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把孩子的缺点变为优点
3842300000015

第15章 一切为了学习(4)

想像一下指点孩子去坐车的情形。我们可能用言语告诉孩子:“从这里向北走大约100米,左拐弯,一直走到一个十字路口,右拐弯,再往前走约150米的地方,你会看到一家超市,你要乘坐的公共汽车站就在超市对面。”如果孩子听完这番话后,马上就明白,他就是一个听觉学习者。如果他听完这番话后大叫:“慢点,我都听糊涂了,给我画张图吧。”这说明孩子很可能是个视觉学习者。如果孩子在听说话时,不停地在房间里走动,用身体运动来“实践”我们的指示,并借此记住我们描述的线路,那么,孩子很可能是个运动或触觉学习者。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只会用同一种方式学习。有些人掌握信息的最佳方式是通过阅读,有的孩子的最佳方式是通过听,也有的孩子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时的学习效果最好。

只有当父母所采取的教育方式以及孩子自身所采取的学习方式与自己的最佳学习方式完全“匹配”的时候,才能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和学习效果。

然而,我们的教育往往是“大锅饭”,往往无视学生学习上的差异性而采用统一的教育模式。传统上,学校教育主要采取听觉和视觉方式教学,特别是在高年级。所以,那些倾向于视觉和听觉学习方式的孩子通常在学习上容易成功,而那些倾向于运动和触觉方式学习的孩子则存在着困难。

正因为如此,很多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往往被贴上“学习无能”的标签,事实上,可能他们并不是一个学习无能者。因为很多被标为“学习无能”的孩子,在用适合他们学习方式的措施教学时,大多数人能对学习保持很高的兴致,也学得很好。

父母要使孩子找到最佳学习方式,可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1)家长应该注意观察孩子的学习和行为,了解孩子是如何学习的这样,家长就能对孩子在学习上面临的困难有更多的理解,并能帮助孩子找到最适合自己学习的方法。

需要记住的是:这样做并不是给孩子贴上标签,它只是使父母能找到最适合孩子的学习方式和方法。孩子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学习,但肯定有一种是最适合他的方式。

(2)帮助孩子利用自己的最佳学习方式在了解了孩子的最佳学习方式是什么以后,家长和老师应该鼓励孩子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更自觉、更积极地利用这一点。对大多数孩子而言,他们并不一定知道如何更自觉、更主动地来“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他们只是被动的学习者,老师怎么讲,他们就怎样学;他们很少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因此,父母应该帮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最佳学习方式是什么,并通过示范让孩子知道如何更充分地利用自己的“优势通道”。

(3)帮助孩子运用多种学习方式学习孩子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无疑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不能用其他方式学习,也不意味着他永远不能学会用其他方式学习。实际上,应该鼓励孩子使用和提高所有的学习方式。

帮助孩子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一个很好的策略是:让孩子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最重要的内容,而练习用其他方式学习不太重要的内容。

11.纠正孩子只抓进度不抓复习的习惯

复习是巩固知识的重要环节,忽略复习只抓进度显然知识不会扎实。因此,如果孩子有这种毛病,父母要及时予以教育和纠正。

金小月是个爱学习,不贪玩,勤奋刻苦的好孩子。每天放学后,顾不上复习,就预习新课文。妈妈看到孩子这样爱学习,认为孩子在课堂上肯定把当天的课程学得很好,就常常鼓励孩子要自己多学知识,要“向前看”(预习),不用“向后看”(复习)。得到妈妈的鼓励,孩子每天更是拼命往前赶进度。但是,尽管小月学习很用心,考试成绩并不十分理想。

张小林则不同。他回家以后总是先复习当天在学校学过的功课,并且自己将学过的内容重新整理一番,把所学过的内容都弄通、弄懂,然后再做作业。复习完以后再开始预习第二天的内容。由于预习是在复习后进行的,有了理解新知识的基础,因而预习起来就相对容易,花费的时间也较少,效率很高。学习工作完成后,他还有时间去玩。邻居们对他的印象是:聪明、学习不费劲儿。

金小月的学习成绩虽然也不错,但结果往往事倍功半。小月这种学习方式虽然在一定时间内可能取得较好的成绩,但随着就读阶段的升高,学习内容的加深和复杂,就只能是穷于应付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原来是人脑的遗忘规律在起作用。

著名的艾宾浩斯记忆曲线表明:如果学习效果是100%,那么经过一天就剩下60%左右;经过两天则成为40%;到第三天就只记忆30%左右了,再以后的降低率便减慢,一个月以后仍记得20%左右。

