到了新疆充古城领队大臣。鸦片战争爆发时,刚刚调回南京,荣任江宁副都统,驻守镇江城。

按说在鸦片战争当中,他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人物,自身也没有什么值得称颂的地方,但他身上却有一项特质谁也比不了,他异常地仇汉。

鸦片战争爆发之后,各地督抚都面临一个重大的难题无法解决,这就是英军的人数问题。连道光皇帝也知道,英军士兵不满三千,只要大兵集结,不难让英军片帆不回。

可事实是,英军就靠这不满三千的客兵,竟然将数万、十数万的清军打得丢盔卸甲。这让将军督抚、地方大员们如何向道光皇帝汇报军情,难道说,我军数万人都敌不过对方数千吗?那还不如就直接说,是自己的抵抗意志不坚定。

另外还有一点,道光皇帝始终坚持认为,英军不擅陆战,只能在海上逞威。现在各地突然被洋人攻城拔地,丢府失县。又让这些大员们,如何上奏?难道直接告诉道光皇帝,我军在陆地之上,近身肉搏之时,也不是数百洋人的对手吗?谁会信呢?

各地督抚将军一时间没有办法解释,只好不约而同地把矛头指向了一群人,这群人就是汉奸。

无论是林则徐、琦善、伊里布、杨芳、奕山、奕经,都众口一词,信誓旦旦地提出了汉奸论。不怕洋人只怕汉奸,成了鸦片战争当中,出现最多的言论。

提说汉奸有两个好处,一是证明了,不是我军不卖力,而是汉奸实在多,给自己大兵征剿劳而无功,找一个台阶下(汉奸人数可以杜撰)。还有一个好处,就是隐晦地向道光皇帝提说,鸦片战争不易扩大,只能速和。因为英军并没有太多的政治企图,汉奸才是心腹大患,一旦汉奸靠着英军得势,危及的将是祖宗基业。

这种言论在当时甚嚣尘上,成为了舆论的主基调,几次将道光皇帝带入误区。好在道光皇帝执政已经二十年了,再加上有穆彰阿等精明大臣辅佐,不敢说洞鉴万里,也还不至于这么容易被误导。

但这种言论却着实误导了海龄,因为他本身就仇汉,当他听到这些汉奸言论后,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

英军已经攻下了吴淞,接下来的进军路线,无非是两条路,一条是扬帆北上,攻打天津。另一条路当然是深入长江,直取南京。

为了保住首都根本,道光皇帝已经紧急从各地调派军队和军械,严密防守白河口,绝不能让英军危急到京畿重地。那么南京的外围,就只能靠余下的兵力来解决了。

当英军从吴淞口突然驶入,出现在镇江城外时,牛鉴恍然大悟,他终于明白了英军的意图。于是他紧急请兵,调来了两位将军协助海龄防守镇江。

这两位将军,一位是曾经在广东对抗过英军的四川提督齐慎,一位是湖北提督刘允孝。两位年过花甲的老将,带着2700多名士兵(河南援兵700,江西援兵1000,湖北援兵1000),驻扎在镇江城外。

按照清军当时的决策,沿江所有的设施都要被放弃,八旗兵驻守在城内,诱敌深入,而外省军队在齐慎的率领下,从两翼包抄来犯的英军。

为了协助防守镇江,牛鉴紧急置办了150支火船木筏,准备火攻。但他自己也知道很难奏效,于是办完这里的大事之后,他又紧急逃回了南京。

牛鉴走了,整个镇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恐慌之中,全城百姓哭声彻夜不停。海龄受不了这巨大的压力,他“失常”了。

第二天,他下令城门关闭,不许放人出城,如果有人要出城的话,可以打开一扇城门,让八旗兵持刀站在两旁,刀刃离地只离一尺,让百姓从刀下爬出去。不但不许携带任何物品出城,只要稍稍抬头,就会满身鲜血。

好不容易有少数人爬了出去,突然有两艘英军测量船从镇江经过,海龄立即命令关闭城门,从此谁也不准出城。

当时有些父母出城了,儿女留在城中的,有些丈夫出城了,妻子还离在城中的。全城内外哭声遍野,惨不堪言。海龄命令,凡是有怨言的百姓,都是汉奸,全部杀掉。

当时陪他驻守在镇江城中的,全部都是八旗兵,其中包括本地旗兵1185人,青州增援的旗兵400人。可惜谁都知道,这样的兵力根本无力抵挡英军的进攻。

海龄不敢在家里住,他怕汉奸指引英军轰炸他的住所。他先是转到了将军府,也觉得不安全,后来又转到了吉祥寺,睡在佛堂里,每天要四十名亲兵持刀守着自己,才能睡着。

英军内驶之后,他更加疑忌,每天大队的士兵守着自己,寸步不离。同时将所有旗兵全部调入城内,开始了他的肃奸举措。

他怀疑城里布满了汉奸,于是在城内大肆抓捕,升堂审讯。县令钱燕桂好言相劝,让他放了这些无辜的百姓。他更怀疑钱县令也是汉奸,竟然趁着钱县令出城办事,将他关在城外,不许回城。

