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双赢学(青年人生指南)
3843000000006

第6章 双赢是现代人的发展智慧(3)

从这里,我们不是正可以看出,过分的贪图虚名,就必付出惨重的代价;所以,只有在得到东西的时候就已经十分满意,并且知道其界限,才可以身不受辱,不遭遇危险,而生命也必能得以久存。

《淮南子·人间训》中记载:从前一个名叫智伯的人,非常骄傲,在进攻范中行时,打败了范中行;又打败了韩国与魏国,并且分割了他们的土地。但是,智伯还是不满足,于是出兵攻打赵国。在与赵国作战的时候,韩国与魏国也乘机起兵攻打智伯,于晋阳城下打败了智伯。智伯身死,头颅被敌人做了饮酒的器皿,而自己的国家也被韩、魏、赵三国瓜分了,成为天下人的笑柄——而酿成此祸的根源,就在于智伯的不知足。

苏东城也有一首诗说:“蜗涎不满壳,聊足以自濡。升高不知疲,竟作粘壁枯。”蜗牛的壳虽然很小,但是它可以在这个小小的壳中活得很自在,而如果它不停顿地向高处爬,失去了它的安身立命之基,就有性命之虞了。豪奢无度的人,有再多的财富也会感到不够用,而那些虽然生活节俭、清贫但已经很满足的人,却一定会比那些豪奢无度的人生活得快乐。

人与人的社会为什么会不断地产生摩擦与矛盾?其中一个最为基本的因素,或者就是人永远不知道满足,有无限的欲望的缘故吧。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无论是合理的或不合理的愿望得到百分之百的实现。于是,不能实现,或者只实现了一半,则会产生不满,进而产生冲突,而争斗也在所难免——如果你给了我金银,何不把你手中剩下的那块玉也给了我?既然你已经让我担任办公室主任,何不把公司副经理的职务也让我兼任呢?如果这种欲望得不到满足,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就会产生,就会发生争执,平添许多烦恼。因为这些人即使身居于富豪之位,如此的贪恋不休,也不异于自愿沦为乞丐。

三、双赢的基本“游戏”规则

了解了双赢的六大文化基因密码,我们再来看一看双赢的基本“游戏”规则:

①赢在成败之间;②赢在福祸之间;③赢在名利之间;④赢在贫富之间。

这四大“游戏”规则将使我们知道怎样转败为胜,怎样化祸为福,怎样名利双收,怎样享贫纳富。引导我们从各个方面实现双赢人生。

1.赢在成败之间

体验成功的喜悦固然令每一个人心向神往,经历失败的痛苦也是每个人生活中的必然。那么,该如何才能赢在成与败之间呢?

一个人要想在现代社会中取得成功无疑取决于方方面面的因素,能力、机遇、个性、运气……一些研究成功现象的心理学家将个人品质中追求成功的最重要因素称作“情商”素质。情商是一种心灵力量,是一种性格涵养,是一种人格品质,包括了控制情绪、人际沟通、自我激励等等个人进入社会所必须具备的品质。情商高的人,才更可能成功,而成功以后,更需要良好的情商素质来正确地看待成功。

成功是对能力的一种肯定。但过去的成功,并不能代表现在,更不能预示将来。因而不应为过去的成功而沾沾自喜,甚至满足于已有的成功而不思进取,自高自大。如果初中是一路顺风、名列前茅,前入高中却不再继续努力,而是沉醉于过去的成功,其结果必然是失败。

“天生我财必有用。”即使我们现在没有成功,也并不意味着我们将来不会成功。生活中只有没有成功的人,从没有不能成功的人。重要的是努力,不断激励自己——激励是成功的灵魂。北京大学培养出的理学博士张筑生,在上小学时作文常名列前茅,可是算术成绩却很糟糕,曾经有一次不及格。他曾谈到:“当我走过补考的教室时,脸烧得像熟透的柿子,从那以后,我发愤而起……”正是这种自我激励和努力,使他成为一个理学博士。

不断的成功易使人产生骄傲和自满情绪,因而经历一些挫折和失败未尝不是好事。经历过风吹雨打的鲜花比在温室中的鲜花更有生命力,身处逆境时能学到在顺境中学不到的东西。“失败是成功之母”,愿意冒失败的风险并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的人,才能获得更多更好的成功机会。

生活中总有失败之时,不要把暂时的失败看得过重。当事情向坏的方向发展时,也不必给自己贴上“失败者”的标签,也不应因暂时的失败而痛苦、焦虑、灰心丧气。爱迪生发明电灯时,先后试验了7600多种材料,失败过8000多次,才获得成功。如果某次考试考砸了,某次比赛中失败了,并不能说明“我完了”、“我没有用”。失败和挫折,使我们能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能力和不足之处,并看到努力的方向。

失败者都不是因为摔倒而失败的,只是因为他们摔倒以后还消极地呆在地上才失败的。所以,在什么地方失败,就该在什么地方勇敢地站起来,做生活的强者。请记住:如果我们从失败中学到了什么,那我们实际上就没有失掉什么!

