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怎样用脑赚钱
3851400000002

第2章 绪语(2)

我与父母商议了此事,他们都表示十分理解。他们看出我是多么渴望去尝试创办一家软件公司,而他们支持了我。我的计划是先休假来创办一家软件公司,然后再回到学校完成学业。我从未真正有意识地决定放弃获得学位。从技术上讲,我只是请了一个长假。与某些学生不同的是,我热爱大学。我认为与我的同龄人中这么多聪明者坐在一起并谈天论地是一种乐趣,尽管如此,我感到创办一家软件公司的机会之窗可能再也不会打开了。所以我投入了商海之中。当时我只有19岁。

扑克战略1973年秋天,比尔·盖茨进了哈佛大学。在学院里,有很多故作姿态的人。表面上显得松松垮垮,被认为是建立起你的冷漠形象的独门诀窍。比尔是很看不惯这些的。

比尔·盖茨在第一学年故意制定了一套行事策略:大多数的课程都逃课,然后在期末的时候,再拼命地暴学一场。我想看看我花尽可能少的时间,能够得到多高的分数。这是一种游戏--不过是一种老把戏而已。这也是一切聪明活泼的人对付死板的大学教育的最佳策略。比尔·盖茨将他的闲暇时间都用来打扑克,这种游戏对他很有魅力。在玩扑克的时候,打牌的人收集各种情报--谁叫牌大胆,已经出过了些什么牌,叫牌的方式和诈牌的方式--然后综合所有的情报,再根据自己手中的牌,决定出牌策略。比尔在处理这种情报时,相当高明。而这种扑克战略,是绝对不可能在哈佛的课堂上学到的。

扑克战略--和金钱--的经验有助于我走进商界,但是我后来玩的别的游戏,对我毫无帮助。但那时,我对这点并不了解。

比尔·盖茨很少专注于自己在哈佛的课程,只有到了临考的时候,才把那些关键书籍找来,发狂地暴学一通。据他自己回忆,他曾经攻读过一门挺难的研究生水平的经济学课程--2010年的经济学,任课教授允许学生随心所欲地把全部成绩都押在期末考试上,比尔整个学期都去忙别的事了。到了考前一周,他对这门课还从未接触过。于是,他开始发狂地学,结果是拿了个A.

比尔·盖茨在哈佛的经历和他的扑克战略有助于我们理解他能正确地作出抉择,在历史的转折关头把握住时代的契机。

人们常常要我解释微软的成功。他们想知道我们的公司从两个人、小本经营发展到一家拥有17000名雇员和年销售额超过60亿美元的秘密。当然,不会有一个简单的答案,但运气是一个因素,然而我想最重要的因素还是我们最初的远见。

我们不能说比尔·盖茨先生在哈佛大学的几年中一无所获,但他从商的成功经验却绝对不是来自哈佛,或者更确切地说,更多地不是来自哈佛。如果当初比尔·盖茨选择了学业,选择了哈佛的文凭,也许我们今天就不可能舒舒服服地享受Windows95的乐趣了。

比尔·盖茨的名言:哈佛的毕业生有可能成功;哈佛的毕业生同样可能失败;但我绝对是一个非哈佛毕业生成功的例子。

二、知识≠能力

现在不少机关、单位在招聘人才时,总把学历高的人当成宝贝,另眼相看。可是事情往往并不尽如人意,其中道理很简单,高学历的人固然读了不少书,知道不少知识,但是,书本上的知识是死的,只有善于将这些死的知识运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上,才表明他是真正有才能、有能力的人。因此,不能简单地将知识等同于能力。

1.证书过多反成害

人才难得是古今中外的问题。不单是今日的香港,欠缺第一流的人才,连二、三千年前的中国,也有同样的问题。古代没有证书这一说,但有了学问,自然成了抢手奇货,别人除了送上工作合约,也会连同证照一并送上,然而有了证照,证照多了却没有工作也是徒然。

2300多年前的中国,正处于四分五裂的时代。当时有七个诸侯国,分别是韩、赵、魏、楚、燕、齐和秦。

有一位在魏国做事的年轻人,希望前去秦国试试。当时的环境,转工的方法容易,绝不会为合约所困,又不会损失年薪、退休金等。为了前途,这位后生仔,便实行转工兼移民,跑到秦国去找出路。

正是人离乡贱,由魏国移民到秦国,走起路来,都有一大段距离,同时,又要将自己的读书证明文件带到身上。当时没有印刷术,也没有纸张,所有文字都刻在竹简上。最有学问的人,有多少证书呢?很容易知道,单看他身后拖着几辆载书简的车子就清楚了,孔子学问最多,自己身后拖了五架车,这便是学富五车的来源。然而,学富五车的孔子却也不过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没有一个国家的君主采纳他的建议。

经过一番努力之后,这位由魏国到秦国的后生仔,终于找到了机会。他碰到了一位叫景监的人,原来是秦孝公贴身太监,当时的红人。这位后生仔就是实行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改革的商鞅。

