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鸦片战争的正面与侧面2(微历史)
3841300000029

第29章 命运(4)

可他早已经心如止水,虽然不敢公开违旨,却也在一年多后,上奏因病乞休。1858年,他在自己的家乡红崖山庄(武威城南牛家花园)病逝。

有一件事情可以慰藉牛鉴的心,他的葬礼极为奢华,是南北朝之后1400年来,甘肃的第一大丧。

刘韵珂

刘韵珂是鸦片战争当中一个独特的现象,他是全程参与鸦片战争的唯一官员,但他又从来没有参与过鸦片战争。

第一次定海失守,他就与伊里布、余步云一起,负责收复定海。但安排给他的工作是善后,他并不能直接参与战争。

伊里布被革职之后,他又与裕谦、余步云一起,负责构筑定海、镇海防线。但他的工作还是善后,无法直接参与战争。

定海、镇海、宁波相继失守,他五内俱焚,请求道光派人收复三地,于是才有了扬威将军奕经的浙东反攻。在这一战当中,他的工作依然是善后。

浙东反攻全面失败,杭州城岌岌可危,他不顾一切上奏道光皇帝,一篇《十可虑》彻底改变了鸦片战争的走势,但是负责和谈的,也不是他。

他全程参与鸦片战争,不断地在背后出谋划策,却永远也站不到台前。也因为如此,战争结束后,给他的责罚是降三级留任,跟没有惩罚是一样的。

1843年9月,他升任闽浙总督,负责福州和厦门的口岸开放,这一次,他终于走到了台前,将直接面对洋人。

他从内心里不愿意开放,但又不能阻止口岸的开放,为此,他用了一个奸计。他在私下里召集所有的茶商,不允许将茶叶卖给洋人,结果导致英美的商船在口岸停泊数月,连一斤茶叶都没能收购,连一件货物也无法售出。

福建的两个口岸就这样“开放”了,再也没有商船敢来光顾了。英美等国不明就里,曾经打算用泉州温州代替福州厦门,最终没能通过。

刘韵珂打不赢战争,却打赢了“条约之争”,如果全国的口岸都是如此,相信英国根本就不会发动鸦片战争。但是很可惜,福建也因此错过了最佳的发展时期。

咸丰皇帝即位后,刘韵珂还想沿用那一套“以商制夷”的招数,让洋人自己退出,没想到神光寺事件,也把自己推向了风口浪尖。

当时福州不准英国人进城,但又不能明说,只能暗箱操作。一个偶然的机会,英国人租住到神光寺里。这让刘韵珂十分为难,这些英国人,又不能赶走,也不想让他住,怎么办?刘韵珂暗生一计,他不让工匠修理破损的房屋,也不让百姓去看病(其中一个英国人是医生)。英国人找到县令,希望县令找人修补房屋。县令说,百姓不愿去修理,也不好逼人家修。

英国人要交房屋的租金,没有任何人敢收,成了白吃白住。最后两位英国人自己说,租个房子原本只是小事,既然百姓不愿意,政府又为难,我们还不如搬走吧,也不想因为这事给政府添麻烦。只是城外一时找不到房子,不如我们先搬到本国翻译所租的道山观里暂住。

这件事完全按照刘韵珂的计策进行,两位英国人主动提出不在城里住了。但这件事却惹怒了回乡养病的林则徐,林则徐希望刘韵珂将洋人赶出城,而不是骗出城。为了这件事,两位曾经的战友闹得不可开交。

新即位的咸丰皇帝,在广州反入城运动的鼓舞之下,严厉斥责了刘韵珂的阴损行径,要求刘韵珂公开、正面迎击洋人,哪怕因此发生冲突,也不许退缩。

刘韵珂是聪明人,他见证了整个鸦片战争,他当然知道这样做的后果,他不想再经历一次鸦片战争了。

他给咸丰皇帝上了一篇奏折,请求准许自己“告老还乡”。此时的咸丰皇帝,正在对“投降派”实行大清理,对刘韵珂主动请辞求之不得,立即同意他“回乡调理”。

辞官回乡的刘韵珂,享尽了天伦之乐,他再也不用操心国家大事了。他每每泛舟于南旺湖、蜀山湖和马踏湖,致力于书法研究。他原先的书法就有一定的功底,这一下,更是声名远扬,连外国人也远来寻求墨宝。他来者不拒,无不应允,以至于闽浙地区的老百姓家家户户代代相传。