也就是说,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

尤其是对那些零散的、不系统的、没经过整理的、理解不深刻、不透彻的知识而言,先前的遗忘速度更快。

美国心理学家盖兹通过实验证明,经过认真复习而掌握的东西,会终年不忘。而信手抓来的东西,就像过眼烟云,转瞬即逝。

金小月的学习效果不太好,这与她只抓进度不抓复习有关。

实事求是地说,小月的学习精神应当受到表扬,小月的父母也应以此为荣。但是,正如我们前面所说,好的精神不一定带来好的成绩。学习应该遵循科学的规律。

小月的父母或是不懂学习的规律,或是根本没有对孩子的学习情况给予真正的关心。贪多嚼不烂,而且,孩子的大部分时间用于学习而无暇从事其他活动,这对于十来岁的孩子来说,是非常枯燥的,也是不正常的。父母应该认真调查,分析原因,及时纠正。

正确的学习方法是像张小林那样,抓好复习,不盲目贪多。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前面的知识应该为后面的学习打基础。如果前面的知识理解不透就去学后面的知识,不仅前面的容易遗忘,而且还容易前后互相干扰,互相混淆。

家长纠正孩子只抓进度不抓复习的习惯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的学习,不能被暂时的现象蒙蔽而盲目乐观。

观察孩子的学习方法是否科学、合理。

让孩子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

应建议孩子多了解其他同学的学习方法,选择恰当的方法学习。

对孩子的刻苦学习精神给予鼓励的同时,要让孩子寻求更轻松、省时的方法。

家长应时刻提醒孩子:只有把旧知识学深学透,才能更好地学习新知识。

12.及时消除孩子对老师的抵触情绪

孩子如果产生对老师的抵触情绪,对学习是十分不利的。父母应及时教育孩子消除这种情绪,而不应纵容其抵触情绪的滋长。

一位老师讲述了他自己经历的一件事:“一天,我与两位学生一起从办公楼上下来,即将走出楼门的时候,她俩突然停住不往前走了,我发现她俩迅速交换了一下眼色,然后对我说:‘老师您先走,我们还有点事。’语音未落就往后跑,一溜烟似的在楼梯口消失了。当我醒过神来,看见她们的班主任正好走进大门,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两个孩子惧怕自己的班主任。”

表面上学生看起来是惧怕老师,其实是对老师的抵触情绪在起作用,由于她们是女孩子,表现得不那么明显和直接罢了。

孩子对老师产生抵触情绪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孩子的逆反心理严重,通过发泄对老师的不满来反抗家庭。

孩子的年龄越大,好奇心和求知欲就越来越强烈。有的父母和老师对孩子表现出来的好问行为表现得十分不耐烦,简单粗暴地回答孩子的问题。孩子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对父母的反抗经过多次尝试,发现作用甚微,何况自己又要依赖父母生活,不能对专制的父母进行反抗,于是不满情绪就转移到老师身上,一股脑发泄给老师。

二是老师忽视或冷淡孩子,孩子通过抵触来引起老师注意。

孩子在学校里,除了学业的优秀能给他带来成就感外,老师的关注与重视是他最大的心理满足。有的孩子经常碰到上课时老师不提问他,自己鼓足勇气与老师讲话时老师也是一副漠不关心的表情。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为了引起更多的注意,就通过抵触老师的方式来实现被注意的愿望。

三是老师的教学方式不当。

有许多人认为,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教育改革是步履最慢的,无论是教学的内容还是教学的方式都已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和孩子的需要。这种说法虽然有些偏激,但不无道理。有的老师习惯为学生贴标签,对学生产生刻板印象,好学生一好百好,坏学生本性难移;有的老师不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和需求,对孩子提出了不恰当的、过高或过低的要求;有的老师教学方式简单粗暴,不会尊重孩子,甚至打骂孩子;如此等等,都会使孩子产生抵触情绪。

其实,在抵触情绪的背后也隐藏了许多积极的因素。孩子的抵触情绪表明了这些孩子具有强烈的自主意识,独立性强,不事事言听计从、依赖别人。这样的孩子以“抵触”

的方式维持心理平衡,敢于发泄心中的不满,如果加以正确引导,抵触情绪可以发挥积极作用。从另一方面来讲,孩子的抵触情绪也折射出教师教学方式不够合理的一面,也会提醒教师和学校改善教学方式,更有利于教学方式的发展和孩子的成长。

家长怎样才能帮助孩子消除对老师的抵触情绪呢?教育专家的建议是:

