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烹饪美食千古食趣
3853900000031

第31章 民风食俗,无辣子吃不饱(5)

西藏饮食“四宝”

作为长期生活在高山上的民族,藏民族有自己独特的食品结构和饮食习惯。酥油、茶叶、糌粑、牛羊肉,被称为西藏饮食的“四宝”。

酥油是从牛、羊奶中提炼出来的。方法是将奶汁稍微加温,然后倒入大木桶内,来回上百次的抽打,直搅得油水分离,之后,把浮在上面的一层淡黄色的脂肪质舀起来装进皮口袋,冷却之后便成了酥油。酥油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有许多种吃法,但主要的是用于制作酥油茶。

茶叶深受藏族人民的热爱,在西藏被加工成许多不同的品种,最常见的有酥油茶、甜茶和清茶。在世界屋脊上,无论饥肠辘辘、还是精疲力竭,只要喝上一碗酥油茶,就会浑身增添力量。尤其在狂风怒吼、滴水成冰的冬天,喝上几杯酥油茶,便觉得全身温暖,再冷的日子也能熬过。

不论是远方来客,还是常来常往的友人,一踏进主人家的门,首先奉献到客人面前的就是香喷喷的酥油茶。主人先从彩色的藏柜中取出最干净的瓷碗摆到客人面前的茶几上,然后手捧一把装满酥油茶的茶壶或暖瓶,放低部位轻轻摇晃几次,倾倒在茶碗中,双手捧奉于客人。客人饮茶时,主人恭立一侧,或在几个客人中轮转。客人喝一次,主人添一次,随喝随添,细心周到,做到碗常满,茶常温,才算尽到主人的责任。

客人喝茶前,要用右手无名指在茶碗中沾少许茶,手指举起,在空中弹洒三次,表示奉献给神、龙和地祗。饮茶不能太急太快,要轻轻吹开茶上的浮油,分饮数次,留一半左右,等主人添上才喝。喝茶不能喝出声响,要轻轻饮啜。喝得很急,会被主人视为没有教养,被戏称为“毛驴饮水”。饮茶不能一饮而尽,更不能喝一碗就走,一般以三碗为最吉利,拉萨有句谚语,一碗成仇人。

糌粑是藏族的一种重要食品,制作很简单,将青稞(属大麦类,有白色和紫黑色两种)晒干炒熟,磨成细面,这便成了待食的糌粑了。食用时,将糌粑放入碗中,再放少许的酥油茶,用大母指扣住碗沿,其余四指不停地转动,待酥油与糌粑拌匀便捏成小团而食。

风干肉是西藏非常有特色的一种食品。到年底气温在零度以下时,将牛羊肉割成小条,挂在阴凉处,让其自然风干,到来年二、三月份食用时,不仅肉质松脆,口味也独特,食后回味无穷。

藏式的进餐非常考究。主客各自坐在自己的厚垫上,前摆藏桌分开进食。藏式菜肴有风干肉、奶渣糕、人参果糕、炸牛肉、辣牛肚、灌肠、灌肺、炖羊肉、炖羊头等。主食有酥油糌粑、奶渣包子、藏式包子、藏式饺子、面条、油炸面果等。

藏餐的口味讲究清淡,平和。很多菜,除了盐巴和葱蒜,不放任何辛辣的调料,体现了餐饮文化返朴归真的生活情调。

“侗不离酸”的食俗

侗族是分布于我国贵州、湖南、广西三省毗邻地区的南方少数民族,其中以贵州省人口最多,古代文献中称“骆越”、“僚”、“侗蛮”,主要从事山坝农业,兼营林业和渔猎,手工业发达。

侗族地区大多日食四餐,两饭两茶。饭以米饭为主体。平坝多吃粳米,山区多吃糯米,糯米种类很多,有红糯、黑糯、白糯、秃壳糯、旱地糯等等,其中香禾糯最有名。他们将各种米制成白米饭、花米饭、光粥、花粥、粽子、糍粑等,吃时不用筷子,用手将饭捏成团食用,称为“吃抟饭”。

