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魅力口才的七项修炼
3846300000013

第13章 魅力口才的第七项修炼:借他山之石,成己说话之道

§§§第30章 经典说话实录,开拓大脑思维

顺水推舟,出其不意

顺水推舟是在论敌的攻势面前,把握其意图和要害,表面上因势顺从,实际上是借敌力为我力,引诱对方孤军深入,然后,出其不意地杀回马枪,使对方冷不丁受到当头棒喝而晕头转向,失去招架之力。

文化大革命期间,某农场召开批斗大会,批斗一位打了自己妻子的小学教师。

台下的群众都知道那位教师的妻子与造反派头头有不正当的男女关系,但大家敢怒而不敢言。教师的妻子第一个上台,声泪俱下地控诉说:

“他不把我当人看,把我当成他的私有财产。”

这时一位下放的知识分子突然跃身上台,顺着那位教师妻子的话发言说:

“你也是个读书人,是人民教师,怎么能把你的老婆当成私有财产?你的错误是严重的,必须彻底认罪……”

造反派头头听了频频点头,教师的妻子也露出了洋洋得意的笑容。这时,那位知识分子又突然提高嗓门接着说:“我警告你,今后一定要把你的老婆当成公有财产,否则,只有死路一条!”在台下的一阵哄笑声中,造反派头头和他的姘妇脸上一阵红、一阵白,久久说不出一句话来。

出其不意是说辩论中的一方根据需要突然改变自己的观点和立场,或是承认对方的论点,而得出利于己方的结论,从而使对方感到不知所措的答辩技巧。

在菲律宾的总统竞选中,总统马科斯攻击阿基诺夫人“没有经验,不懂政治”。对此,阿基诺夫人并不讳言自己是家庭主妇,也承认对政治问题不甚了解。但是,承认这一切并不可怕,可以理解。她接着反守为攻地提出:

“对政治我虽然是外行,但作为围锅台转的家庭主妇,我精通日常经济。”

她的这一句话,一下子把矛头对准了执政党的要害之处。在当时的菲律宾,工厂的开工率仅为49%,占人口总数60%的人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状态。物价暴涨、民怨鼎沸、政局动荡不安,加剧了经济的进一步恶化,维系民众生存的“日常经济”更是糟糕透顶。阿基诺夫人以菲律宾经济状况的事实为依据,阐明自己的观点,对马科斯进行直接反驳,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对方问题的症结所在,赢得了选民的支持。

大智若愚,动之以情

大智若愚是指表面看来所答之言在逻辑上明显有误,显得愚笨而“弱智”,实际上是机敏地避过对方挑衅的锋芒,另辟蹊径,借题发挥,作出十分犀利的反击。

俄国大诗人普希金年轻时,有一天在彼得堡参加一个公爵的家庭舞会。

他邀请一位小姐跳舞,这位小姐傲慢地说:“我不能和小孩子一起跳舞!”

遭到无礼拒绝的普希金灵机一动,微笑着说:“对不起,亲爱的小姐,我不知道您正怀着孩子。”说完,他很有礼貌地鞠了一躬后离开了她。

那位高傲的小姐在众目睽睽之下无言以对,满脸绯红。

如果说,这位小姐拒绝普希金的邀请是傲慢的话,那么在大庭广众之中故意把一位年轻人称为“小孩子”,就有点侮辱的味道了。

对此,普希金回击得很巧妙:他抓住对方话语中的要害之词——“孩子”,先佯装不知道小姐所说的“小孩子”所指是自己,却故意把小姐说的“我不能和小孩子一起跳舞”,“傻乎乎”地理解为“不能和腹中怀着的孩子一起跳舞”,从而彬彬有礼地为自己不了解这一点而道歉。

本来足智多谋,却装作很愚蠢,即智而示之以愚,能而示之以弱,借此蒙骗对手,争取主动,最后取得论辩的胜利,这种方法可称为“大智若愚术”。

它是一种曲线型思维的产物,即以愚的形式表达智的内容,通过“先抑”来显示语言的“蠢相”,再通过“后扬”来达到舌战的胜利,因此,这种以愚而显智的做法是一种真正的大智。

凡是运用大智若愚术而取得论辩胜利的说话高手,大多表现出一种更冷静的思考,更坚强的忍耐,更高超的语言艺术。

有一个小孩,因家里贫困只能靠捡破烂维持生计,周围的人常常喜欢捉弄他,经常把一枚五分和一枚一角的硬币扔在他面前,让他任意捡一个,小孩总是捡五分的硬币。

有一天,一个妇女问他:“为什么你不捡一角的?难道你不知道哪个比较值钱吗?”

“我当然知道,”小孩慢条斯理地说,“不过如果我拿了那枚一角的,恐怕再也没人有兴趣扔钱给我了。”

好一个大智若愚的小孩!他只捡五分的硬币似乎表现了他的“愚”,但他让身旁的人继续有兴趣扔钱给他,则显示了他的“智”,所以这个小孩的机智和聪明值得人们钦佩。

最动人语言的巧妙运用需要智慧,这种智慧的体现需要技巧又不仅仅依靠技巧,因为智慧语言还有一种无技巧的较高境界,就是以情感人。

一位30多岁的妇女在下岗一年多之后,好不容易找到一份在某高级珠宝店当售货员的工作。春节前的一天,店里来了一位土里土气的年轻男子,他衣衫破旧,一脸的悲哀、狐疑,不时用不可企及的目光,盯着那些高级首饰。

因为来了一通电话,妇人在接听电话时,一不小心把装戒指的碟子碰翻,六枚精美绝伦的金戒指落到地上,她慌忙捡起其中的五枚,但第六枚怎么也找不着了。

这时,她看到那男子正向门口走去,顿时她明白了戒指在哪儿。

当男子即将走出自动门时,妇人柔声叫道:“对不起,先生!”

