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禅是最好的生活
3846000000003

第3章 生活中的智慧(2)

§§§25、是亦梦,非亦梦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晚年时深受禅宗的影响,他在镰仓故居的书房壁上悬挂着一幅,只有一个字“梦”的书法作品。据说是当时东本愿寺的住持所题赠。

将军德川家光苦于基督徒之乱,曾求教于泽庵禅师是否有不战而胜之道?泽庵回答:“世界是一个梦,只是人在梦中,不知是梦,以为真有这个世界。与人相争是梦中之争,醒来之后哪有敌人。把世界当成现实,也是因为在梦中而不知道是梦,所以胜则喜,败则悲。相争于看似真实的梦中,胜有何喜?败有何悲?梦中之争应该停止,去做一个无胜无败、无事的人吧!”

泽庵临终前,弟子请他写辞世偈(高僧入灭时,往往都为后人写下遗偈。特别是禅僧,习惯将自己开悟的境界和心境感受,作为辞世之语,留给后人),泽庵拿起笔来写了一个大字——梦。又在旁边以小字写道:“百年三万六千日,弥勒观音几是非,是亦梦,非亦梦,佛云应作如是观。”写完即逝。

在禅者看来人的一生如梦游一般,而我们的头脑是梦的工厂,意识的世界是虚拟的。

古时候,有一个叫庄周的人梦见自己是一只蝴蝶,在梦里他全然忘记了自己是庄周。梦中的一切都是那样的真实,蝴蝶能清楚地感觉到自己粉彩般的翅膀在微风中轻盈地扇动,飘飘然,自在而逍遥;梦中的一切还是那样的真实,青山绿野,蝴蝶能清晰地听到溪水流淌的声音;梦中的一切还是那样的真实,原野中各种不知名的野花恣意地绽放,青紫、柔粉,还有那雪样白……

清晨梦醒时,发现自己还是庄周,感到十分困惑:那只蝴蝶哪里去了?庄周能梦见自己是一只蝴蝶;反之亦然,会不会有一只蝴蝶也正在做梦,梦见自己是庄周,那么,不知真实的自己到底是庄周还是蝴蝶?据说这个问题困扰了庄周一生:自己到底是庄周呢,还是说一只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因为在庄周看来,醒是一种意境,梦是另一种意境,因为不论自己是庄周还是蝴蝶都是一种感觉,不是吗?那么,二者有何不同,何者是实,何者是虚?

我是谁?庄周到底是谁?据说庄周在临终的那一刻还在疑惑,他说,庄周死去之日,会不会是一只蝴蝶梦醒之时?

我还听说,庄周在弥留之际,喃喃自语:如果可以选择,自己宁愿是只逍遥自在的蝴蝶,也不愿是喧嚣尘世中的庄周。又传,庄周在人世间消失的那一瞬间,在他家后花园里,有一只翅膀潮湿而颜色鲜艳的蝴蝶正破茧而出。我也听说,这只蝴蝶也经常做梦自己是庄周。

禅语人生

禅宗绝不是虚无主义者,禅宗关心的是:那个做梦者到底是谁?谁在感觉说自己是那个庄周或是那只蝴蝶?那个隐身的感觉者才是真实的,不论是庄周或是那只蝴蝶都是幻觉。当那个不真实的庄周作为主角站在台前时,那个梦者、那个真实的人、那个真我就躲藏在幕后,成了隐形人。是谁在小鸟里面歌唱;是谁透过你的嘴巴说话;是谁躲在你的身体里面做梦。

§§§26、无位真人

一日,临济禅师上堂,对众人说:“赤肉团上有一无位真人,常从你们的面门出入。还没有看到他的,好生看,看!”

当时有一位学僧问道:“什么是无位真人?”

临济走下禅床,一把揪住那位学僧道:“快说,快说!”

学僧正要开口说什么,临济又一把将他推开,说:“无位真人是什么干屎橛!”

