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再忙也要当个好爸爸
3851000000011

第11章 、父亲的正确教子方法(2)

这样的方式就不是一味提要求、训斥的方式,而是平和且尊重孩子,不主观臆断,愿意听听孩子的解释和看法。无论情况是怎样的,孩子是否有主要责任,这种平易的态度,就是赢得孩子合作的态度。

做父亲的太容易假定自己懂得孩子内心的想法,知道他们的感觉。但我们必须承认,父母也会犯主客观意识上的错误,况且对问题的看法与观点并非千篇一律,各人的观点与想法不尽相同,所以就应格外谨慎。

当父亲发现孩子与自己有不同的观点时,应当找时间与他们认真地谈一谈,看看他们是否有了新的思想转变,这种转变是否有什么不好的倾向。如果明知孩子有了新的想法,却不去及时交流、了解,那么假如孩子的想法一开始就有缺陷,这种缺陷在他的头脑中保留并发展下去,便难以纠正。

在与孩子讨论他们的想法时,应当给予足够机会让他们尽情表达,并给予足够的理解。应避免讲出任何伤害他们自尊与感情的话,否则会阻塞进一步交流的渠道,使孩子存有戒心,不再愿意向你敞开心扉。

在讨论过程中,父亲应当随时准备接受与自己观点不一致的想法,这需要做父亲的有一定的修养与鉴别能力,能够容忍,能够认识到孩子思想中的闪光点。这的确是件不容易的事情。

当然,父亲完全可以表述自己的立场,向孩子们表示: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不过,不能一棍子打死,完全否定他们的思想,而应当尊重他们的自我反思能力,给他们吸收的机会。在阐明自己的看法后,父亲可以说:这是我的想法,但你有权利按自己的思路去想问题。不用急于做决定,再想想看,或者征求一下别人的意见。这类话是很开放的,却能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

这里我们要讲的主要问题就是,在互相平等的前提下,每个人都必须愿意重新衡量自己的观点,不是将重点放在谁对谁错的定式上,而是针对问题本身,搞清楚究竟谁的观点更符合实际,或更有道理,头脑必须开放。能做到这一点,对父母来说不容易,但我们必须做到。要想引导孩子正确思考问题,就需要有这种耐心与风格,而不是强迫他们改正。

孩子们都在逐渐形成自己的一套思想逻辑系统,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行为。要想完全否定他们的想法,或不顾一种想法与其他思想的关联,毫不客气地加以否定,便会引发孩子的全面反抗。另外,对孩子已经认识到的错误,不应反复向他订正,这种重复也会引起逆反心理,使他更加顽固地维护自己的看法,不愿轻易屈服或因为父母的说教而改变初衷。

对孩子训话意味着父亲在告诉他们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表示父母要求他们绝对服从,让他们像父母一样思考问题。

和孩子交谈,意味着大家一起寻找方法去解问题。这样的话,孩子们也可以参加建设家庭的合作,使孩子认识到他们也可以为家庭做出贡献。

与孩子一起讨论问题,给他们机会阐述自己的观点,是否意味着孩子可以不听取父母的意见,父母失去了领导、影响孩子的机会呢?并非如此,一起讨论问题是为了共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讨论过程中,父母可以用自己的观点和经验来引导和影响孩子的推理过程。相反,如果我们不能坐下来平心静气地与孩子讨论面临的问题,不能让他们表达自己的意见,听取他们的意见,那么孩子们就会我行我素,根本不去理会你,我们就丧失了影响孩子的机会。

5.顺其自然,使孩子自觉主动地学习顺其自然,并不是对孩子放任自流。顺其自然教育法是指顺应孩子自己的特点、特长,让其自由自在地成长。而不是由家长规定孩子怎样去发展、去成长。特别是家长千万不要把孩子学什么、怎样学、考多少分都规定得死死的。

荣获诺贝尔奖的美籍华人丁肇中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孩子在学校考第一并不能代表什么,至少我认识的科学家都不是年年拿第一的好学生。我自己更不曾考过第一名,小时候父母从来不管我,而是让我自由发展。

小时候父母从来不管我,而是让我自由发展。这实在是现阶段走出家教误区的真知灼见。

在中国家庭教育中,有个显而易见的误区:

溺爱+单纯的智力教育+忽视情商、性格教育。

一个奇特的现象:一方面是爱,溺爱,过度地爱,爱得水深火热;另一方面,对孩子极度地专制,不民主。

有的父亲不管孩子有没有兴趣,强行给孩子灌输智力开发内容,学音乐、学绘画、学书法、学数学、学外语等等,家长是按照自己认识的模式来给孩子安排的,不管孩子爱还是不爱,反正你必须学。

束缚孩子自由地发展,其后果是相当严重的。

报载一则事例:

有一位父亲每天逼着孩子学钢琴。有一天,这个孩子画了一幅画--一只小山羊在弹钢琴,大灰狼在旁边盯着。父亲看到这幅画非常受震动。孩子自认为是可怜的小山羊,而逼着他学钢琴的父亲竟是可怕的大灰狼。