英军攻破圌山后,海龄在镇江周边巡视了一番,回来后痛哭失声,双眼肿胀,他没有抵抗侵略的办法,他下令全城闭市。一时镇江城中,饥民满地。粮食断续,百姓无以生存。有一位监生吴学增,在西门外贮藏有四百多担大米,他希望知府祥麟运到城里,救济百姓。这个建议当时就遭到了海龄的严词拒绝,海龄说,只要一开城门,我们这些八旗兵,谁也活不了,我顾不了这些百姓,谁要是有怨言,就是汉奸,我们杀不了洋人,杀汉奸没有问题。

这时传来有人靠贿赂赚开了城门,海龄得知以后大怒。他干脆命令士兵,将城门全部用黄土封死,谁也别想出城了。

同时他命令满洲士兵,在城内搜查汉奸,只要是早上出门的,晚上游荡的,非本地口音的,靠近城墙的,全部杀死,一个活口不留。

最后干脆连商贩、乞丐、和尚、道士、仆役,也都一个不留,全部杀掉。如果非要出城,也可以,他把人绑在竹竿上,从城墙扔下去,不管死活。全城到处都是尸体,到处都在仇杀。鸟枪大炮此起彼伏,不是用来攻击侵略者,而是在残害手无寸铁的百姓。

新任江南提督刘允孝就驻守在城外,当他得知了海龄的这些作为之后,强烈要求开城门,让百姓逃命。他对海龄说,就算不让这些百姓逃命,城里的士兵也要吃饭,洋人不过几艘战船前来试探,不用这些紧张。现在这种做法,不用洋人攻打,全城百姓和士兵都会活活饿死。

海龄对刘允孝毫不客气,坚决不听。刘允孝大怒,领兵要攻打镇江城,要生吃海龄。两军在城内外对峙一夜,最终谁也不敢逾越雷池。

镇江城就在这样的氛围当中,迎来了英国侵略者。

夷人一自入圌山,直向长江左右环,城中人民忙欲走,谁知初八四门关。

都统差人捉汉奸,各家闭门胆俱寒。误投罗网冤难解,小校场中血未干。

云梯一搭上城头,火箭横飞射不休。若问何人能死战,最怜兵苦是青州。

先将放火毁营房,没命旗人改换装。弃甲抛戈何处去,一起逃难到丹阳。

杀人都统已传名,处处惊闻共不平。枉食皇家多少禄,忍心如此害苍生。

镇江之战

侵略者终于还是来了。璞鼎查将英军分为四个旅,扑向了镇江城。

第一旅:2235人,由少将萨勒敦指挥,在金山附近登陆,负责攻击城外齐慎的部队;

第二旅:1772人,由少将叔得指挥,在北固山一带登陆,由镇江东北佯攻,吸引守军的注意力;

第三旅:2087人,由少将巴特雷指挥,也在金山一带登陆,直接攻击镇江西门;

第四旅为炮兵旅,570人,由蒙哥马利中校指挥,负责用炮火掩护各旅的进攻。

在鸦片战争当中,英军在镇江之战投入的兵力是最多的。之前英军无论是攻击强大的虎门要塞,还是抢攻厦门的石壁炮台,都只使用了一两千士兵,而且是在几乎毫无伤亡的情况下,取得了战斗的胜利。如今面对如此弱小的镇江城,出动了近七千士兵,可以说这场战斗,毫无悬念。

郭富对巴加提出了要求,这一次不用海军支援,陆军独立完成作战任务。事实上在之前的战争中,厦门、镇海、吴淞,每次大战海军都将岸上炸成平地,搞的陆军只有上岸升国旗一件事情可做。难道这一次,要用七千陆军去升国旗吗?

巴加同意了郭富的要求,他没有派军舰参加战斗,也就是说,这一次镇江之战,是纯陆军的战斗。

他们两人忽略了一个重大的问题,他们太小看城内的八旗兵了。之前清军在与英军接战时,总是被英军数百门大炮轰击得毫无还手之力,不要说反击了,连洋人的面都没有见着,就已经被炸得人仰马翻,大溃败不是因为没有斗志,而是因为士兵们从来没有见过这种战争。现在英军主动放弃了舰载大炮,清军也就终于可以面对面地与洋人作战了。

