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10位优秀父母的独特家教方法(感动中国的教育)
3842600000006

第6章 张世君:教出天才小作家的母亲(2)

英国着名政治家、作家丘吉尔即使打仗的时候,也注意随手记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正是这种随手笔记的良好习惯,使他不仅成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而且使他成为一个着名的作家,他的巨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就是这样写成的。

一位教育专家深有体会地说:

“记得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我就形成了记笔记的习惯,到现在为止,这种笔记本摞起来已经有一人那么高了。当对某一个问题陷进思维困境的时候,我就会找出那些在我看来几乎和生命一样重要的‘灵感资源库’,随便翻翻通常就可以豁然开朗。”

4、用“知识搬家”的方法丰富孩子的知识张世君认为:提高孩子的知识量是孩子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基础。

为了增加女儿蒙蒙的词汇量,在蒙蒙阅读课外书时,张世君要她每看一篇故事,从中找出3个到5个成语或者好的词语,在写日记的时候,尽量把这些词语用到日记里去。张世君对女儿说:“你玩搬家的游戏,把玩具搬来搬去,现在你大了,再玩这种简单的游戏,没有多大的意思。我现在让你玩词语搬家的智力游戏,把书上的词语搬到日记里去。既玩了游戏,又长了知识,多好呀!”

女儿听说是玩“词语搬家”的游戏,她做起来很有兴趣,一篇故事可以反反复复读几遍,为的是能够准确地找出好的词语。这样,她看故事看得很仔细,记得牢靠。在她的日记里,有时候有成串的成语,就是这么“搬家”来的。

词语搬多了,她就开始“搬句子”,把书上好的句子改一改,用到日记里。比如写以下几段日记:

写纪念外婆:

“外婆已从人间摆脱出来,飞向了天堂,变成了一颗永远发光的星星,在天上望着我们,盼着我快快长大”。此句就是从《彼得·潘》里演化来的。

写老师:

“王老师也很美丽,就像十四晚上的月儿那样美丽,我们像繁星一般地围绕着她。”就是读《一千零一夜》得来的收获。

写同学生日:

“多美的小红花呀,中间是金黄金黄的花心,外面还围着火红火红的花瓣……”这一句是从《金银岛》学来的。写在鸟笼公园喂鸟:“我把碎饼干抛在半空中,在树上的小鸟来了个空中接龙,嗖的一下就把饼干劫走了。”这个“空中接龙”是从电脑玩的扑克牌游戏中搬来的。写黄龙美景:“周围的奇景让我惊呼连连。黄龙真乃人间瑶池也。”是从《西游记》里学来的。她还写过一篇《故事书是我的老师》,发表在《现代家长报》。

蒙蒙在知识搬家的时候问张世君:“妈妈,我这样写,算不算抄的呢?”张世君说,“不算,这是模仿,你能够学了就用,这就是你的能力。”

专家感言:

让孩子模仿是必要的。因为小孩子在学习社会化的过程中,最初做任何事情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比如学说话,学走路,学唱歌跳舞,都是在模仿中学的。写作也不例外,模仿课外读物的词语用法,把它搬到日记里,这也是写日记的一个必要步骤。

蒙蒙学外语的时候,外语老师就要求蒙蒙从英语文章中挑选词语,用来造句子。这和小孩从书本中挑选词语,用到日记中是一个道理。

到后来,蒙蒙对知识搬家就比较自如了,不再是单纯的模仿,而是一种理解后的运用。比如写《岳阳楼》的段落:

东吴大都督周瑜死在巴丘,他是被诸葛亮气死的。但是,他的墓不在岳阳楼,而是他的夫人,小乔的墓坐落在这里。在一个大土坡下,有一块刻着小乔墓的石碑,墓地十分的幽静,周围是树木。不过,三国离我们太久远了,这里真是小乔墓吗?恐怕不见得吧。但是这也是一个旅游景点啊。