无独有偶,文汇报也曾报道了一则消息。

有一个叫毛毛的男孩,被父亲强迫着学钢琴。父亲去加强班学习了两个月五线谱,以便平时能给毛毛作一些辅导。可是要毛毛练琴谈何容易!要想让毛毛坐到琴凳上去,用他妈妈的话:不打一顿,也得数落10分钟。

尽管如此,钢琴仍然激不起毛毛的丝毫兴趣。他边弹钢琴边想的是在足球场上与小朋友欢快驰骋的情景。

对父母强迫他学钢琴、练钢琴,毛毛的逆反情绪越来越大。

有一天,他把这股怨气发泄到了钢琴身上--用一把雪亮的菜刀,把钢琴劈了个伤痕累累。

这就是压制兴趣所引起的结果。

强行塑造是一种硬性的简单、粗暴的方法,是一种硬性灌输的填鸭方法,是一种输血不造血的培养方法。

这种方法剥夺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剥夺了孩子自觉自愿学习的积极性,扼杀了孩子自我学习的能力,限制了孩子的创造力。

让孩子自由地发展决不是放任自流、不闻不问,而是积极地去发现孩子的兴趣。美国匹兹堡大学语言学家斯特娜夫人在讲到对子女的教育时说: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入迷。每个孩子都有自己感兴趣的事。孩子对他着迷的事,会掌握得极快。

父亲应该尊重孩子的兴趣,并且加以适当的启发和诱导,使孩子遵循自己正当的兴趣,去探索前进。

有一个发生在半个世纪之前的故事。它告诉家长,在孩子自由发展中应该怎样引导孩子。

有一个孩子非常喜欢动手,常把家中的玩具拆得七零八落。

有一次,他把父亲刚买回来的金表也当作玩具拆开了。

父亲气坏了,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顿,并把这件事告诉了来家访的老师。

没料到老师只是轻描淡写又不失幽默地说了一句:恐怕一个中国的’爱迪生‘被你枪毙了!

这个父亲不解其意。

于是,老师给他分析说:孩子的这种行为虽然没有理性,但却蕴含了充足的创造力。你不应该打骂孩子,要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从小就有动手的机会。

老师接着说道:现在还可以补救。你和孩子一起去钟表铺吧!让孩子在一旁观看钟表匠如何修理。钟表匠就是先生,你的孩子就成了学生,修理费就当作学费。你孩子的好奇心就可以满足了。

一番话说得孩子的父亲心服口服。

原来,这位老师就是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是他积极倡导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它能任意翱翔,把教育伸展到大自然里去!

许多父母望子成龙。他们一心想让孩子成才,于是就替孩子做出了一切选择,也陪着孩子做一切,结果使孩子认为学习是父母的事,是自己替父母完成这一切的。被剥夺了自由的孩子,是很难成龙的。因为没有奋发向上愿望的孩子是不可能腾飞的。

要想成为一名好父亲,就要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给孩子一个发展的空间,让孩子有更多的选择自由,让孩子有更多的责任感。

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和学习欲望,让孩子渴望成才吧!这样的孩子才能真正成才。

6.拒绝迁就,让孩子养成守规矩习惯世上的父亲没有不疼爱自己的孩子的。由于疼爱,于是喜欢迁就孩子,或者一概不管,事事让着孩子一点。结果就很容易造成孩子的任性,他们长大了,也就无法管教了。

世上任何事保持五分钟热度容易,有始有终难。因为人们都有一种惰性,遇到困难就喜欢打退堂鼓,而且还常自我宽恕:

明天再做也不迟!

成年人如此,孩子更是如是。因而在教育孩子时,作为父亲从孩子小的时候就应注重这方面的教育,维持一贯的作风。决定做一件事情,只要开始做了,就一定要有始有终,绝不允许半途而废。孩子如无故中途退却,做一半就撒手不管了,就应受到批评。父亲绝不可迁就宽容。因为有了第一次迁就,就会有第二、第三次的迁就;有了第一次的原谅与宽容,就会有第二、第三次的原谅与宽容。

因此,当父亲在孩子的纠缠或要求下,勉为其难地答应只允许这一次,下不为例。或者好吧!好吧!下次可不准了。

这实际上就是对孩子坏习惯的让步,就会造成孩子的任性。

人们大多是怕困难,贪图安逸的。大人尚且如是,孩子更是如此。样样事开个头,图一个新鲜;一旦失去了新鲜感,而遇到了困难,需要耐心和顽强的毅力去解除时,就退却。在孩子们想撤退的时候,如果做父亲的又在孩子的要求下迁就让步,那就不要再做了;或迁就说,就不要再学了。父亲不能严格要求子女,听任孩子,这个闸门一开,洪水就泄下来了。今天可以让步,孩子明天在新的事情上,又会要求你做新的让步。这时,父亲即使想坚持,想严格要求也更加困难了。

