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晋云评史学
38467000000024

第24章 论五斗米折腰

东晋末年出了位伟大诗人,陶渊明、字元亮。浔阳柴桑人,就是今天九江市浔阳,相传他是东晋名将陶侃的后人,陶母截发的故事更是流传千古。很小就知道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而他写的桃花源记也是广为流传。在桃花源记这篇文章里,他写武陵的一个渔人,有一次沿着小溪划船打鱼,来到了一座繁花如锦、芳草鲜嫩的桃树林。渔人被眼前的景色给吸引住了,划着船再往前走,到了树林尽头,发现了一个小洞。他丢了船,顺着洞口摸进去,开始很狭窄,走了一段便豁然开朗,原来洞里有一个很大的村子,那里土地肥沃,桑木成行,男女老幼,来来往往,勤恳劳动,过着无忧无虑的和平生活。大家看到渔夫是个陌生客人,都热情地邀请他喝酒吃饭。渔夫跟大家谈起,才知道那村子里的人的祖先还是秦朝末年避难到这儿来的。他们根本不知道秦以后还有汉朝,更不用说有什么三国、晋了。渔人在那里住了几天,告别回家。他在回家路上,做了好多标记,准备下一次再去访问。回到武陵,他报告了太守。太守也很感兴趣,派人跟着渔人去找桃花林,但是怎么也找不到那个洞口了。陶渊明写的那个世外桃源,在当时的社会里是不会有的。但是他在文章里描绘的那种人人劳动,个个过着富裕、安定生活的图景,反映了在当时黑暗动荡时代的人民的一种美好愿望。所以桃花源记这篇文章,一直被后世人们所喜爱。而陶渊明生在在这个动荡不安的年代里,因为看不惯当时朝廷腐败,所以在家乡隐居,但是他又如何不为五斗米折腰呢?

陶渊明的曾祖父是东晋著名将领陶侃,虽然做过大官,但不是士族大地主。传到了陶渊明一代,家境已经很贫寒了。而陶渊明从小喜欢读书,不想做官,所以家里常常穷的揭不开锅。但他还是照样读书做诗,自得其乐。他看到家门前有五株柳树,于是他给自己起个别号、叫五柳先生。到后来,陶渊明越来越穷、甚至靠自己耕种田地,也养不活一家老少。亲戚朋友劝他出去谋一官半职,他迫于无奈也只好答应了。当地官府听闻陶渊明是个名将后代,又有文才,就推荐他在刘裕手下做了个参军。但是过不了多少日子,他就看出当时的官员将军互相倾轧,心里很厌烦,又要求出去做个地方官。上司就把他派到彭泽当县令。那个年代做个县令,俸禄其实是不高的,而陶渊明一不会搜刮,二不懂贪污,日子过得并不富裕,直到有一天,郡里派了一名督邮到彭泽视察。县里的小吏听到这个消息,连忙向陶渊明报告。陶渊明正在他的内室里捻着胡子吟诗,一听到来了督邮,十分扫兴,只好勉强放下诗卷,准备跟小吏一起去见督邮。小吏一看他身上穿的还是便服,吃惊地说:督邮来了,您该换上官服,束上带子去拜见才好,怎么能穿着便服去呢!陶渊明向来看不惯那些依官仗势、作威作福的督邮,一听小吏说还要穿起官服行拜见礼,更受不了这种屈辱。他叹了口气说:我可不愿为了这五斗米官俸,去向那号小人打躬作揖,意思我就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从此归隐田园。

东晋末年,其实是当时官场、政、治、昏暗。才使得陶渊明弃官不做。但我看陶渊明却是一个顽固不化之人,很多人为了振兴朝纲留住自己五尺之躯而报效朝廷,但你陶渊明只顾自己自命清高而安于现状。为县令时你不贪污不剥削百姓,你成就你的名节,那你走后一县的百姓不又要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你靠这点俸禄刚刚好够养活你一家,你走后你和你一家人的生活来源在哪里,后来又有什么积蓄支撑做你的隐士和田园诗人。法国诗人尤瑟纳尔曾经说过:世界上最肮脏的、莫过于自尊心,而你这种不和他人同流合污、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思想,可否评论为这就是你的自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