商鞅明白这是一次机会,便咬紧牙关,将自己的大道理,向景监推销,强调自己有足够的学识,令秦国强大起来。

终于,找到了一次碰头的机会,商鞅见到了秦孝公。他搬出了自己的众多证照,以此来证明自己的学识,并与秦孝公大谈帝道,然而秦孝公似乎其不开悟矣,根据《史记》记载:孝公既见商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这一次商鞅失败而归。

五日后,商鞅又找到了另一次见面的机会,这次见面比上一次好一些,但商鞅仍然以自己的证书为凭,充分展示自己的学识,大谈王道,这对于当时的秦孝公来说,根本引不起他的兴趣。

商鞅的这两次失败,均归因于他将自己的学历、知识归结于自己的证照上,不能抛开证照的束缚,引起秦王的兴趣。

之后,商鞅要求三见秦孝公,孝公不肯,经过十五日后,才得到了第三次见面的机会。这一次商鞅终于抛开了作为其学识证明的所谓证照,在这次千载难逢的会面时,他提出霸道的建议书,终于引起了秦孝公的兴趣。

有一位叫陈存的朋友,读书颇多,手上经常拿着几款不同类型的证书。同时,他又喜欢挂名担任一些社区组织、活动的干事,30多岁的人,仍然不知道今世的方向和目标。和陈存相会的朋友,第一次接触的时候,肯定投以尊敬羡慕的眼光。殊不知道,陈存名片上印的头衔除了印在名片上的唯一派头之外,一点用处也没有,令人望之厌极。

所以,天下人最大的误会,是满以为自己手上有几张可以示人的证书文凭,便失了常态地误会自己有才干。

受教育少的人,可能会心里存着一种退缩感,没有信心,发展起事业处处受限制。受教育多的,拿着几本文凭、证书的,往往又盲目自信,不知天高地厚。然而,真正的教育,不是单以学校书本中得来,也不是靠文凭就能证明得了的,它是要从实践中获得的。那些从大学里出来的人,只不过至多掌握了寻找学问的门路,如果没有实践的话,知识是不能深化落实的,不能转化为生产力的。

2.大学泛滥也可亡国

教育这真的是很巧妙,正如水一样可以载舟,也能覆舟。

美国和加拿大的大学,养了一大群脱离了现实生活的空谈派知识分子,他们仅有的是一些统计数字,一些过滤了的资料。有些人更是浑帐,手上拿着一叠用了二、三十年的讲义,随便修饰一下,便在学期开始的时候,又派上了用场。

大学的不切实际,令教授的地位日降,一位留学美国的朋友,读了十多年书,终于获得博士学位。他找到了一份年薪1.5万元的工作。同时,一位文职人员的年薪,大概2万~5.5万元,这位博士的工作是什么呢?原来是自己的母校请他教两个科目,每科6千元,因为经费有限,不能给他太多科目,但收入不敷使用,只好在另一间大学,再找个兼职科教。

对于那些迷信文凭、大学的人以及那些为了逃避而躲在大学里的人来说,应该好好反省一下。

中华民族由灿烂的春秋战国、秦汉退到近代的地步,原因之一是读书人中,学者不事生产,清谈误国,是一件严重的事。

中国的皇帝自私,为了巩固政权,打击天下英才,实行最高尚的迂腐教育,针对最有精力、最有造反潜能的英才则一网打尽,扼杀人才。后世歌颂唐太宗时,不外是半讽半颂的一句:太宗皇帝真长策,天下英雄尽白头。只有大学,才可以将人生中最有挑战性、最勇敢的二、三十年光阴,送进图书馆去。见到那些本来甚有前途的年青人,在图书馆里死啃书本,那么人类的前途,真有可能会被大学这东西所吞噬。

3.成功者不全是在大学读出来的

美国曾经发生了一场官司,由汽车大王亨利·福特向一家报馆提出了控诉。福特是一位白手兴家的人,名成利就之后,招惹了不少是非,其中一项,是一位记者讲述福特先生是一位不学无术之人。这句话,激怒了福特先生,于是双方对簿公堂。

在法庭上,为了证明福特先生有无学问,主审法官做了一个问答比赛形式的考试,测验福特先生是否是一名真正不学无术的人。面对这种小学生游戏,问些好象:X+Y等于几的问题,令福特先生啼笑皆非。福特先生教训他们,这类死记知识的游戏,自己手下有大把专业人才,只要一按桌上的按钮,就能得到正确的答案。只懂得答题目的人,不算是真正有学问,因为这类学问帮不了成千上万的人改善他们的生活。

这个道理,正如张五常教授的文章中谈及我国一位高级官员会见弗里得曼时,这位高级官员主动告之对方,自己没有学问,只受过中学的教育罢了。而弗里得曼却说:不要把学校的时间多少与学问的高低混为一谈。有些人在学校念了很多书也没有什么学问。有些人念书不多,但学问却非同小可。