在一开始,英军进展得很顺利,很容易就登陆了,没有人阻击,也没有岸炮,几乎所有的士兵都已经逃散一空。齐慎和刘允孝的部队,选择了正面攻击英军,所以在英军野战炮的轰击之下,稍事抵抗就开始溃败了,现在剩下的,只有一座空荡荡的镇江城。

城墙上没有士兵,英军通过三副云梯登上了镇江城。城楼里的士兵虽然开了几枪,也打死了一名英军士兵,但这种情况在所难免,好在英军登城之后,放了几支火箭,城楼着火之后,守军陷入了一片慌乱,英军就这样进入了城内。叔得率领佯攻的第二旅,也从城墙的东北角攻入城内,一切进展得都很顺利。作为主攻的第三旅因为没有作战机会,显得十分扫兴。

突然之间,一切似乎发生了变化,在城墙角集合的第三旅,突然遭遇了清兵的袭击,清军的火力十分猛烈,士兵也十分勇敢,英军两名军官阵亡,数名士兵受伤。英军立即集合两个军团,对这批清兵实施打击,好不容易才驱散了这些士兵。而在城角另一侧,进入城内的英军又再次遭遇清军猛烈的攻击。

此时的英军,这才知道自己陷入了巷战,守城的八旗兵分散成数股力量,不断地对英军进行骚扰,战况十分激烈。八旗士兵勇猛地冲向英军,与英军进行肉博战。他们用鸟枪和大刀作为武器,不顾生死地冲击英军,有些人抱着英军士兵一起跳下城墙,更有人用刀砍,用手摔,用牙咬,还有士兵身中数枪,依然坚决地扑向英军。有些青州八旗兵身上的血已经浸到了刀柄上,刀都拿不住了,依然冲向英军大喊杀贼。

这是一场英军从没有见过的战斗,自鸦片战争爆发以来,清军莫不是闻炮辄溃,何尝有过如此的英勇。郭富直到此刻,才发现自己过于托大,如果有舰炮的支援,绝不至于陷入焦灼。现在,只能跟这些八旗兵真刀真枪地拼。

郭富更加没有想到,当英军通过武器,重新夺回战场的优势的时候,八旗兵和他们的家属,明知必败,竟然全部选择了自杀。

几乎每座房子里,都布满了尸体,其中大部分是妇女的尸体。有些房屋里自杀的人,达到了十几人,尸体叠在一起。八旗士兵将自己的妻女拖到井边,把所有的孩子都扔到了井里,再用生锈的刀子割破妻子的喉管。还有两人互相砍杀对方,一起自杀。

只要有洋人冲入,妇女基本都选择了自杀。从西门桥到银山门,到处都是大火。西门一带更是房倒城塌,连路都分不清楚。成群成群的家属跳到河里自杀,妇女的尸体堵住了道路,堆满了街市。到处是赤发全裸的女尸,到处是惨死在父母手中的幼童,尸横遍野,血流成河。镇江变成了一座人间地狱,连英国侵略者自己,都震惊于眼前的场景,他们的心里充满了恐惧。

海龄也死了,他也是自杀的。

当时他回到自己的家里,见到了自己的妻子。他的妻子抱着三岁的孩子,面无表情。海龄问,还有一个儿子去哪儿了?他妻子说,我已经写了一封信,让他带去亲戚家,你不用挂念。海龄悲痛的说,官兵恐怕守不住了,你也应该出城去。

他的妻子哭出声来,说,如今这么大的事,你还在挂念我吗?我出了这家门,肯定遭到洋人奸污,还不如死在城里。你是将军,应当率领士兵抗敌,到死也不要弃守镇江。

海龄听到这些话,站起来身,准备出门再战。他的妻子拉住他,然后说,你看看我的表现再走吧。然后这位坚强的女性抱着自己三岁的孩子,跳进了大火之中……

海龄最后还是自杀的,他并没有死在战场上。当时他将一份写好的奏折交给仆人,嘱咐他带出城去。然后拉过一把太师椅,坐在大堂中间,放火烧了整座房子,他自己也死在大火中了。

他的仆人后来被英军俘虏,这封奏折也被缴获。奏折上说,他已经决定为天朝尽忠,希望道光皇帝快速和谈,暂时结束这场不对称的战争。等待将来积蓄了足够的力量,再与洋人一决雌雄。

镇江之战虽败犹荣,因为这一战,英军阵亡39人,受伤130人,失踪3人,英军此战的损失达到了历次战斗之和。

八旗军战死225人,受伤232人,失踪48人。如果仅按青州八旗来算的话,400人当中,有55人死亡,24人失踪,65人受伤,伤亡人数超过青州八旗总数的三分之一。

镇江一战,的确让英军蒙受了不小的损失,让他们见识了八旗的勇猛,但是战争的结局仍然无可避免。当武器成为战争的决定性因素时,再勇猛的士兵,再高昂的士气,也无法改变这种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