说完,走下法座,径直回方丈去了。

“无位真人”就是指人的自性本心,“赤肉团”指人的肉身,“无位”是指没有固定的时空位置,却无处不在。“好生看,看!”——是回光返照,凝视自己,是一种自省内证。临济这段话的意思是:在你们的肉体内,存在着超出时空的真实本性,它在你们的肉身里自由进出,如果你们还没找到它,那么就快去和它会合吧。

当临济揪住那位学僧道:“快说,快说!”时,是要他自己内证如来佛性;当僧人正要开口,临济又担心他陷在僵化的概念中,受到情识污染,落入分别意识,不识本心,所以又一把将他推开,随说随扫,将概念化的“无位真人”等同于“干屎橛”。

“无位真人”和禅宗常说的“本来面目”同属一个概念。

禅语人生

临济是这样来描述内在的、真我的、自由的“无位真人”——“你认识她吗?她是那样的活生生,却又是无形、无相的。合抱她却不聚拢;拨开她却不散发。你要是起心求证她,她反而离远;你要是不去刻意追寻她,她就明明白白呈现在你的眼前。她真像是凌波的仙女,迷离恍惚,若即若离,但美妙通灵的声音,却萦绕在你的耳际。”

§§§27、本来面目

智闲禅师原本是百丈禅师门下的弟子,百丈圆寂后,又跟着师兄灵佑禅师继续参学。智闲虽然博通经典,可就是一直没有契悟禅道。

一天,灵佑对他说:“听说你一向博学多闻,问一答十,问十答百。现在我问你,父母未生你之前,哪个是你的本来面目?”

这一问,智闲茫然不知所措,回去翻遍了所有经书,也找不到答案,再回来请求灵佑禅师说:“和尚慈悲,请您点化我,什么是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

灵佑禅师拒绝说:“我不能告诉你,因为就算我告诉你答案,那仍然是我的东西,这事终须你自己参透。我告诉了你,你将来会后悔的,甚至会埋怨我的。”

智闲百般无奈,把自己所有的佛经烧毁,哭泣着辞别了灵佑禅师,说:“我这一辈子再也不学佛法了,以后只做个心中无事的吃饭僧。”

从此他到处云游,最后,他来到南阳自崖山,自耕自种维持生活。

有一天,他在田园除草,锄头碰到瓦砾,他顺便将瓦砾拾起来,并随手扔出去,正好打在田边的竹子上,只听“咯当”清脆的一声响,顿然身心脱落,当下大彻大悟。

他回去沐浴焚香,遥拜灵佑禅师说:“和尚您实在大慈悲了,假如当初您给我说破,我哪里会有今日的喜悦!”并作偈曰:

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

动容扬古道,不堕悄然机。

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

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

我们生活在一个复杂的社会里,每一个人都戴着面具生活。你是你自己吗?在孩子面前我们是父亲;在父亲面前我们是儿子;在妻子面前我们是丈夫;在老师面前我们是学生;在同事面前我们是朋友;在对手面前我们是敌人。在不同的场合我们戴不同的面具,甚至于一天的时间里,我们也不断地变脸——喜、怒、哀、乐。我们和虚假面具产生认同——虚假的自我,我们已经习惯于虚假的自己了。而面具下那张真实的脸被忘记了,我们的本来面目、我们的真实本性迷失了。

每一个人的悟道情景都不相同,古代有一个灵云禅师,见到桃花怒放而开悟的,虚云禅师则是在接热开水之际,因茶杯落地而觉虚空粉碎,大地平沉。

也有一位禅师经过多年的修行还没有见性,一天清晨,在起床的时候,不小心鼻头撞到了门框上,因为突如其来的剧痛,使他不觉失声大叫说:“哇,原来鼻子是向下长的!”当下,他开悟了。尼姑千代野是在一个满月的夜晚,在提水的路上开悟的……什么时候认识到你的本来面目,你就开悟了。

禅语人生

自心自内证,开悟是禅的最终目的,而这是一种内在的体验,它是相当私人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所以“什么是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这个问题,灵佑禅师无法告诉智闲禅师。

§§§28、爱的教育

在仙崖禅师的禅院中,有一个贪玩的学僧,他耐不住寺院的寂寞,常常在傍晚时分偷偷溜到后院高墙下,架起一张高脚凳,翻墙出去玩耍。仙崖禅师发现后,没有惊动任何人。

一次,学僧又翻墙出去了,仙崖禅师随后将凳子搬到一边,自己坐在墙下,等那学僧归来。夜深人静,学僧兴尽归来,不知墙下的凳子已被搬走,从墙上翻下时,感觉到脚下的凳子变软了,下来一看,原来是踩在仙崖禅师肩上,顿时吓得魂飞魄散,跪在地上不敢言语。仙崖禅师把他拉起,并安慰道:“夜深露重,小心着凉,快回禅房休息吧!”

