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这些习惯是必需的
3861900000018

第18章 完善自我的良好职业习惯(2)

现在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只是人才的竞争,还将转向学习能力的竞争。一个人成功的实质,并不是战胜别人,而在于战胜自己。你不可能也不可以去阻止别人的优秀,你唯一能够改变的就是自己。而改变自己的唯一道路就是学习,通过学习可以改造内在的品性与能力,从而改变外在的处境与地位。“欲胜人者必先自胜。”只有战胜自己的人,才是最伟大的胜利者、成功者。一个不认真学习知识和技能,不把功夫放在自己身上的人,早晚是要失败的。只有充分运用你的学习能力,只有不断运用学习能力,才能持续更新、持续发展,才能在职场脱颖而出。应该说,成功取决于人的学识与经验,而学识与经验,取决于人的再学习能力。

薛虹莲在公司工作了八年,几乎年年都获得公司“优秀员工”称号,她认为自己应该是部门经理的热门人选,可最后公司高层竟然没有任命她,而是提拔了一个刚来公司一年、善于计算机操作、说得一口流利外语的“毛头小伙子”。薛虹莲感到有些无法接受,昔日一口一个“薛老师”地叫着自己的“新人”,今天竟成了自己的上司,自己要一天到晚听

他的指挥,她觉得有些想不通。其实,并不是上司对薛虹莲有什么不满,上司早就想栽培她,多年来几次提出送她去进修,可她却以工作忙、有家庭拖累为由,婉拒了上司的美意,从来不给自己“充电”。她根本没想到由于自己不及时充电,她原有的知识已大大老化了,难以应对新的挑战,顺理成章,她的位置只能“原地踏步”了。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不断出现新知识、新技能,需要我们不断“充电”、学习,这样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不断创造出效益,增加自己在职场上的砝码,才能使自己有更多的升职机会。

另一方面,由于竞争日趋激烈,企业盛衰往往就在一夜间。在激烈的竞争中,企业当然需要挖到高素质的有用之材了,如果你不能不断提高素质,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谁会聘用你呢?所以不断学习、善于学习才是我们的唯一出路。只有善于学习的人,才能具有高能力、高素质,才能不断获得新信息、新机遇,才能获得成功。

每天早晨醒来,非洲草原上的雄狮就知道必须拼命奔跑——它必须比跑得最慢的斑马快才能捕捉到猎物;每天早晨醒来,非洲草原上的斑马就知道必须拼命奔跑——它只有比跑得最慢的同伴快才能生存下来。

生物进化系统显示了一种被称为“红后效应”的现象:你必须竭力奔跑才能保住同一位置。“红后效应”在自然界中的表现方式是:捕猎动物的速度变得更快,它的猎物则设法取得更好的伪装,然后捕猎的动物发展了更敏锐的嗅觉,猎物则开始爬树,如此循环不止。因此,如果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获胜,必须快速学习。英特尔公司总裁葛洛夫曾指出,今天的人类已经进入十倍速时代,社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因应这种变化,每个人和组织都必须以更快的速度学习,特别是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才能在剧烈变化的市场中获得生存和发展。

学习,是一项最重要的投资,一项伴随终身最划算、最有效、最安全的投资。任何一项投资都比不上这项投资。富兰克林说:“花钱求学问,是一本万利的投资,如果有谁能把所有的钱都装进脑袋中,那就绝对没有人能把它拿走了!”古人尚且懂得学习“是一本万利的投资”,尚且懂得“良田万顷,不如薄技在身”,我们难道还不如古人?

有很多人的想法仍未能摆脱老观念的束缚——总觉得学习是在学校时的事,走出学校后就不需要继续学习了。成年人往往舍得在自己的子女身上进行本领投资,而忽视了对自身的本领投资,把对自身的投资重点摆在吃、穿、住和保健上。不少人花几百块钱买一件高级衣服一点不嫌贵,但要从钱包里掏出几十块钱买本书倒觉得不能承受。很早以前,罗曼?罗兰就说:“成年人慢慢被时代淘汰的最大原因不是年龄的增长,而是学习热忱的减退。”不能始终保持学习热忱,不能在走出校门后继续学习、终身学习,就不能获得成功,就必将被时代淘汰。