奕执政之后,想起了这位老洋务,下诏让他进京做官,他以年老体弱力辞不就。同治三年,他以73岁高龄寿终正寝。

颜伯焘

鸦片战争当中的官员,有一位被道光皇帝彻底遗忘了,他就是石壁防线的建造者——颜伯焘。鸦片战争还没有结束,他就被革职返乡,所以在处理失职官员的时候,唯独把他漏掉了,他因此在家赋闲了十多年。

太平天国爆发后,咸丰皇帝下诏将在籍的前任官员全部调出,以便堵防,颜伯焘终于等到了机会。他本来就是位官迷,等了十多年,好不容易等到了这个机会。可惜天不遂人愿,他走到赣州的时候,因为道路不通,无法前往赴任。

咸丰皇帝又下旨让他前去苏州赴任,总统潮勇,办理江南军务。他欣然前往,谁想到刚到苏州就得了一场大病,这场大病断断续续治疗了一年多,最终也没能治好。1855年,他病死在苏州。他死时,咸丰皇帝按闽浙总督、兵部尚书例抚恤,算是在死后让他完成了自己的官梦。

城市的命运

香港

香港原本只是一个不设防的小岛,这个小岛上只有五个姓氏的一个小村庄,常住人口200多人。

原本英国政府要求割让的是定海,也曾经在台湾、福州、厦门和香港之间犹豫不决,最后时刻,历史选择了香港。香港在沦为殖民地的同时,也迎来了自己的发展机遇。

1840年6月14日,义律在澳门首次公开拍卖土地,一共出售了39块土地,以此获得的资金,开始了香港岛的大开发时代。

移山填海、建造石堡、成立政府,连路灯都安装上了。维多利亚城中,高楼大厦达到了一百多幢,香港突然一下就繁荣起来了。

但是好景不长,1843年,当鸦片战争结束后,军队撤离、五口通商。新的商船都去了上海,香港突然变得萎靡不振,经济大萧条笼罩着这个新兴的城市。

1845年3月,31家英商联合上书英国政府,要求放弃香港,因为这里已经无可发展。但这些商家已经在香港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他们舍不得就此离开。

一个意外的消息救了香港。

1847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发现了大量的金矿,全世界的淘金时代就此开始。那里需要大量的苦力从事开采,而中国当时的人口占世界的三分之一,这里的劳动力严重过剩,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从香港走向世界,华工出口救活了香港。

香港成了华工出口的中心,不光是美国,还有澳大利亚的金矿、东南亚的农场、南美洲的种植园等等等等。香港源源不断地向全世界提供着廉价劳动力,一时间,“卖猪仔”甚至取代鸦片,成了香港的最重要贸易。与此同时,鸦片也伴随着华工,波及到全世界,西方终于自食其果,反罹其害。

1851-1872年间,香港出口的华工达到了32万人以上,伴随着华工出口,相关的经营也推动着香港的发展,比如轮船业、金融业、生活必需品等,由此香港成了东南亚的经济中心。

随后,香港在对华贸易方面逐年扩大,到了民国时期,这里已经彻底成为了背向祖国、面向世界的金融中心,被誉为东方之珠。

1898年,香港向清政府提出了租借新界,英国大使宾纳乐与李鸿章在北京签订了《中英展拓香港界专条》,为期99年,7月1日起生效,由此,香港更迎来了自己的大发展时代。

如今,香港已经被收回,殖民地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但也需要承认,香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发挥的巨大作用。由于有了香港的引进,香港的模式,中国的改革开放得以借鉴香港的发展,制订出最适合中国的发展道路,香港功不可没。

如今,香港广州所处的珠三角,与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以及北京为中心的京三角,成为了中国经济的三大中心,香港也会迎来它的下一个辉煌。

上海

在五口通商当中,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上海。

在通商的五个口岸中,上海最不起眼,它当时只是一个小县城。可就是这个小县城,让英国人受到了意外的礼遇。

广州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入城运动,福州与厦门在刘韵珂的阴招之下,贸易数字几乎为零,几乎所有英国商人都只有一个选择,去上海。

所有的口岸都拒绝洋人进城,都在想方设法与洋人斗争。但是上海不同,上海人没有抗争,也没有拒绝,如果洋人要进城的话,完全可以。反而是洋人不愿意进城住,他们嫌这里的卫生条件太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