如此以来,我们成也是赢,败也是赢,岂不就实现了“双赢”了吗!

2.赢在福祸之间

在老子思想中一个最为著名的思想,就是“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而成语则以“塞翁失马,安知非福”最为著名。

韩非曾对老子的这句话做过解释:人如果怕招灾惹祸的话,心里就会怀有畏惧之心,心里有这种畏惧之心,在做事的时候,就会小心谨慎,品格与行为都趋向于端正,而且,随着这种品格与行为的成熟,人的思想也会随之而成熟,这样就会远离祸患,直至没有祸患的发生;没有祸患发生,就可以安居乐业,以尽天年,处于真理之中,凡事必能成功。

安居乐业,以尽天年,身的就会康泰而长寿;凡事必能成功,自然就会富有而高贵。康泰而长寿,富有而高贵,这就是“福”的意思,但是这种福却是从对祸患的恐惧之中产生的,所以说“祸兮,福之所倚”,以成其功也。

人有福就会富有而高贵,因此无论是吃饭,还是穿衣,就都要讲究完美。在讲求这些完美的同时,人的骄傲之心就会在不知不觉中生发出来。当一个人被骄傲之心占据时,他的行为就往往会出格,做一些坏事,这注定一个人已离身败名裂不远了。而它却是从有福之中产生的,所以说:“福兮,祸之所伏”。

从这一角度来看,在灾祸的里面,未必不隐藏着幸福;而在幸福之中,未必不隐含着祸患的根源,这种得失祸福的循环,让人难以捉摸,就像命运和人在开玩笑一样,只有掌握了它的规律,才能赢在福与祸之间,实现福与祸的双赢。

如果一个人能在平素生活中,时时感到被一种喜悦之情所充溢,则无疑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福分。《莱根谭》中有一语曰:“福不可邀,养喜神以为召福之本而已;祸不可避,去杀机以为远祸之方而已。”因为所谓的幸福是无法用人力去获得的。所以最好的方法莫过于保持愉快的心境,而把它当作人生之幸福的始基;同样,当所谓的灾祸袭来之际,人也是无法躲避开的,唯一的方法,就是在灾祸还没有到来之间,时时注意如何种下灾祸的种子。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就是能在平时,常常消除怨恨他人的念头,积怨既消,自然就会离灾祸较远了。

但是,如果相反的,是利益就行一步,是祸患就先退一步,而且在背后还经常讲人家的闲话,也许不但福得不到,而祸已先死了,以致于“双赢”变成了“双输”。

3.赢在名利之间

俗话说“雁过留声,人过留名”。谁也不想默默无闻地活一辈子,所谓人各有志,就是这个意思。自古以来,胸怀大志者多把求名、求利当作终生奋斗的两大目标。二者能得其一,对一般人来说已经终生无憾;若能尽遂人愿,二者兼得,更是幸运之至,名利双赢。

先说求名。客观地说,求名并非坏事。一个人有名誉感就有了进取的动力;有名誉感的人同时也有羞耻感,不想玷污自己的名声。但是,什么事都不能过于追求,只要过分追求,又不能一时获取,求名心太切,有时就容易产生邪念,走歪门。结果名誉没求来,反倒臭名远扬,遗臭万年。君子求善名,走善道,行善事。小人求虚名,弃君子之道,做小人勾当。古今中外,为求虚名不择手段,最终身败名裂的例子很多,确实发人深思;有的人已小有名气,还想名声大震,于是邪念膨胀,连原有的名气也遭人怀疑,更其可悲。

唐朝诗人宋之间,有一外甥叫刘希夷,很有才华,是一年轻有为的诗人。一日,希夷写了一首诗,曰《代白头吟》,到宋之问家中请舅舅指点。当希夷诵到“古人无复洛阳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时,宋情不自禁连连称好,忙问此诗可曾给他人看过,希夷告诉他刚刚写完,还不曾与人看。宋遂道:“你这诗中‘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二句,着实令人喜爱,若他人不曾看过,让与我吧。”希夷言道:“此二句乃我诗中之眼,若去之,全诗无味,万万不可。”晚上,宋之问睡不着觉,翻天覆去只是念这两句诗。心中暗想,此诗一面世,便是千古绝唱,名扬天下,一定要想法据为己有。于是起了歹意,拿手下人将希夷活活害死。后来,宋之问获罪,先被流放到钦州,又被皇上勒令自杀,天下文人闻之无不称快!刘禹锡说:“宋之问该死,这是天之报应。”