周馨是一家著名时尚刊物的编辑,她是杂志挑大梁的人物,每期发稿量都排第一名。最近她升职做了策划主任,经常加班加点地为杂志赶稿子。没有空上培训班,她就选择泡图书馆的方式来为自己充电。每周除了采访和写稿子,她总有一两天泡在北京图书馆的期刊阅览室。她是个工作非常投入的人,干什么工作都要干出个样子。她在图书馆查阅各种华语刊物,了解期刊的动态,熟悉娱乐和生活最时尚的信息,借此保证自己站在时尚的浪尖。周馨觉得这既是她的兴趣,也是她职业的需要。

周馨不久前要写一篇关于香港电影的稿子,除了跑期刊阅览室,还在电影资料室活动了好几天,借齐了几个香港导演的代表作,看得天昏地暗,还狠命记下了很多台词。结果洋洋洒洒写了5000字的稿子,上了杂志的头版。

周馨说她看那些好玩的东西时,心情很平静,因为这也是她的工作,娱乐也是充电。

总之,不断学习是最基本最通用的成功大法。在这个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必须注重自己的再学习能力,必须能够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并且终生学习。只有善于再学习的人,才会成就神奇,创造辉煌。

这是一个尽人皆知的道理,就是如果你想改变自己的命运,读书是最好的选择。相比仕途和商途,读书不需要诸如背景、财力等其他条件,它只需要你付出勤奋和聪明才智就能达到一个比较高的起点,所以实际上更公平,也更有效率。“知识就是金钱”在今天已毋庸置疑。

在学习中成长

对于个体的人而言,知识就是力量在于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这句话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指知识本身所具有的前所未有的巨大功能;另一方面,知识能够改善人的心态,重塑人的习惯和性格,从而通过学习造就成功的人生。用歌德的话来说就是:“人不只是靠他生来就拥有的一切,而是靠他从学习中所得到的一切来造就自己。”知识是创新的准备,是竞争力的“内功”,是成功的积累。

书到用时方恨少,平常若不充实学问,临时抱佛脚是来不及的。也有人抱怨没有机会,然而当升迁机会来临时,再叹自己平时没有积蓄足够的学识与能力,以致不能胜任,最后后悔莫及。

施瓦伯出生在美国乡村,只受过很少的学校教育。15岁那年,家中一贫如洗的他就到一个山村做了马夫。三年后,他来到钢铁大王卡耐基所属的一个建筑工地打工。一踏进建筑工地,施瓦伯就抱定了要做最优秀的员工的决心。当其他人在抱怨工作辛苦、薪水低而怠工的时候,施瓦伯却默默地积累着工作经验,并自学建筑知识。

一天晚上,同伴们在闲聊,唯独施瓦伯躲在角落里看书。那天恰巧公司经理到工地检查工作,经理看了看施瓦伯手中的书,又翻看了一下他的笔记本,什么也没说就走了。第二天,公司经理把施瓦伯叫到办公室,问:“你学那些东西干什么?”施瓦伯说:“我想我们公司并不缺少打工者,缺少的是既有工作经验又有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或管理者,对吗?”经理点了点头。不久,施瓦伯就被升为技师。

随后,施瓦伯又一步步升到了总工程师的职位上。25岁那年,施瓦

伯又当上了这家建筑公司的总经理。再后来,施瓦伯被卡耐基任命为钢铁公司的董事长。

在施瓦伯还没有升职之前,打工者中,有人讽刺挖苦施瓦伯,他回答说:“我不光是为老板打工,更不单纯为了赚钱,我是在为自己的梦想打工,为自己的远大前途打工。我们只能在业绩中提升自己。我要使自己工作所产生的价值远远超过所得的薪水,只有这样我才能得到重用,才能获得机遇!”

知识使人多一份生命。一个人愈能储蓄便愈易致富,因此,零星的努力,细小的进步,日积月累,可以使你更为充实,可以使你抓住机遇。

有的人或许以为利用闲暇的时间来读书得不到多大的成效,其成绩总不能与学校教育相等,因而不想在闲暇的时间读书。这无异于一个人因为自己进款不多,以为即使尽量储蓄,也不能致富,所以一有钱,尽数挥霍,不屑于储蓄一样。你没有看见那些利用零星的闲暇时间求得与学校教育相等的效果的人吗?

