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唯识学概论
3857100000005

第5章 唯识学的产生及其史略(3)

义净在《南海寄归内传》第四里,举示了陈那的八论:(1)《观三世论》,(2)《观总相论》,(3)《观所缘论》,(4)《因门论》,(5)《似因论》,(6)《正理门论》,(7)《取事设施论》,(8)《集量论》。这也许是当时印度的传说吧!由此好像是以因明方面的著述为主而列举的,其余的重要部分,几乎全失了。就此而论,第一《观三世论》因为是小论故,其内容不得要领。第二《观总相论》在汉译中作为《观总相论颂》,这还是小论,只有颂文而已,原来的内容为何,无法知道了。也许不很重要吧!第三是《观所缘论》,这是将所缘译为境的,藏译本中尚存。第四和第五大概是有关因的正不正的论书,可惜已不存,《因门论》大概是有关因的说明,绝不会离开《正理门论》所说的原理范围,所以纵使有关“因”的问题被提出来,亦不会有新的发明。第六是《正理门论》,在我国一直被列为理门论,但这是不合理的省略,因为正与理是不能分开的。第七为《取事设施论》,义净曾作了论本,叫做《取因假设论》,这绝不是因明关系的论书,现在只有汉译本的存在。第八《集量论》如前所述,不再赘说。

此外,在藏译中关系因明的尚有《因轮整论》,是由十一颂所成的小论书,几乎是叙说九句因的,恐怕与《因门论》和《似因门论》有关,不然则与《正理门论》相同。所谓整置的藏文是梵文的Viniscaya,有抉择义,所以“因轮整置”不外是把九句因配置为正因、相违因、不定因来抉择的。可见其与《正理门论》所说的九句因是同一旨趣的。

在藏译中还有一部名《杂赞》的经典,著者是摩咥里制吒(梵文Matrcete)与陈那。义净在《南海寄忆传》第四说:“摩咥里制吒擅长造赞,曾作了《美赞四百》,赞颂佛陀的胜德,之后复作了一百五十赞,时人无不能诵。继之,陈那附和后者,于赞首各加了一颂名为《杂赞》,故颂有三百。”义净所说的《杂赞》恐怕就指的这个而言。摩咥里制吒的赞,一部分由义净汉译为一百五十赞佛颂。其梵文的断片,近来也有发现,但与藏译的《杂赞》关系为何?这却无法得知了。

陈那乃唯识、因明学中杰出的论师,其弟子商羯罗主(梵文Upades'asāhasri),为公元6世纪人,其学以因明为宗,释其师陈那之《因明正理门论》而著《入正理论》一卷,以破外道邪说,复兴因明学。商羯罗乃大自在天之别名,据传其父母以祈请此天而得生商羯罗主,故以此天之名为名。

有无性论师(梵文Asvabhāva),生卒年不详,学术界亦多将其列为陈那门下。这是因为无性论师注释了无著之《摄大乘论释》的原故吧!唐代玄奘译为汉文,此书与世亲之《摄大乘论》同时译出而精细过之,对总标纲要分中之十相殊胜语之大意,所知依分中之声闻乘不说阿赖耶识之理由,诸师关于阿赖耶之异说,所知相分中之佛二十一种功德及十六业差别,入所知相分中声闻菩萨之现观十一种差别,及果断分中之法身功德等,解释尤为详尽。《成唯识论》依本书处甚多,窥基之《述记》亦多援引本书释义。因此,亦有学者列世亲——陈那——无性——护法一系唯识学之传承。

(第四节) 十大论师

世亲菩萨把他之前时代不整齐的唯识思想整理起来,他的全部著作中,有关唯识的著述,有《二十唯识论》、《唯识三十论》(又作《唯识三十颂》、《唯识三十论颂》,简称《三十论》)、《大乘成业论》、《摄大乘论释》、《大乘五蕴论》、《百法明门论》、《三无性论》、《大乘庄严经论》等等。其中,《大乘百法明门论》、《唯识三十论》等,是很简明地整理了前期复杂思想的一种体系书。因为世亲菩萨有了这些书,才能获得了完成唯识学的荣誉地位。相对于弥勒菩萨、无著菩萨等的著述,把这称之为第二期的唯识学典籍。尤其是《唯识三十论》,是最重要的论典,由此一书为出发点,能够再现此前的分派时代,而且此书又成为中国法相唯识宗及日本唯识学的渊源。可以说《唯识三十论》是考察世亲菩萨是怎样把唯识思想整理起来的重要文献。

据传世亲著了《唯识三十论》而入灭时,就有了二十八家注释此书,其中有特别殊胜的十大注释家,被称为十大论师,他们是亲胜、火辨、德慧、安慧、难陀、净月、护法、胜友、胜子、智友。