男子转过身来,两人相视无言,足足有一分钟。

“什么事?”他问,脸上的肌肉在抽搐。

“先生,我下岗一年多了,上个星期才找到这份工作。现在找份工作真不简单,是不是?”妇人神色黯然地说。

男子长久地注视着她,终于,一丝腼腆的微笑浮现在他脸上。“是的,真是这样。”他回答,“但我觉得你在这里会做得很好。”

说完,他向前一步,把手伸给她:“让我握握你的手,表示我真诚的祝福好吗?”然后,他转过身,慢慢走向门口。

妇人目送着他的身影消失在门外,转身走向柜台,把手中握着的第六枚戒指放回了原处。

这里,不用批评,不用苛责,更不用咆哮,那位妇人就成功地收回了男子偷拾的第六枚戒指。奥妙何在?无疑,妇人神色黯然的绕指柔言产生了撼人心魂的作用。“情”,在此处胜过了任何技巧。

从某种意义上说,善用情感来凝铸语言,是一种最高境界的智慧。

随机套用,化怒为笑

随机套用法是指预先熟练地掌握一些与本人工作生活有关的说话范例,然后加以灵活的套用,最好能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特点即兴加以发挥。

随机套用法是先有了故事,然后再创造一个话头,使二者天衣无缝地结合。在这里,最重要的是提高自己套用和自由转换这些范例的能力。套用的唯一要求是天衣无缝。

惠子做了梁惠王的宰相,庄子去看他。有人得到消息后,赶紧跑到惠子那里打小报告:“庄子表面上是来看你,实际上是想夺你的位子。”

惠子非常害怕,在国都搜了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向惠子说了一则故事:“南方有一种鸟叫,这鸟从南海飞到北海,一路上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吃,非甘泉不饮。有一天它飞过一只猫头鹰的头上,那只猫头鹰正在吃腐烂的老鼠。猫头鹰唯恐抢去它的老鼠,便仰头“嘎”地大叫一声。

庄子说到这儿,笑嘻嘻地问惠子:“那么现在你也想‘嘎’我一声吗?”

庄子不仅善于灵活套用,而且善于大加发挥,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化怒为笑就是在特殊情况下,抓住时机把愤怒转化为幽默。不管多激愤的言行,只要把它夸张到非常荒诞的程度,愤怒的情绪就能缓和。

有一天,李老头在自家街口儿买了一条围巾往回走,碰到邻居的一位女孩,她也买了一条,并高兴地对李老头说,她今天只花了10元,就买到了一条漂亮的围巾。

李老头一听,顿生怒火,转身去找那摆摊的小青年。

“喂,你刚才卖给女孩子才10元,而卖给我是20块钱,你这是什么道理?”

“因为她是我的亲戚,老头子,你知道吗?”

老头子一听,二话不说,拿了一条围巾就走。

小青年紧逼上前:“你怎么不付钱就走?”

“因为咱们是亲戚,我是那女孩的爸爸呀!”

“啊……”

小青年的话是想气李老头,李老头同样也攀亲。由于都是假亲戚,以假对假就产生了一种荒诞,这样荒诞到极点上,可笑的特点就淹没了令人恼火的特点。

从愤怒转向诙谐是很困难的,如果荒诞达不到极端,是不能令人在怒火中烧之余笑出声来的。

有一次,阿凡提与一个书生外出赶考,住在一家客店。因忙于赶路,清晨两人就梳洗起来。可是店里只有一把梳子和一面镜子。书生嫌阿凡提脏,便有意戏弄道:

“梳子你先用左边,我后用右边。”

阿凡提一听很生气,瞅了瞅镜子,遂道:“那这面镜子你先用后面,我再用前面吧!”

书生听后无言以对,自愧不如。

在人际交往中,要使对方化怒为笑不是简单的事,并非只要你荒诞一下,对方的情绪就会轻易转变了,这还得有其他的条件配合才成。

含蓄表达,简洁明晰

说话含蓄,是一种艺术。常言说:“言已尽意无穷,含义尽在不言中”。含蓄表达法是把重要的、该说的部分故意隐藏起来,或者说得不明显,却又能让人家明白自己的意思。

在现实生活中,这种运用含蓄表达技巧的例子,经常见到。

有一家理发店,门前贴着一副对联:“磨刀以待,问天下头颅几许;及锋而试,看老人手段如何!”这副直来直去的对联,磨刀霍霍锋芒毕露,令人胆寒,吓跑了不少顾客。

而另一家理发店的对联则含蓄幽默:“相逢尽是弹冠客,此去应无搔首人。”上联取“弹冠相庆”的典故,含有准备做官之意,又合理发人进门脱帽弹冠之情形,下联意即人人中意,心情舒畅。两家理发店相比,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要做到语言上的沟通,简洁明晰法则是一个重要的说话技巧。

古语云:“言不在多,达意而灵。”要语不烦,字字珠玑,简练有力,自然能使人感兴趣;冗词赘语,唠唠叨叨,不得要领,怎不令人生厌?有人说“惜墨如金”是指写文章而言,其实,不少演讲大师都是惜言如金的。

“善辩者寡言”。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演说只有1260字,列宁在马克思、恩格斯纪念碑揭墓典礼上的讲话只有552字,罗斯福的总统就职演说仅仅有985个字,最短的总统就职演说是1793年华盛顿的演说,仅135个字。