学僧回房之后,心中忐忑不安,夜不能寐,担心禅师会当着所有学僧的面惩处自己。但事情一天天过去,禅师从来不提此事,更无他人知晓。学僧深感惭愧,从此再也没有私自外出,而是潜心修行,终成一代名僧。

宽容待人,宽容对事,这需要具备相当的素质和品德,没有爱,就没有宽容。没有爱的教育是空洞的,教育的方式有很多种,爱是唯一正确的,它是一切方法的基础。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犯了错误的人以沉默的宽容态度待之,是无声胜有声的最好的教育方式。有时,人们在对待孩子的方式上还不如马戏团的驯兽师。记住,错不在孩子,而在他的父母、家庭、他的社会;同样,你要是出现错误的事,别责怪周围的人,首先拿自己开刀。

驯兽师有着滴水穿石的耐心,遵守“循序渐进”的法则,他们奖赏正确的行为,而不去理会错误的行为,他们总能给动物最积极的暗示和肯定。你当然不可能要求一只狒狒可以一下子学会打空翻;你也不可能一下子教会一只猴子穿衣服。毕竟,老是责备是不能让一只海狮学会用鼻尖顶球的。每当海豚犯了什么错误,训练员也不会作出任何反应,这是因为,任何反应,不管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都会激化一个行为。如果一个行为得不到反应,它通常会自然而然地消失。

禅语人生

驯兽师的格言:“错不在动物。”每当训练达不到期望的目的时,他们不会埋怨动物,而会自我思索仔细分析自己的行为,思考新的策略,不会对动物造成负面的刺激。人类的孩子也应该这样被关爱、被耐心地对待。

§§§29、唯一要留下的人

盘圭禅师在一次静休会中,人群里突然起了骚动,一个弟子偷东西被当场抓到,下面吵吵嚷嚷。

“又抓到你偷钱了!这是你多次偷钱的又一次……”

“这次总算抓到你偷钱了吧,这次你怎么说也逃脱不了了吧!”

“真是可恶,居然在道场里偷钱!亏得你还是个出家人!”

“他败坏我们出家人的名誉,开除他!”

面对义愤填膺的徒弟们,盘圭禅师说:“原谅他吧!”

众僧愤怒地说:“不行,他已经偷了很多次了,这次怎么说也不能原谅,如果这次你不把这个贼开除的话,我们就集体离开这个地方!”

看着一双双愤怒的眼睛,看着难堪地蜷缩在那儿的偷窃和尚,盘圭禅师说:“你们深明大义,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受人尊敬,你们如果离开我,你们都能够很好地生活着。而这个人呢,是和非都分不清,连自己应该向哪儿去也不知道,他不知道应该怎样生活。这样的人,我不要,又有谁会接受他呢?把他开除,就是把他推到黑暗的深渊!他会再也见不到亮光!他会因偷盗被人抓去坐牢!他会因偷盗被人家打死!这个人需要亮光,我要把他留在我这里,留在我的道场里,直到他看到光明为止。即使你们都离开,我也要留下这个人!”

听了这些话,那个弟子跪在地上,痛哭流涕,而他的内心也在发生巨变,他的黑暗在消失……

试想,倘若盘圭禅师把贼徒弟赶出寺庙,寺庙是清静了,而一个人却无可挽回地掉下悬崖,从此,江湖上多了一个浪子,社会少了一分安宁。

禅宗认为,芸芸众生本具如来佛性,再恶毒的人,他的内在本质都是完美的,只因妄念贪婪导致心镜蒙尘从而迷失自己。

禅语人生

所以,没有什么错误是不可以原谅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犯错是俗人常事,能宽恕却是一种超凡脱俗。

§§§30、看脚下

在日本的一个禅寺,大门旁写着“看脚下”的告示牌,牌子还有秀朗的书法说明:“进屋前,请脱下鞋子摆放整齐,同时也将你的心放好,请谨慎注意脚下的步伐。”游客对于这样入微的体贴,感激之余心生佩服。

其实,“看脚下”源引于一个中国禅宗故事:

宋代的法演禅师和佛果、佛眼、佛槛三位弟子在寺外的一座亭中辩论禅法,不知不觉中已夜幕降临,几人起身,准备回寺院休息。

此时,正值深秋,寒意逼人,弟子们忍不住裹紧了袈裟。归途中,灯火被一阵冷风吹灭,黑暗中,法演禅师不失时机地追问弟子们此刻的心境。

话音刚落,弟子佛眼说道:“铁蛇横古路。”

弟子佛槛答道:“彩风舞丹宵。”

轮到弟子佛果了,佛果只是低头默默地走路,没作声。

法演把头转向佛果问道:“灯灭了,怎么办?”