侗族一般习惯于清晨做好一天的饭菜,带上山去食用。其中香禾稻做成的“抟饭”尤为甘美,有“一家蒸饭,全寨剽香”之说。侗族人喝的茶专指油茶,它是用茶叶、米花、炒花生、酥黄豆、糯米饭、肉、猪下水、盐、葱花、茶油等混合制成的稠浓汤羹,既能解渴,又可充饥。与饭、茶配套的,还有蔬菜、鱼鲜、肉品、瓜果、野味、菌耳和饮料,食源广博而异杂。

侗族嗜好酸味,自古便有“侗不离酸”的说法,他们自己亦称:“三天不吃酸,走保倒窜。”在侗家菜中,带酸味的占半数以上,有“无菜不腌、无菜不酸”的说法。侗族酸味菜用料范围广。猪、牛、鸡、鸭、鱼虾、螺蚌、龙虱、晴蜒、白菜、黄瓜、竹笋、萝卜、蒜苗、木姜、葱头、芋头等,皆可入坛腌醅。腌制时,先制浆水,加盐煮沸,下原料续煮,装泡菜坛,拌上酒精和芝麻、黄豆粉,密封深埋。

侗族酸味菜保存时间长。腌菜可放2年,腌鸡鸭可放3~5年,腌肉可放5~10年,腌鱼可放20~30年,非有大庆大典不开坛。侗家盛宴,碗碗见酸,而十道大菜组成的“侗寨酸鱼全席”,世所罕见。

哈尼族的特色煮汤

哈尼族是我国古老的山地民族,主要聚居于云南西南部,以农业为主,善于辟梯田种稻谷,掘坡地植茶林,他们培育出著名的“紫米”(接骨米)和“普洱茶”,创造了中国农田史上七种田制之一的“梯田文化”。

哈尼族日食两餐,以大米为主,玉米为辅,喜食干饭、粑粑、米线、卷粉和豌豆凉粉,还将瘦肉剁细,与大米、姜末、八角、草果一起熬粥。哈尼族爱吃糯米粑粑,用芭蕉叶包着与腌肉一起吃。他们还用紫糯米制成紫米饭、紫米粑、紫米粥、紫米粉、紫米作宝饭、紫米汽锅鸡、紫米甜酒煮鸡蛋、紫米药糖粥等,构成了完整的药膳系列。这些药膳具有补血益气、暖脾止虚、健脑补肾、收宫强身的功效。

哈尼族食品中特色最鲜明的菜肴是竹筒煮汤和卵石煮汤。

竹筒煮汤,以竹筒为锅,可煮鲜菜汤、鸡汤、猪蹄汤等。烹制时,砍下一节带节子的新鲜龙竹,略加刷洗,将备煮的鸡(解块)或猪蹄装入竹筒,加汤在火塘上煮熬至可以食用时,加油、盐、味精调味后,倒入装有葱花、芫荽的盛器内食用。竹筒煮出来的肉汤或菜汤,味清醇,鲜香,具有独特风味。

卵石煮汤,需选择酒杯般大小的光滑卵石(最好是河中的卵石),洗净,投入火塘内加温,将卵石烧红。猪蹄或猪排骨预先煮熟,盛于器皿之内,加上豌豆尖等时鲜小菜及葱花等佐料摆在桌上。待欲开宴进餐时,将烧红的卵石投入盛汤的器皿内,使汤滚沸,将时鲜小菜煮熟。用卵石煮过的汤,特别鲜香,具有特殊的海鲜味。

川西食俗“九斗碗”

在四川西部农村,每逢新春佳节或有红白喜事,常常可以看到这么一幅景象:数十上百人聚在一处,在一阵鞭炮响后,于漫天青烟中按男女的区别,辈分的高低,分散坐于一张张八仙桌旁,伸箸畅食,举杯畅饮。不远的地方,随地而挖的土灶上叠着高高的蒸笼,热气腾藤,简易的案板上堆满菜肴.餐具。腰拴一截油迹斑斑围裙的厨师飞快的挥舞手中的锅铲或菜刀,一碗碗菜流水一样的端上桌子,主人家不停的招呼客人说人手少,菜不好,大家多多原谅……这就是川西坝子农村吃“九斗碗”的热闹场面。“斗”在四川方言里,意指大的容器,用九斗碗来称此场面,也是赞其菜多量足的意思。因为这种筵席的内容蒸菜及腌腊较多(都是肉类),行话叫做“三蒸九扣”(锅蒸、笼蒸、碗蒸),故民间又将专做“九斗碗”筵席的乡村厨师唤做“油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