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这些习惯是必需的
3861900000021

第21章 完善自我的良好职业习惯(5)

几经考虑,他跳到了一家民营企业做软件工程师。虽然薪水福利没有原来的好,但这次是遂了心愿了,李童重新感受到了工作的激情和成就感,在工作上的进步也是突飞猛进的,客户的好评让他深深地体会到工作带给他的快乐。当然,这一切也成为他晋升的重要砝码,3年后,他已经升为部门经理,离副总经理只有一步之遥了。

去年年初,公司因为牵涉到一起恶意的诽谤,导致很多业务无法正常开展。公司陷入危机,这让高层头疼不已。作为部门经理,李童除了对合作客户解释个中原委,尽力维护公司在客户心目中的形象之外,工作所剩无几。

3个月后,公司借助主动的反击,形势终于有了变化,媒体上的负面情绪已经转为同情。月底时,报纸上的公开道歉终于让这一场危机圆满化解,公司恢复了正常运转,然而,李童晋升副总经理的梦却破碎了。因为在化解这场危机的过程中,同事李丰给出了重要的反击策略而让上司赏识有加,破格从行政部经理升为总经理。要知道,平时工作中,李丰并没有什么突出的引人注意的地方,偶尔还会因为一些私人问题和同事有些小的积怨。这次李丰的突然晋升是李童怎么也想不通的。

李童没能晋升的原因,在于他的失误,其中失误之一是在危机处理上,没有显示应有的魄力。因为危机既是危险,又是机会。作为企业的一员,是和企业在一条船上航行的,当企业遇到危机时,每个人都要采取直面的、积极的态度去正视它,要挺身而出,表现出主人翁的精神,而不是被动消极地去面对。

面对危机,李童没能采取主动的态度直面危机。这对于企业最高层领导来说,要这样的人做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是个很冒险的决定。危机管理不是只有当危机出现了以后才开始的所谓管理。从这个角度来看,同事李丰的晋升就不难理解了,相对于企业的存亡,内部管理上的高明与否就是次要的了。而在对待这个问题上,李童的软肋很明显地表现了出来,而李丰则表现出了很强的适应力,变危险为机会。

失误之二是在对公司战略目标的把握上、参与上。一般情况下,公司的战略目标是决定整个公司前途命运的核心,是否参与到其中来,对于你在公司的位置、晋升速度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参与到关系公司命运的大环境中来,你才能变成真正意义上的重要人物,成为不可替代的人,才能被关键人物列入晋升候选人名单,最终得到升迁。

李童在公司多年,还没有完全把自己融入公司,不清楚公司上层的发展目标,不知道什么对公司而言是最重要的。在公司面对危机、关系公司存亡的关键时刻,他没有挺身而出,相反,李丰却能主动参与进来,并给出了重要的反击策略,为公司转危为安立下了汗马功劳,在这个紧急时刻,他成为不可替代的人物,被作为关键人物列入晋升候选人名单也就理所当然了。

失误之三是在危机关头没能把握好权力分寸和权限。说到越权越级,大家往往有抵制情绪。职场中的人往往是明哲保身,不属于自己分内的事情一概不管,只是一心经营自己的一亩三分田。殊不知,很多机遇就这样与你擦身而过了。因为中低层人员做事,高层“做人”,看你这个人能否做得眼观六路、八面玲珑。如果不能洞察先机,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机会从身边溜走。

李童和李丰代表了两种不同类型的人,他们的结果也大相径庭。当

危机来临时,李丰没有把自己的工作和职责分得一清二楚,适当地巧妙跨越权限,向上司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谋取晋升路,而李童把自己的管辖范围分得太清了,固守自己的责任,不懂得变通,而错过了晋升的最佳时机。

其实,在高层管理往往并不因责任而工作。企业中讲究职责分明,权限清晰,但是在危机处理过程中,最忌讳把责任分得清清楚楚。

所以,一个成功者,应该具有当机立断、把握机遇的能力。他们只要自己把事情审查清楚、计划周密,就不再怀疑,立刻勇敢果断地行事,充分展现自己的工作魅力。

把压力转化为成功的动力

压力是现代生活中很平常的一部分,只要有工作,压力就会存在,它其实是你工作中无法回避的组成部分。压力大与小,能不能承受与舒解,关键在于面对压力时,你自己的习惯与应对的方法。因为个性、经历的不同,每个人的解压方式也有所不同,关键是要用一种积极的态度去接受它,并且积极地解决它,亦即将压力转化为动力。承认压力,正视压力,进而冲破压力,这是强者的风范。选择压力,坚持往前冲,自己就能成就自己。

