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我的孩子是“中等生”
384700000028

第28章 大于二,小于等于三(3)

但是,我们一定要给孩子一些妥协的空间。美国一位儿童教育学家曾经说过,当你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给孩子提供三种,至少是两种方案供他选择,不要将他逼到唯一的绝路。比如,当儿子哭着不去幼儿园的时候,妻子会拿出两套衣服供他选,问他喜欢穿哪一套。孩子的心理虽然不成熟,但亦有完善的自我保护与自我调整机制。这种时候,儿子往往会突然要求穿两套之外的另一套衣服。这实际上已经说明他妥协了,而妥协的同时又给自己一种安慰:“瞧,虽然妈妈坚持让我去幼儿园,但她同意我穿另一套衣服,说明她是在意我的要求的,是爱我的。”于是,他会在这欣慰与幸福感的支持下少一些伤心。

那些天,儿子总是在寻找到某种“让步”的情况下突然不哭了,同意去幼儿园。

比如他会突然要求不戴遮阳帽,或突然要求先在院子里玩一会儿。这些都可以成为孩子的条件,不妨答应他的这些讨价还价,因为孩子的心理正处于艰难的过渡与适应期,他们有权利享有这些讨价还价。在这些非原则问题上,我们总是会顺从他,我们知道要给孩子一点回旋的余地,让他的心理有一个安慰。

三、给孩子更多的爱

许多家长送孩子去幼儿园的重要理由往往只是家长需要上班,幼儿园又可以学到一些东西。但在我们看来,去幼儿园对孩子最大的益处是,使他们进入最初级的社会生活,学习与他人交往的技能,同时调整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冲突。

因为受精神分析学影响较深的关系,我们此前对儿子采取的是尽情纵容的家教政策,总是尽可能不对孩子说“不”,以免使他幼小的心灵受伤。我们不惧怕让孩子认为他是“家庭中心”,我个人反对那种认为“中心感”必将导致自我膨胀的观点。我以为如果对“中心感”正确引导,可以确立一个孩子的充分自信,以及自我成就意识,形成“我是唯一的,我是重要的”这种人本主义理念。

但是问题在上幼儿园之后出现了。在家庭中,儿子随时随刻都被关注着,被浓厚的爱包裹着。但到幼儿园后,一个老师面对十几个孩子,分身乏术,不可能总是盯着一个孩子。我以为缺少关注是影响儿子愉快接受幼儿园生活的最重要原因。但是,这又是儿子必须学会接受与适应的,因为社会毕竟不是家庭,我们必须让孩子懂得这之间的差别。从更深远的意义上讲,也只有这样,孩子才能真正懂得爱的概念。

一天,幼儿园肖老师告诉妈妈,儿子中午吃饭的时候突然站起来满屋子跑,让他坐下后,便一口不吃了,只是哭。凭着对儿子的了解,我们懂得,突然跑起来的儿子实际上是想吸引老师的注意,多给他一些关注,甚至希望老师去喂他。这也是他平时在家里采取的方式。而当他的目的没有达到,反而被要求立即坐下好好吃饭的时候,他自然会感到强烈的失落,委屈地哭起来。

那天晚上,我和他妈妈的心情十分不好。我们知道老师们都是十分尽职的,问题出在我们的家庭教育态度与社会群体生活的冲突上。我甚至问自己:“也许是我们的教育观点错了?”转天,妈妈去向园长请教,如何帮助孩子克服这种家庭与社会的冲突。园长安慰了妈妈,告诉我们,儿子的情况在同期入园的孩子之中还算好的呢。

那以后的几天里老师们显然给了儿子格外多的关注,妈妈再接儿子的时候,儿子不哭了,快乐地笑了,甚至有几次说喜欢去幼儿园。当奶奶问他哪个老师对他最好的时候,他竟然会说:“肖老师!”但是,我们并不认为事情到此便顺利了,一个幼小心灵的成长是需要经历多种反复的,而且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新问题。但我们开始学会平静地接受这一切,我们知道这都是儿子成长所必需的。

有意思的是,妻子一直没敢告诉老师们,她自己也是幼儿师范的毕业生,当过多年幼儿教师,还获得过优秀教师的称号。妻子怕老师们笑话她,自己是幼师,还不懂得如何带孩子。但问题是,理论是一回事,现实是一回事;对别人家的孩子是一回事,对自己的孩子又是另一回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