林肯著名的葛底斯堡演说只有200多字,他的演讲重点突出,一气呵成,从上台到下台还不到3分钟,却赢得了15000名听众历久不息的掌声,并轰动了全国。

1984年7月17日,37岁的法国新总理洛朗·法比尤斯发表的演说,更是短得出奇。他的演讲词只有两句:“新政府的任务是国家现代化,团结法国人民。为此要求大家保持平静和表现出决心,谢谢大家。”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大大加快,演讲当然也就要求语言简洁明晰。

简洁明晰并不是信口开河,它恰恰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只有这样,演讲和交谈才有深度,才能打动人们的心。

有人曾问美国第二十八任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准备一份十分钟的讲稿,得花多少时间?”他答:“两个星期。”又问:“准备一小时讲稿?”他答:“一个星期。”“如果两个小时讲稿呢?”他回答说:“不用准备,马上就可以讲。”

当然,在实际运用简洁明晰法时要注意,简洁也是很有限度的,并不是一味求简。一味求简有可能弄巧成拙,反而会产生许多误会。

机智游戏,童心稚语

机智游戏法主要是诉诸理性智慧和感官的情感结合,由于能产生许多特殊的意外,从而产生趣味性。机智游戏法不在于反应客观的理性之趣,而在于主观的情感自由之趣,从而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由于机智游戏是智慧和情趣相结合的产物,人们在社交活动中能发挥出来,就会为人所欣赏,引起共鸣。

某市召开摄影工作会议。到会的几十名代表中,女代表只有三人,于是便成为大会瞩目的对象。

会议结束时,有人提议请三位女士表演一个即兴节目,全场顿时响起热烈的掌声和欢笑声。

三位女士悄悄地商议了一会,不慌不忙地站起来说:“要我们表演节目可以,但是大家也要答应我们一个要求。”

“什么要求?”

“这是一种有趣的游戏,很简单,就是我们数一、二、三,大家就把手举起来。答应这个条件我们就表演。”

男代表们一想这有什么关系,便异口同声地说:“可以,可以。”

三位女士便一起数一、二、三!顿时,全场的代表都把手举了起来。

三位女士便说:“现在准备好了,记者先生,请你快来拍照。”

摄影记者不解地问:“拍什么哇?”

“拍一张《看谁的手最干净》。”

三位女士的机智,不在于游戏形式本身有什么高明之处,而在那个丝毫不为人察觉的圈套的巧妙。开始大家真认为三位女士要表演一个正儿八经的节目,因此心甘情愿地“上当”,使固有模式化的心理期待落了空,幽默感顿时产生。

可见机智游戏法是通过机智变换成情趣,游戏的目的是为创造幽默服务,让人感到你既有高超的机智,又有令人愉快的幽默感。因此,机智游戏幽默应是情趣胜于理趣。

机智游戏法,可以有攻击性也可以有其目的性。

一个旅行者骑马赶路,途中遇上了一场大雨。当他赶到一家小旅店时,浑身已经湿透了。但旅店里挤满了人,他无法走到火炉前。于是他对老板说:

“拿点鱼去喂喂我的马。”

老板很奇怪:“马不吃鱼呀。”

这人说:“你去喂就行了。”

老板只得拿鱼去喂马,旅店里的人也都跟着前去看热闹,这人便坐到火炉边开始烤火。

旅行者这种高超的骗术,也可以说是巧妙地应用了机智游戏法。虽然众人受了骗,感觉到受了攻击,但由于他的幽默感,众人反而感到自己的愚蠢可笑。“喂马吃鱼”本是十分荒谬的事,而大家出于将信将疑,都想看个究竟,哪知这是一个圈套,等到感觉受骗时,也就趣味顿生,为之一笑了。

童心稚语法,即孩子们由于天真而产生的语言效果,他们以坦诚待人,毫不掩盖地道出真相,使人感到轻松愉快。有的成年人也保持童贞之心,模仿孩子们那种幽默思维,同样会产生很强的幽默效果。

军军重重地跌了一跤,满身泥泞地回到家里。

“你这个淘气鬼!”他母亲惊叫道,“你怎么搞的,穿着这么好的裤子摔跤了!”

“原谅我,妈妈,”军军哽咽道,“我跌跤的时候,来不及把裤子脱下来!”

这是小孩的稚语,幽默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20世纪30年代,作家郁达夫有一次请一位在军政界做事的朋友到饭馆吃饭。吃完饭付账时,他把鞋子一脱,从鞋底抽出一沓钞票交给服务员。

朋友很诧异,问道:“你怎么把钱藏在鞋子里?”

郁达夫笑笑,指着手里的钞票说:“这东西过去一直压迫我,我现在也要压迫它。”

这可真是标准的孩子气的举动,但却是实在的幽默。许多幽默家的一些怪诞滑稽之事,正是幽默思维压倒了常规思维的结果。假如成人像小孩子那样进行思维的话,就会产生强烈的幽默效果,让人忍俊不禁。

一天,马克·吐温外出乘车,当列车员检查车票时,马克·吐温翻遍了所有的衣袋,都没有找到。这个列车长认识他,就安慰马克·吐温说:

“没有什么大关系,如果实在找不到,也不碍事。”

“咳!怎么不碍事,我必须找到那张该死的车票,不然,我怎么知道到哪儿去呢?”