1832年,林肯失业了,这显然使他很伤心,但他下定决心要当政治家,当州议员。糟糕的是,他竞选失败了。在一年里遭受两次打击,这对他来说无疑是痛苦的。

接着,林肯着手自己开办企业,可一年不到,这家企业又倒闭了。在以后的17年间,他不得不为偿还企业倒闭时所欠的债务而到处奔波,历经磨难。

随后,林肯再一次决定参加竞选州议员,这次他成功了。他内心萌发了一丝希望。认为自己的生活有了转机:“可能我可以成功了!”

1835年,他订婚了。但离结婚的日子还差几个月的时候,未婚妻不幸去世。这对他精神上的打击实在太大了,他心力交瘁,数月卧床不起。1836年,他得了精神衰弱症。

1838年,林肯觉得身体良好,于是决定竞选州议会议长,可他失败了。1843年,他又参加竞选美国国会议员,但这次仍然没有成功。

林肯虽然一次次地尝试,但却是一次次地遭受失败:企业倒闭、情人去世,竞选败北。要是你碰到这一切,你会不会放弃?放弃这些对你来说是重要的事情?

林肯没有放弃,他也没有说:“要是失败会怎样?”1846年,他又一次参加竞选国会议员,他又一次参加竞选国会议员,最后终于当选了。

两年任期很快过去了,他决定要争取连任。他认为自己作为国会议员表现是出色的,相信选民会继续选举他。但结果很遗憾,他落选了。

因为这次竞选他赔了一大笔钱,林肯申请当本州的土地官员。但州政府把他的申请退了回来,上面指出:“做本州的土地官员要求有卓越的才能和超常的智力,你的申请未能满足这些要求。”

接连又是两次失败。在这种情况下你会坚持继续努力吗?你会不会说“我失败了”?然而,林肯没有服输。1854年,他竞选参议员,但失败了;两年后他竞选美国副总统提名,结果被对手击败;又过了两年,他再一次竞选参议员,还是失败了。

林肯一直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他一直在做自己生活的主宰。1860年,他当选为美国总统。

人要图生存、求发展,就必然要承受各种各样的压力。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适度的压力能使人挑战自我,挖掘潜力,富有效率,激起创造性,把压力转化为动力,可以促进工作,提高质量。当然,这种压力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比如,百舸争流,你不用劲划,就会落后,而落后就要挨打。在这里形成的压力多是正面的。而负面的压力多表现为被各种不正当因素压制。许多人顶着这种压力,本可以做出更大的贡献,结果却只好忍辱负重以待时日。显然,无论是来自哪方面的压力,都在考验着当事者的人生取向。面对正面的压力,人们固然可以奋发图强;而面对负面的压力,强者也可以在有限的范围内寻找突破口,从而取得相应的成就。在这里,只要当事者端正了对压力的态度,就可能变压力为动力,从而体现出人生的价值。像司马迁含垢忍辱发愤著《记》、曹雪芹于穷困潦倒中在“绳床瓦灶”上写作《红楼梦》,都是千古佳话。很多成功人士的成长实际上都是和压力相伴的。在这里,压力对成功者的造就,也构成了人类历史风景线上的一大奇观!

一位动物学家对生活在非洲大草原奥兰治河两岸的羚羊群进行过研究,他发现东岸羚羊群的繁殖能力比西岸的强,奔跑速度也不一样,每分钟要比西岸的快13米。

对于这些差别,这位动物学家曾百思不得其解,因为这些羚羊的生存环境和属类都是相同的,饲料来源也一样,全以一种叫莺萝的牧草为主。

有一年,他在动物保护协会的协助下,在东西两岸各捉了10只羚羊,把它们送往对岸。结果,运到西岸的10只一年后繁殖到14只,运到东岸的10只剩下3只,那7只全被狼吃了。

这位动物学家终于明白了,东岸的羚羊之所以强健,是因为在它们附近生活着一个狼群,西岸的羚羊之所以弱小,正是因为缺少这么一群天敌。没有天敌的动物往往最先灭绝;有天敌的动物则会逐步繁衍壮大。

2004雅典奥运会女子排球决赛中,中国女排在先失两局的不利情况下连扳三局,击败俄罗斯女排获得冠军,这也是中国女排继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夺冠以来第二次在奥运会女排比赛中摘金。