佛果指着路面答道:“看脚下。”

法演禅师这才点头叹道:“将来能够胜过我的,只有佛果了。”

“铁蛇横古路。”——意译:我的内心已无分别意识,不论是光明或是黑暗,我的本性岿然不动,以不变应万变。

“彩凤舞丹霄。”——意译:灯灭了,但我的内心清澈明晰,就像是有着七彩羽毛的凤凰在布满红霞的天空欢舞。而佛果并没有唇枪舌剑的玄机妙语,灯火灭了,眼下最重要只有一件事情:看脚下。

有人问一位著名指挥家的女儿:在你父亲的一生中,让他感到最荣耀和最伟大的事情是什么?女儿回答:在我父亲眼里,没有最荣耀和最伟大的事情,无论他是在指挥一个乐队还是在剥开一个橘子,眼前正在做的就是最重要的事业。

禅语人生

在人生道路上,不论你对未来多么憧憬,不论你现在遭遇怎样的艰难挫折,我们只能踏踏实实地走好脚下的这一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步步照顾当下,才能走好人生路上的每一步。

§§§31、不期明日

千宗旦是日本茶圣千利休之孙,他新建了一间清寂的茶室,并请他一向尊敬的老师,紫野大德寺的清岩禅师来命名。

到了茶室命名之日,千宗旦因临时有急事必须出去一趟,临走时写了一张纸条说:“抱歉,有急事,请明日相见。”嘱咐弟子代转后就走了。清岩来后,见千宗旦不在,便留下一封信即离去,信内只有八个字:懈怠比丘,不期明日。

千宗旦看后,马上赶到大德寺去拜访清岩,并以谢罪的心情写了一首诗:念念今日过今日,明日是明日。

结果这个茶室就因此命名为“今日庵”。这个茶室至今仍保存在京都的千家。而千宗旦也因此自号为“今日庵”。

禅的全部要义:活在当下。当我们留恋过去或梦想将来的时候,就会错失当下的风景。

当下是我们生命的全部,我们所能拥有的只有今日。当下的一刻,稍纵即逝,我们应及时把握倍加珍惜的也只有今天。我们唯一可以把握的也只有今天。

禅语人生

实实在在地踏出每一步,步步踏到实处。有什么比脚下的土地更实在呢?我们只有一个时间——现在、此时此刻;我们只有一个空间——脚下。当一切变成黑暗,后面的来路,与前面的去路,都看不见,如同前世与来生,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握现在、把握今生。

§§§32、洗钵去

唐代时,有参学禅法的僧人不远千里,来到河北赵州观音院(今柏林禅寺)。早饭后,他来到赵州禅师身前,向他请教:“禅师,我刚刚开始寺院生活,请您指导我什么是禅?”

赵州问:“你吃粥了吗?”

僧人答:“吃粥了。”

赵州说:“那就洗钵去吧!”

在赵州禅师话语之中,这位僧人有所省悟。

你吃粥了吗?吃粥了。那就洗钵去吧!

生活就是修行,还有什么比吃饭更重要呢?离开现实的生活来参悟佛法,犹如缘木求鱼。肚子吃不饱,你体内的佛就要挨饿,这是最实在的,毕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吃粥后,我们当然也要记得洗钵去,这也是实实在在的。

赵州的“洗钵去”,指示参禅者要用心体会禅法的奥妙处,必须不离日常生活。这些日常的吃饭洗碗,与禅宗的精神没有丝毫的背离。

禅语人生

离开生活谈禅,等于痴人说梦。吃饭、洗碗不再是例行公事,用感恩的心吃饭,礼佛的虔诚洗碗。每一个时刻都是神圣的,感受指间的水流、碗的洁净过程,而心一尘不染,还有什么比洗碗更好、更实在的修行。

§§§33、求人不如求己

佛印禅师与苏东坡同游灵隐寺,来到观音菩萨的像前,佛印禅师合掌礼拜。

忽然,苏东坡问了一个问题:“人人皆念观世音菩萨,为何他的手上也和我们一样,挂着一串念珠?观世音菩萨念谁?”

佛印禅师:“念观世音菩萨。”

苏东坡:“为何亦念观世音菩萨?”

佛印禅师:“他比我们更清楚,求人不如求己。”

有一位仁兄笃信佛,只要闲着就不分昼夜,整天念观世音菩萨。但他的人生并不顺利,生意亏本,穷困潦倒,孩子体弱妻多病。尽管如此,他还是一心向佛,他相信善有善报,但此后的日子也还是不尽如人意,最后他自己也因劳累而一病不起,过早地离开人世。

据说,到了阴间,他不解地问观世音菩萨:为什么有的人作恶行,却享尽荣华富贵,自己虔诚念佛,却落到这般下场。只见观世音菩萨阴沉着脸,愤愤地说:你烦不烦,日日念、夜夜念,头都被你念肿起来了!