马克·吐温的最后一句话,可真是标准的孩子话,实际上这正是马克·吐温的幽默,这种幽默富有孩子般快乐的情趣。

妙用谐音,会意别解

妙用谐音法抛弃了字句原来的意思,采纳了所谐之音的意思,幽默机智的效果由此而生。

清代学者纪晓岚与和同朝为官,纪晓岚为侍郎,和为尚书。一次同饮之际,恰好一条狗从旁跑过,和指着狗问:“是狼是狗?”此话问得蹊跷,纪晓岚立即听出了弦外之音,答道:“垂尾是狼,上竖是狗。”原来和并不是真的弄不清狼狗之分,这是一句运用谐音双关法的骂人的话,“是狼”是指“侍郎”,即纪晓岚,连起来便是骂他是狗。哪知纪晓岚聪慧过人,一听就觉察了其中的奥妙,但是他不动声色,仍然顺着问话的表面意思,同样运用谐音双关法进行反唇相讥。“上竖”表面上指尾巴翘起,与和问话的表面意思联结得天衣无缝,其实却是谐音“尚书”,即和,连起来便是回敬他是狗。

纪晓岚和和犹如打哑谜一般,旁人假如不多一个心眼,会全然感觉不到他们之间已经骂得十分激烈。同样的,当事人只要稍不注意就会落得个挨了骂还不自知的境地。

李白从蜀地应诏入京,在皇帝面前展露了才能,却遭到当朝宰相杨国忠的嫉妒。有一天杨国忠想了个办法,约李白去对三步句,意即由杨国忠出题(上联),李白要在三步之内对出下联。李白如约而至,刚一进门,只听见杨国忠道:“两猿截木山中,问猴儿为何对锯?”上联出得很刁,运用谐音双关法,“锯”谐音为“句”,直接骂李白是来对句的“猴儿”。知道来者不善,李白毫不犹豫地说:“请宰相起步,三步之内对不上来,愿受罚。”当杨国忠跨出步去,李白立即指着杨国忠的脚喊道:“匹马陷身泥里,看畜生怎样出蹄?”李白同样运用谐音双关法,“蹄”谐音为“题”,直接骂杨国忠是出题的“畜生”。杨国忠出题出得古怪而且刻薄,李白对句对得巧妙而且辛辣,幽默机智从这样巧妙而辛辣的对句中表现出来了。

辩论中,有意违反常规、常理、常识,利用语言、语汇、语法等手段,临时赋予一个词语原来没有的新意而作出奇特新颖但是毫不利于对方的解释手法,这就是会意别解法。

会意别解法要求辩者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的能力,能透过某一语句表现的含义洞察出其隐含着的特殊或深层的语意,然后选择符合我们观点的某一种相关的意义,作出巧妙的别解。

运用会意别解,可使辩者变守为攻,变被动为主动。运用会意别解,可以帮助摆脱困境。运用会意别解,还可以嘲讽对手,顺势发表议论。

辩论中运用此战术,可增强辩者的语言表达效果,使辩论雄健有力。

一位学生在作文竞赛中获得了一等奖,宣读作文时,有人说道:“哼,那作文是抄的。”老师一听立即警觉起来。在一片交头接耳的议论声中,这位获奖学生突然大声地说道:“是的,是抄的!文章当然是‘抄’出来的,这毋庸置疑。我说的‘抄’是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打好腹稿之后,再抄到草稿纸上加以润色,最后定稿再抄到规定的稿纸上,我‘抄’的正是自己独特的思想,难道这种‘抄’不对吗?”

在这种特定场景中,费尽唇舌地加以表白、辩解,说不定会有一种“此地无银三百两”之嫌。但这位学生利用“抄”的多义性,进行了一番奇特新颖的解释,使自己从极为困窘的境地中解脱了出来。显然,这种“歪解”所产生的效果胜过那种苍白无力的“我没有抄”之言百倍。

绵里藏针,釜底抽薪

和别人说话、辩论是非曲直时,如果面红耳赤、唇枪舌剑,虽然也可能达到不打不相识的效果,但那到底是不得已的事情,并且常常容易出现彼此都难堪的局面,这就很可能成为人际关系破裂、矛盾激化的兆头。

人与人之间应该以和为贵,如果好话当恶话说,即便不至于导致事业失败,至少落得不会说话和人言极差的名声。假如你面对的听话对象是你的顶头上司,或是与你的事业兴衰成败密切相关的对手,那怎样与他们说话就更应该十分讲究。

绵里藏针,是外表柔和,内含刚健,使人有刺痛之感且不露痕迹的一种说话技巧。

英国首相丘吉尔是一位能言善辩、风趣幽默的政治家。

一位女议员对丘吉尔说:“如果我是你妻子的话,我会在咖啡里放毒药。”

而丘吉尔答道:“如果你是我的妻子,我会喝掉它。”

另有一次,在丘吉尔脱离保守党加入自由党时,一位女议员对他说:“丘吉尔先生,你有两点我不喜欢。”

“哪两点?”

“你执行的新政策和你嘴上的胡须。”

“哎呀,夫人。”丘吉尔彬彬有礼地回答道,“请不要在意,您没有机会接触到其中任何一点。”

在这里,丘吉尔巧妙地运用幽默的语言艺术来摆脱尴尬的场面。尽管其外在形式是温和的,但这种温和之中蕴涵着批判,这种“绵里藏针”的技巧,让对方虽然恼怒却又不便发作,具有特殊的力量。

美国总统林肯的容貌很难看,常被人们嘲笑。一次,有人当面说他是两面派,他答道:“我要是有两副面孔,就不会以这丑陋的面孔对着你了。”

“绵里藏针法”的运用跟喂小孩子吃苦药的道理一样,要用糖衣包着药片,或者就着糖水送服,招数因人而异,技巧却一通百通。

釜底抽薪法就是要找出言论中赖以存在的论据的虚假之处,然后用确凿的事实来论证其虚,这样,对方精心构筑的言论布局就会因基础瓦解而全面崩溃。

1960年5月,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应邀到中国参观访问。

一天晚饭后,陪同人员和蒙哥马利到街上散步。当走到一家剧场门外时,他突然向里头走去,陪同人员也跟着进去。

剧场正在上演京剧《穆桂英挂帅》,陪同人员立即与剧场联系,给蒙哥马利安排了座位,并由翻译介绍剧情和唱词。

中间休息时,蒙哥马利离开了剧场,边走边向陪同人员说:“这出戏不好,怎么能让女人当元帅?”