通常,父亲为孩子制定的规定和制度,凡是孩子们不能遵守和实行的,其原因就是前面所说的孩子总是想贪图自由,无人约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做父母的由于对子女的疼爱,经不住孩子的纠缠,而放松尺度,不敢严格要求。我们以法律来讲,如果总是量刑从轻,社会上不法分子就会猖獗,社会秩序就会紊乱。例如在马路上汽车必须严格遵守交通规则,但是如果开车的人都乱闯红灯,必然会车祸不断。所以尽管交通规则对司机是一种约束,但是大家都必须遵守。教育孩子亦是如此,严格要求孩子遵守生活学习制度,对孩子确实是一种约束,但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却是必不可少的。

有的父亲在带孩子到公园里玩耍时,看见孩子闯到花圃里摘花也不制止;或去喊了一声孩子不听,就听任孩子摘花。结果让孩子养成一种不讲社会公德,或不遵守公共规则破坏公物的恶习,以致有的孩子长大后走上犯罪的道路。

为了把孩子培养成对社会有益的人,父亲对孩子都应该从小就严格要求他们守规矩,遵守学校或家里规定的生活和学习制度。当然这在开始时会有些困难,看似不近人情。但只要父亲坚持、循循善诱,孩子一旦养成习惯就能自觉遵守了。而且一旦戒除了孩子的任性,他们在学习和工作上也就都会坚忍顽强。

六、父教出英才

中国的传统观念是男主外、女主内。丈夫的家庭责任就是挣钱养家,妻子则负责一切家务和生儿育女。

但时至今日,这个观念该变一变了。父亲应该认识到:你的一举一动都会给孩子带来深远的影响。父亲的言传身教、家庭的生活方式及文化氛围,都对孩子进行着直接的或间接的、公开的或潜移默化的教育、感染和熏陶,父亲应该自觉地用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及行为规范培养孩子、塑造孩子。身为父亲,除了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态度外,还要对孩子进行良好的指导和教育。这样,孩子就会在你的指导下,一步步向成龙迈进,父亲一定要记住:教育子女不仅仅是母亲的责任,在父亲的精心教导下,一样可以培养出英才。

1.韩寒:在父亲的尊重和鼓励中成才因为长篇小说《三重门》,我们认识了少年作家韩寒。许多人听说,韩寒这本书光是稿费就拿了五六十万,无不向这位文坛新秀投去敬慕的目光。继《三重门》之后,韩寒又相继创作了《零下一度》

等同样受到普遍欢迎的作品。韩寒在十七岁这个人生幼稚的年龄,就成为令人注目的作家,自然受到了社会的关注,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

栏目,专门为韩寒做了一期节目,全国各大媒体均对韩寒现象进行了讨论。人们关注韩寒,除了他优秀的作品外,主要还因为他在学校因几门功课不及格而退学。不少人称韩寒为偏才,但韩寒的父亲则不同意这样称呼。他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所长,如果把文、史、地、数、理、化门门精通称为全才的话,可能我们大家都是偏才。你能找出几个作家、科学家、诗人、工程师是门门精通的?我认为,韩寒的成才与功课不及格退学并不表现孩子有什么问题,倒是我们的学校教育本身遭遇了尴尬。

确实,才子韩寒的成长主要应归功于他的父亲,而不是学校。

韩寒的成长其实也相当平常:平常的父母没有太高的文化水平,平常的家境,平常的生活,一个家同样在生活中颠簸着。但就是这样一个家庭,有了韩寒这样一个孩子。如果我们仔细地看看这个家庭,或许会发现,它具备了某些时下家庭里边已经不具备的、对孩子成长却又是不可缺少的东西。那些东西会是什么呢?

(1)为孩子提供尽可能好的学习环境我们没有培养他。这是韩寒父亲的话。没有培养他?这是说任由着韩寒自己去?还是……其实韩寒的父亲说的是不刻意地培养他,而是尽量地尊重孩子的意见,相信自己的孩子,鼓励自己的孩子。

在韩寒的成长过程中,其实我们也可以看到韩寒的父母像千千万万的父母那样,希望能够给韩寒一个很好的学习环境,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了能够成材。韩寒的父母原来是在亭林工作的,而韩寒就在亭林小学读书,后来快到初中的时候--确切地说是韩寒小学六年级的时候,韩寒的父母考虑让他到金山读初中。1995年韩寒升中学的时候,父母就想方设法在朋友们的帮助下,让韩寒借读到了罗星中学。因为当时罗星中学几乎聚集了全县城的读书尖子,父母的考虑比较长远,这里很多学生可能日后都有可能成为县城的重要人物,因此让韩寒在这里读书,一方面固然可以为以后的学习提高找到一个更好的环境,同时,拥有这样一批以后可能在县城里有重要影响的同学,对于韩寒以后在社会上的立足和发展肯定会有好处的。可能所有的天下的父母都会这么想吧。

但是罗星中学可以说是高手云集。开学时摸底考试韩寒平均分91分,可排名一出来却是班上第42名。这对韩寒的打击很大,尽管他后来也很努力,但整个初中阶段,韩寒的成绩却一直排在40~50名之间。作为父母,虽然很希望韩寒能够把成绩搞上去,但韩寒的成绩一次次让父母的希望落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