郫筒酒,是古代郫县出产的一种名酒。此酒品质优良,香味奇特,“清洌彻底,饮之如梨汁蔗浆”。因为它是用天然竹筒代替酒器,所以可称“绿色食品”,喝起来别有风味。
从唐代到清代,郫筒酒的名声恐怕是蜀中其他美酒所不能比拟的。有关这点,有不少前人的诗句为证。比如杜甫曾经赞美此酒道:“鱼知丙穴由来美,酒忆郫筒不用酤。”北宋苏轼的诗句:“所恨巴山君未见,他年携手醉郫筒。”是说久别重逢的朋友相见,一定得痛痛快快喝一回郫筒酒,方能表达真挚友谊。南宋大诗人陆游对郫筒酒也是推崇备至,他在四川为官八年,回到故乡绍兴以后(绍兴也出美酒),仍念念不忘他在四川喝郫筒酒的感觉,“未死旧游如可继,典衣犹拟醉郫筒”。诗人说,假使来日还能到成都,那么我即使把衣服典当干净,也要狂饮一回郫筒酒。到了清代乾隆年间,有名的性灵派诗人、美食家袁枚给全国的美酒排座次(见《随园食单》),郫筒酒名列第三!袁枚是江苏南京人,没来过成都,他在数千里之外喝下一筒郫筒酒之后,写下他的感受:“郫筒酒清洌彻底,饮之如梨汁蔗浆,不知其为酒也。”可见当时的郫筒酒是一种有别于一般白酒的甜酒。
有关郫筒酒的来历,史籍是这样记载的:“山涛晋初为郫令,常刳郫筒酿酴酒,郫筒之名由是而起。(清同治年《郫县志·政迹》)”而在民间,却流传着山涛发明郫筒酒的一则经典故事。
山涛是魏晋交替时期著名的“竹林七贤”之一,毕生以诗酒清谈闻名天下,晋朝时到成都来当了郫县县令。
有天晚上,山涛处理完公务,摇着扇子到县衙东边的花园散步,只见园中有两口水井,一口圆,一口方。山涛感到很奇怪,就问随行的师爷是咋回事。师爷说:“这两口井是古蜀国的臣民为怀念杜宇夫妻挖的,因为杜宇的老婆是在井里诞生的。”山涛一听是古蜀国遗迹,就趴在井台上往下看。师爷接着说:“传说这两口井是相通的,称为鸳鸯井。在方井中打水,圆井的水要动;在圆井中打水,方井的水也要动。”山涛叫衙役拿水桶来一试,果真如此。
月亮升起的时候,山涛一边在书房里批阅文件,一边小口小口地喝酒,这是他长期以来养成的习惯。但是他总觉得这小地方的酒不好喝,既不甘洌,还有股怪味,远不如他在京城时喝的酒好。这时候,他看见从“鸳鸯井”里汲起来的一桶水正搁在书房门口,于是就用勺子舀了一些井水掺入酒壶中,摇了摇,然后放到嘴边喝了一口。真奇怪,原本又苦又涩的劣酒变得醇和甘甜了。山涛很高兴,以后每次喝酒,都事先用“鸳鸯井”中的井水勾兑以后再喝。
山涛有一次转悠到乡下体察民情,看见郫县乡下的人手里都爱提一节竹筒,不光老头老太太提,连妇女和儿童也提,他感到很奇怪,就问随行的师爷是何道理。师爷说:“老头提的竹筒里面装的是水烟,累了就坐下抽一口;老太太提竹筒是上街打油;妇女提竹筒是给田里的男人送饭;而小娃娃提竹筒是为了朝里面撒尿,这就叫肥水不流外人田。是这一方的民俗啊。”
山涛想:郫县的竹子有那么大的用处,那么它可不可以用来装酒呢?回到县衙以后,山涛就叫人锯了几节竹筒来盛酒,果然觉得酒味清香可口。但锯下来的竹筒用来装酒,装上几天就会变味。于是山涛想出一个新的办法,叫人往未砍伐的竹子的竹节间打孔,然后把酒灌进去,竹孔用翠绿的芭蕉叶子塞好。哪天想喝,或者要到远地方出差,就叫人锯下几节来。当这样的酒液从新鲜的竹筒里倒出来的时候,酒液甘甜,一滴一滴仿佛有藕丝相连,喝起来格外绵软醇厚。
郫县的老百姓原来只知道竹筒可以装水烟、装酱油、装饭,甚至装小便,却不知道它还能酝酿出美酒来。经过县令这一实践,于是全县的人都开始用生长着的竹子“酿酒”,郫筒酒的名声也很快传遍大江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