陪同人员熊向晖解释道:“这是中国的民间传奇,群众很爱看。”

蒙哥马利说:“爱看女人当元帅的男人不是真正的男人,爱看女人当元帅的女人不是真正的女人。”

熊向晖回答说:“中国红军就有女战士,现在解放军中就有女少将。”

蒙哥马利说:“我对红军和解放军一向很敬佩,不知道还有女将军,这有损解放军的声誉。”

熊向晖立即反驳说:“英国的女王也是女的。按照你们的体制,女王是英国国家元首和全国武装部队总司令。”这时熊向晖打住话头,有意识地看着蒙哥马利。

蒙哥马利一怔,不吭声了。

挖掉根基,大厦必倾;薪火已去,釜汤难沸。熊向晖巧妙地揭露了蒙哥马利引证的事实,也就是运用论据的错误性,并以其无法辩驳的事实显示了这种错误的实质。

“抽薪止沸”的原理运用在语言交流中,可以成为一种充满智慧的语言技巧。

无论在谈判桌上还是在辩论台前,都会碰到咄咄逼人或是气势汹汹的对手,其语言攻势如同锅中热水,往往达到了沸沸扬扬的程度。

面对这种情况,当务之急是抑制对方逐渐高涨的气势,而抑制的最佳方法就是抽去“锅下的柴火”,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种为许多人所熟悉的釜底抽薪法其关键就在于找出“薪”的存在,然后断然“抽”之。

论点全部来自论据,是建立在论据基础之上的,论据属实,则论点正确;论据虚假,则论点谬误。所以只要你善于从对方的论点中分析出其虚假论据之所在,那就如同釜底抽薪,刨根倒树,所有论点就会被你驳倒。

有一个人自认为对佛学的研究很深,大谈轮回报应,并警告人们不要轻易杀生,凡是杀过牛和猪的人,来生便做牛和猪,所以,蚂蚁之类的也要仁慈对待。

听众中当即有人反驳:“那还是杀人好了。”

众人问为什么,他回答说:“按这种说法,哪怕来生报应也还是做人呀!”

那人一下子被驳得哑口无言。

此人的论点是“不要轻易杀生”,论据是:“杀牛杀猪就会变牛变猪。”旁人依其逻辑推论:“要想来世变人,就得杀人。”然而这是非常荒谬的,由此可见那人的论据必然站不住脚。论据虚假,论点如何能成立?

看来,釜底抽薪确实是舌战中一招制胜的高招。

欲擒故纵,以谬制谬

欲擒故纵法,即先假定对方的观点是对的,然后合乎逻辑地推出荒唐可笑的结论。

明朝时,四川的杨升庵才学出众,中过状元,但因嘲讽过皇帝,所以皇帝要把他充军到很远的地方去。朝中的那些奸臣更是趁机公报私仇,向皇帝建议把杨升庵充军海外或是玉门关外。

杨升庵想:充军还是离家乡近一些好。于是他就对皇帝说:“皇上要把我充军,我无话可说。不过,我有一个要求。”

“哪样要求?”

“任去国外三千里,不去云南碧鸡关。”

“为什么?”

“皇上不知,碧鸡关呀,蚊子有四两,跳蚤有半斤!切莫把我充军到碧鸡关呀!”

“唔……”

皇帝不再说话,心想:哼!你怕到碧鸡关,我偏要叫你去碧鸡关!杨升庵刚出皇宫,皇上马上下旨:杨升庵充军云南!

杨升庵采用“欲擒故纵”的方法,粉碎了奸臣的阴谋,达到了自己要去云南的目的。

日本大银行不允许职员留长发,因为留长发会给顾客留下颓废和散漫的感觉,有损银行的形象。

有一次,一家银行的经理和人事部主任接见了一批笔试合格的考生,发现其中有不少留长发的男子。为了能使这些留长发的考生都剪短发,人事部主任在致辞时,没有正面提出要求,而是充分运用了杰出的口才和幽默感,只说了几句话,便使留长发的考生愉快地接受了他的意见。他是怎么说的呢?

人事部主任留着陆军式的短发型,他说:“诸位,敝行对于头发的长短问题,历来持豁达的态度,诸位的头发只要在我和经理先生的头发长度之间就可以了。”

众人立即把目光投向经理,只见经理先生面带笑容站起来,徐徐脱帽——露出了一个光头。

人事部主任使用的就是欲擒故纵法,他的本意是要求考生们都留短发的,但他却不直接说出来,而是故意表现出一种豁达的态度,似乎他们的要求并不高。

表面上看来,银行对于头发长短问题历来持“豁达的态度”,好像是“纵”,实际上,“诸位的头发长度只要在我和经理先生的头发长度之间就可以了”,却是“擒”。他是用不同的语词表达了同一个概念。

