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怎样用脑赚钱
3851400000007

第7章 智能创造财富--财富来源于聪明的大脑(1)

一、有智者事竟成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知识不在多,有智则成。中外很多发财致富者并没有读过很多的书、掌握了很多知识,但是,他们却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有一个十分聪明的大脑,有很高的智力,能够从一些小的、十分平常的、不为一般人所注意的事情上捕捉到致富的信息,并紧紧地抓住它,从而使自己成为人人羡慕的富翁(婆)。

1.娃哈哈笑傲天下

甜甜的,酸酸的……,只要提起娃哈哈的大名,每天围坐在电视机旁的中国老百姓,可以说无人不知。但假如你说起宗庆后是干啥的,恐怕知根知底的人并不多。

其实,宗庆后的创业经历颇有传奇色彩,耐人寻味。此人现年五十岁,从人生的角度看,四十岁前一直活得很倒霉,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四十岁后厚积薄发,连连走运;看此人外观,无疑硬汉一条,方正脸膛,宽肩厚背,无论坐着还是走路,他都习惯地上身前倾,给人一种时刻在火线上等待冲锋的印象。

大名鼎鼎的娃哈哈集团就是他一手创办起来的。他是娃哈哈的总头儿,人们却亲切地管他叫宗头儿.

把宗头儿叫作经营大师,不是我的发明,那是共和国给他授予的特殊荣誉称号。他的经营业绩没有愧对这种称号。

1987年,宗庆后带着三个人,靠14万元借款办起一个校办工厂,白手起家,在激烈的无情的市场竞争中,励精图治,勇于开拓,从一分一厘的小生意做起,把企业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关系的改革有机的结合起来,在短短八年中,使娃哈哈发展成为拥有8亿元资产,年产值超10亿元,创利税1.785亿元的大型集团公司。八年来,他为共和国创利税5亿多元,成为国有资产快速增值的典范。

无论从资产增值的比率,或是资产膨胀的迅猛,还有企业、产品的社会知名度、覆盖率等多方面来综合判断,宗庆后创造的是个奇迹。这个奇迹延伸出来的宗庆后现象娃哈哈效应曾经一度轰动商界。

任何奇迹都是不同寻常的,人们用惊异的目光试图去探寻宗庆后的娃哈哈成功的谜底,在这里,我们不妨顺着宗庆后走过的足迹作一番追溯,答案或许就在里面。

作为文革前第一批老知青的宗庆后,16岁那年,就挥泪告别学校和家庭,踏上了漫漫人生路。

1964年,中国历史上一个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秋天。已经很懂事的宗庆后,没有与任何人商量就报名去农场当知青。他只在地理课本上知道,即将去的马木农场在中国最大的渔场舟山群岛,那里有一片雪白如银的盐田,大有开发前景,却不晓得那里几乎荒无人烟,寸草不生。

母亲得知他已经报名,尽管心如刀割,还得尊重瘦弱的儿子作出的选择。

在一望无际的海涂上挖盐、晒盐、挑盐,决没有诗人笔下的浪漫。那海上的风,猛烈得可以轻易地把人刮趴下;那海边的浪,疾如劲雷,你慢一步,就会被卷得无影无踪;那海涂上的阳光丽则丽矣,对晒盐当然是天然能源,可人呢,半天就脱一层皮!还有,挑盐的担子动辄百斤,比宗庆后当时的体重还沉,一天来回奔走上百里,才能完成生产定额。枯燥、重复的重体力劳动可以压垮体力上或者意志上的软弱者,而宗庆后却把这种苦作为一种人生的磨炼。

还来不及爱上大海,因农场停办,宗庆后又不得不告别大海,接受安置去了绍兴茶场。这一年是1965年。

绍兴茶场不在绍兴城里,不在咸享酒店旁,偏远得连乌篷船都不大见有。但这里名声十分显著,相传南宋有六个皇帝葬在此地,按风水推断,此处定是藏龙卧虎之地。

进茶场的头一个晚上,躺在一翻身就乱响不止的竹棚床上,宗庆后想,命运把他安排到这里,将意味着什么?然而就在这块土地上,他却度过了艰辛备至,长达14年的耕读生涯。如果要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那么这三点宗庆后都可以算得上达标有余了。