最扣人心弦的当属第五局,也就是决胜局的最后一球,当时全场所有人都屏住了气息,排球场上的紧张气氛上升到了最高潮……随着一声哨响,俄罗斯队发出了球,中国队轻松接住,传球,迅速扣球。俄罗斯队奋力接住,接着反传扣球,被中国队成功拦网,俄罗斯队全力护球,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强力将球击出,中国队奋力将球接住,斜传,二号位一记重扣,俄罗斯队拼死接住,并将球推了过来。这次,二号位抓住机会,瞄准俄罗斯队空位,将球全力击出……中国队赢了,赢得是那

样“完美”,是那样令人信服。

在先失两局的情况下,中国队凭借着优秀的心理素质,顶住巨大压力,并化之为动力。一局、两局,最终在最后一局扭转乾坤,赢得了举世的尊敬。因为她们明白:1.她们全队技术实力在俄罗斯队之上;2.它们曾完胜过对手;3.它们知道只要胜了三四局,一切压力都会留给对手;4.只要她们胜利了,她们便创造了奥运历史上的又一个巨大奇迹……

历史见证了她们,见证了她们将压力转化为动力的英雄式的成功。

及时从失败中吸取教训

一天,一个农民的驴子掉到了枯井里。那可怜的驴子在井里凄惨地叫了好几个钟头,农民在井口急得团团转,就是没办法把它救起来。最后,他断然认定:驴子已经老了,这口枯井也该填起来了,不值得花这么大的精力去救驴子。

农民把邻居请来帮忙填井。大家抓起铁锹,开始往井里填土。驴子很快就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起初,它只是在井里恐慌地大声嗥叫。不一会儿,令大家都不解的是,它居然安静下来。几锹土过后,农民终于忍不住朝井下看,眼前的情景让他惊呆了。

每一铲砸到驴子背上的土,它都做了出人意料的处理:迅速抖落下来,然后狠很地用脚踩紧。就这样,没过多久,驴子竟把自己升到了井口,随即自己纵身跳了出来。

其实,在奋斗的过程中,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也会像沙土一般落到人的头上,要想从这些深渊中脱身而出,走向财富的大门,只有将它们统统都抖落在地,重重地踩在脚下,使它们成为我们创造财富过程

中的一块垫脚石。

天津武清的农民张大军,做了4年生意,赔了两年的钱,到2003年年初他已赔得倾家荡产。那些日子让他至今心有余悸。张大军后来说:“每天根本就没有寒冷这种感觉,天天就想怎么能够弄到钱,上哪儿找钱。”

让张大军赔钱的就是不起眼的花生。2001年,张大军求亲戚告朋友借了15万元,找到与从小一起长大的伙伴朱立国,两个商量要一起干一番大事业。张大军说:“在我们不远的地方有一个镇子,有专门做散货、做炒货的,有松子、怪味豆、多味花生、瓜子,咱们做分装吧。”朱立国也认为:“有别人给我们代加工,我们只出包装,这样的话我们就能节约大量的投资,咱们各投50%吧。”

随后张大军低价租了个偏僻的仓库做厂房。在刚投入生产的半年时间里,为了节约资金,张大军和朱立国两人又当老板又当工人,天天吃住在车间。那时周围一会儿爬出一条蛇来,一会儿一个大刺猬,一会儿天上哇啦哇啦,不是喜鹊就是乌鸦。

那时候的张大军满心都是事业初创的喜悦,根本就没有想过他要走的是一条吉凶未卜的创业路。按照张大军最初的想法,他的产品不走低档消费的路线,而是把精挑细选、打过包装以后的各种干果以每一小包两角钱的利润,送进规模大一些的超市。张大军觉得对于像他这样没多少钱可赔的人来讲,卖货走超市比走批发市场利润要高,是一条快速积累财富的捷径。可是事实远非如此。他们的产品打进了天津三家大型超市,但每个超市都卖不动货。他们给一家超市送了40箱货,但4个月后就退回来36箱。产品从他们的库房转移到超市的库房就停止了。到保质期时,就给退了回来。

从没做过生意的张大军不知道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于是他天天泡在超市里,一个星期后终于发现了原因:同类产品太多了,不论是跟别人比品牌,还是比价格,都不具备优势,怎么能卖得好呢?食品跟别的产品不一样,像锅碗瓢盆,今年卖不了明年还可以再卖,食品是有保质期的,最后很多产品不得不倒掉了,光包装袋就损失了几万元。