这种欲擒故纵法很有效力,一是增加了幽默感,从而使他的要求更易于为对方所接受。二是先放后收,使对方难以讨价还价,只得照办。

说到以谬制谬,其推理过程是这样的:在明知对方的论点是错误的前提下,先假定对方的错误是正确的,以对方的“正确”为前因,构成一个充分条件的假言判断,由对方的“正确”作为前提条件引申出一个荒谬的后果;以此推理,否定后果必否定前因,因此从后果的荒谬推演出前因的荒谬。

欧伦斯庇格走进一家饭店想吃饭,因为等了许久肉还未烤熟,只好吃了一些面包后就躺在烤炉旁的长凳上打盹。当烤肉端上桌时,店主请他就餐,他却睡眼惺忪地说:“你在烤肉时我都闻饱了。”店主便端着托盘要收他的肉钱,理由是他说已闻饱了肉味,所以也应该付同吃肉一样多的钱。于是欧伦斯庇格掏出一枚银币,扔到长凳上,对店主说:“你听到了钱的声音了吗?”店主回答说:“听到了。”他马上抓起银币,放回钱袋,对店主说:“你听到了我的银币发出的响声,正好够付我闻你的肉味的钱。”店主哑口无言了。

这段对话中,欧伦斯庇格一句夸张性的气话被店主掠之以去,当做一种合理的强盗逻辑,店主以为这样该贪得便宜了。殊不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欧伦斯庇格既能导谬,又能制谬,其后一句对店主的回答,可谓以谬制谬,“谬顶绝伦”。

有一天,地主在家里喝酒。正喝得高兴的时候,酒壶里没酒了,他连忙喊来长工去给他打酒。

长工接过酒壶问:“酒钱呢?”地主很不高兴地瞪了长工一眼:“有钱打酒算什么本事?”

长工拿着酒壶默默地走了。过了一会儿,长工端着酒壶回来了,地主暗自高兴,接过酒壶。可一看,壶里是空的。地主冲长工喊:“怎么没有酒?”这时长工不慌不忙地回答道:“壶里有酒能倒出酒来算什么本事?”

长工为了反驳地主“有钱能买酒不算本事”的观点,先假设地主的观点是正确的,然后由此推出一个新的“有酒能倒出酒来不算本事”的观点,给地主以沉重的打击。

以谬制谬法在论辩中如果运用得好,就能起到一锤定音的功效。运用时关键在于大脑反应快,能迅速明确对方话中的原理,并由此推出一个符合这个原理的荒谬的事例。

美国独立战争胜利后,有一条法律条文规定,当选议员的人至少要拥有30美元的财产。

政治家和科学家富兰克林反对这一条文。他驳斥说:“想当议员的人须有30美元以上的财产,可不可以理解为:我有一头驴,它恰好值30美元,因为拥有了它,我当上了议员。可一年后,我的驴死了,我的议员资格也就没有了。请问,这究竟是谁在当议员?是作为人还是作为驴的代理人在当议员?”

把驴与神圣的法律条文扯到一起,很绝,暗示了这个法律条文的制定者和驴子一样蠢。如果这一条文的荒谬性不易直接得以洞见的话,通过归谬,得出了议员竟成了驴的代理人,其错谬则暴露无遗。

以谬制谬反驳的关键是要选择好进攻点,寻找出对方论题中最荒谬的论点作为突破口,把对方荒谬的论点展开推理,使其结果更为荒谬。

§§§第31章 向名人学习修炼说话魅力之道

刘邦通过含糊其辞巧避把柄

在秦末战争中,楚王项羽与刘邦两路兵马同时进发关中。结果刘邦先打进关中,当了关中王。项羽依仗自己兵多势大,对刘邦很不满意,并且要加害于他。这时范增就给项羽献计,说:“等到刘邦上朝时,大王就问他:‘寡人封你到南郑去,你愿意去吗?’如果他说愿意去,你就说:‘我早就知道你愿意去。那里是养兵练将的好地方,又可聚草屯粮,你养足了精兵强将好跟我争天下,对不对?这证明你有反我之心,绑出去杀了!’如果刘邦说不愿意去,你就说:‘我早就知道你不愿去的,你入关当了关中王,叫你去南郑,你怎么会愿意去呢?你这是有意反我,绑出去杀了!’我想他刘邦是怎么也逃不过灭顶之灾的。”范增这个主意够恶毒了,看来刘邦是必死无疑了。

一天,刘邦来参见项羽,项羽就按范增所授一套问刘邦。刘邦沉思片刻,对项羽提出的问题却没有回答“去”还是“不去”。他装着很虔诚的样子回答说:“大王啊!臣食俸禄,命悬于君手,臣如陛下坐骑,鞭之则行,收辔则止。臣唯命是听。”项羽一听,杀掉刘邦的借口看来不是那么“名正言顺”,无可奈何,只好对刘邦说:“你要是听我的,南郑你就不要去了。”刘邦回答:“是,臣遵旨。”

毛泽东对外国朋友真诚相待

毛泽东不以伟人自居,而是从友人身份出发,真诚相待,结交各国各界的大批名流和友人,为新中国的外交赢得了赞誉。

1974年6月的一天,英国前首相希思来到北京,并会见了毛泽东。他与毛泽东虽然初次见面,可一下子就交上了朋友。毛泽东的热情欢迎使希思毫无拘束之感,在交谈中他不仅和蔼可亲、平易近人,而且还事先就了解了希思及随行成员中每个人的爱好和特点。希思后来回忆到:同毛泽东谈话既使人感到愉快,又使人感到兴奋。毛泽东对国际事务,从世界战略的角度去观察思考,每个问题都通盘考虑,看问题高瞻远瞩。