(1)尊重孩子,让孩子发表对学校和老师的看法当孩子产生了对老师的抵触情绪后,家长首先要以一种温和的态度与孩子交谈,不要制造压力,而是让孩子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发泄对老师的不满,这种发泄还可以起到一种平衡心理的作用。家长认真地倾听,孩子会感觉到自己的烦恼得到了尊重,就会毫不隐瞒地把自己的态度、抵触老师的原因讲出来。家长等孩子的情绪稳定下来之后,与孩子一起冷静地分析事情的利弊,客观地看待抵触情绪。如果问题的主要原因在孩子,就要合理利用孩子争胜好强的心理,因势利导,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提高孩子认识自己缺点的能力。如果问题的主要原因在老师,老师就要采取适当的措施消除孩子的抵触情绪,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2)教孩子学会换位思考,从老师的角度思考一下问题作为家长,切忌对孩子的抵触情绪一棒子打死,让孩子无条件地服从老师,这样只会加剧孩子对老师的反抗。有的家长仅仅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过分溺爱孩子,甚至与孩子一起指责老师,更甚者跑到学校里与老师大吵一番,其结果只可能更糟。孩子的认识有的时候有偏激的一面,很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仅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在这点上,家长要培养孩子学会换位思考,与孩子一起站在老师的角度重新审视,必要时还可以创造场景体会老师的情绪和难处,让孩子学会多体谅别人,为他人着想。这样的话,在家中就可以改善孩子和老师的关系,减轻孩子对老师的抵触情绪。家长教孩子学会尊重老师的同时还要鼓励孩子有想法,善于提问题,不能从此之后噤气噤声,因此,教给孩子一些提意见的策略和技巧也是必不可少的。

(3)与学校、老师进行沟通,积极配合老师教育孩子有一些孩子,在学校里与在家中的表现迥异。在家里非常勤快,又懂事又听话,是一个很乖的孩子;可一到学校,就情绪低落,不爱学习,表现糟糕,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也经常顶撞老师。家庭与学校教育方式的差异导致了孩子的这种反差极大的性格表现。在这时候,家长要主动地、心平气和地与老师沟通,向老师提供孩子在家的一些日常表现状况,让老师也了解孩子行为表现的另一侧面,对孩子的行为有一个全面的评价。家长要与老师一起分析双方在教育孩子方式上存在的差异,求同存异,制定一个接近的教育价值观,不至于让孩子无所适从。

孩子产生对老师的抵触情绪,家长决不能不问缘由,一味批评和责备。

13.引导孩子由考试怯场转变为从容镇静

考试需要充满信心,需要镇定从容的临场心态。因此,父母应引导孩子正确对待考试,从而消除孩子怯场的不良情绪。

常延海是邯郸市某中学的学生,平时学习成绩优秀,但一参加考试就怯场,以致进入考场后,脑袋就不做事,考不出应有的成绩。后来,参加复习班,在复习班内成绩仍居上游且很稳定,但二次进入高考考场仍然怯场,笼罩在一种无形的紧张中,甚至平时做过多遍的相同类型题也变得陌生起来,结果可想而知。常延海对考试怯场的毛病十分苦恼。

考生考试怯场,又称考试境遇性焦虑障碍,指学生因情绪过度紧张而使实际水平得不到正常发挥的临场状态,是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

紧张是一种情绪状态,一般是由外部环境因素或个体内部因素而引起的焦虑不安的情绪。

在考试中,完全不焦虑的学生不见得会取得好的成绩,而往往具有中等焦虑水平的学生却可以很好地完成考试任务。但物极必反,极度的焦虑则造成孩子过分紧张,从而使大脑因过度绷紧而造成思维的中断,以致平时温熟的东西都无法回忆起来。这种由严重焦虑造成的考试失误,就属于考试怯场的问题。怯场的表现是以重度焦虑为核心,有时还伴随着头晕、手足刺痛、乏力、多汗、呼吸困难、睡眠障碍、躯体疼痛、面部潮红、静坐不能、害怕、心悸、手足颤抖、惊恐等症状。

克服怯场的方法很多,父母可以指导孩子从以下几点进行改正。

(1)消除不良认识人的情绪是通过认知的折射而产生的,孩子考试的紧张情绪是他们不良认知折射的结果。孩子的不良认知是多种多样的,例如,怕考不上大学对不起父母;认为考不上大学没有前途;怕考不好丢面子等等。

要想使孩子在应试中不出现紧张情绪,首先要消除他们对高考的不良认知,树立正确的认知。这就要孩子提高对高考意义的认识,做到一颗红心,多种准备,使他们认识到升大学或通过自学同样是成材之路,以便减轻心理压力,放下包袱,轻装前进。这样,精神振奋地去应试,就会防止怯场的出现。

(2)教会孩子转移注意的方法在考场中如出现怯场造成情绪高度紧张,可用转移注意的方法克服紧张情绪。可以喝口饮料或往头上抹点清凉油等,或闭一会儿眼睛冷静一下头脑,达到转移注意的目的。也可以拉弹事先套在手腕上的橡皮圈,拉弹要适度,不要产生痛觉,还要一边拉弹一边用内部言语数数,1,2,3,4,5,6……直到紧张情绪消失为止。

注意转移了,紧张情绪缓解了,怯场的现象也就消失了。

(3)教孩子学会放松训练焦虑情绪会引起躯体肌肉紧张,做放松训练就能消除肌肉紧张,同时,焦虑情绪也就缓解了。

曾出现过怯场的考生,在高考前一周,每天晚间坐在沙发上,微闭双眼,全身放松,按下列步骤进行操作。

第一步:紧握拳头放松;伸直五指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