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我的孩子是“中等生”
384700000039

第39章 大于三,小于等于四(3)

一个生活中有太多条条框框、受太多束缚的孩子,他认识世界的能力,以及对世界的态度都会受到影响,他探索生活的积极性也会受到阻碍。成年之后,他挑战未知与自我的能力都将大打折扣。

与重新粉刷一遍墙壁相比,有哪一位家长真的愿意孩子付出这样大的牺牲呢?

物业的伯伯来收水电费,看到满墙的儿子的“画”,笑着说:“你爸爸是作家,你是画家。”儿子听了美滋滋的,此后一个月都在说:“我要当画家。”

物业那伯伯还指着唯一一面墙说:“就差这个没画了。”人家刚走,儿子便将那面墙涂满了。

胳膊够不着的地方,儿子便搬来小凳,踩在上面画。我盯着那些杂乱无章的线条良久,终于说:“你真是天才,你画的作品叫做‘困惑的思想’……”

◎ 和孩子玩

每天下午我去幼儿园接儿子,从教室出来后,我们总要先在园子里玩一会儿再回家。

环视一下,90%以上都是女性家属来接孩子,男性只有屈指可数的四五个,而且多是爷爷辈分的人。

慢慢地,我从观察中总结出家长同孩子一起玩的三种境界。最低的一种,也是最常见的一种,是“看孩子玩”,这个“看”字可读一声,也可读成四声。“看孩子玩”,即孩子自己玩,家长在一旁看管着孩子,免得他们摔倒碰伤,还有家长站在旁边聊天。第二种境界,便是“陪孩子玩”,或曰“逗孩子玩”,孩子是玩的主体,家长为了满足孩子的欲求,而陪孩子一起玩。第三种境界,也就是最高的一种境界,便是“和孩子玩”,即家长自己也对孩子做的游戏感兴趣,他自己也喜欢玩,同样以孩子般的心态参与到游戏中来,他也是游戏的主体,在游戏中和孩子的关系是平等的。至少每天下午在儿子的幼儿园里,我是唯一一个真正和孩子一起玩的家长。和孩子玩,不仅家长受益,孩子的心灵成长同样受益。

有一组半米高点儿的石头砌成的小门,让孩子们钻来钻去,我便同儿子一起钻。那门对我而言太矮也太窄,我几次险些被卡在里面,只得手脚并用才能通过。这引得一些“看”孩子玩的家长哄笑。我内心却挺骄傲的。

有一组铁栏杆圈出的迷宫,儿子每天都要在里面跑几圈。我则安排他从一个进口入,然后我站到另一个出口,让他选择最近的路线转到那里,而且中途不能误入死胡同。同时我自己也居高临下地找着最佳路线,有时竟然不如儿子身处迷宫之中找得准确。儿子成功地做了几次,我便夸他是天才。再以后他便开始逗我了,存心往死胡同里面钻,然后站在那里看着我哈哈大笑。我说:你仍然是天才,因为你可以成功地走弯路。

也许因为我是唯一和孩子玩的大人,也吸引了别人家孩子的注意和好感。一天,一个小男孩儿攀上一个架子,然后大声叫我,炫耀地喊着:“你看,我上来了!”我立即夸他:“真棒,你真能耐!”那男孩子眼睛立即亮亮的,又攀爬到架子的另一边,又大叫我,我再夸他。他更高兴了,便让我看他从高处下来。

这时儿子跑向另一个游戏器了,我便追过去,而这边的男孩子却不高兴了,大叫:“你快来呀,快来看我呀。你不来我可就跳下去了!”他这么一威胁,可把我吓坏了,忙跑向他,又惦着儿子,一时分身乏术,心惊肉跳。

院子里有一组滑梯,是那种顶部有很大空间的滑梯,有一天,几个小朋友都聚在那里并不往下滑。忽然,一个小女孩儿认真地冲我说:“我这里是 315路,你上不上?”

我认真地问她:“要买票吗?”

女孩子说:“要。”

“多少钱?”我再问。

那孩子想了想说:“二十、百。”孩子对钱的概念很模糊,所以会把十和百混在一起。

我说:“太贵了。两块钱行不行?”

女孩子说:“行!”

儿子则在旁边说:“不行。这是 358!”

358是我们回郊区住宅的车,我估计 315是那个小女孩儿回自己家的车。又一个女孩子在旁边喊道:“不,是 949!”于是三个孩子几乎报出了他们知道的所有车号,然后站在那里向周围大喊着,让大家“快上车”。我则一会儿问他们这车到哪儿,一会问他们爸爸妈妈坐车还要不要钱。一个男孩儿对我连叫:“Good mooning!”我则更正他应该是: “Good aftern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