毛泽东对外国客人既有豪爽热情的一面,又有周到细心的一面。应毛泽东邀请,墨西哥总统偕夫人来到中国,下飞机后,由于总统夫人略感不适,没能和总统一同去见毛泽东。毛泽东刚一见到总统,就一边握手一边询问:你夫人怎么没一块儿来。总统回答:因感冒又下雨,让她留在了饭店。在亲切会谈中,毛泽东亲手为总统递水递茶点,以尽东道主之谊。更使总统吃惊的是,当他回到下榻饭店时,毛泽东派来的医生已经在给他夫人看过病。这些无言的举动,使总统大为感动,从中他体会到了毛泽东对友人的关心与真诚。

邵逸夫巧妙运用迷人的微笑

邵逸夫的微笑是极为著名的。20世纪60年代初,邵氏公司举行的一次盛大宴会上,工商界的名流、文艺界的知名人士以及演艺界明星齐聚一堂。电影红星林黛的母亲席间向邵逸夫劝酒,也许是邵逸夫精神不集中没有注意到,受到怠慢的她一怒之下将杯里的酒泼到邵逸夫脸上,众人一片哑然。可是,邵逸夫若无其事,还是那样微笑着:“老太太醉了!”一句话圆过场,使在场的人无不佩服他的笑功与自制力,酒会没有不欢而散,也顾全了影星林黛的面子。林黛也由此欠下邵逸夫一笔难以名状的人情账,因此对邵氏忠心耿耿。微笑是“动听”的“形态语言”,它能生动地表达出说话者美好的内心情感,无形中拉近了与对方的距离。邵逸夫正是巧妙地运用微笑,使其语言更具迷人的魅力与风度。

邓小平智对英国“铁娘子”

1982年9月22日,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来中国访问,就香港问题与中国领导人进行会谈。

9月24日,邓小平会见撒切尔夫人。撒切尔夫人一见面就说:“我作为现任首相访华,见到你很高兴。”

不料,邓小平却说:“是呀,英国的首相我认识好几个,但我认识的现在都下台了,欢迎你来呀。”接着,宾主双方在福建厅就座。两人的坐姿形成对比,邓小平半靠在沙发上,姿态轻松舒适,铁娘子却正襟危坐,双手平放在膝上。

对于这次会谈,卫星进行了现场转播,全世界都注视着会谈的每一细节、每一句话,因为它将被载入史册。人们从电视上可以看到,撒切尔夫人向邓小平还是强调有关香港的三个条约仍然有效。

既然问题再一次摊开,就必须要回答。而这个回答,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尊严和威信。邓小平的回答是斩钉截铁的:“香港是中国的领土,我们是一定要收回来的!”这17个字铿锵有力,将中华民族收回香港主权的鲜明立场昭之于世界。而后,邓小平坦诚地对撒切尔夫人说,香港问题很简单,我看一两年能解决,并向撒切尔夫人讲了中国政府的三点原则性意见:第一,主权不容讨论。香港本来就是我们的地方,但从现实出发,“香港问题”可以谈,而主权不能讨论。第二,希望在一两年内解决香港问题,否则到时候中国将单方面宣布自己对解决香港问题的政策。第三,与其今年解决,不如现在解决。假如香港出现了不可收拾的局面,那么我们将重新考虑收回香港主权的日期。邓小平的三点意见具有相当的分量。当时撒切尔夫人是挟英阿马尔维纳斯群岛之战胜利之余威来与中国谈判香港问题的,幻想可以继续保持英国侵占香港的三个不平等条约。然而,中国不是阿根廷,香港也不是马尔维纳斯群岛。两年后,香港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邓小平在与撒切尔夫人针锋相对的谈判中,绵里藏针,始终保持友好的态度,但却一直坚持我们的立场,坚决不放弃我国的原则,从而促进了香港问题的尽快解决。

陈毅元帅一席话便震惊天下

陈毅元帅不仅是我军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也是一位叱咤风云的外交活动家。1966年9月24日,兼任外长的陈毅副总理根据毛泽东同志的外交思想,在人民大会堂成功地举行了一次震惊世界的中外记者招待会。

越南通讯社记者问陈毅对当时正在逐步升级的美越战争有何评价时,陈毅回答说:“越南人民已经作了最好的回答、最好的评论。”当日本记者问到中国发展核武器的情况,并且具体询问何时爆炸第3颗原子弹时,陈毅风趣地回答说:“中国爆炸了两颗原子弹,我知道,你也知道。第3颗原子弹可能也要爆炸,何时爆炸,请你等着看公报好了。”接着,陈毅阐述了我国在核武器问题上的有关政策:“中国并不是根据有没有原子弹,来决定外交政策。我们重申,大小国家一起来共同协议,销毁原子弹,禁止使用、制造、储存、试验核武器。中国制造原子弹是为了消灭原子弹,是为了自卫。中国保证任何时候不首先使用原子弹。”这无疑是我们党和国家在核武器问题上的一篇政策声明。

英国《泰晤士报》记者提问说,中国是否准备同任何发展中国家分享核武器知识?陈毅发挥了毛泽东的一个观点:“中国希望亚非国家自己能制造原子弹,多有几个国家拥有原子弹更好。”这次记者招待会的高潮,是陈毅针对当时的国际斗争,即席发挥了一段话,以豪迈的气势回答了国际反动派的挑战,并引用了一段名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到了,一切都报!”