“念佛一句,漱口三天”,禅宗认为修行必须亲历亲为,自心自内证,谁也帮不上忙,唯有对自己负责,通过自己的努力才是正道。

禅语人生

迷者口念,智者心行;迷人念佛求神,悟人自净其心。“迷自渐劝,悟人顿修”,是说没有领悟自心本有佛性的人,应当循序渐进,而一旦体悟自性,便可顿修成佛。

§§§34、竹画的颜色

有人请一位擅长国画的禅师画一幅以竹林为内容的风景图,完成之后,画境神韵天成,独具匠心。求画者完全被禅师精妙的技法所折服,他还边走边看。然而,这位禅师用的却是红色颜料,画面上整个竹林都是红色的。求画者立即跑到禅师住处,说道:“师父,我对你的画工非常满意,只是你用错了颜色,你把竹子画成了红色。”

禅师答道:“那么你认为,竹子应该画成什么颜色呢?”

来者肯定地回答:“当然是黑色!”

禅师反问道:“请问自然界有黑色的竹子吗?”

来者肯定地答道:“没有。”

禅师又问道:“那么,你听到画里风吹竹林的声音吗?”

一直以来,我们的头脑被各种世俗的观念所误导,由于先入为主的执著,以致我们无法站在客观角度去思索问题,我们总是被过去的经验所制约,而一开始我们的出发点就是错误的。我们总是容易发现别人的错误,往往我们很难觉察到自己的过失。

每个人都站在自己的立场看问题,态度自然就不客观,但我们总是自以为是,所以这个社会一直喋喋不休地争吵着。总有那么多的会议要开,总有那么多的问题要讨论,这个世界并不安宁。

我们一直坚持的、深信不疑的理念往往是错误的,但我们一直都在某种既定的模式下思考着,而这个模式就变成了意识形态和权威。

禅语人生

我们的头脑会有很多不真实的声音,它使我们的生活变成混乱。我们的人生是由很多混乱的梦组成的,包括夜里的梦,也包括白日梦。梦是头脑的杰作,梦是不真实的,而禅是一把慧剑,它砍断了梦的根。

§§§35、抱着女人

坦山是日本明治时代的禅宗学者。在帝国大学教授哲学的他平日从不遵守戒规,喝酒吃肉,百无禁忌,任性自在,逍遥过日。

某日,天降大雨,坦山与另一位道友前往某地,走在一条因雨而泥泞不堪的小路上。他们在小路的拐弯处遇见一位年轻貌美的女子,因为身着华美的绸布衣裳,系着丝质的衣带而无法跨过那条泥泞不平的小路。

“来吧!”坦山说着,就把那位女子抱过了小路。过后坦山和道友继续赶路,直到天黑挂单寄宿时,一直闷声不响的道友终于按捺不住地对坦山说:“出家人不近女色,白天你的行为实在不够自重自爱,为什么要那么做呢?”

“什么?那个是女人吗?”坦山惊异地说,“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还一直抱着!”

那个是女人吗?境由心生,一切都是内心的投射。有色心,这位道友看到的当然是女人;无色意,坦山禅师看到的只是个需要帮助的普通人。

在一些阿拉伯国家,至今仍保留着这样的传统,严格要求妇女头上必须戴着一块黑色的面纱,并且身上要穿一件黑色长袍,包裹得严严实实的,仅在面纱上留个窟窿看路,绝不能与外人,特别是陌生男人讲话。这当然有宗教和习俗的因素,我的问题是难道男人不需要尊重和保护吗?男人为什么不戴头巾?道理很简单,这个社会是男权社会,由男人说了算。最重要的是,虚伪的教义限制了妇女们的身心自由。

禅语人生

假设这个社会没有男人,那么,这些妇女有必要戴面纱吗?既然造物主把美丽赋予了女人,我们为什么不能像欣赏玫瑰那样去欣赏女人,难道我们也要把公园里美丽的花儿用纱帽罩上?

§§§36、自己迷惑自己

有个和尚问药山禅师:“怎么才能不被各种外部环境所迷惑?”药山禅师说:“外部环境与你何干?它怎么能妨碍你?”这位和尚说:“这正是我弄不懂的地方啊!”药山禅师说:“原来,还是你自己迷惑了自己!”

人所有的烦恼都是自找的,因为真正困惑我们的是我们自己的内心,它是我们困惑、苦恼的根源。执著、妄念,是一切烦恼的根源;心净是净,放下便是自在。

禅语人生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们是为了快乐而来的,没有一个人为生气而来。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享受生命的过程,而不是去在乎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