这是从参观中得来的知识加上看《三国演义》的理解。

除了读神话小说,蒙蒙还读各种少儿百科全书,如《儿童百科全书》、《童话十万个为什么》、《走进科学世界》、《生命的世界》等。读成语词典,读了就来跟张世君斗智,用成语连词,所以,每天吃饭和散步的时候,就是蒙蒙和张世君斗智的时候,你一句我一句说成语,或者就是用百科知识来考张世君。外出参观、旅游、看展览回来,就查辞海,了解这些风景、古物的知识。比如,龙年的春节,张世君带女儿去天河公园玩,看了那里举办的古生物展览。女儿对陈列的贵州龙化石有疑问,回家就查《少年百科全书》,又查《辞海》,都没有查到。张世君也帮她查《中国大百科全书》光盘“生物学”卷,还是没有。她就开始写她的日记《疑问》了,电脑桌堆了一大堆她查的书,就好像她在做什么大学问似的。

课外书读多了,孩子就有了自己的比较,常常发表自己的看法。最早对不同作品的比较是看了《奥地利童话》之后,她发现和《格林童话》很相似。张世君只读过《格林童话》,给她买了《奥地利童话》,自己却没有读它。张世君听她讲得有理,表扬她肯动脑筋,又说,你可以把你说的这些写成阅读比较的日记嘛。这样,她写了《〈格林童话〉与〈奥地利童话〉比较》。

阅读课外书不仅对蒙蒙日记的用词用句有影响,而且对她的写作的表达方式也有影响。蒙蒙日记中的连载日记借鉴了《西游记》和《三国演义》等中国章回小说开端结尾的叙述方式。

例如,第一本书中的《万绿湖之旅》是10篇连载日记。

蒙蒙在其中的一篇日记《茂密丛林》的结尾写:

“要知下站到哪?玩得开心吗?请看下集:《攀登高峰》。”在《攀登高峰》开端写:“上集说到,我冲向了另一个码头,那儿是什么地方?哦,是另一座山,要开展什么活动呢?不用说了,你们也猜得到,那就意味着登山运动的开始。”

日记中那种口语化的表达方式是从《迷你探险丛书》学来的,使用括号里的话来补充说明句子,是从外国小说中学来的。比如:《满载而归》结尾写道:

车开了,我们要回家了。我舒舒服服地坐在“头等舱”,(导游已经留在本地,我坐在驾驶台前的位置,帮司机叔叔交公路的养路费。)一边享受喜悦,一边分享食品,比世代做皇帝的还要有福。太棒了,嘴里还嚼着口香糖。我们向广州市驶去!

我的故事讲完了,是的,故事就这样完美无缺的结束了。不过,下一个故事还在等着我们哩。它就是连续剧--《妈妈走后……》,如果你感兴趣的话,欢迎你下次再来“时光俱乐部”,这个俱乐部记载着我的回忆和故事。

蒙蒙最初模仿这些表达方式是出于好玩、兴趣,认为这是写日记的新发明,她称之为“连续剧”,模仿比较生硬。也就是说,她写的连载日记一定都要在开端结尾标明“请看下集……”和“上集说到……”。到后来,日记写多了,她的连载日记就没有开头结尾的这种套话了。比如第二本书中的游记《九寨沟之旅》写了30多篇,每篇都是独立的文章,连起来又是一个游记系列,比最初的连载日记成熟了。

5、以身作则,培养孩子的公德心

公德心和是非观,张世君把它们看做是一对孪生的姊妹品德。人生活在群体中,就得讲公德,有公德,不做污染公共环境的不道德的事情。但是不文明、不卫生、不讲公共道德的事情在公共场合不断发生。比如,随地吐痰,乱扔果皮纸屑,四处涂画,出口骂人,破坏公物,不守秩序,排队加塞,不冲公共卫生间等等。这样一个污染的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是十分不利。

尽管如此,张世君不放松对她的公德教育。

女儿有在公共娱乐场所吃雪糕、橘子什么的习惯,张世君每次都盯住她要把废纸、果皮丢在垃圾箱,培养她的好习惯。

每当看见别人在街上乱扔废弃物,张世君就指给女儿看,说:“你看这样好不好,都几十岁了,还乱扔,还不是小时候妈妈没有教好。我要你从小养成好习惯,不然你长大了,别人要骂我没教你。”