陈毅针对赫鲁晓夫所谓中国自己不解放香港和澳门,而让亚洲人、非洲人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让他们为中国火中取栗的谬论,义正词严地宣告:“这是恶意的挑拨。赫鲁晓夫想指挥中国的政策。中国的政策要由中国决定,不能由赫鲁晓夫修正主义者决定。”接着,陈毅激昂地说:“如果美帝国主义决心要把侵略战争强加于我们,那就欢迎他们早点来,欢迎他们明天就来,让印度反动派、美帝国主义、日本军国主义者也跟他们一起来吧。让现代修正主义者也在北面配合他们吧,最后我们还是胜利的。伟大的苏联人民和苏联共产党不会准许他们的领导作出这样罪恶的决定。我们等美帝国主义打进来,已经等了16年。我的头发都等白了!或许我没有这种荣幸能看到美帝国主义打进中国,我的儿子会看到,他们也会坚决打下去!”话音刚落,全场报以热烈的掌声。

陈毅的答记者问,迅速传遍了世界,引起各方面的重视、研究和高度评价,成为许多国外报刊的头条新闻。

对艰涩问题,里根避而不谈

美国前总理里根在访问我国期间,曾去上海复旦大学与学生见面。有一学生问里根:“您在大学读书,是否期望有一天成为美国总统?”

里根显然没有预料到学生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但这位政治家颇能随机应变,他神态自若地答道:“我学的是经济学,我也是个球迷,可是我毕业时,美国的大学生有1/4要失业,所以我只想先有个工作,于是当了体育新闻广播员,后来又在好莱坞当了演员,这是50年前的事了。但是我今天能当上美国总统,我认为是早先学的专业帮了我的忙,体育锻炼帮了我的忙,当然,一个演员的素质也帮了我的忙。”

里根这一段精彩的回答自有他独特的魅力,他采取“闪避式”的回答方式,避开了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谈,从其他角度巧妙地回答了难以对答的发问。

我们在工作、生活中也会经常遇到类似的问题,对这样的语势“锋芒”,采取断然回避的消极方法固然不行,“意在言外”可以说是一种较高的语言技巧,表面上答非所问,实际上是以退为进。因此可以说“避锋”是为了“藏锋”,“藏锋”是为了更好地“露锋”,这样的语言自然会有较强的魅力。

领袖霍梅尼以其精神动人心

伊朗精神领袖霍梅尼,1963年第一次与前国王巴列维发生正面冲突。当时巴列维提出了土地改革纲领,这就是被称做伊朗“百色革命”的开端。纲领内容涉及剥夺清真寺拥有的土地,因而遭到以霍梅尼为代表的宗教上层人士的激烈反对。霍梅尼在圣城库姆宣布举哀48天,并在仪式上猛烈抨击国王。巴列维大为恼火,下令拘捕了霍梅尼。但是,霍梅尼被释放后,再次发表言论,用其雄辩的口才讲了两小时,他豪迈地说:“我准备让刺刀刺进我的心脏,但绝不向暴君屈服!”在他的号召下,狂热的穆斯林走上街头,高呼“杀死独裁者”的口号。国王再次拘捕了霍梅尼,并决定将其驱逐出境。1964年11月4日,霍梅尼开始了他长达15年的流亡生活。

1979年1月31日,巴列维国王被霍梅尼领导的伊斯兰革命推翻,他被迫出走。霍梅尼登上法国政府为他准备的飞机回国。在离开巴黎的时候,他听说一个忠于国王的组织要炸掉他乘坐的客机,马上决定不让妇女和孩子登机,一次奇特的飞行开始了,霍梅尼身着黑色斗篷,沉默地靠在舷窗旁。当飞机快到达预定高度时,他慢慢走上客机的上舱,跪下来祈祷,接着让人拿来两条毯子,他躺在飞机的地板上,安然入睡。

霍梅尼的归来使伊朗穆斯林的激昂情绪达到了顶点,国王留下的“摄政委员会”顷刻间化为乌有,忠于国王的军队也随之土崩瓦解。1979年3月31日,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成立。霍梅尼在既无士兵又无武器甚至在最后阶段也未放一枪的情况下,通过他极具感召力的言行,展现出了巨大的精神魅力,从而战胜了权势显赫的国王,成为世界近代史上的奇迹。

俾斯麦擅用幽默的说话艺术

以“铁血宰相”称号载入史册的19世纪中叶德意志帝国宰相奥托·冯·俾斯麦,是一位性格幽默的人。他以幽默为武器,多次解决了一些棘手问题。

有一次,俾斯麦在和一位朋友打猎时,他的朋友不小心陷入流沙中不能自拔。听到求救的声音,俾斯麦赶紧跑过来,可是他不仅不救他,反而还说:“虽然我很想救你,可是那样我也会被拖入流沙中。所以,我不能救你。但我又不忍心看你这样挣扎,最好的办法是让你死得痛快些。”俾斯麦说完便举起猎枪。他的朋友因为不想遭到枪杀,便拼命挣扎,结果终于爬出流沙。其实,这正是俾斯麦的希望所在。

俾斯麦做军官时,寄宿在一个以吝啬出名而且非常厌恶德国的人家中。有一天,他要求在他房间里装设一个电铃,以便在传唤部下时不用大声喊叫。可是,主人毫不客气地一口回绝了。于是俾斯麦不再说话。当天黄昏,从俾斯麦的房间里突然传出几声枪响。主人吓了一跳,以为发生了什么事,当即跑进俾斯麦房间。当他看到俾斯麦表情沉着地坐在书桌前工作时,比先前更为惊讶了。他指着放在书桌上、枪口还冒着烟的手枪问:“到底怎么回事?”俾斯麦坦然回答:“没什么,我只是在和部下联络罢了!”翌日早晨,他的房间便装上了电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