事业成功的人,在学校读书的时候虽少,但本身自强不息,努力学习的精神不减。美、加的情形真怪,八、九成的创业人士,是没有受过大学教育的,而那些拥有大学以上学位的人,顶多只是打工罢了。

4.孤芳自赏的人最没用

美国的威特科公司总裁托马斯·贝克特曾经这样说:你可以聘到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为你工作。但是如果他孤芳自赏,不能与其他人沟通并激励别人,那么他就对你一点用处也没有。其实,我们也可以把托马斯的这句话改为这样:你可以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但是如果你孤芳自赏,不能与其他人沟通并激励别人,那么你就一点用处也没有。根本不可能成功。

是的,这话一点儿不错。在现代社会,不具备有效的为人方式,不听信别人的好心劝告和批评,任何人都不会成功。不管你是如何地雄心勃勃、能力非凡、头脑清晰、事事精通、机智果断,也不管你是如何地训练有素、责任心强、严肃认真、办事老练、聪明睿智并且情趣横溢,但是如果你高傲自闭,不能与他人很好地相处,你就决不能完成任何具有长远意义的大事。

因为缺乏对自己及他人能力的正确了解,缺乏对周围人们的真诚热情以及与他们建立牢固个人关系的能力,将极大地限制你所能够取得的成就。

在一次晚餐聚会中,日本本田汽车公司总裁本田先生曾被问起为什么两位资历相近的人,一位升到了高级部门而另一位却不能时,本田先生回答说:个人的品格。他接着又进一步解释道:那位成功的人一定平易近人,擅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能与人相处的很好.

三、博学≠实用

现代社会是个社会化程度极强的社会,很多的工作需要多方的合作才能完成;而现代社会更是一个专业化程度极强的社会,你只要有所特长,在某一领域中有过人之处,才能获得更多成功的机会。否则自认为是多才多艺,样样精通,实则是样样不精,那么,你只能在与他人耀眼的特长竞争过程中,黯然失色。

法国的化学兼细菌学家巴斯德说:只要是学有专长,就不怕没有用武之地。可见,只要能够把自己锻炼成为一门重要行业的不可缺少的专家人物,你就能够有所作为。

北京的王麻子虽只是菜刀做得好,但他凭它成功地开创了自己的事业。

许多知识涉猎广泛但浅尝辄止的人,一生平平庸庸,默默无闻。

1.罗伯特的故事

多年来,罗伯特自认为自己有多方面的兴趣和才华,但这却把他弄得很狼狈。

大学时,他主修经济,毕业后到一家出版公司工作了几年后,又回到学校读企业管理硕士学位。

虽然他曾经想自己开公司,后来还是决定替别人的公司做咨询顾问。我打出顾问的招牌,他笑着说:并且找到了几家客户。他最早的客户是一家塑料容器公司,是在他拿到企管硕士学位后10个月找到的。我一眼就看出来这家公司有生意可做。

至于什么生意,罗伯特没有说,因为他认为那样会限制他的服务范围。我无所不通,他开玩笑地说,他们可随时来问我,并且得到他们所需要的服务。

他很少拒绝客户提出的要求,似乎他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为了提供正确的指导,他工作得非常认真、辛苦。由于他非常聪明并且凡事都不屈不挠,因而总是能够比较从容地应付解决客户的问题。即使客户提出什么特殊的要求,他也总能想出办法。

罗伯特中学时,曾希望从事他最喜欢的体育运动--篮球,但这个愿望由于他长到1.75米后再也没长而告破灭。从那以后,他对运动就不再那么有兴趣了。而是把全部精力致力于使自己成为多面手。

罗伯特一直很喜欢用一句话来形容自己的工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他把自己比作救火员,公司总会有什么地方发生问题,接着警铃响起,然后就来找我万能的罗伯特,由我去抢救。专业咨询顾问就应该是这种样子,要能应付所有的问题。

我们不妨听听这位杂家20年来工作的心得:要解决任何事情,包在我身上。他34岁时这样说,而在36岁时他说:无论什么时候发生什么问题,我都会有办法解决--否则我也会有办法从外头找到解决之道。39岁时他说:我对各行业都很精通,这是我的职业,你该知道我的意思吧!没有任何事情能逃过我的注意力的。41岁时则说:我很擅长站在整体的立场来看事情,从各个环节中找出事情的症结。到了46岁时:我告诉他们不要找其他什么人了,我有办法应付一切的。49岁时他说:只有我才是他们唯一需要的人,如果连我都没办法解决,大概也就没有什么人能解决了。

但实际上呢?罗伯特的公司一直经营平平,向他进行咨询的客户,大都对他的服务表示满意,但却很少有再次向他咨询的。

罗伯特绝对不是一个单独而不正常的例子,根据美国某调查机构连续10年对350位企业管理硕士所作的追踪研究显示,罗伯特的情形也发生在很多自行创业都没能成功的人身上。

2.事事精通的背后

为什么会这样呢?他们的事事精通背后隐藏着什么危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