生活依然像一把梭,在固有的陈旧不堪的书框里来来去去,18岁的宗庆后双手的老茧越来越厚,他拉的那砖坯和砖块的车越拉越重,他读的古今中外的书越来越多。当1975年的日历一张张如黄叶飘落时,进入而立之年的宗庆后不能不慎重地考虑,自己一生的用武之地究竟何在?

1977年,数以千万计的知青纷纷回城,但是三场的知青仍然不能动,宗庆后仍然在早已灰飞烟灭的宋六陵故地,制作并没有特色的绿茶红茶,所有的人都劝宗庆后服从命运的安排,在茶场娶妻生子,但他在心里默诵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前苏联诗人西蒙诺夫的不朽之作--等着我吧,我要回来的……他觉得自己仿佛置身于一场持久的战争。

1978年12月,曙光出现了,胸有大志的宗庆后终于结束了14年的劳动生涯,顶替母亲回到杭州,然而一无文凭二无关系的他择业与发展面临许多限制。只有华山一条道--到上城区教育局属下的一家校办工厂去当工人,做纸箱。后来,赶浪头生产电扇了,就装电扇,可宗庆后很不快活,毕竟有饭吃不是他回杭州的目的。

80年代初,推销乏术的领导把销售的难题交给了宗庆后,他成了一个小小的推销员。在这个无论风雨睛晦,以车为家的岗位上,宗庆后又度过八年岁月。与抗日战争一样长,一样艰难!十年后,他回忆说。

这是另一个学校。一个即将出现的当代中国企业家,在具体而细微的经营环境中,必须熟悉商品本身正常的与特殊的规律;熟悉市场价格;熟悉合理不合法、合法不合理的交易手段;熟悉我国商品流通中每个环节和一切如今已成话柄的漏洞;用各种语言、手段、方式,推销自己手中并不见得有多高明的产品;以行家里手的姿态,处处设防,步步为营,讨价还价,才能以最合理的价格,最妥善的交货方式售出自己的产品,采购到自己需要的原材料。

修完这必读的课程,好学多思,多谋善断的宗庆后,事实上已成了一个真正的经营能手。

不过,宗庆后仍然不快活,在不懂经营,又没有容纳人才气度的领导下办事,什么事也难做成。跑冤枉路,吃冤枉亏,花冤枉钱,受冤枉气。

比如说,七十年代后期,电度表一时成了紧俏货,校办厂算赶上了趟儿,生产电度表。开始一段时间,的确好销,特别是边远省份。可后来乡镇街道企业一窝蜂都上马,都转产,什么行政命令也挡不住。

天天泡在市场里的宗庆后,凭直觉就知道买方市场与卖方市场的位置要换了,他再三向厂里建议:急流勇退,转产!

可领导不懂行又听不惯不同意见,照旧生产不误。但市场是无情的,它谁的帐也不买,果真电度表开始在仓库里堆积起来。尽管积压是领导造成的,推销员仍然责无旁贷。

他星夜出发,辗转千里,不怕洪洞县里遇不到好人,偏在山西找到了主顾:订单有四位数,单数23元,利虽不丰厚,但总算解了燃眉之急。但是费力不讨好,厂里回电责备他定价偏低,指示他速转程广州,说那里有大买主,开价24元,要货额达五位数。

做生意,广东人,精!颠来倒去地察看一番样品后,先用你根本听不懂的广东方言与同事交谈几句,再用不标准的普通话说:电度表广州到货太多,我们不进啦。你如果说一句希望照顾的话,他就先在办公室里来回踱几趟,再用一种为难而体谅的语调说:好吧,准备资金积压啦,进500只,每只18元,好不好?把手指甲一直掐进你肉里,还让你不敢叫痛。宗庆后受不了这种窝囊气,可这一切,偏偏是自己的领导造成的。不死心,他到广州附近的县,一个一个去兜售,记录依然是零。怎么办?回家好说,销售败北的责任自然该那个电催速去广州的领导来负。