张世君以身作则,十分注意公德,张世君看见公共场合水龙头的水哗啦啦地流,就很心疼,不怕湿脚湿裤,也要去把它拧上。对教室的灯也是这样,总是要把它关了,才离开。记得还是张世君住大学集体宿舍的时候,一个女邻居,开着盥洗室的水龙头哗啦啦地流,她则坐在水龙头旁边看书。张世君听见水声,从宿舍出来看是怎么回事。看她坐在那里,也不关水。张世君很奇怪,就问她:“怎么不关水呢?”女邻居说是有意开的,水冲击的时候有一股凉气,可以纳凉。张世君一听,就忍不住说,“怎么可以这样纳凉呢,你这样要浪费多少水呀!”女邻居不好意思了,把水关了。张世君教育女儿也很注意方法,她从不强迫女儿做任何事,而是采用自己示范的方法或引导式的方法。每当看见哪里有水龙头在流水,张世君就示意女儿去关上。久而久之,孩子养成了在公共场合不乱吐乱扔的习惯,也养成了随手关水关灯的习惯。

张世君母亲生病的时候,在家里打了几十个吊针瓶子,张世君把它收集起来,准备卖掉。可是收破烂的不要葡萄糖针药瓶子,张世君觉得扔到垃圾里可惜,还得有环保意识。于是张世君带着女儿,一起把瓶子送到华侨医院去,让医院去回收处理吧。

这些事情看来都是小事,但是对孩子的素质教育和写好日记都是有帮助的。孩子能够更加明白事理,有环保意识,有公共道德,对社会上的不良现象,有更好的辨别能力和认识。蒙蒙有好几篇日记都是写环境污染的。比如,她游三峡,写了《母亲河的皮肤》,谈自己对环境污染的看法。

由此可见,张世君对女儿的公德教育起到了很好效果。

6、和孩子交流,家长一定要有耐心张世君认为:父母在和孩子交流的过程中,家长一定要有耐心。

女儿蒙蒙的一个同学的家长常说:“孩子回到家,不爱给我们讲学校发生的事,感到和孩子的沟通很困难,也不知道孩子在班上的表现怎样。”并且很惊奇地问张世君是怎么知道那么多蒙蒙班上发生的事情的。有记者到张世君家采访时,也把和孩子难以沟通的事对张世君提出。张世君感到家长和孩子难以沟通是一个普遍现象。但是,张世君和女儿蒙蒙的沟通很好,不存在难以沟通的事情。张世君认为,自己辅导孩子写日记,通过这个过程了解孩子的思想,和孩子交心交友,这个方法可以使孩子把你当成他的知心朋友,告诉你他的很多事情。

张世君要女儿把她准备写的日记事先讲给自己听,这就是在利用机会与她沟通。张世君才知道她在学校的表现,他们班上发生的事情,哪个同学打架了,哪个同学罚站了。今天学的什么课,校长对《还珠格格》发表了什么看法,同学们有些什么反映。张世君像听故事一样,知道了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及对事情的看法。而后张世君就对她说的事情谈自己的看法,肯定她的好见解,随时纠正孩子的一些偏差,帮助她分析一些她难以认识的问题。这样的交流,其实是一个培养理性的过程。

张世君认为,家长和孩子难以沟通,很大原因在于家长和孩子交流时缺乏耐性和热情,不爱听孩子叽叽喳喳说学校的事情。有的事情很小,小到他和哪个同学争位子,哪个同学又碰掉了他的书本呀,哪个同学又不理睬他了呀。这些小事,在大人看来简直就不是事,他还不停地给你说,大人自然就不耐烦了。要么说,你怎么这么小气,你就不可以大量一点吗?要么干脆一挥手,大人正忙着呢,写你的作业去吧!孩子有想跟你交流的愿望,被你浇了两三次冷水,以后他就不愿意给你讲了。不仅不讲小事,连你认为是大的事情也不给你讲了。这时,你感叹和孩子难以沟通了,而孩子却无动于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