再说求利。名和利是一对孪生兄弟,相互追随,谁也离不开谁。但是现实中人有重名不重利者,自戏为散淡之人,人称清谦廉之士。有人重利不重名,讲究实惠,认为名誉好听不好吃,无用。有人追名逐利,什么也舍不得放下,总想名利双收。三种人三种人生观、名利观,哪个更高洁,更可取,不言而喻。实事求是地说,人生无利则无以生存,无以养身,不能养身则无法立业。所以不能简单地把求利之人都视为小人,这要看为谁谋利和以怎样的手段谋利,获利后又怎样对待和利用所获取的利。今天,获利多少常常成为一个人价值大小的衡量标准。一个企业不赢利,说得再动听,仍旧没什么好名声;一个企业领导,只会搞花架子,却无创利本事,不是好领导。在当今社会中,人人离不开钱,这是三岁儿童都知道的事。我们吃饭要用钱,穿衣要用钱,住房要用钱,读书上学要用钱,文化娱乐要用钱,活着办喜事要用钱,死了办丧事要用钱,甚至避尘修道的出家人出要用钱、几乎一切的一切都离不开钱。没有钱,活着寸步难行;没有钱,死无葬身之地。钱能给人们带来欢乐,使人们生活舒适安逸,免去饥寒交迫之苦;钱能给人带来自信,不必张口求人,使人们办事顺利。可见钱真是个好东西!当今,上至领导,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想赚钱,就连过去自诩清高的读书人,也都纷纷下海去经商去赚钱。因为没有钱,你写的著作只是废纸一堆,无法变成铅字;没有钱,你写的剧本无法搬上舞台,搬上银幕;没有钱,你的科研成果无法转化为经济效益。所以,以商养文,用经济手段办学,促进科技发展,成了知识分子自救的一种手段。谁还能对钱视而不见,无动于衷呢?

总之,我们求名世好,求利也罢,都必须用正常手段去谋取,切不可玩弄一些阴谋诡计,只有如此,我们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双赢。

4.赢在贫富之间

古人说:“君子之择,五世而斩”,意即是说,无论是官职有多大、财力有多雄厚,充其量不过能传三、五十年而已,在三、五十年之后,一般就会有很大的变化。“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正是对此富贵与贫贱之间的变易现象的描述。

穷困的人,总是为自己的生计问题而痛苦不堪;但是知道享受贫穷的人,却自由自在。据说日本大学生最新的倾向之一,就是热衷于“享受贫穷”。外国的我们且不谈,因为中国人的思想对此有着非常丰富的认识。

“享受贫穷”的含义,就是甘于寂寞、忍耐寂寞和享受这一份寂寞,之所以并不是在贬义上称之为“安贫”与寂寞,就在于它是因为不执著于世俗的一切,诸如财富、名誉、权力等等东西——有致富的能力却安于贫困,则是你用你自己人格的全部力量,经过艰苦的奋斗之后,才可能达到的境界。

人格的力量往往会使我们享受内心的固有财富,并使内心的财富焕发出来。这种“财富”因超越时代、社会而具有最高价值。领悟到这种妙处的中国的诗人谓之为“谁家无明月清风”。

这种本质接着了一种丰富的爱好自然和妙赏人生的艺术家态度——经由它对自然之感受,常能医疗一些心灵上的创伤,并使心灵的内在价值焕发出来;复由享受简单生活的训诫,而替吾人保持了圣洁的理想。“破褴衫里盛清风”,衣衫虽然破破烂烂,但是却能享受到自然所赐予的恩惠,这是一种多么美妙的境界啊!

于是,在中国古代,当大智大慧的人看破这一点时,就遁迹于山林之内,享受那清风朗月。当有钱的富人们将自己的小花园百般点缀时,却不知这些人却是将整个宇宙当作自己生命之欣赏的对象的。诗人济慈就宁愿长时间地守着一株花,看那花苞徐徐展瓣,而以为那真是人间无比的至乐!

而更为难得的,则是“衣衫褴缕而心似锦缎”,一个人能达到这样的境界,还有什么能使他破败呢?!所以明代的陈继儒以为:把自己的家门掩上,点起一炷香来,萧闲无事,就已经是拥有了一份难得的清福。如果能再得几本喜欢读的书,那就更为幸福。但是,领略不到这便是人生之幸福的人,心灵就会总被一些杂乱的想法所侵害。

因此,古人的教诲应该牢记:富贵是无情之物,你看他越重,它害你也就越大;而贫贱则是耐久之道,你待它愈好,它益你也就越多。

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尽心尽力地去做好,并且在做事中得到一种快乐与满足,这就是追求幸福的至道。

另外,经过自己的努力而积累的东西,无缘无故地送给别人,的确是让人一下子不能平静,但是如果尝试一下将这些多余的财物捐献给公益事业,让那些无力享受福祉的人也来分亨这样的福分,心中就会感到十分的坦然与充实。如果在关键的时刻向痛苦的人伸出援助之手,就会感到什么是真正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