但宗庆后不想两手空空回杭州。成败未到最后关头,决不轻言失败。经半夜思索,决定擅自去海南,背水一战。胜了,是全厂的福气,败了,一切责任自负,也对得自己的良知。

在陌生的到处长着芭蕉和椰树的地方,他踽踽而行,一个县又到一个县,心急如焚,挥汗如雨,在行行复行行的20天中,他奇迹般地敲开了好几家客户的大门,签下了总数超过一万只电度表的销售合同。然胜利在望并不等于大功告成,万一电度表运来了,收款发生麻烦,劳而无功,反受其累,怎么办?宗庆后办事一向考虑缜密,把销售建立在万无一失的基础上。

他不顾旅途劳顿,专程去海口的行政区五金交电公司,请他们作中介参与这项买卖。办齐了一切手续,这才放心地踏上归程。

海南之行,是宗庆后面对难以预测的未来可能性所作的自发的即兴创作,想人不敢想,为人不敢为,这是他的性格。

1980年5月,37岁的宗庆后和从黑龙江兵团回杭的施幼珍喜结良缘,蜜月刚过,新郎宗庆后就外出催收货款,终月奔波,有家难回。

而催货款谁都知道是老大难.今天的中国早已消灭了黄世仁,然而讨债的,得求欠债的。

宗庆后尝够了刁难、穿小鞋的各种滋味,尽管他过五关、斩六将,索回了现款,但这种以生命、荣誉为代价的赌博,他再不愿干了,下决心要找到一个可以由自己把握支配的实体。

在结婚后的几年里,经过几次起伏波折之后,在秀才成堆的教育系统里,终于有一位女干部慧眼识人才,她相信这个在别人眼中是刺的宗庆后,能够独挡一面,并给了他一副担子。

1987年春天,宗庆后承包经营的杭州上城区校办企业经销部开始筹建。条件是,可动用资金14万元,人员三名,包括他这个经理本人。

庙小,力薄,下达的年承包利润指标为4万元,看来不高,其实一算才知,以一万元充贷利息,人均年创利也须万元,这在当时,是90%以上国营企业所未敢企及的指标了。

是不是觉得指标高了?既出于关心,又被过去的经营者屡办屡亏扰乱了方寸的领导问。

不,这样吧,我一年交10万元。宗庆后站起来。然后,不等惊愕的领导回过神来,转身便大步走了出去。

一言九鼎的宗庆后,年已不惑的宗庆后,在终于获得一片自己可以经营的方寸之地后,所做的头一件事情,就是给自己出一道难题。

愿已经许下了,大话说了,宗庆后一心一意做起生意来。勤俭起家,苦熬了20多年的宗庆后记得这古训。一张办公桌三人并用。好在另两位女同事知书达理,当男经理不无抱怨地说:万事起头难,相信我,帮帮我,面包会有的,牛奶也会有的时,善良的女性心头升腾起的是很温暖很神圣的感情。

其实宗庆后的真正办公地点是在自行车上,是杭州并不宽敞,却路路通的108条小巷间。凭着多年的营销经验,凭着不为利小而不为的拼命精神,在筹建的几个月中,在1987年5月1日,当并不起眼的经销部牌子在杭州城东清泰立交桥北侧挂起时,宗庆后通过日积月累,居然已赚了4万元,有了一份小小的但属于自己的企业家底!现在来回忆这艰苦的创业阶段,第一代娃哈哈人颇有些忆苦思甜的意味。

是校办企业经销部,就得首先为学校服务。既然是经营就得讲个服务质量,送货员当然由经理自已兼。刮风下雨盛夏严冬,宗庆后蹬着个三轮车,一个一个学校地去送货--作业本、圆珠笔、教材、教具,上城区不少小学的总务主任都这么说:这个经销部会发!为什么!