高中毕业生王强,走上社会以后一直从事体力劳动,比如搬家公司的搬运工、商场的送货员等,但是他在工作之余,一直坚持自学企业营销方面的知识,一天,他参加同学聚会时,得知一家著名的企业正在招聘,于是第二天他就从网上下载了一份这家公司的招聘启示,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虽然招聘的是业务代表,但却明确提出要本科以上学历,而且本科生还必须是名校毕业,条件真是够苛刻的了。

但是王强并没有退缩,应聘那天,轮到他时,他径直走到应聘席前坐下,那位中年主管看了他一眼,面无表情地指着手中的招聘启示问:“我们的要求都清楚了吧?”王强点了点头说:“清楚,不过,很遗憾,我不但不是名校毕业生,而且从来没上过大学,我只有高中文凭。”

那位主管看了他半天,才问:“既然如此,那你为什么还敢来应聘?”王强自信地说:“我之所以敢来应聘,不但是因为我喜欢这份工作、需要这份工作,最重要的是我认为自己能够胜任这份工作。因为我已经自学了很长时间这方面的知识,而且这份工作的性质决定了,仅有书本知识是不够的,它还需要对市场的充分了解、对顾客心理的正确把

握、对被屡次拒绝的忍耐力等等,而这些我相信我比那些没有工作经验的名校毕业生更有优势。”

听了王强的话后,那位主管就一连问了他好几个专业方面的问题,王强都对答如流,最后主管微笑着收下了他的简历。第三天王强就收到了录用通知书,后来,他果然在这家公司做得如鱼得水,业绩卓著,深得老板信任,屡次升职加薪。

试想如果当初王强没有主动学习营销知识,他又怎么能被成功聘用呢?如果那样,也许他现在还在做极不稳定、收入微薄的装卸工呢?

英雄莫问出处,没有人生下来就注定是干什么工作的。从王强的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知识的积累,对于我们非常重要。在日趋剧烈的生活竞争和日益复杂的生存环境中,我们必须以充分的学识作为甲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提高我们的再学习能力。

因为出生在煤矿世家,小李很早就成了煤矿工人。下井时小李还不到16岁,1米44的个子,在井下一干就是3年。矿工的苦累和危险大家有目共睹,小李曾亲眼看见一个同事被砸扁,也曾在塌方前的最后一刻死里逃生。当时腿被支撑的柱子压住,怎么也拔不出来,而更大面积的塌方又在眼前,矿井负责人甚至已决定锯腿保人……一次次惊心动魄的痛苦使很多人离开了矿山,包括和小李同时进来的很多同学,通过各种关系,或者调动,或者想办法弄个劳保。

小李一直留在井下,而且干得很卖力,那时被人称为“矿山小老虎”,说不上对工作多么热爱,在没有别的选择的情况下,努力工作是小李唯一能做的。然而,小李并不甘心自己的一生就这样度过。下矿井时小李初中还没有毕业,爸爸是一个爱学习的人,他说知识在任何时候都有用,就让小李自学。那时他一天要在井下8小时,还要经常加班夺高产或者进行政治学习,常常12个小时不得闲,一天下来人困马乏。即使这样,他也坚持每天读书自学。夏天蚊子多,小李就穿起长袖衣服,戴上帽子、围巾,再把脚放到水盆里。在这样的“重重封锁”下,蚊子倒是不咬了,人却被热得头昏脑涨了……

因为不怕苦、不怕累,工作努力,干了3年采煤工后,小李被送去学

了半年的采煤技术,又到中专学地质,后来就考上了大学。4年大学,小李一共修了三个专业,当时校长、班主任知道他选那么多课都很不满,觉得他会耽误专业的学习,不少同学也觉得小李在出风头,而他自己的想法很简单,希望拓宽自己的专业面,打一个好基础。而且,那时的他对于学习有一种如饥似渴的热爱。

那时小李的时间总不够用,宿舍晚上10点半熄灯,他就买上一打蜡烛,每天都熬到夜里两三点,早晨5点半就又起来,一直到中午休息10分钟——三个专业,80多门课,他必须抢出比别人多三分之二的时间,否则根本拿不下来。大学结束时小李做了三个毕业设计,参加了三个专业的论文答辩。这一时期的苦学,为他今后在地球科学方面的研究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大学毕业后父亲希望小李回矿山,继续从事技术工作,这样他又开始了边工作边学习的生活,而“博士”的理想却仍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后来他终于如愿以偿,不仅拿到了博士学位,而且还做过北大、清华两个专业的博士后。

父亲在小李拿到博士学位后跟他说:“这只是科学道路的开始,不能只看学位,要名副其实。”——应该说这也是小李对自己未来的要求。1997年小李与一位德国科学家在藏北海拔5700米的高原上发现了一片黑色的岩石,当时德国科学家认为可能是油页岩。后来小李经过走向追踪,确认其为煤矿。这片煤矿一半在湖里,一半在山上,共有五层,其中一层有5米多厚,对于自古缺煤、一直以牛粪为燃料的西藏来说,这真是一个非常大的喜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