亲胜(梵文Bandhus'ri),音译为畔度室利(畔徒室利)。其事迹不详,传说为世亲菩萨同时代人。尝就世亲之《唯识三十论》作释,以妙契作者之意,后代论师皆依据之,然其书今已不传。

火辨(梵文Citrabhāna),音译为质呾罗婆拿。印度人。亦与世亲同时代(公元4世纪末期之人),善于文章,深娴注述,形虽隐俗,而道高真侣。注《唯识三十论颂》。

德慧(梵文Gunamati),音译瞿那末底、求那摩帝、窭拿末底。南印度人。生于公元5世纪后期至6世纪前期,乃安慧之师。幼时敏达,学通三藏,理穷四谛,又擅长定门。其时摩揭陀国有数论外道摩沓婆(梵文Mādhava),学通内外,论极幽微,受国王崇敬,敕封食邑二城。德慧欲挫其锐,遣门人示意,将于三年后论破之。及约期至,乃于王前对论,至第六日,摩沓婆辞穷,遂吐血而死。德慧论师乃请王以外道之封邑建伽蓝,王供养甚笃。其后他移驻那烂陀寺,雅誉极高一时。又与坚慧共游于伐腊毗国之折罗伽蓝,于其中著诸论,现存《随相论》一卷、《中论疏》及《唯识三十颂释》等。

据多罗那他之《印度佛教史》载,德慧为德光(梵文Gunqprabha,音译瞿拿钵剌婆)之弟子。据《大唐西域记》卷四《底补罗国条》载,德光乃北印度钵伐多国人,英杰而弘敏,博物强识。住于中印度秣底补罗国之僧伽蓝,初习大乘,未穷其玄奥,因览《毗婆沙论》,心生钦羡,乃舍大乘而学小乘,后造数十论以破大乘;又制俗书数十部,斥先进先哲之典论。他于佛经研究虽久,却疑情未除。其时有提婆犀那(天军)罗汉,常住睹史多天(兜率天),德光亦愿见弥勒请益决疑,遂与罗汉同至天宫谒弥勒,然仅行长揖而不礼拜,罗汉言:“慈氏菩萨次绍佛位,何乃自高,敢不致敬?方欲受业,如何不屈?”德光对曰:“尊者此方诚为指诲,然我具戒苾刍(比丘)、出家弟子;慈氏菩萨受天福乐非出家之侣,而欲作礼,恐非所宜。”因此往来三返,不得请疑。后他欲重求觐礼,然因我慢心终不可得,后入山林修发通定,又因我慢未除,不得证道果。然据多罗那他《印度佛教史》载,德光生于秣菟(底)罗国之婆罗门家,出家受具足戒后投世亲门下学大小乘,住于阿古拉普利寺,持戒清净,与护法等同为十大论师之一,与安慧、陈那为同时期人。《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西方学法条》谓,德光弘传律藏。《西藏大藏经》中存其著作,署名为圣根本说一切有部大持律婆罗阿阇梨尊者德光,与多罗那他所传相合。另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二载,玄奘于秣底补罗国(633)从德光之弟子蜜多斯那学《辩真论》、《随发智论》等,时蜜多斯那九十岁,依此推知德光之出世年代应于6世纪时。据传著有《辩真论》等百余部,然未被汉译,仅于《西藏大藏经》中存有作品七部。

安慧(475-555,梵文Sthiramati),音译为悉耻罗末底。南印度罗罗国(伐腊毗国)人。为佛陀入灭后一千一百年左右,南印度大乘佛教之大学者。他上承德慧,下传真谛,精通唯识、因明等学,善于论议,与护法同时,然与护法之主张有不少相异之处。在心识作用方面,只承认自证分为实有,而以见分、相分为情有理无,故被称为一分家;而护法则安立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被称为四分家。关于安慧与护法对心识作用之主张,自古即有偈颂表示之,即:“二障相应前七转,二七相应为六七,五八无执护法宗。所知法执五六八,我执相应唯六七,烦恼相应前七转,五八法执安慧宗。”

安慧尊崇世亲菩萨之教义,继承其学说,曾著书释论世亲之《唯识三十颂》,即《唯识三十颂释论》,此书梵本尚存,近代于尼泊尔发现之,并有法文及日文译本。其他尚著有《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十六卷、《大乘广五蕴论》一卷、《大乘中观释论》九卷、《俱舍实义疏》五卷等。其中《俱舍实义疏》系近代于敦煌发现者,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九册。

难陀(梵文Nanda),世称胜军祖师难陀尊者。印度人,与安慧、净月同时。安慧就心、心所法之认识,树立唯自证分;难陀与净月则主张见、相二分说,故有二分家之称。后以建立新熏种子一说而闻名,主张种子皆系由现行之熏习而新生者;古来称之为新熏家。著述甚多,曾注释世亲菩萨之《唯识三十颂》、弥勒菩萨之《瑜伽师地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