勤、信,服务像个服务的样子。

经销部是什么生意都做。好汉不赚六月钱的夏天,杭州象个大火炉子,宗庆后忙碌地做起了棒冰、汽水生意。玻璃瓶比汽水重,利呢!卖掉100支棒冰,才几角的利钱。

正因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人家不大想做,才轮到我们.宗庆后对自己所处的经营环境了如指掌。

夏天卖冷饮,看上去是个清凉买卖,哪知顾客的凉爽全是销售者的汗水浇灌,一箱箱扛进扛出,空瓶还得全数回收,获得的是属于集体的几分钱。幸而精于计算的宗庆后,算的是另一本帐。--怎样在别人屡试屡败的疆城里取而代之战而胜之,因此,花了力气,值得!

他确实感动了上帝--顾客。当大客户见到为他们从汽车上背下一箱箱汽水的居然是老板宗庆后本人时,当小客户见到顶烈日,蹬车如飞送来几十支赤豆棒冰的是老板宗庆后本人时,一种无形的、长久的交易链就结成了。更重要的是,他以自己榜样的力量,使一支日见扩大的员工队伍从第一天起就形成了一种我国企业中罕见的自觉的敬业精神。在这个学历不高、专业训练不足、体质不强、年龄也不轻的群体中,洋溢着的是一切为企业兴旺的牺牲精神。在工作中,唯宗庆后马首是瞻,从钦佩到敬服到崇拜。他们不分你我,不计得失,不论昼夜,唯企业是重。以苦为乐,以苦为荣。

宗庆后的预感没有错,他在等待捕捉一次重大的转机。

都知道江南人有进补的习惯。中国人相信人参、甲鱼,还辩析出其中滋阴或壮阳的机理。这些补品拥有逾越千年的神秘,并以昂贵的身价使自己仅仅属于宫廷,属于皇家或富豪。今天却进入到寻常百姓家。

不过,历史上的进补对象主要是中、老年人。而今,由于有了计划生育,有了只生一个好的号召,中国出现了数以千万计的独生子女家庭,并造就了一代小皇帝.

他们成了营养品市场的主要消费者。

他们使儿童营养品应运而生。

不过,宗庆后最初触动的儿童营养品不是娃哈哈,而是中国花粉口服液.

当时,他的经销部已有了几十名员工,有了食品商店、五金交电商店……一年交10万元利润已不在话下,但这毕竟是小打小闹。

而作为第一代儿童营养品的中国花粉口服液,在举步之初也并非势如破竹,才想到了学校这个孩子集中的地方,想到了宗庆后。

宗庆后提任经销代理后的三个月内,推销了花粉口服液120万盒。

本来做推销代理,有利可图又无风险可言,宗庆后完全可以坐收利润就行了,但他不满足,当他把花粉口服液的销售市场一打开,使得这家公司的生产能力跟不上需求时,他与该公司签了一份建立一条生产线,为花粉口服液代灌装的合同。

上一条灌装线要花20万元,这是经销部当时的全部固定、流动资金的总值,现在全部拿来搞一个新项目,风险是无疑的。

正因为这些钱赚得不容易!他说,才要用在刀刃上,况且,有了灌装生产线,就有了自己的后方,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灌装线上得很顺利,前后只花了三个月时间,待1987年过去,他除超额完成一倍有余的利润(222万元)外,还撑起了一份家底,有了一条灌装生产线,更有了一支130人的职工队伍。

从1987年12月到1988年5月,灌装生产了180万盒花粉液,产值达270万元。

上杭区教育局、杭州市教育局开始认真注意起这个并非科班出身的企业家来。

著名营养学专家于若木对宗庆后十分赞赏,但他并不知道,一个更美好的构想,一个将给中国儿童营养学界引起更大震动的举措,正在宗庆后胸中涌动翻腾。

1988年是宗庆后终生难忘的一年。他又一次面临并实现了人生大转折。

初战先后给他带来的不仅仅是自信,他的思维要超越现实,而且要走得更远。他的字典里没有停顿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